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老厝》是一本由林凯龙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3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潮汕老厝》精选点评:
●介于游记和杂感的集合, 思考和写作功力不够深入。
●充其量只是故事集外带一点点小知识介绍;我很不满意啊,看目录好像很专业有系统性结果一到正文全是讲故事…文笔不行、研究能力不行,不少结论不过是牵强附会的推测罢了。希望有更专业介绍潮汕建筑的书籍出现。
●弥补我一些家乡知识。
●未读前对这本书期待很高,读来林凯龙老师写得一般般,要把潮汕老厝的风土历史建筑地理写得专业是有多难。
●文化满分,写法打折。
●潮汕不是只有吃哒
●本身内容不错啊,只是作者新瓶旧酒地捣鼓一本,不是很厚道吧
●2019年第64本:夸他,使劲夸他,夸得他古今中外历史,人文,地理,风水,建筑,思想,德行都厉害!夸他经济特区倒数第一!夸他每年广东省GDP排十名外!
●这个书结合历史书还有古建筑构架书一起看,真的是感觉很舒服,也能了解到很多潮汕姓氏的来历和家族的历史,同时知道老房子的各种建筑初衷,很是推荐
●不经意一转身遇见你
《潮汕老厝》读后感(一):闲话杂情·潮汕建筑
潮汕建筑作为潮汕文化的硬件,潜藏于潮汕的各大地方,拥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作为一个潮汕人,很少注意身边的古老建筑,只道是平常,却是不平常。很可惜的是,空间感实在不够,不能够想象出里面的老屋,读到最后弃文了。 在这里,我找到童年里的影像,那朴素、斑驳的老厝,那蜿蜒的巷道,那简陋的灶台,那可爱的人儿,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在眼前。
《潮汕老厝》读后感(二):潮汕民居的寻访线索、风水讲究,以及从厝看潮汕人的为人处事
新年读完的第2本书——上周在潮州时间轴书店买的《潮汕老厝》。
书中介绍了很多当地知名村寨、民居选址择地的风水故事,有些十分有趣,比如澄海莲下杜氏,开基先祖杜十郎就是风水大师。
因潮州话“杜”与“肚”同音,潮州人将肚子称为“屎肚”,肚里有屎在古代是丰衣足食的象征,他特意请来两户姓“史”的人家一起居住。后来,杜氏族人甚至将大宗祠修在了茅厕旁边。
还有潮阳一带老一辈耳熟能详的“虱母仙”在各处做的风水;各种根据地的形象建立的村寨,像“蟹地”“鼎地”“浮水莲花”“葫芦”等等,要建成什么形状、形式,各种讲究。
正如为这本书作序的先生所说,作者可贵的是没有停留在“就厝论厝”。作者林凯龙先生围绕着厝,将潮汕人看待事物、为人处世的方式写出来了。
像潮汕民居的墙,一直沿用着古老的“版筑墙”,取材自当地随处可见的贝灰、河沙、生土,而不是用烧制时极为耗费田地肥力的青砖,某种程度上,使得潮汕平原能够以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养活了百分之一的人口;
像潮汕建筑以石雕著称,可能与潮汕人过去从事海上贸易,对生命无常的切身体会增加了他们对“永恒”的渴望,因此,把对人生、子孙的期望,都刻在了可以长存的石材上;
像早李嘉诚100年的巨富陈慈簧,在造房子时如何体贴建造者——好吃好喝、还怕人干得太苦太累,联想到这次在潮州,和住的民宿老板聊天,他分享因为善待工人而学到无数内行人才知道的细节……
广东,在数量、装饰、建筑年代等维度,要找和徽派建筑对飙的明清民居,潮汕地区大概是几率最大地方。尤其是明代民居,潮汕很可能是广东保存最多地方。
这本书提供了很多顶级潮汕村寨、祠堂、民居的线索。这些村寨大多尚有明代建筑遗存,根据作者的叙述,部分建筑甚至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看作者的配图,一些建筑构件确实十分存古。
这本书,一定程度兼顾了专业性和趣味性,可以放在茶室,给有兴趣的亲友同学翻阅。
《潮汕老厝》读后感(三):本书的笔记和读后感
做为一个地道的揭阳人,在潮汕地区生活了这么多年,一直没去注意到这边的建筑风格,看了"潮汕老厝"这本书之后才发觉原来潮汕地区是这么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普通的建筑外表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潮汕的“厝”,传承了中原古老的建筑风格。“下山虎”是潮汕民居最基本的合院单位,其前身可追寻到隋代以前;“四点金”是在“下山虎”前加上了前座,形成了四角的对称,这种建筑风格原汤原汁保存了宋代以前中原四合院的形制与格局;潮汕的围寨,则是由中原的古坞壁演变而来的,围寨严格按照风水学而建,“山环水抱”是潮汕人最理想的风水格局。围寨是一种以宗祠为中心的具有潮汕文化特色的民居,“四马拖车”“百鸟朝凰”是其中最著名的大型府第式民居。这种汉唐时代的古老建筑形式,在潮汕地区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潮汕自古有“潮汕厝,皇宫起”的说法,其富丽堂皇当然不能与皇宫相提并论,但其结构确实有不少形似的地方,这是从古代世家大族居住的宫殿“府第”衍变而来的古老建筑形式,因而保留了一些古代“京都帝王府”的遗制。甚至可以从“四马拖车”看到不少与“故宫”相似之处。
潮汕自古崇文重商,民居里也建有不少“大夫第”“进士第”。更有“揭阳学宫”“韩文公祠”这样的巍峨典重的儒家建筑。潮汕很多地方在宋明清时期都出过不少进士,在朝庭当上大官的更是不少,如明朝的前七贤,清朝的后八贤等等。
潮汕的民居虽然是外表普通,但其内在的工艺,确实令人对潮汕人的手工艺叹为观止。其木雕在梁架,额枋,詹角,门窗,屏风等地方的应用,与其石雕在门框,门肚,墙裙,牌坊等地方的应用,可以用
精美绝纶来形容,这些无不展现出潮人的在手工艺方面的高超的水准。
我认为这些建筑代表着我们汉族文化的传承,虽然汉族的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中间也经过一些毁灭,很多东西都已经消失了,但是汉族的传统文化很多都还是在我们潮汕地区传承了下来,比如潮汕方言,其实就是有很多很多的古汉语的词汇在里面,还有宗祠啊,古民居啊等等,因为我们这里是真正的中原汉族移民过来的地方,我们这里属于省尾国脚,山高皇帝远,在一些朝代更迭的时候,很多世家为避难都逃到这里过来了,他们的后代也很少有返回家乡的,很多都在这里定居了下来,他们也带来了正统的汉族文化,从而使得一些消失的汉族文化得以在这里传承了下来。可惜现在的年青人很少对这些感兴趣,在越来越功利化的今天,我觉得有必要让我们的后代了解这些文化以及建筑,让它们能够得以保护,能够一代代人的传承下去,要不然恐怕有一天这些东西就会消失掉了。
感谢此书的作者写了这本书,他为潮汕的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让这些内涵深厚的古民居得以展现在世人的眼前,从而扩大了潮汕民居的影响力,间接的为它以后的保护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潮汕老厝》读后感(四):一个人的乡愁和一代人的乡愁
有一种语言/胜过乡音,/使你闻之泪下。从这个世界/回到另一个。
家是一个——/当听到檐滴,就会使你/鼻酸的地方。
--夏菁 《檐滴》
当林老师的这本《潮汕老厝》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脑海里突然浮起了夏菁这几行诗句。我想,这本书的缘起,应该是林老师对这片土地的乡愁情怀吧。没有这份乡愁,谁会处处留意故乡的痕迹呢?
当初远在海外的潮汕游子,在他国异地的屋檐下,看着街角落下的雨滴,会不会也想起家乡老厝天井落下的,檐滴声音?
那时的他们可能还只是迢迢南洋某家货行的跑腿伙计,也许只是某家商行的柜前职员,但,那时候的他们一定还年轻。我的六伯父当初也是这支漂洋过海、下南洋打拼谋生队伍中的一员;老年的时候,儿孙满堂的他经常从香港独自回到老家,住在我几个堂哥的家中,闲暇的时候,伯父就参加村里的锣鼓队,在村里祠堂的公厅里打打鼓、敲敲扬琴,操练鼓乐。每到年节祭祀的时候,他就敲着鼓,带领锣鼓队在村里四处巡游,这样的日子直到前几年,这样的日子直到他去世了。
当初出南洋的,和我伯父年龄相似的年轻人,现在应该大多也是白发苍颜,儿孙满堂了吧。当这本书摆在他们的面前的时候,似曾相似的这些图片,是否也会让他们想起当初在老厝的街巷间,来回游嬉的童年的自己?
关于潮汕民居建筑的风格演变以及历史来源,这些是建筑学家、是学者讨论和考证的学术论题;而对这些海外游子来说,翻开书里相关自己乡里的一页,召集起儿子孙子,指着画片对他们宣布:“这是就我们来时的家乡,这是村里的老厝.....”
和着喃喃的话语,随着雨滴落下的,是属于他们这代人,共同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