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幻想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是一本由弗洛伊德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90,页数:1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种幻想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精选点评:
●因为公务繁忙的缘故读了很长时间,而且还是疲劳作战的。其实感觉这书里所阐释的观点还是相当有道理的,撕破宗教与各种主义的伪装,敢于面对真实的景象。然而很多时候他的预言也就像卡珊德拉的预言那样,无人听信,因为很多人都太可怜,情愿将生活的全部意义置于虚幻的宗教与文明之上,也不愿意过着正常的顺其自然的生活,亦无法劝解,这或许就是作为人的悲哀之一吧。
●在这部著作中,弗洛伊德试图以精神分析的压抑-升华模式来分析文化。运用这种模式的前提在于,对于文化这种出于自然、又超越自然的存在而言,基础性的东西不是需要,而是不懂得节制的欲望。每一种文化都是对原初的欲望进行某种方式的压抑,以求将其力量导向“进步”的方式。因而,它涉及到享受和效用之间的冲突与调解——文化一如性一样,既牵涉到效用,又包含了无用的享受。弗洛伊德认为,当一种文化过度地压抑人们自我表达的欲望,以至于这些欲望得不到恰当的升华时,文化的危机就发生了。他的所说是对自己所生活的19世纪的奥地利的写照,那个时代过度强调效用而压抑享受,表现出对清洁、节俭等价值的病态偏好,又把享受以无聊的娱乐的方式集中处理,使之难以产生延续性的价值——当然,弗洛伊德对19世纪所说的一切,仍然适于甚至加倍地适于今天。
●个人觉得这本书比 梦的解析 好看,作者提出的许多理论令人信服,从“永恒”这种感觉直至宗教的形成说,文明的本质以及在文明中人的两种本能。
●基本完成,还差文明及其不满的后半部分,留后再补
●读起来最舒服的一部作品……
●前面一半 一种幻想的未来
●最后一章极震撼。
●其实在看《帝国》,但是看着看着想起这本就重看了一遍。佛洛依德真的是个伟大的学者,其实这本才是他真正想说的,但是他用科学的态度探索到后期才会写这个。很多人上来就写这种,就以为自己通天了~
●并没有什么出彩的观点
●对于文明形成的分析很有弗洛伊德的特质,也很能给人以启发。论述方式也很有趣啊哈哈
《一种幻想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读后感(一):大师原著的魅力
教材透视骨架后的的缺失和只记结论去刷题的考核方式对学科能力形成的弊端,弗洛伊德老头的原著是文采斐然且论述严谨,最重要的是弗洛伊德原著涉及大量通识素质的东西和背后的文化底蕴,可是在教材中全被忽略了可悲
《一种幻想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读后感(二):一种幻想的未来
此书的两篇文章是弗洛伊德的最后著作了,文章虽然短但内容似乎非常深刻,弗洛伊德试图以心理学的方法去解读宗教以及文明,不过我到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
心理学肯定是了不起的学科,可是弗洛伊德晚年时,把心理学渐渐扩展到人类的一切方面,意图以心理学科去解构着人类的一切方面,这种想法本身我认为是狂妄的。人类世界本来就是个复杂的综合性的团体,任何单独学科去分析理解人类世界的做法是不可思议的。当然通过单独方法去探讨去提供独特的视角是有益的,这两种做法的区分就是自信以自大的区分吧。
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个人觉得六成是正确的,其性心理理论、释梦理论等,但晚年的做法有些过犹不及了。这就是我对此文章的看法,看看可以,接受不能。
《一种幻想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读后感(三):宗教的心理根源文明的敌意
作为神经病专家弗洛伊德果然是一位彻底的宗教批判者,这本有关宗教和文明的书里随处可见精神分析的影子。
《一种幻想的未来》主要是讨论宗教的心理根源。作者认为,宗教是人类在对待强大的外部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内部规则的不完备的恐惧之下诞生的一种自我幻想。其旨在于消除无依的恐惧和在有缺陷的社会关系中得到一种安慰性的自我补偿。人类社会某个时期的全民性宗教信仰,其实是一种人类集体“神经病”时期。然而就像大多数儿童的神经病都可以自愈一样,人类这种集体性神经病也有自愈的能力。并且,作者认为,把大量精力用于一种不现实的精神幻想是对人类自身能量的一种浪费——它本可以用于现实层面,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文明及其不满》主要讨论文明与人类本能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自从人类发现合作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抵御自然外力的能力时,人类就开始了组建集体单位。从家庭、部落一直到民族、国家。文明与社会组织的形成同步产生。文明有两个作用:一是抵御外部自然力的伤害,二是维系人类社会的组织关系。而社会组织的维系不可避免地要剥夺人类原始本能的种种欲望,例如攻击性、破坏性本能,在人类幼年时期便受到了有力的压制。在这种压制过程中,超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代替人类文明的规则对自我和本我进行监管,这种监管有时候会发展到相当严厉的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个体的不幸福感。文明和本能的冲突最终会不会得到调和,超我和本我自我的斗争最终谁会取胜,作者没有给出任何预言——显然这种预言是很难并且风险很大的。
以上只是两本书内容的大致轮廓。其实这两本书的内容有许多交叠之处。例如《一种幻想的未来》中就写到了个体对文明普遍存在的敌意,而宗教则对维系社会关系、说服人们忍受文明强加给他们的痛苦方面有着重大贡献。《文明及其不满》中也有许多对于宗教的描述。下面摘一段作者对于宗教的较为犀利的评论:
“宗教限制了选择和适应的这种作用,因为它不加区分地强迫所有人接受它自己的那条获得幸福和避免痛苦的道路。它的手段就在于贬低生命的价值,在于用幻想的方式歪曲现实世界的图景,即假设有一种灵性的胁迫。以此为代价,宗教通过强制方式将人们固定在心理的幼稚状态中,把他们拖入大众性的妄想,最终使许多人免受个体神经病的折磨。但是,除此以外,宗教就再没有什么作为了。正如我们已经讨论过的,有许多途径可以通往人类可以获得的幸福,但是,没有哪条途径可以确定无疑地达到目的。甚至宗教也无法兑现它的诺言。如果信徒最终发现自己必须谈论上帝的“深奥的教规”,他就承认了在苦海之中,他最后可能得到的安慰和快乐根源就是无条件的服从。如果他对此做好了准备,他本类也许可以避免那些白费的周折。”
当然本书中的大部分宗教是指基督教。然而对于东方宗教,也有一些评论。例如作者认为,东方宗教强调压抑个体的本能欲望,最终个体本身也不复存在了。像各种冥想之类,作者认为在其中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作为一位精神病专家,他当然认为这种本能压制不是最终的幸福之路,或者根本不是幸福之路。
我对于宗教一向采取比较温和的态度。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对于真正的教徒来说,这本书不会动摇他们的信仰。例如文明对个体种种愿望的压制,我们其实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宗教教义其实是文明条文的强化。你信或不信宗教,由文明强加给每个人的“超我”都会永不停息地监视你,从而造成个体不幸福感、罪恶感,甚至冲突非常严重时会导致神经病。而宗教将这种冲突外化为一种神谕,或者人类未见的超自然力量,从而淡化这种心理不适,未尝不可。
《文明的不满》中作者指出的个体与文明与生俱来的敌意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人类却仍然不快乐。
在这里想评论一下武侠小说。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坏到极致又完全坦白自己的坏的人。比如连城诀里面的血刀老祖。并且经常有人将这种人与“瘾君子”进行对比,并对真小人大加赞赏。这种赞赏非常可怕。那么从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由于在人类幼年时期道德感就已经以超我的形式统治了自我,任何杀人放火的行为必会由于对外部力量的恐惧而形成罪恶感。像血刀老祖这样的人,要么是他本身自我发育不完全,要么他就已经是一个神经病。必须进精神病院。
当然如果金庸只是用他的小说隐喻什么,则另当别论。
还有个问题我想了好久,就是为什么流传甚广的宗教都是以顺应文明的形式出现的,而不是一个“邪恶”的反文明的宗教统治了人类。你也许要说“邪不压正”。但是你应该知道没有上帝的唯物主义世界根本没有什么“正义”与“邪恶”,有的只是法律以及道德。在这里这个问题又可以找到部分答案:因为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道德观念、罪恶感已经深入每个人的思想之中,变得坚不可摧。
人类的生存是多么不易。他即要面对不可测的自然界的威胁,又要面对社会规则带来的压制。但也许生命本就如此。正如作者所说,你看蜜蜂、蚂蚁群体那种高度的有序化也许赞叹不已。但如果你自己变成蜜蜂或蚂蚁,成为他们的社会分工的一员,你一定觉得不幸福。
《一种幻想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读后感(四):不多的值得一看的书之一
个人觉得这本书比 梦的解析 好看,作者提出的许多理论令人信服,从“永恒”这种感觉的起源论直至宗教的形成说,并阐释了文明的本质以及在文明中人的两种本能。
自我似乎都要对外保持清晰而鲜明的分界线。只有在一种状态中——这诚然是一种不寻常的状态,但它不能被贬为病态——自我才不需要界线。在恋爱的高潮阶段,自我和对象之间的界线仿佛会消失。恋爱中的人会不顾感官的所有证明,宣称"我"和"你"已经合二为一,并信以为真,准备依此行事。
个人逐渐学会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审慎的指引自己的感觉活动,通过适当的肌肉活动,个人就可以区分内部和外部,即属于自我的东西和起源外部世界的东西。这样,个人就向现实原则的导入迈出了第一步,这一原则将控制他将来的发展。
现存的低等物种一般都不是今天发达程度更高的物种的真正祖先。通常,两者之间的中间联系已经消失,只能通过重建才能为我们所知。另一方面,在思想的中间联系已经消失,只能通过重建才能为我们所知。另一方面,在思想的王国里,原始事物得以保存,与之相伴的则是由此产生的变体版本,这种现象是如此普遍,以致我们没有必要在举例证明。当这种情形发生时,这通常是发展过程中出现分支的结果:一种态度或本能冲动的某个部分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而另一个部分则发生了进一步发展。
只有上帝这样的生灵才能理解人类孩子的需要,才能被他们的祈祷所感化,也才能因为他们的忏悔表现而感到欣慰。这一切显然都是幼稚的,于现实格格不入,以致任何对人类持友好态度的人,在想到大多数世人永远都无法超脱这种人生观时,都会感到痛苦。更令人感到羞耻的是,尽管今天活着的许多人发现这种宗教是无法维护的,他们却仍然进行一系列可怜的防卫行动,试图寸土必争地守卫他。
歌德:"拥有科学与艺术的人也拥有宗教;但是对于那些两者都不拥有的人,那就让他拥有宗教吧"
生活是有目的的,这种观点是伴随宗教制度而兴衰的。
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具有两面性:"积极的目的和消极的目的。一方面,它旨在消除痛苦和不愉快;另一方面,它也旨在获得强烈的快乐感。狭义的幸福只与后者有关。"
人们追求幸福。他们想获得幸福,并保持幸福。......最严格意义上的幸福产生于那些受到高度压抑的需要的满足(最好是突然的满足),而且在本质上,这种幸福只可能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当快乐原则渴望的任何状况得以延续时,它就只能产生平和的满足感。我们天性如此,强烈的享受只能在对比中获得,而无法在事物的状态中获得。对不幸的体验则容易的多。我们受到三方面痛苦的威胁:首先,威胁来自我们的身体......其次,威胁来自外部世界......最后,来自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人们习惯于降低对幸福的要求......人们仅仅因为脱离了不幸或结束了苦难,就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人们可以尝试不同的途径来完成追求幸福的任务;所有这些途径都已受到各种世俗思潮的推荐,并被人们付诸实践。
人们可能希望通过影响本能冲动来摆脱一部分痛苦。这一类抵御痛苦的方式不再成为感觉的负担;他试图控制我们需要的内在根源。这种方式的极端方式是通过扼杀本能产生的,东方世俗哲学就是这样规定的,瑜伽功也是这样实践的。如果这种方式成功了,实际上主体也就放弃了所有其他活动——他已经牺牲了自己的生活;通过这另一种途径,他再一次仅获得了宁静的幸福。
人们格外重视下列情形:许多类型相似的人都想通过幻想性的现实再造来获取幸福的确定性,来保护自己免受痛苦。人类各种宗教应该属于这种类型的大众性妄想。
宗教限制了选择和适用的这种作用,因为他不加区分的强迫所有人接受它自己的那条获得幸福和避免痛苦的道路。它的手段就在于贬低生命的价值,在于用幻想的方式歪曲现实世界的图景,即假设有一种灵性的胁迫。以此为代价,宗教通过强制方式将人们固定在心理的幼稚状态中,把他们拖入大众性的妄想,最终成功地使许多人免受个体神经病的折磨。
人们发现,人之所以会患上神经病,是因为他无法忍受社会在满足其文化理想其强加给他的大量挫折,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废弃或减少这些要求将使人们有可能回归幸福。
人类可能获得的狭义幸福,是有关个人力多比的经济利用的问题。
文明一词指使我们的生活区别于动物祖先生活的所有成就和规范的综合;它有两个目的,即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的侵害和调节人类互相之间的关系。
美、清洁和秩序在文明的要求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最能体现文明特点的特征还是文明对人类更高的心理活动的尊敬和鼓励——人类在智力、科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以及文明在人类生活中为思想所指派的领导作用。......最显著的是宗教......其次是哲学的沉思......最后是所谓的人类理想。
文明在多大程度上要通过消除本能才得到确立,而且在多大程度上(通过抑制、压抑或其他手段)必须以强烈本能的不满足为前提?......文明对性本能的压制以及文明对进攻性本能的压制。【这或许就是弗洛伊德认为人类不幸的根源】......文明的出现有双重根基:外部必然性和爱的力量。
quot;一种理论性的推测":嗅觉刺激的减弱本身似乎是由人类身体直立地面造成的,而且是由直立行走形成的。这种行为使人看见以前处于隐蔽位置的人类生殖器,认为这些器官需要保护,因此就产生了人的羞耻感。
如果狗不是由于下面两个特点而遭致人们的轻视,那么我们就无法理解人类为什么要用动物界最忠实的朋友的名字来骂人:特点之一,这种动物的主导感观是嗅觉,而他对排泄毫不厌恶;特点之二,这种动物对自己的性生活并不感到羞耻。
一种不加区分的爱失去了它自身的某些价值,因为这种爱对其对象是不公正的,其次并非所有的人都值得爱。......生殖器爱导致了新家庭的建立;而目标受限制的爱则产生了友谊。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友谊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它避免了生殖器爱的一些局限,例如,它的排他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爱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失去了明确性。一方面爱开始反对文明的利益,另一方面,文明用大量的限制来威胁爱。
【文明进一步被理解为一种斗争,即爱神与死神之间的斗争,生存本能与破坏本能之间的斗争。进攻性本能的压制就是负罪感。】
我不关心任何对共产主义体系的经济批评;我无法探询私有财产的废止是权宜之计,还是有益的举措。但我能认识到,作为共产主义体系基础的心理学前提是一种站不住脚的幻想。通过废除私有财产,我们就剥夺了人类对攻击性表示热爱的一个手段,但是我们根本没有改变被进攻性所误用的能力和影响之间的差异,我们也没有改变它本质中的任何东西。
我的意图,即把负罪感表现为文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并且表明我们为获得文明的进步而付出的代价就是通过提高负罪感导致幸福的丧失。
负罪感,即超我的严厉性,与良心的严厉性是一回事。它是自我对受到这种监视的知觉,以及对自我的反抗和超我之间的要求之间的张力的评价。......负罪感是矛盾心理的斗争表现,是爱神与死亡本能的永恒斗争的表现。
我只肯定一件事,那就是人的价值判断直接遵从他的幸福愿望——相应的结果是,这些判断试图用论据来支持他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