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衣与蝴蝶》是一本由(法)让.多米尼克.博比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20,页数: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潜水衣与蝴蝶》精选点评:
●甘就十年啦
●读完全身疼痛
●他的潜水衣如此沉重,他的蝴蝶如此轻盈。
●我喜欢书的名字 电影叫做:潜水钟与蝴蝶
●喜欢,能感受到~~
●听说现在有电影了呐。。。不知道值不值得期待
●图书馆找到的老书。
●中学读的。不清楚为什么最近翻译成潜水钟。。。
●法国。法国。
●很早以前看过,顺手记一下,其实不记得说了什么
《潜水衣与蝴蝶》读后感(一):喜欢的人会明白
这本书非常偶然在学校阅览室翻到
考试结束后就开始到处找,在一个偏僻书店的角落终于找到,也算收藏书之一吧,好多年了,它的封面还是这样子
这本书优雅而从容,让我看见生活的另一种状态,当人无非主宰自己最基本的一切的时候
健康地活着,生活多么美好!
一路顺风,朋友
《潜水衣与蝴蝶》读后感(二):纯粹是书名控
那是01还是02年,当我还在某高中里混日子(那时的的确确是真真正正地在混日子)。
不记得某天下午放学还是某个周末,只记得天下着雨,我晃悠到广西图书馆(向来喜欢在雨天逛图书馆),突然被某本书名吸引,就是这本《潜水衣与蝴蝶》,奇怪又没有联系的两种东西。翻了翻简介之后就把书借出去了。
还记得把书带到学校后坐在斜后方的Ice同学说:“这本书我听说过~看完借我。”
后来利用上课、自习、晚自习的时间把书看完了。
我这是书评么?!
《潜水衣与蝴蝶》读后感(三):life is a joke
曾经有过几小时身体不能移动的体验,想来长期不能动弹、身体完全不能自主的痛苦应该是成倍的。然而,就像书中所写,潜水钟再沉重,心灵也可以像蝴蝶般自由,去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在卧床的日子里,作者想了很多,他的父亲,他的孩子,曾经的爱人,去过的地方,现实与梦境。他用自嘲的口吻描绘着自己目前的处境,最糟糕的日子却是最幸运的日子;散步是他最喜欢做的事;周日很难熬,因为大家都放假。在臆想中自编自导的戏剧最后一幕他神奇的站起了,但是画外音:妈的,这是个梦。
生命究竟是什么呢?是上帝跟我们开了个玩笑,所以才会有这样那样或好或坏的际遇?是不是只有经历过伤痛才懂得珍惜这仅有一次的生命?残酷的现实总让人觉得无助,但是没有plan b,只能硬着头皮接受,把不完美的用乐观的心变得完美。
《潜水衣与蝴蝶》读后感(四):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当我的身体沉重如潜水钟,我的心灵才可以轻盈如蝴蝶。
钱穆说,人的心力体力,一切智慧情感……从孤独而安定中成长。
纷繁的生活常常因为过于喧闹而让我们失去了那份自处的孤独与安定。其实这本书并没有给予我什么具象的知识,甚至没有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只字片语。但整本书孤独而安定的状态让我感觉到伟大和启示。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世事杂乱,却大多没有意义,我的生活甚至我的人生就常常蹉跎在这看似忙碌的无意义中。我不愿,或说是我恐惧。我怕只有走到被潜水衣困进无边的绝望时才能让心灵如蝴蝶般轻盈。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试着努力去剔除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琐事,收拢意识里贪得无厌的八卦之心,留一片空茫给自己,让自己有机会尝试去飞舞。
感谢作者在水底带来的,声嘶力竭的呼唤。
《潜水衣与蝴蝶》读后感(五):身体如潜水钟一般沉重,思想如蝴蝶一般轻盈
初中时,有一个故事反复地在睡觉之前出现:男主角不能动作,不能说话,身体的所有感官却无比敏锐。他感受着身边的一切,却无法做出任何反馈和表达。他的灵魂被困在躯体之内,仿佛被囚禁于暗无天日难以转侧的石室之中。
这个小说的主角就是这样。因为身体无法移动,他将周围的一切感知放到最大。他觉得自己拥有”蝴蝶一般的听觉“,目睹着身边所有人和自己一切的细微之处,“就像看木柴静静地燃烧”。他作着艰难的斗争,一只苍蝇落在他的鼻子上,粘得紧紧的,他想甩掉它,“古希腊-罗马奥林匹克的角斗比赛也没有这么残酷”。
他的精神如同蝴蝶一样飘忽,飞得很远。记忆和想象是他仅有的快乐,尽管记忆也在不断地淡去。梦是他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内容,他一遍又一遍地描摹自己的梦,梦里他能奔跑也能够飞翔,然而“一旦机会来了,一种说不出的麻木却使我寸步难行。我变成了塑像、木乃伊,变成了玻璃人。如果自由与我只隔一扇门,我也无力将它推开。”最糟糕的是梦竟然也不自由了。
他有很多痛苦。为了保护不能动的左眼,眼皮不得不被缝上;在心爱的却无法触碰的孩子面前崩溃;刺耳的声音令他感到苦楚却无法表达;急躁的脾性却面临着无法被准确地、有耐心地理解的困境。
他收到很多信,却不喜欢那些和他谈论生与死的故作深沉的话题。他喜欢“黄昏摘下的玫瑰、懒洋洋的下雨的星期天、一个临睡前哭个不停的孩子”。他希望有一天能将它们粘在一起,连成一条一公里长的飘带,让它在风中扬起一面友谊的光辉旗帜。
“它将赶走那些秃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