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明成祖传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19 02:53: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明成祖传读后感100字

  《明成祖传》是一本由晁中辰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60元,页数:5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成祖传》精选点评:

  ●这算是我看过比较系统和严谨的传记了。但是!这书装帧简直不能忍!彩页就非得掉完不可么?

  ●雄才大略。毫不夸张。

  ●成祖雄才大略,但是得国不正,屠戮太多,实在尊崇不起来。

  ●燕王霸气

  ●他凭借自身卓越的能力剑走偏锋、兵行险招,造就了明成祖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做传,最好能分析材料去伪存真还原一个皇帝的事功,心理,生活几方面,感觉樊的两本要更好一些。

  ●我对酷厉的人有好奇,也许自己太冷清太丧了,对戏剧性充满好感。第二点感怀就是,很多都是虎父犬子,朱元璋倒是有一个完美继承他狼性的儿子,不知道他的成长经历是怎么样的?从小生活在勾心斗角的环境里,人很快就找到了适应社会的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民并不幸福。

  ●读完是书,对建文帝的生死很感兴趣。建文是龙驭上宾,还是隐遁山林,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说法,而不同说法的背后又与其时代的政治背景、个人的政治立场关联幽微。历史事件的罗生门,是政治的摇惑。用思想史的方法,去读历史,频添趣味。

  ●复习一下哈

  《明成祖传》读后感(一):差强人意的传记

  1. 文笔一般,可读性不高。

  2. 主要是对朱棣从北到南打到南京,击败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的战争感兴趣,选择读读这本传记。

  3. 这场战争前后4年,非常惨烈,被介绍的不多。按理来说,朱棣取胜的机会不高。也确实如此,前两年都在北京附近反复拉锯,朱棣本人多次遇险,北京也差点被攻下,但确实一方面朱棣确实勇武过人,韬略过人,而且胜利的天平似乎都在往他身上倾斜,几次战役中都是突然刮风,天气突变,导致北军扭转。这也是为什么姚广孝这一类任务如此被看重的原因。运气,祷告,发生了太多小概率事件汇聚成了朱棣攻入南京。

  4. 明成祖修改实录,篡改历史,可以和唐太宗相比。

  5. 胜利后对对手大臣惨无人道的打击太过令人发指,妻女没入宫乐营,充当妓女,反复怀孕

  6. 认为李景隆其实早就和朱棣串通

  7. 认为建文帝没有死的理由是,大臣不顺从明成祖的人数远远超过清兵入关,被杀的人数远远超过清朝的文字狱

  8. 朱棣起兵的时候,真是困难,北京附近连连恶战,好的时候打到济南,失败后又退回。又要解决辽东和大同的明军夹击和腹背受敌问题。最后,绕过济南和凤阳,从安徽的中部,突入扬州,一举攻下南京,拥有天下,奇迹中的奇迹。手下无论是旧将还是受降的,几乎无人叛变,也是一件令人深思的问题。

  9. 总的来说,这段历史很血腥,研究的不充分。

  《明成祖传》读后感(二):因为得国不正而疯狂追求kpi最终成为一代明君的故事

  明成祖一生做过许多大事,随便两件事拿出来都称得上明君了。明成祖是个军事天才,靠800亲兵起家,最终夺取天下,同时也是驭人高手,明朝一大部分明臣,解缙,三杨,金幼孜,夏元吉,郑和等等。但是放弃大宁卫,在北部边防留下缺口,也给后来明朝的灭亡埋下伏笔。可能他对自己的军事才能比较自信,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子孙越来越窝囊。另外明成祖似乎不怎么懂经济学,明朝的皇帝好像都不怎么懂经济学。这一点上有点像古罗马。

  传记写的不错,基本就是参考明史,明实录,明通鉴这些资料。偶尔有些彩蛋,看得快的话三天就可以翻完

  《明成祖传》读后感(三):研究朱棣不可不读的一本传记

  这应该是市面上较好的一部明成祖朱棣的传记——学术传记(个人推荐晁中辰、毛佩琦、李林楠三版互相补充阅读)。本书可以说全面且详细地叙述朱棣的一生,非常完善,而且客观。

  一开始便有详细考证朱棣生母之谜并非马皇后,而是碽妃。且后来有提到朱棣大兴土木建大报恩寺的实际目的也就是私下祭祀母亲,因为政权嫡系合法,明面不得承认生母。——这也是帝王的悲哀,不得正大光明认亲生母亲。

  全书有很大篇幅(至少三分之一)在叙述靖难之役。以及靖难之前的准备,南北双方暗中较量,朱允炆先削五王杀鸡儆猴。这部分可以说本人非常喜欢,有大量的战争过程和战斗细节描述,几乎就是明史诸将列传,明实录和各种史料汇编成的一部战争史,中间时有穿插朱棣对诸将指令和对敌反应,生动表现了一个杰出的的军事统帅。史料丰富,条理清晰。读之,觉得收获巨大。

  接下来各章节在朱棣文治、武功、工程建设,边疆经略,外交,政治制度、家庭生活各方面分章节叙述,可谓面面俱到。最后比如朱棣的武功不止是靖难,安南之役和北征蒙古亦是。南征朱棣为亲自领军,北征在丘福兵败后才亲征,五次亲征,这在皇帝中也是不多见的(特别是即位以后的皇帝)

  作者对朱棣的缺点并没有掩饰,而是尽力揭露,例如残忍好杀,朱棣对不愿为己用的建文党痛下杀手,收段令人发指,瓜蔓抄,诛十族也予以承认并未洗白。放弃大宁,建立东厂锦衣卫制度开了不好的头,篡改太祖实录这些举措也有不少批评。

  同时也用事例和史料指出,愿意归己用的人则一视同仁得到重用,甚至加官进爵,武将有如顾成、何福、宋晟,全部原本都是建文朝臣,后来都得到重用,顾成贵州建制,宋晟镇守西北,何福随军北伐,全部位列侯爵。文官有如三杨蹇夏,永宣时代五大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原来全是建文朝臣后来陆续都得到朱棣重用。体现朱棣用人不拘一格,不因原属敌人而弃用。评价可谓客观。

  比较有特点的是,专门有介绍朱棣的性格和思想章节,这是以往很多传记都没有的。

  另外,史料丰富穿插各种细节,信息量远比市面所谓的通俗历史丰富,从中我也发现一些有趣的地方:

  一、后三次亲征,没有目的,纯粹穷兵黩武,不仅不听劝关了一个部长逼死一个部长,最后让剩下的一部长兼任三部长,还怕人自杀了,让十个人看着不让他自杀,可谓很有个性!当然也很暴力!

  二、锦衣卫头子和靖难功臣阳武侯薛禄争一个女道士!然后侯爷被打了脑袋开花。Excuse me ?

  三、周王朱橚搁现在就是个草药学家。

  还有一些不同于以往认识:

  一、朱棣割忠臣孝子之肉问甘否,这个以往认为是铁铉,这里指出是陈迪。

  二、朱棣晚年有阳痿症状,导致晚年连年出征,不愿在后宫生活宁愿去驰骋沙场——虽然后三次北伐并无亲自出征之必要。此说我也不敢相信,但是,此书举了两个论据,一个是李朝实录中被朱棣处死的与后宫通奸的太监(即对食,太监虽不能性交,当和宫女互相陪伴着,排除寂寞也好)临死大呼朱棣萎掉。另一个论据就是朱棣的子女都是燕王时期所生,称帝以后再无子嗣,在后宫俱备的情况下,这不正常。这个方面和朱元璋以及诸兄弟相比确实算少子少女。

  特别表扬之处:

  介绍明初抗倭。一般认为倭乱的高峰是明中叶嘉隆万时期,实际元末明初也是一个倭乱的小高峰,这部书有详细的叙述明初抗倭的望海埚之战,以及那位奇特的一生大半辈子都冒用父名刘江而作战的抗倭名将刘荣的事迹。这点也是别的书无提及或者就是忽略的,特此表扬一下。

  明成祖朱棣是我最喜欢的两个帝王之一(另个光武帝刘秀)朱棣和刘秀迥然不同,刘秀近乎完美,朱棣可谓功过分明。朱棣性格特点极为突出,拥有雄才大略君主所有素质(也包括缺点,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劳民过盛等)。

  朱棣的功绩卓著,迁都北京、贵州建制、郑和下西洋、陈诚使西域、设立奴儿干都司、设立哈密卫、建立内阁制度、浚通大运河、编写永乐大典、北伐蒙古、南定安南、改土归流(特别强调朱棣时期就已经有开始做了)………功过一分为二,功绩这一方面朱棣是伟大的。

  总而言之,大量细节丰富史料,令读者大饱满足之余,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服!

  最后得吹毛求疵一下,完美毕竟不存在,还是有些问题值得商榷、一些不足之处以及一些小错误需要指出来,商榷:诛十族,放弃大宁这些还是有争议的。不足:安南之役,只有简要叙述,并无详细作战过程(可能朱棣并未亲征作者从略,我是觉得遗憾)。

  勘误:P122页,白沟河之战中“燕将陈亨与平安遭遇,只几个回合,便被平安杀掉。”此处有误,陈亨并没有死,只是重伤,后来在济南战役中,P131页,“陈亨为掩护燕王,与平安战于铧山”再次重伤,东昌之战前夕不治而死,燕王为其隆重举行祭祀。

  当然了,瑕不掩瑜!此书,绝对是必收的!应仔细研读和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明成祖传》读后感(四):《明成祖传》书评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叫做《明成祖传》。这本书解读了明成祖朱棣一生中的重大事件。

  这本书的作者晁中辰,是山东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专门研究明清史,并且兼任中国明史学会理事。除了这本书之外,他还著有《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中国改革通史•明代卷》等与明史相关的书籍。

  接下来,我们来看本书的重点内容: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京?以及朱棣为什么最终选定了他并不满意的长子朱高炽做接班人?

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京?

  其实,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明朝的首都是在南京的。后来明成祖朱棣登基,才把国都迁到了北京。明朝当时没灾没难的,明成祖为什么非要迁都呢?作者认为,明成祖迁都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南京的位置不便于控制全国。明太祖朱元璋就已经发现了。南京的地理位置非常偏东南,想要在这个位置控制全国,是很困难的。比如西北地区历朝历代最容易出现少数民族动乱,而从西北到南京要横穿整个国家,如此信息传递慢,控制能力弱。后来朱棣登基,毅然决定要迁,当时有四个选项,前面提到的西安、洛阳,还有宋朝的首都开封,元朝的首都北京。这几个地方都是当过首都的,地理位置也都比较居中。所以再选首都,它们自然是优先考虑的对象。

  二是,北京的地理位置有利于防御蒙古。咱们都知道明朝是消灭了元朝才建立的。但是元朝的势力并没有因此而完全瓦解。北面的蒙古依然威胁着明朝。随时都有可能杀回来“光复大元”。朱棣再三考虑,明朝的首都,位置不但要方便控制全国,还要靠近北方的蒙古,便于抵御蒙古,相当于自己去守边关。

  三是,朱棣本人是篡位登基,在原本的首都南京不得人心,所以要把国都迁到自己根基深厚的北京。朱棣在北京很有群众基础。朱棣在当皇帝之前,他的封地就在今天北京、河北这一地区。朱棣当时受封燕王,主要工作就是镇守北方,抵御蒙古。再加上考虑朱棣本人是篡位登基,在南京不得人心,所以要把国都迁到自己根基深厚的北京。古代人很看重正统性。朱棣这种情况,在当时这叫皇位来路不正。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南京的知识分子们,对朱棣都是大大的看不上。而原本的南京朝廷,则主要掌握在南方人手里。这样一来,又产生了南北矛盾。所以可以说,朱棣想要迁都北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南方实在混不下去了。

朱棣为什么最终选定了他并不满意的长子朱高炽做接班人?

  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是明朝历史上风评很好的一个皇帝。他和他的儿子朱瞻基还共同开创了仁宣之治。但是这么优秀的一位皇帝,早年却很不受老爹朱棣的待见。因为朱高炽虽然皇帝当的不错,但是外形却不太好,长得胖不说,还跛足。而且朱高炽还体弱多病,这让英明神武,一生征战无数的朱棣很不喜欢。

  朱棣喜欢的是另外一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煦的情况有点像唐太宗,在跟老爸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还曾不止一次救过老爸的命。所以朱棣一直觉得这个儿子很像自己。

朱高炽

  从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朱高炽和朱高煦这兄弟俩就不合,到朱棣当了皇帝,竞争更加白热化了。这时候大臣们看不下去了,储君之争,搞不好要引发内乱的。于是大臣们屡次劝谏,要求朱棣早立太子,安定人心。

  朱棣受不了大臣们的软磨硬泡,就私下咨询了几个自己信任的大臣。这些人,清一色的,都支持长子朱高炽。众意难违,就勉强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但是朱高煦却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被封汉王也不愿过去封地,死活赖在朱棣身边,后来朱棣也觉得不太对劲,查了一下朱高煦,短短几天,朱棣就查到了朱高煦的数十件不法行径。朱棣大怒,把朱高煦叫来臭骂一顿,囚禁了起来。到了永乐二十一年,朱棣身体不适,就把朝中诸事都交给太子朱高炽处理。太子朱高炽一向对宦官管束很严,不允许他们干政。这些宦官怀恨在心,就阴谋叛乱,想要毒杀朱棣,废掉太子,然后推朱高煦上位。没想到阴谋乎败露,参与的宦官和大臣全部被朱棣处死,朱高煦也因此彻底出局了。

  好了,今天这本书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本书再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明成祖传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