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细说隋唐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17 02:40: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细说隋唐读后感100字

  《细说隋唐》是一本由赵剑敏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50元,页数: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细说隋唐》精选点评:

  ●还行。

  ●隋唐史说的很详细,主要是人物传,不过也是选择性的细说,我还是想要读更详细的

  ●细说系列都很不错

  ●一般般吧

  ●对隋唐五代三百余年的历史演进,有一个粗疏的了解

  ●虎头蛇尾....还不如看百度百科....假若都像里面说得那么简单低智商,隋唐何以这么灿烂

  ●2008-01

  ●看故事的话感觉蛮有趣的,里面夹杂了不少作者自己的话。入门可以看这本,(后者似乎抄了前者的部分内容),不过作者实在是有偷懒嫌疑。

  ●懒得不行简直。。。很难想象当时编辑的心情。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细说系列,不是梨东方的,但感觉不错

  《细说隋唐》读后感(一):普及版

  为了写文章才买的书

  只能说,是普及版,划到高中是顶点了,到了我这个岁数看这个总有看“戏说”系列电视剧的错觉。。。

  可以称道的是按照年代和人物来划分

  看起来比较有劲,特别是对历史不大熟又知道不少野史的人来说

  非常有趣味性的感觉

  文笔草草

  内容草草

  《细说隋唐》读后感(二):细说中的极品

  读完《细说宋朝》及《细说元朝》一部分,想把唐及五代读一读串起来,读了《细说隋唐》前面几个章节,于前面读过的系列差距甚远。史书本应该准确,客观,用实证的手法,归纳各种史料,力求准确,然此书尽是作者主观评定,评定还前后不一致,比如讲隋文帝那几章,没有说服力,感觉尽是臆断。有时候言语罗素,体例杂乱,不知所云,是整个《细说》中最差的一本。真是毁人不倦的一本书。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嘛。 也不知道书的策划者是怎么想的,一颗×××,坏了一套书啊!!!!

  《细说隋唐》读后感(三):超级差劲

  首先体例不合“细说”系列,整个一纪传体。传记真要是写好了也罢,可惜水平太差。绝大多数篇章都是虎头蛇尾,开头似乎还有点劲头,越往后越草率。读这书还不如按着他的目录去维基或百度看。

  文笔也惨不忍睹,要么干瘪无味,要么虚华浮夸,最受不了的是一段段极其傻冒的排比句。例如:

  “此人叫李林甫,他是个奸臣,一个旷古的大奸臣,一个口蜜腹剑的大奸臣,一个无出其右的大奸臣。他还是个权巨,一个包揽朝政的权臣,一个把天子弄得高居无为的权臣,一个破天荒地行了十九年专政的权臣。”

  “他特爱玩权术,特能玩权术,玩得得心应手,玩得炉火纯青,玩得让无数大人物坠人其计,失了官爵、失了前程、失了性命。”

  另外还有下面这种莫名其妙,吃饱了撑着,自以为是的句子:

  “其实(笔者在这里着重用了“其实”二字,以强调转折的语气),张九龄的人生经历及其意义,远非这么简单。”

  “其实(笔者在这里又要用“其实”了,“其实”二字是史家破谬揭实的重要转折词汇),。。。”

  此外夹带私活,作者自己有点啥文章,都要在书里提一句:

  “笔者在1994年参加国际武则天学术研讨会时,在与会论文的开首写道:“乾陵葬了两个皇帝,一个男皇帝,一个女皇帝。” ”

  “1993年,中央电视台在无锡外景基地召开“中国国际唐文化学术研讨会”,笔者提交的论文题目即为《张九龄与李林甫的文化冲突》。。。。(拙文收人《唐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笔者在拙著《盛世魂一一大唐玄宗时代》中,曾如此评说这首诗:。。。”

  总之,这是我买过的最烂的书之一。

  如果这套书本本都有《细说宋朝》那样的高水准,就是大幸事了!

  《细说隋唐》读后感(四):科普隋唐,并不细说

  每一次写新的剧本,就会把我引向一个新的课题。我的历史真心不咋地,让我写探案推理还行,写历史真是要命,这个月基本上就要和唐朝死磕了。

  这本书的趣味性一般,没有《明朝那些事儿》有意思,只能当科普来看了,毕竟只有一本,历史人物被压缩的很扁平化,一群无血无肉的君王和臣子,悉数登场,但是我却一个也没记住的感觉。

  在隋唐出现了很多夫妇帝王,总结一下:

  1、独孤皇后vs隋文帝。

  独孤皇后的德,与隋文帝的德相得益彰,在男女两界树立了典范。人们常以为“二圣”

  只是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合称,殊不知,这是独孤皇后开的头。

  2、 武则天vs唐高宗。

  每次上朝,唐高宗和武则天并坐在宝座上,在前面垂一道帘子。百官所奏的各种政事,

  多由她决断。各级机构、官员上表,将他们并称为“二圣”。

  3、韦氏vs唐中宗。

  韦氏在成为皇后后,因唐中宗庸碌无能,学了当年婆婆武则天的样,开始干预朝政,

  权势与日俱增。

  分裂与统一

  若以统一、分裂、兴盛、衰亡为周期,以此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其中有两个周期最引人注目。一个是“秦汉三国”,一个是“隋唐五代”。这两个周期,在历史状态的起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秦、隋各自结束了它们前面的分裂时代,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这两个大一统的王朝,在它们的末期,都以苛政严刑、草菅人命,引发了遍及全国的大起义,从面导致了王朝的崩溃,且都是二世而亡。

  当时为什么是由北方统一南方,而非反之?   

  关于这个问题,韩国磐先生从双方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三方面做了细致的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几点是:北方的均田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南方的大土地私有制则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北方中央集权渐呈上升趋势,南方的人才选拔则承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北方的府兵制构成了有效的军事体系,南方的军队则令出多门。(《隋唐五代史纲》)   笔者觉得在上述的分析中,至少还得加上一点,即北方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带有浓烈的“蛮族”色彩,具有擅长攻击的彪悍战斗力,而南方虽有高度的文明,然在文明创造着相对富裕生活的同时,南人原始的勃发生机也遭到了软化。

  对待功臣

  对待功臣,历朝基本上有两种做法:一是刘邦、朱元璋式的,寻找理由,将视为后患的功臣予以诛灭;二是赵匡胤式的,在杯酒释兵权后,对功臣厚加优待。隋文帝对功臣的态度,大致在二者之间走出了一条道。

  以果论因

  中国的历史,尤其是中国的史家,习惯于以果论因的思维,喜欢盖棺而定。换言之,就是用人的后半生,来推定前半生;用人最后的行为,来审度一生所有的行为。若某人先前不良不善,后来改过自新,那叫浪子回头,金也不换,知名人物有晋朝的周处;若某人先前德高望重,后来恶贯满盈,那叫大奸大诈,包藏祸心,知名人物有王莽。这是一种简单的思维,带来简单的历史评判。这种简单的方法,也用到了隋炀帝身上。

  唐太宗与隋炀帝

  唐太宗之所以孜孜不倦的求取大治,实在是他内心有一种巨大的恐惧,一种如同梦魇般的恐惧:他和隋炀帝太像了!   

  第一个像是:他俩都出生在贵族家庭,尽管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生活,但面对的是上层社会无休止的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打小耳濡目染了权术,惯于经意、不经意的用权术来待人接物。   

  第二个像是:他俩都面对着乱世,并各有用各自的方式来夺取政权的父亲,在艰难的夺权过程中,他们渴求权力,尤其是最高权力,万死不悔的愿意用生命来换取。

  第三个像是:他俩都在统一战争中出过大力,立过大功,他们善结人才,崇拜武力,有英雄情结,有豪情壮志,有四海之内唯我独尊的感觉。   

  第四个像是:他俩都在兄弟中排行老二,虽对本朝的建立有着莫大的功勋,然在传统的嫡长继承制下,对最高权位却是望尘莫及,这是他们所不甘心的,从而积极投身于宫廷争斗的漩涡里,不惜用超乎常规的手段,对原太子及其集团给予了万劫不复的打击,从而取得了皇位继承人的资格。   

  第五个像是:他俩都在取得太子资格后,对父皇施加了某种政治手段或压力,从而促使父皇过早地离开人世或退位,让自己走上了皇位,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O.1称帝的女人

  陈硕真是个不同寻常的女子,她的不寻常,不仅在敢和宫府对着干,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女性。她的称帝,虽是昙花一现,既末得到政治的承认,也未得到历史的承认。然谁都没注意到,这是个信号,一个女性要求参政的信号,一个女性同鼎最高政治权力的信号,一个真正的女皇将呼之欲出的信号。

  二税法

  中国经济史上,曾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改革,一次是“二税法”,一次是“一条鞭法”,前者是唐朝的杨炎推出的,后者是明朝的张居正推出的。因这“二税法”,杨炎的大名得以传之后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细说隋唐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