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无尽的探索》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3-30 03:04: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无尽的探索》读后感锦集

  《无尽的探索》精选点评:

  ●我是为了了解索罗斯推崇的波普尔的思维方法而读他的传记,才知道他的思考方法源于年轻时对于当时的马主义的思考,说明他是一个头脑冷静、独立思考的人,也许源于他对哲学的喜爱,所以多学习一下哲学还是有用的。

  ●看得老子涕泪喷涌

  ●音乐+科学哲学+反极权主义

  ●丰富、充实、大跨度、令人尊敬的思想生活。波普尔 在第23节回忆的事情很唏嘘;意外地批判了条件反射理论;意外地有对音乐和艺术理论的讨论;意外地会和英美学界交流不畅;原来和维特根斯坦并没有打起来;波普尔人生读的第一本novel居然和我的一样(《尼尔斯骑鹅历险记》)

  ●简直太棒了…强化了我的思想… 比如关于现代生物学很多停留在亚里士多德对推理三段论,而动物的本身学习能力并不是种条件反射,以及科学到底是归纳还是演绎… 还剩一点看完,鉴于学习阶段未能提升出自己的思维仅仅只是使自己进步,打4星。但是,这本书真的是相见恨晚…

  ●波普尔的思维力显然比赖辛巴赫要高,行文清晰而深刻,但是批判理性主义真的比逻辑实证主义决定性地高出一截吗?在我看来波普尔理论在某些方面相比逻辑实证主义甚至更是一种倒退。这本自传里波普尔道出了他之所以坚持一些令人感觉不可思议地荒谬的观点的心理因素,倒是可以适用赖辛巴赫对思辨哲学的批判

  ●不是很懂

  ●好多专业术语

  ●科学可证伪性,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的进化论

  ●已购。波普尔的思想传记,非人物自传,有些地方自述起来反而不如20世纪的教训里面清晰,可能是书面与采访的区别吧。

  《无尽的探索》读后感(一):无尽的探索读书笔记

  终于草读完《无尽的探索》,这本书读得非常艰难,而且坦白承认,大部分内容也没能读懂。就整理一下读懂的部分。

  这本书是波普尔的自传,波普尔是认识论的大师,科学以可证伪作为分界就是从他的学术成果明确下来的。这本传记将他的理论而非他的生活串联在一起,读完对他的理论体系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重要的贡献就是强调认知的不完备和理论是要可被证伪,以及批判的重要性。他反对归纳法和历史决定论(他写了一本著名的书叫《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以及之前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但却又对进化论这一无法证伪的理论情有独钟。波普尔的哲学研究恰逢现代科技正在进行剧烈的变革,物理学牛顿体系的变化影响其思想较为深远,除了量子力学的各种思维实验,波普尔还对音乐、进化论有较为深刻的研究,为其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多个维度的支持,这也一定程度上来自其“猜测与反驳”的实践。

  波普尔相信概念、客观世界的存在,即为第三世界(由人所创立),猜测只有在与第三世界的相互作用中,理性才得以成长,才能够超越自身现有的才智、超越自我,才能够成为我们自己。

  引用一段书中写的比较明白的一段话:“这种教条为我们探索这一新的未知的其本身可能甚至有点混乱的世界,也为我们的丧失秩序的地方创造秩序,提供了所需要的坐标系。可见,音乐的和科学的创造看来有这许多共同之外:教条或神话的用处,在于作为一条人造之路,沿着它我们可深入未知的境地,探索世界,既能创造规律或者法则,又能探索现存的规则性。一旦发现或树立了一些界标,我们就着手尝试新的安排世界秩序的方式、新的坐标、新的探索和创造模式、新的建设新世界的方法。”

  《无尽的探索》读后感(二):乌托邦的破灭

  波普用一生发展了一套具有彻底批判性和开放性质的哲学,并且以此分析了从形而上到科学到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和观点。

  他的自传清楚的描述了思想发展的过程,家庭环境和历史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对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而那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有各种伟大的思想激烈碰撞,波普是其中最客观和理性的声音。世界大战的经历给了别人偏执,却给了波普理性。

  他彻底的摒弃一切决定论,删除了人类思想情感中最没有根据的盲目。这就是说任何知识都是建立在假说、猜想的基础上,因此都是可错的,可被证伪的,而最终基于归纳法的单称陈述不能证明真理。

  彻底的批判性思维,让他看清了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众多学科的本质和关键。

  他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在我看来是不可反驳的,那我们共产主义乌托邦美梦,很有可能只是可笑的偏执。

  他将进化论阐释为不可检验的形而上研究纲领,用境况逻辑推论了生命进化趋向高级生命类型的必然性,而不是一种随机选择,虽然环境的产生是随机的。

  他对物理学的概括直指本质,一个校正和更好的接近无穷的过程。

  我们的任何努力在本质上具有不完备性。

  如果我们带着波普的思想环顾四周,马上会发现我们处于很可笑的境遇中,偏见和盲目包围着我们,为一个没有任何根据的甚至被证伪的政治幻想而在世界的舞台上表演着。我们落后的舆论封锁教育体制官僚机构比起一个开放社会所应具有的还相差太远太远。

  “人的理性并非在于他对原则问题毫无异议,而在于从来不是毫无异议;不在于固守驰名天下的公理,而在于不把任何东西视为理所当然。”——吉尔伯特·赖尔

  《无尽的探索》读后感(三):博学的波普尔

  最近由于在学习意大利语,看书时间少起来。这本自传其英文原名揭示了并非一般的传记,而是作者的智力、思想发展史,因此书中涉及个人生活的内容非常少,大多数都是作者游学、与学术名流交往及自己个人思想发展的经历。从内容和结构上说,非常象之前介绍过的JS Miller的自传。

  波普尔是上世纪学术界很知名的一个犹太人(1902-1994),生于奥匈帝国,后在英国留学,二战期间去新西兰教学,最后回到英国以大哲学家的身份终老。跟JS Mill一样,他也在家里藏书无数的环境里长大,深受博学的父亲的熏陶。

  波普尔写过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开放的社会极其敌人》。在前面介绍过的《索罗斯传》里,曾提到索罗斯(也是犹太人)在英国求学时遇到过波普尔,深受他影响。成为巨富之后的索罗斯成立了一个Open Society fund(开放社会基金),致力于东欧国家社会改造,不时被一些国家政府视为公敌。

  这本书现在已经买不到了,看网上的评论,也几乎到2013年终止,原因跟书里一些政治观点不无关系。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无尽的探索》读后感(四):天才的著作 思想的轨迹

  在读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赖辛巴赫的《科学哲学的兴起》时为了更好的理解就看了这本书。波普尔的思维力明显在赖辛巴赫之上,对于问题的阐述和对于思想演化历程的描述都非常清晰而包含着丰富的想法。波普尔能够抓住重要的问题展开思考,没有废话,显示出大师的水准,最然结论不一定比赖辛巴赫高明多少。

  波普尔反对对词及其意义做太多关注,这就使他远离了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创立的巨大流派。虽然维特根斯坦认为不存在真正的哲学问题可能太激进极端而难以被人接受,但是波普尔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便存在真正的哲学问题,对于语言的分析似乎也是必不可少的。波普尔似乎代表着哲学中一种更保守的倾向,比逻辑实证主义更靠近19世纪。

  波普尔科学哲学的核心观点中有一条是他的科学发展模式:问题——试探性理论——批判性理论——问题,这个链条里包含着可证伪性和批判思维这两个波普尔思想中最重要的论点。波普尔认为在被证伪前,一切理论都是假说。这个认识真是令人赞叹的洞察。他认为理论不可能被证实,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我认为可证伪性与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相比,并未给后者以决定性的打击,因为我们也可能超出“某种程度”去看。关于这一点我的想法还不成熟。

  波普尔否认归纳法的存在,这一点我是难以理解的。而且由于波普尔是坚定的实在论者,所以读他的著作对于我们这些非实在论的拥护者来说显得别扭和难解。我没有理解他对归纳法的批判以及对休谟问题的回答,虽然我知道那是非常重要的。从直觉上讲,归纳法肯定是不能这样被完全抹去的。

  然而波普尔是勇敢的,他的意志力强度甚至超过他的思想强度。他敢于反对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敢于拒绝玻尔及其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诠释,敢于在一个非实在论大势兴起的时代继续坚守实在论的立场。

  波普尔将反决定论的思想用在政治哲学上,结合他早年的经历引起的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就造就了他对历史决定论的反对。这一学说的意义也许远大于他伟大的科学哲学探索本身。虽然这一科学哲学观点应用的结果看起来很自然,但是却没有别人能够更早想到,尤其我们中国的读者更应该看看。

  波普尔最令人感到惊讶的地方在于他独特的学习成长经历,他在维也纳大学开始只是个同等学力的考生!后来他竟然能够通晓哲学,物理学,心理学,生物学,历史学,政治学,并在他的哲学研究中广泛借鉴心理学和生物学的方法。我还没能理解为什么他会在一些地方出人意料地提到生物学关系,尤其是最后他提出达尔文进化论不是一个科学理论,而是一个形而上学纲领,真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思维力。

  书中还有一处我没有搞懂,波普尔说条件反射是不存在的,他说出这些独特的见解时根本不像是在挑战一个权威的理论,反倒像是在论述一个很简单的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不加什么强调,也没有什么犹豫。

  《无尽的探索》读后感(五):波普尔《无尽的探索》摘要

  卡尔·波普尔,自由主义者,科学哲学和政治哲学家。1902年7月28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裔知识家庭,少年时期对哲学、科学和艺术有着浓厚兴趣,尤其是音乐,对其许多思想的形成都有着影响。一战及战后的后果,使得波普尔“对公认的舆论,尤其是政治见解持批判态度”。【《无尽的探索》,8】15岁时与父亲争论,并把这段话作为反本质论的规诫:“绝不要让你自己被驱使去认真考虑词及其意义的问题。必须认真考虑的是事实的问题和关于事实的断言:理论和假说,它们解决的问题以及它们提出的问题。”【《无尽的探索》,14】

  学生时代,波普尔最初关心劳工贫困问题,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但17岁生日前不久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观点。在维也纳,一些青年社会主义者受共产党人鼓动,企图帮助一些被关在维也纳中央警察局的共产党人逃跑,在他们示威游行时发生枪击,好几个青年社会主义者和共产党工人被枪杀。但由于历史决定论,却使得一些人对牺牲者缺乏基本的同情,于是他成为一个反历史决定论者。“我认识到这种信念的教条的性质及其难以置信的智力狂妄。狂妄地称自己为这样一种知识,这种知识使得为了一种不加批判地接受的教条,或为了一种结果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不惜冒他人生命的危险成为义务,这是可怕的事情。”【同上,31】尽管如此,波普尔还是继续做了几年社会主义者。

  1919年,在朋友马克斯·艾尔斯坦的帮助下,波普尔了解了爱因斯坦的思想。波普尔曾说爱因斯坦对他的影响是“支配性的”。在这一年末,他意识到“科学的态度就是批判的态度,这种态度并不去寻找证实,而是去寻找判决性的检验;这些检验能反驳被检验的理论,虽然这些检验决不能证实它。”【同上,36】

  后来,波普尔到维也纳大学读书,提交了题为《论思维心理学中的方法问题》并获得博士学位。他回忆道,“……这篇论文是仓促写就的,起初只是打算将其作为我的心理学工作的导论,虽然是我转向方法论的标志。我认为我的论文很糟,我甚至从没有再看它一眼。”【同上,80】此后,他曾一度担任中学物理教师,写作《知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探讨归纳问题和分界问题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在拉默尔的批评下,波普尔“还学会了决不为人们对我所写的任何东西提出不够清楚的责备进行辩解。如果一个认真的读者发现了不清楚的段落,那就必须重写。所以我养成了始终一遍又一遍写了又重写使文章简练明了的习惯。”【同上,86-87】而1934年末出版的《研究的逻辑》,波普尔认为其对逻辑实证主义之消亡负有责任(尽管他并非故意如此,而是旨在指出他所认为的一些根本错误),这本书也让他获得欧洲范围内的声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无尽的探索》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