《崇祯传》是一本由樊树志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10元,页数:6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崇祯传》精选点评:
●樊树志出品,必是好书
●朕败了,败给你们这群2B臣子~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皇帝的一生。勤勉而悲剧的一生。
●17岁诛杀魏忠贤为东林党平反 虽然勤政 但无奈连年天灾 赤地千里 颗粒无收 内有农民起义 外有后金崛起 横征暴敛 刚愎自用 不但误用温体仁和周延儒等人 更是听信谗言活剐了蓟辽督师袁崇焕 使百姓食其肉 饮其血 崇祯一生立志要做中兴之主 但是不曾想最终也难逃亡国之君煤山自缢的可悲下场
●非常好!史料翔实,严谨可靠!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看了近一年半。之所以拖这么久,部分是因为自己懒,部分是因为这个皇帝本身值得同情而下场又过于凄惨,不忍卒读。一直认为甲申才是五百年来中国命运之最大转折点。清代明,很多事情变得不再可能。如果历史不那么写,惹人遐想。
●很久以前读的了,人物总是每看一本都有新的解读
●高中英语课偷偷看的,真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什么能看的进去这么学术的书籍…
●最大的感受就是无能为力,崇祯的无能为力,百姓的无能为力,大明行驶了许久的巨轮即将面临着沉没,财政亏空,军队孱弱,无力面对内忧外患,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奈也都是必然,如果非要说的话,崇祯生的太晚了。毕其一生,哀而悲。
《崇祯传》读后感(一):讀過書的人起碼也要尊重下他人的付出吧
豆瓣有個ID:tradition的人,我因為看到斷劍他也看過,進去他的主頁一瞧,看到一個憤青,他看了樊樹志論沈萬三有沒有,要抽顧誠老先生的耳光(顧誠老先生已故去),我留下留言說他太偏激,他回覆我的留言:你这种脑残弱智除了读读顧誠,钱穆这种弱智写得东西外,看过几本学术著作,就你这种弱智还来谈看书,当然在你这种弱智眼里,孟森,萧一山,魏菲德,欧立德,梁启超。。。。。。。。。全都是满人。不像你这种脑残弱智一般都是满人,你应该去北朝鲜,那里适合你,一个独裁者一个思想,傻逼
看看是什麽様人物
此書書後跋:顧誠教授曾對我說,這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確實是深知其中甘苦的肺腑之言。
門戶之見
《崇祯传》读后感(二):读时随手一记
第二章
袁崇焕夸海口五年平辽东、妄杀毛文龙是大错,思宗于兵临城下而危患未解时逮捕、误杀袁崇焕是错上加错,明亡之局已定。
满桂败仗,入瓮城修整;袁崇焕身先士卒击退皇太极,逮捕下狱。
第三章
朝令夕改,韩一良后谁还敢言?
与二百年积习而成的官场相比,年轻天子有些天真了。天真却有无上威权,专断独行,君臣两方矛盾不断。
夙夜焦劳,用力用不对地方。
重用内臣引发党争,重蹈前人覆辙。
第四章
朋党!朋党!利益纠结!
思宗自以为聪明,而又一根筋,一旦认定,再听不进旁人说的任何话。他总认为臣子不尽心,岂不知也有他自己过于倨傲的原因。倘若生在明中叶,国家的底子厚,或许还够他搅闹几次的,可是生在本就千疮百孔积重难返的末代,亡国者舍他其谁?
没有证据,革了钱谦益;证据确凿,留了温体仁,自以为明察,其实昏庸!
周、温奸佞,该杀!
“君子尽去,而小人独存,是毅宗之所以亡国”
“崇祯皇帝遭温了!”
文震孟太直。
“除佞如拔石,去贤若转丸,可为三叹!”
《崇祯传》读后感(三):大清实在是中华续命之作!
看晚明,无论是这本樊先生的崇祯还是其他晚明,南明史,每本都让人气沮,无论社会还是朝廷,无论文人还是武将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只能是“腐烂”。那些跟着悲叹”朕非亡国之君。。。。“统统是看不清真相的无脑之流。文明已经腐烂。
儒生士子,开国时期装点个门面两班站队还挺好看,到了晚明,要拿出实在策略救国,真是百无一用的废物。做文章,争清名,唱高调,搞朋党是他们的日常,真让出主意不是一言不发股簌不已就是掉书袋什么“练兵”“爱民””用人“这些一文不值的屁话。最可恶的要算言官清流这些废物里的废物,樊先生看得清楚,温体仁固然朋党刻毒,但还算能任事,这些清流摇头晃脑沽名钓誉,真坏事。那个光时亨义正言辞的阻止崇祯南迁,什么祖宗基业,什么宗庙社稷,结果城破以后赶紧排队去找清廷要官做,多不要脸,士子? 圣贤?我呸!崇祯城破之前写在条案上的几个字算是在临死前看穿了真相!”文臣个个皆可杀“
武将也不值一提,真干不过泥腿子李自成张献忠吗?那么牛逼的闯王怎么在满清面前一触即溃?八旗多少人?给八旗做先锋的还是这些官军,怎么能打了?文明腐烂了。文臣无能,充耳不闻,拖延等死或是等着效忠新朝,武将拥兵自重玩寇自肥,唯一重视的就是官位和聚敛。皇上和圣贤书全都玩蛋去。这就是晚明真实状况。
如果工业革命早个一百年,中华就踏踏实实玩完了,然而并没有,满清来了,那些现在大汉大汉的偷着乐去吧,正是满清给中华续命三百年。别说什么文字狱压制文化。我倒觉得,那些废物一样的士子被清廷做了一个准确的定位,比奴才还低人一等,拿出来收拢一下人心,减少一些抵抗罢了。不闹了吧?不党争了吧?
《崇祯传》读后感(四):大明长存
帝受命于危难之际,拨乱反正,清算阉党,励精图治,勤勤然有中兴之思。然国朝之腐败已非一党之腐败,钻营取巧之风已渗入士人之骨髓,加之矫枉振颓求治之心过急继而引起君臣猜忌。外忧内患接踵,在安内攘外的大方针上左右徘徊,导致两面受敌。明实亡于党争,亡于万历,亡于天禧,亡于不倡议南迁者,亡于人人该杀之文臣,更亡于命数。
重读明季历史并不是一个轻松过程,吏治民生夷情边备事事堪忧,每当想到,青灯孤影下要面对这荼蘼政局的竟然只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时,不经心口一痛,每有戚戚然。他是帝王,他也是个孩子,他也许一辈子都没有出过那个方方正正的四九城,他所了解的只是阶下两班口中的江山。面对将倾的满目疮痍他却数发罪己诏,一再检讨自己的施政失误,希望得到臣民的谅解。他真的错了么?我认为没有,他尽力了,他用自己稍显稚嫩肩膀扛着这垂垂老矣的身体又行了十又七年。(十六七岁的我在哪?不勤四体,五谷不识?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埋头做着三年五年?较之何其微矣。)皇帝不过是历史的奴隶,殉国当夜,私想烈皇一定也曾恐惧,毕竟谁也不能做到真正的从容赴死,也曾犹豫,或许“割地讲和”或“退位禅让”亦能有一线生机。但是烈皇依然披发遗弓于煤山。《礼记·曲礼》中有“ 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 ”一句,我大明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践行了前半句,而大夫者、士者殉之了了。嗟呼!天道何其不公。
谁将劲弩射天狼,泪洒新亭痛不忘。一夜长星横帝座,两行血字诏穹苍。雨铃还自归南苑,鹦鹉尤能说上皇。怪杀鼎湖龙莫挽,六宫春草断人肠。
吾皇万岁!大明不死!
《崇祯传》读后感(五):崇祯,我倒宁愿你是个醉生梦死的“亡国之君”啊,至少你会快乐一点
李自成在进攻北京的檄文说,崇祯"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桓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这也与崇祯自己感叹的"君非亡国之君,而臣皆亡国之臣"的想法类似。
相比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数皇帝,思宗治国救国的责任感与企图心强上许多,故史家对于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关于崇祯亡国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也都各有其成理之处。其中一种说法是,崇祯接手的是一个从内部腐烂到外部溃疡的烂摊子,崇祯虽求治之心有余,却力不足;更加剧了崇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但仔细想来,历代王朝末年,莫不矛盾尖锐、风雨飘摇、天下大乱,而东晋、南宋仍能延续国祚百余年;崇祯年间,形势曾几度有转机,他至少在自己的手中葬送了祖宗社稷。
其实,我觉得崇祯的悲剧在于他对国事相当清醒,对自己却不清醒。所谓知己知彼,崇祯是只知彼不知己。
儒家早有言,吾日三省吾身,崇祯哪怕一省,也好啊。崇祯自登大极、夙兴夜寐、悉心求治、鞠躬尽瘁,神经崩到了极致,朝中也有不惜死的文臣、不爱财之武将,形势曾几度转机,崇祯却又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而且在位十有七年,竟然接连犯错、劳而无功,却不曾一丝醒悟;所谓的不断下罪己诏,其实内心思想是,他的“文臣个个可杀”。
若崇祯稍微反省一下,也能看出点端倪来啊。虽说明国势“实亡于万历”(《明史》语),但崇祯在位十七年,最终坐实了王朝覆灭加上了最后的几根稻草。
也想起了唐昭宗的悲剧。历史有其偶然,但冥冥中自有其必然。
崇祯,我倒宁愿你是个真正的醉生梦死的“亡国之君”啊-----清醒的人是最痛苦的,那么这十七年的煎熬、这宵衣旰食的日子,你会稍微快乐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