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17 00:44: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的读后感大全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是一本由蔡元培著作,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0,页数:2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精选点评:

  ●他们改变了那个世纪

  ●拼凑的书~

  ●so many great people,i want to know their past,their development.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蔡元培、陈独秀、瞿秋白

  ●因为蔡先生才读的.

  ●里面收的几个“自传”,纯属拼凑在一起的。单独读的话,蔡元培和陈独秀的自述都很有意思,其他的么……而且这些都是各自单独的书中内容吧,不知为何要这样出一本书。

  ●我打工赚到的,送给妈妈的母亲节礼物

  ●史料

  ●是本合集,名为《改变那个世纪的人和事》其中有收录了蔡元培的这篇。我觉得最耐读的是毛泽东的自传,这篇和斯诺谈话时的口录包含了自其童年到1936年的人生经历,斗争,成长,党内关系,思想变化。。。。推荐给奋斗青年。

  ●都是些老材料了,没什么新意。倒是瞿秋白那篇有点意思。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读后感(一):你可能不知道的历史

  说实话,如果不是拼凑,这些文字还是蛮有些价值的

  尤其是陈独秀和瞿秋白的,他们可都曾经是大佬级人物啊

  可以对比后来D对他们的评价来看

  曾经在丁玲的书上看到过关于小瞿同学的文字

  还是这一篇,感慨一番

  其实后二位不适政治,他们都是性情中人,怎么玩的赢政治啊

  至于选编,一句话,越长的写的越烂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读后感(二):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观念

  “我们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 我在译学馆的时候,就知道北京学生的习惯。他们平日对于学问上并没有什么兴会,只要年限满后,可以得到一张毕业文凭。教员是自己不用功的,把第一次的讲义,照样印出来,按期分散给学生,在讲坛上读一遍。学生觉得没有趣味,或瞌睡,或看看杂书;下课时,把讲义带回去,堆在书架上。等到学期、学年或毕业的考试,教员认真的,学生就拼命地连夜阅读讲义,只要把考试对付过去,就永远不再去翻一翻了。要是教员通融一点,学生就先期要求教员告知他要出的题目,至少要求表示一个出题目的范围;教员为避免学生的怀恨与顾全自身的体面起见,往往把题目或范围告知他们了。于是他们不用功的习惯,得了一种保障了。"

  这简直就是今天大学的写照。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读后感(三):所谓惭悚的回忆

  所谓惭悚的回忆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一篇蔡老自传。

  蔡老谦逊,区区“经历”二字轻描淡写概括了数十载的艰辛。那是北大最艰难的十年。

  与其说是北大成就了蔡元培,不如说是蔡元培成就了北大。民国动荡,腐败蔓延,摇摇欲坠。蔡老奉命于危难之际,时友人多劝不必就职,言“北大腐败颇多,难免沾一身腥”。旁人无从知晓其中纠葛与挣扎,人们最后能看到的,只有他着绛色长衫戴细框眼镜奔波在途中。

  人心甚浮,归途亦远。那些蔡老描述二十世纪初的北大的情景仍像是秋风里的枯草,看着萎靡却又真实而理所当然地存在着,心生厌烦却也无可奈何。“老爷式”的学生是旧制度下的受害者,亦是新教育的谋杀犯,“无知即犯罪”用在这里略夸张却也不无道理。无知学生如蚁般的啮噬,朱尔典咄咄逼人的威胁,然蔡老仅置之一笑。是自信也是文人无畏的脊梁。

  说来奇妙,视之蔡老,小眼招耳瘦弱嶙峋,却仍然叫人忍不住规规矩矩敬一句文人。许是那长衫添了些文人风骨之姿,或是那副金属圆框镜架在鼻子上也无端生出些书生气来,细细想来更应是打骨子里浸淫在文化厚重的喘息中的结果。在动荡面前,他站的笔直呀。

  文章最后写道“综计我居北京大学校长的名义,十年有半;而实际在校办事,不过五年有半。一经回忆,不胜惭悚。”

  读过才知,“经历”看似萦绕着为客的疏离感不过是静水流深的真情,“惭悚”似乎透露着愧疚的责任感也就是勇往直前的担当。毕竟生活经历过,轻舟便已过万重山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