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系统工程》是一本由钱学森著作,上海交大出版的397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200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系统工程》精选点评:
●做了个梦,醒来就睡不着了。这本书是催眠利器,主要是学习其中的逻辑框架,当作学习一个工具就好
●补标。虽然书中并未完全科普系统工程的本质,但MBSE本身就是一种在实践中摸索的管理工程,研究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都是80年前后的文章,不精,不读也罢。
●作为一个学习起步的提纲,不错!
●大三下学期第四周读玩
●研究研究,大师之作
●远离平衡热力学,即耗散系统,从无序转变为有序。奇异吸引子,即chaos论,从有序突变为无序。通篇核心,需要辩证动态 整体地看待事务。另外,在附录里的《系统思想、科学、论》中,钱老有的放矢地放炮,相当可爱。
●有点烂,御用科学家的作品,既非学术著作也非科普,更恰当的定位是领导谈话录或领导思想录。
●正在努力探索中
●可能见识不够,还不是很理解。
《论系统工程》读后感(一):系统-结构
作为一名财务人员,阅读本书可能会被认为是风马牛不相及,搞经济的看搞工程的书,实际上你们错了。我个人理解本书想表达的思想只有一个-万物万事均为系统。我理解的系统就是由各个结构组合而成,结构就是人,物,事,时间,资源,金钱。以最小的投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完成某一特定目标,为此建立一套系统,分拆结构,逐步由宏观目标转向微观操作,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论系统工程》读后感(二):凌晨醒来感慨几句钱老
看了一篇知乎@忠君爱国洪承畴 在 钱学森退居二线是什么时候下面引用的文章。
钱老有些地方比较geek,毕竟是在MIT教书期间,嫌MIT学生太笨的超级大神,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ZZ这东西,莫须有,苏轼都还有乌台诗案,也正因如此,才被麦卡锡主义逼回来,对功勋科学家们温柔些吧。
钱老的作用,大家了解的太少了,开出一门门课,一个个系,一个个学校,一个个研究所的创世大神。
系统论是好东西。
我是比较信仰以人为本的,马斯洛式管理。那些跟着钱老干航天搞学术的年轻人多幸福啊。
钱老的父亲民国教育部次长,记得好像也是庚子赔款留美生,下班了带钱去抓蝴蝶,做标本,找好的音乐启蒙老师,教育理念绝佳。蒋英先生也是大艺术家,顶级大美人。
钱学森传太值得一读,太多细节,让我们一窥马斯洛层次顶级的人的世界。
2013年,2014年写过一些文章,讲建国一代当时的人才济济和活力无限。
还记得毛主席给钱老讲,遇事不决找聂帅,聂帅定不了,找总理,总理定不了,你找我。
后来,钱老:我们做大型试验,需要西北几个省断三个月的电。
哈哈。
为什么我年轻时候被“工业党”感召。
建国一代的巨大功勋,不可磨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想念北航图书馆前钱学森像。
《论系统工程》读后感(三):论《论系统工程》。。给还没看的人的一点建议!
不爱写评论,但还是忍不住写一点,主要是为了提醒那些想看还没看该书的同学一下,强烈建议您还是别看了,理由如下:
1.名字叫《论系统工程》,貌似很学术,但我告诉你跟学术没太大关系,也不是科普,最多算一领导谈话录、领导书信录、领导思想录。
2.之前听说钱老师曾经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亩产万斤具有科学依据,那时我还不信,起码也是一国外牛逼理工科大学的高材生,得出如此没有常识的理论有点荒谬。在该书里我看到了更奇葩的言论,下面是原文:
“近两年还不断在报刊上载有关于10岁左右孩子能以耳认字、辨色,能腋下认字。对此有争论 ,有人不信,说是弄虚作假。有人信,说作了比较严格的测验,是什么呢?因为人体有第七感受器。我认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具有这种功能的都是10岁左右的孩子,再小也不行,再大也不行。 这是不是因为大小了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到有这种可能;而岁数太大了,又因这种功能久久不用而退化、消失了呢?有争论不怕,应该深入下去,测试工作做得更严密、更全面些,一定要刨根问底。”
3.作为御用科学家钱老师一直是我朝的科学神化,从小接受的教育即如此。我相信他也确实聪明牛逼,但想想国外十来岁的小孩都能发射火箭,所以这也算不得多高深的科技。再说那也是在美国跟人家弄了那么久,积累了那么多的经验,照搬回来而已。他自己也承认这一点。
4.一本书总共几十篇所谓的”论文“、书信、演讲稿,从引用的”论文“出处也能看出些端倪,通篇引用的大多是什么马哲、辩证法,很少真正的学术著作,更不说国外的了,估计那时候引入国内的国外刊物也少。
5.钱老师自己最得意的是自己的系统工程思想,我觉得他根本没有得出真正系统的系统工程结论。你想想领导哪有时间搞学术研究?
《论系统工程》读后感(四):建国一代系列之3浅论钱学森&青年人之问
本文题目真的很赞。但是文章水平不高。有待修改。
对于现在的青年,从知识的角度,这本书只有两分。系统工程正是这几十年发展迅速,这本书自然显得老了。诸多评论中的各种负面基本上也都存在,包括争议性很大的“气功科学”。本书本身也是一些比较水的文章的集合。
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这种系统论的思想,钱老的深刻宽广的见识和对国外科技水平的追踪了解等,对当时的国内到底稀缺性和重要性是多少,我水平所限不知道。
这本书目前的作用,就是一些时候,一些人喜欢用这本书聊起系统工程,或钱学森的八卦,或钱学森的很多争议,如气功科学,亩产万斤等案例。
要系统的看钱老。
功德言,用系统眼光看,就是:对世界的负熵、道德伦理积累(时髦点叫,社会资本)、信息积累。 (2015.12后来我看到有人说功德言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讲得真好,惭愧。)
我很崇拜钱学森,和他那代人中的一些优秀分子,三钱,袁隆平这些。
当然因为新中国建设中的功德言。
这个德字和言字,很重要一部分是,他们为新中国的青年们竖立了新型的人类楷模。指导青年人如何像保尔柯察金所说的那样无憾的度过一生。
这本书很一般,但我挺喜欢的。
首先很喜欢系统思想。系统思想去看全世界。全局的视野确实感觉很好。
再次很喜欢钱老以首席科学家的角色指点江山。背后加上毛周聂等做董事会和总经理,这个架构很有爱。用年轻人的话讲,”感觉萌萌哒。“
钱老面相很好,有祖师爷的范儿。
很喜欢那个年代那些伟人和大科学家喊“青年人”
而不是现在很多人去喊“年轻人”或者更差些的有”现在的年轻人“、”现在的80后90后“等。
年轻人,如果被很尊敬的人喊一声“青年朋友”,益处很大的。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我想,从”青年“到“年轻人”这个转变背后的东西,也是一方面吧。
现在网络流行”年轻人和禅师“
我更喜欢和希望看到”青年和长者“对话。
当然,人核心还是靠自己。
青年人应该经常问自己,自己是个青年人,还是个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