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乐的艺术》是一本由[法] 米歇尔·昂弗莱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60,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享乐的艺术》精选点评:
●很多人对享乐主义有误解,觉得享乐主义就是不计后果,只顾眼前爽。实际上,享乐主义追求的是个人快乐的【最大化】,为了不给将来的自己添堵,在很多选择上,其实是很理性的。
●图书馆借来看了一半,关于理性和感性,总结得不错
●费尔巴哈《反对人体与灵魂,肉体与精神的二原论》
●尼采的思想譜系。
●惊讶
●最喜欢《鄙视鼻子的人们》和《制造天使的机器》两篇。
●享乐并非精神萎靡、狂欢纵欲,而是遵从本心,感受每一个真实的瞬间,愉悦感官,发掘精致与美好,明智地运用快乐,享乐是一种别出心裁、微妙高雅的艺术。我们及时行乐,享受当下,抓住当前出现的时刻,不想令人怀旧幽情的过去,也不想令人期待焦虑的未来,因为我们只属于现在。
●想起了小龙虾
●享乐主义者唯物辩解 讥诮 牵强 八卦 絮叨 自怜 不好看
●在懵懂的大一,那昏黄的台灯依稀 留着我 追寻哲辩 的身影
《享乐的艺术》读后感(一):随便写几句
个人身体性伦理在启蒙运动之后得到解放,享乐也不再与罪行相连。“问题不在于驯服死亡,而在于蔑视死亡。享乐主义是蔑视死亡的艺术。”享乐主义希望把各种伦理和审美混合成个体生活的风格。从拉美特里与萨德,到尼采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直到后现代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托马斯与萨宾娜,《笑忘录》中的艾德维格,享乐主义伦理一脉相承--毕竟,伦理就是个人对待自己身体在世的态度。
《享乐的艺术》读后感(二):享乐——审美的艺术
为了夯实论文的理论部分,粗略翻看了其中的“肉体”、“道德”、“终曲”部分,大体是一些思想家对于享乐的不同看法,从禁欲、将享乐视为罪恶到纵欲、将享乐视为现世的追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书中没有为之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只是从一些思想家的碎言片语中能发掘其为享乐的合理性做的辩护,将人的肉体和本能欲求从宗教、精神、唯心主义和神学监护中解放出来。
享乐主义与欲望同生共存,旷日持久地留在混沌之中。书中论述的享乐主义、肉体哲学是与欲望、情色、冲动、意志相伴而生的,其第一原则就是生命的物质化,享受的是一种感觉的神性,肉体此时已被赋予了神圣的尊严,希求的是欲望的动态的无秩序。若毫无节制,过度挥霍快乐、放荡荒淫,肉体也只是成为了一种享乐的载体,进而走向虚无。
享乐并非精神萎靡、狂欢纵欲,而是遵从本心,感受每一个真实的瞬间,愉悦感官,发掘精致与美好,明智地运用快乐,享乐是一种别出心裁、微妙高雅的艺术。
我们及时行乐,享受当下,抓住当前出现的时刻,不想令人怀旧幽情的过去,也不想令人期待焦虑的未来,因为我们只属于现在。
《享乐的艺术》读后感(三):转载:雷哓宇<一本小黄书>
《享乐的艺术:论享乐唯物主义》【法】米歇尔昂弗莱—— 作者用这本书来哀悼他心目中的享乐主义哲学先驱拉美特里【JULIEN ONFFROY DE LA METTRIE】(1790-1851),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这个唯物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唯物可能不是一回事,它真正是指可以消费的物质,而不是一堆存在。看看这个唯物主义者是怎么死的:“他别处心裁,用鹰肉代替鸡肉,加上猪肉和生姜,又塞进一些馊掉的猪油,做成了馅饼,食后因消化不良而一命呜呼。”这个古怪的馅饼就是他的最后一顿。作为享乐主义者的精神导师,他说:应该生活得永不后悔;要让每一刻都像最后一刻,都像是这最后一刻的重复。……放荡的时刻是无害而道德的,放荡、快乐和快感的实践是无害而道德的。“从他的死法来看,很难相信他是一个医生。他以此身份寄居在普鲁士宫廷里,与一个他从法国带来的轻佻女人同居,同时保持和一些送上门来的本地女人勾勾搭搭。美食、美女、欢乐、幽会、风流,都被他记录在文字的温柔乡里。他称之为“明智与疯狂的美妙混合——两者相互刺激而使生活更加愉悦、更加有味道。”他的疯狂显而易见,那么他的明智在哪里?在他和伏尔泰的通信中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的面目——他实际上是一个充满悲伤、绝望到极点的人物。他的清醒使他的放荡成为一幅漫画。联想多少艺术家都曾经死于梅毒,这不过是又一个“妓院里的上帝”。没有任何一种对快乐的认识能够摆脱现世的悲剧性的束缚。
《享乐的艺术》读后感(四):直觉的花园
翻看《享乐的艺术》,虽然没有料想中的有趣,但也古今西洋哲学家济济一堂,好一个见解大杂烩,到底有几株奇葩。惊喜地发现一个儒尔·勒基埃(Jules Lequier),惊讶地发现自己也有探寻存在主义的一面。
每个人都有一些独特的不为人知的体验,而这位布列塔尼哲学家的直觉来自父亲的花园。年少的他想去摘一片千金榆树苗的叶子,突然奇妙地感到自己是某一永恒事物的完成者,无论他做或不做,这都将成为永恒的事实。(凡是发生了的,就不可能不以这种方式、这种形式发生,因为实在的世界不可能是别的样子,而只能是这个样子)
他这么想着时,举手的动作惊起了一只小鸟,空中飞来一只老鹰把它抓走了。下面是引起我深思的话:随意性让我触摸了这个枝条,而不是那个枝条,从而造成小鸟的灭亡。这便是事物的链接。大家都称之为无所谓的行为,是其意义未被人察觉的行为,人们只是由于无知无识才做到无忧无虑。有谁知道我将要做的一个动作会决定我未来的生活呢?
什么是偶然的,什么是必然的?我也曾这样扪心自问。我常常觉得发生在自己又或亲朋好友身上的事,一些很晚才发生的事,都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根源。为什么是T而不是我坐在异域晴空下孤独的长椅上?为什么老妹会有一个西班牙籍的同事冲她嚷嚷抱怨?一个人当下的处境,这个既成事实,到底由多少个偶然、多少个必然构成?偶然的起因是那么的细小,而必然却一锤定音的重大。从细小到重大,好像只有一线之差、一步之遥。所以一些看似随意的举动才会显得那么耐人寻味,更像是一些决定命运的时刻。
每天每个人都在经历这些时刻,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我们也明显地在经历这些时刻,那么在我自己的故事里会是什么样的呢?我感到了强烈的兴奋,就像找到了真正的主题,一种对生命的真正了悟。虽然现在只是朦朦胧胧像在看雾中风景,但我知道这将是我的方向。触碰到儒尔的这一刻,将成为一个永恒的事实。
《享乐的艺术》读后感(五):所谓读后感
一
在图书馆注意到这本书是在我抱着七八本柏拉图与康德之流,一眼注意到它。色彩鲜艳,名字迷人。刚翻开的时候,发现内容并不是我所想的吃喝玩乐。而是哲学之流,弱弱挫伤了兴趣。哲学啊哲学,不能再更不感兴趣一些。
二 五官
眼。
眼应该用来追逐美丽与痛快。和虚伪的阉割者完全不一样。享乐唯物主义的不是朴素的自制,而是尽力追逐美。看淫乱又美妙的东西,多么痛快。眼也被禁欲主义者视为神圣的感官,与灵相连。灵是一些列唯心主义者所崇拜的,因为眼灵相连,他们相信眼所看到的一切。所以对于“地球不是世界的中心”、“放在水里的筷子没有变弯” 这些谎言,可笑之极。
鼻。
鼻子应该是享乐主义与禁欲主义者的最大分歧,在米歇尔看来。禁欲主义者也偶尔用他们的鼻子,去嗅体臭。犹太人的体臭、黑人的体臭、穷人的体臭。原来德国人如此鄙夷犹太人还因为他们体臭,真是妙不可言的理由。动物发出气味难道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而享乐主义者从来不禁锢自己的鼻子,热衷于香味。无论是食物的香味还是香水的香味。山川树林雨露花香,一切是值得赞美的。
但我想这个观点略显偏颇。米歇尔职责禁欲主义者在他们的著作里从不提起香气,便是对香气毫不在乎。但凡是人、是个嗅觉正常的人类都应对自然之香无所抵抗。有人可能会对香水与花香皱眉或过敏,但过敏是少有的变态体质的一种,而皱眉是少有的特异体质的一种。
没有写进书里,并不代表那不重要。
嘴。
嘴同样被禁欲主义者所鄙夷。对于享乐主义来说,嘴用来享用美食,用来喝酒,用来说让人心情畅快的下流话,用来享受狄俄尼索斯所来带的欢愉。但禁欲主义克制这一切。过分的享乐带来的至多是撑死的胖子、烂醉的酒鬼与下流的流氓。带着理性色彩的禁欲主义者更多的强调以理性克制欲望,节衣缩食克制生理的需求以达到灵的制高点。粗茶淡饭即可,再多就是过。似乎让胃抽筋着做个思想家更有思想一样。
耳。
米歇尔觉得禁欲主义者对听觉同样无话可说。但享乐主义者似乎站在天平的另一端。音乐是异教徒的上帝。但其实不然,柏拉图也认为歌剧应该作为民众的教育工具。稍微多看些书,米的些许观点可能难以立足。
皮肤。
皮肤是最让人忽略的器官。但感觉却无所不在。一阵风拂过,柔和的触感。被空气包围,舒适的触感。被猫爪抓伤,疼痛。被爱人轻抚,骚动。敏感又麻木的皮肤与肢体。难道不该追求极致的享乐。身穿细腻华衫即是给皮肤最好的享乐。
三 欲望与理性
理性与欲望是人体中难以调和却又真实存在的两个对立面。虽也并没有调和的必要,复杂性是人体存在的原因。
尽管米歇尔长篇大论的极具鄙夷态度的抨击禁欲主义者称其为被阉割者。米歇尔认为理性主义者是在以理性作为阉割工具对欲望加以节制。使人人都成为一个去势者,成为一个为关押在理性牢笼里的人。欲望是人之本性,欲望本身并不是罪过,趋利避害本是人之天性。人们追求快乐是天性使然。快乐本身是善但是如果追求快乐的方式有误便使这一个行为成了恶而已。而快乐是善的,单纯追求欢愉的行为没有罪过。以上述的理由推论下去。因为快乐是善,单纯觉求欢愉的行为是善。作为善的反面之恶即为限制快乐,限制追求欢愉的行为。用任何手段包括理性。理性主义由此躺枪。
为什么一直以来理性主义占据着人类哲学史的主流并非没有原因。尊崇享乐主义的人,大多都是沉溺于女色、美酒或者过着下作生活的流浪汉。多的是被所谓正统的强力迫害的异教徒,葬身在宗教裁判所。或者在秘密的小酒馆里传颂着享乐的哲学没有真正的著作写出来。而理性是逻辑的、严密的、被受众人奉为至上神灵的。无神论者譬如马克思之流奉理性为上帝。把理性作为人体的主宰而非欲望,是人之所以于动物相区别的原因是人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顺人的本性,去听美妙的音乐,去吃美味的食物、去穿华美的衣服、去看美丽的景色,去闻肌肤的芬芳,谁都想,谁都愿意的做。但能用理性控制住欲望,不去做如上之事,是费力的,需要有力量去控制肢体选择做或不做。主宰者不是谁都可以做。大多人都受欲望驱使带着奴性随欲而行。正是因为主宰者之稀少,之不易,才显得可贵。这也是为什么一直以来理性至上主义一直在哲学中占着主导之席。
四 书中的其他
(一)与享乐主义有关的
“享乐主义是蔑视死亡的艺术。”
“思想是肉体的产物,这个肉体忍受和记录着存在的最微小的颤动;思想是从一种与力量的和解中产生出来的,这些力量为避免人体组织断裂、损伤、疯狂、失衡而赋之以动力。”
“人体是一架机器,一个机器的复合体:它无所不在地运作,有时连续不断,有时断断续续。它呼吸,它产生热量,它吃东西,它拉屎,它做爱。乳房是机器,它制造乳汁,嘴是与之耦合的机器。”
恩培多克勒:“最初是一些分离的肉体部分从可以说是贫瘠的土地里零零星星地冒出。随后这些分离的部分合到一起,构成了人体的实体,一种火与液体的混合物。”在充满腐烂气息和世界之初的恶臭的恐怖荒原上,一些因憎恶而脱离开来的孤独的身体部位在彷徨,在寻求着交换。
尼采“从一个遥远的星球上看,我们地球生存的主要特征可能会导致这样的结论:地球是真正禁欲的星球,是一群怨天尤人、愤世嫉俗、可憎可恶的人居住在一隅。这些人无法摆脱他们自己、地球以及整个生命使他们对自己所产生的深恶痛绝。他们竞相作恶,因为喜欢作恶而作恶——这也许是他们唯一的乐趣。”
刁难把,侮辱吧,强制吧,因为肉体“低于精神,肉体生就要有精神控制和左右。”
费尔巴哈:“精神的人是用头脑感觉的人,是头脑的人;肉体的人时用肚腹感觉的人,是肚腹的人。头脑的人说:’我吃是为了活着’。肚腹的人说:’我活着是为了吃。’”
“享乐主义的绝对命令是享受现时,抓住当前出现的时刻,不想令人产生怀旧之幽情的过去,也不想令人产生期待之焦虑的未来。”
“享乐主义是一阵哄笑,是在严峻一统王国中寻欢作乐的一派。人们烧死不信教者、鸡奸者、怀疑论者;人们阉割阿伯拉尔;人们割下一些人的舌头,人们建立的大学以便进行说教。而大部分思想家却将自己的才华献给了权力。人们在粗布袍子的下面放上死亡,无处不想给死亡高奏凯歌。”
“肉体是享乐的唯一工具;道德是相对的,道德服从快乐原则;个人是真、善、美的尺度,是唯一的裁判者;本能是客观实在的唯一维度;自然是可靠的指向,必然只产生快乐。内在乃至物质是唯一的哲学真理,没有冥世,因此罪孽、悔过、负罪都是不合理的;上帝、神灵、神、神圣都是凭空捏造的。剩下的就是自由和享受自由了。”
萨德:“人是一种不幸的两组动物,人的存在往往是一个奇怪的命运在作祟的艰难历程。”
(二)其他之其他
“有时人们试图用词语表达那些转瞬即逝、几乎是纯洁而高尚的感觉。但是词语不可救药地注定要提出一种粗略的近似,一种不恰当、不完整的表达。”
“憎恨总是落到人们不明白的东西之上,由此而落到人们不接受的东西之上。”
菲奇诺将爱比作一种疯病。恋人们就是患了这种疯病的人。“他们先是肝火攻心,痛苦不堪,继而被黑色胆汁灼烧,火烧火燎;他们被炼火狂烟吞没,可以说已经双目失明,不知扑向何方……人们正是由于这种疯狂而使自己降低到野兽之列。”“欲望是一种瘙痒。”
康德:“婚姻是两个异性为彼此永久地拥有他们的性属性而进行的结合”
“资本主义所希望的是单一相度的,被阉割的,将个人欲望让位给社会所推出的假象的人。而这种假象最终使人们达到幻想的巅峰,竟至于相信社会加给自己的欲望是由自身自发产生的,而其实自身知识服从了一个限定着人的规模最大的事业。人的欲望被变态、被屠杀、被摧毁。人们在单一相度的人的灵魂上嫁接了适应社会样板的意志,用以替代自然的冲动。人们不再自由地去欲望,而只是欲望着社会向我们展示的表面上可以去欲望的东西。异化已达到顶点,我们要的是人们向我们建议的欲望,而放弃了我们自己的欲望。通过资本主义玩的熟而又熟的技术——媒介体系和表演社会,快乐的原则已经完全服务于现实的原则。这也就是让人们去欲望能使他们的欲望有益于社会的那些东西——如商品、消费品等。那些伪造的偶像被理想化,人们推出一种与真正享乐主义背道而驰的庸俗的享乐主:当事物本身是存在的时候,人们喜欢的是拥有;当本应是欢乐、爱和享受的时候,人们想的是积累、占有、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