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剑桥东南亚史(共两卷)》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13 00:27: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剑桥东南亚史(共两卷)》读后感100字

  《剑桥东南亚史(共两卷)》是一本由尼古拉斯・塔林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80.00元,页数:606;6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剑桥东南亚史(共两卷)》精选点评:

  ●完全不是入门书;1600年之前历史基本靠猜;吴哥蒲甘顺化围观一番去;文献读太多经常自动掠过无关辞藻,这本基本不用跳着读。

  ●浮光掠影,翻译渣

  ●比较史观的视角,细节丰富,框架完善,但观点性略淡。

  ●翻完了,东南亚的概念只是二战的偶然产物,而该地区很早以来就很国际化,而我却后知后觉地认识了一些前地名,比如印度支那...

  ●史学构架很好,不过对我的参考价值不大。

  ●翻译有些问题

  ●东南亚的史前史一片混乱,直接跳至第二章读算了......此书必须解决一个重要疑问:东南亚那一堆国家凭什么被历史学者视作一个整体?以此甚或延伸至一现实问题:东南亚有联合一体的可能性吗?

  ●想读

  ●多人合写,各章水平参差不齐,翻译质量一般,可以翻翻。

  ●还行

  《剑桥东南亚史(共两卷)》读后感(一):南华工商学院天河校区图书馆可借~

  写东南亚的书似乎一直不多,这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上“南海交通史”所列书单内的书,因天朝昔日在南洋所接触、通商、收贡之地区皆为现今的东南亚。南华工商学院的人毫无学习意识,但其图书馆非常大方,我将此书列入荐购书单后2周,该馆就办妥此书了。

  《剑桥东南亚史(共两卷)》读后感(二):看完上册的感想

  1、没有东南亚史基础的读者还是不要看这本东西,因为本书仅对东南亚各国史作一概括性的扫描,更注重的是对整体发展趋势的描述,各种细节的东西都被省略。面对一堆陌生而奇怪的地名、国名、人名和历史事件,其实看的我似懂非懂。

  2、企图把东南亚看作一个整体是本书的写作前提,可能有人觉得这是否暗示着当今的东南亚各国是一个密切的整体。但是,当我看完上册之后,我更加觉得那一堆地理特征、民族、语言、宗教都极不同的国家们根本不可能高度团结。

  《剑桥东南亚史(共两卷)》读后感(三):我就不是想认真读东南亚史的

  翻开目录,发现不是按照期待的那样分成泰国卷、越南卷etc.,仔细一想也明白了,东南亚这地方从古到今就你打过来我打过去的,放在区域层面上的国别史不好写。

  想看的那个名字在第133页终于出现了,下一次出现好像就到了第245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像阇耶跋摩七世这样的人,在历史中也很可能就变成个酱油君。

  当然这本书结构还是不错的,材料很扎实,只是不是我想要的。

  另外,翻完了发现巴厘这地方其实很有历史很有文化,光去那里撒钱炫富就2了。

  《剑桥东南亚史(共两卷)》读后感(四):《剑桥东南亚史》译文勘误

  和之前经典的D.G.E.霍尔著《东南亚史》、J.F.卡迪《东南亚历史发展》相比,这套《剑桥东南亚史》更显得像是“学者写给学者看的”,书写方式上也更注重将东南亚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并汲取了很多这一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也更趋于理论化了,从而使前人的一些同类著作(尤其是霍尔的《东南亚史》)看起来像是通俗读物。 这本书当然是很值得翻译过来的,作为难以接触到原著的汉语读者,无疑是应当感谢译者们的努力的。据贺圣达在2002年12月所写的本书后记,他在1992年伦敦之行刚读到原著时就打算将它翻译出来,到2003年1月正式出版,差不多历时十年。贺氏自1977年考上云南大学历史系之后,差不多毕生都致力于东南亚研究,曾是云南大学和云南社科院的博导,至少在国内也可说是组织翻译此书的一时之选。不过如他在后记中所引的前人对联所言,“学似秋云积不多,过如春草痍难尽”,“对翻译也许也是适用的”;他按惯例自谦:“作为译稿的最终审校者,本书中的差错和不足当由我负责。” 的确也有一些差错可点出(如果有人能对照原文仔细核对一遍,相信还有): 第一卷 关于拼写的说明:在英语中为人们熟知的韦德-贾尔斯音译:按,Wade-Giles romanization通译“威妥玛-翟理斯拼音” p.24:湿婆或毗湿奴、印迪拉或婆罗门:印迪拉=因陀罗 p.29:在力图掌握这些层面的解释的同时,现代世界的研究者也更为关注在把握别的社会的“内部”和从哲学上探讨认识“另一个”等方面遇到的巨大的困难:按,此处“另一个”想应是“他者”,大概当时的国内学人还不像现在这样习惯把“他者”不时挂在嘴边 p.120:李日尊出重金向一位爪哇商人购买一颗“在黑暗中闪光”的珍珠:夜光珠? p.121:[王安石]曾支持激进的官员们提出针对中国西部边境地区主动进取的政策,即“一点一点啃掉”:蚕食 p.150:据说在16世纪末年,当第一艘荷兰船到达印度尼西亚群中的一个岛屿时:群中=群岛中 p.145:艾尔朗卡是一位巴厘国王和一位爪哇公主的儿子:p.173等处作“爱尔棱加” p.201:[蒲甘]作为庙宇的主要庇护人,国王不能禁止捐赠,而且事实上,国王对僧伽的捐赠比任何人都多:布施? p.234:湿婆神被认为居住在凯拉萨山(Mount Kailasa)上,此山被认为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之一:按,此是冈仁波齐峰 p.244:获得较高的圣职授任(Upasampada):受比丘戒 p.249:中国禅宗第三代长老僧灿(Seng-tsan):禅宗三祖僧璨 p.286:明朝皇帝明令禁海,并规定,哪怕是一块木条也不准漂流出海:片板不许下海 p.289:会安港(faifo),p.417:陈荆和著《关于会安(法尹弗)的历史笔记》,1682年在藩府(Fai-fo):Faifo即会安,其本字当作“会庯",Faifo是华南方言对此的读音 p.289:[日本]许多贵族(daimyo)开始致力于海外贸易:大名 p.289:第一个家康将军把鼓励外貌作为增强贵族阶层财政的手段。携带着幕府时代将军红印鉴的日本船只:朱印船 p.289:这一政策把外国人分为三类:中国人(To-jin);信仰天主教的欧洲人,即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Nan-ban-jin)和信仰新教的荷兰人(Komoi-jin,“红发民族”):唐人、南蛮人、红毛人 p.290:16世纪,科罗曼德尔的印度教商人被葡萄牙人称作“克林”(Klings),他们经常去葡萄牙人的马六甲、亚奇特和万丹等港口:克林=诃陵、亚奇特=亚齐;p.395:克林族商人(印度南部)……“克林人”同改 p.323:聂钦孔(Ng chin-keong):吴振强 p.355:码头主管萨亚巴达(syahbandar):沙班达尔,港主 p.363:东南亚人自己也发现无主社会只是越来越少的居民的特征:此句十分拗口,”无主社会“当指那种无统治者结构的部落社会 p.389:越南南方(阮朝)的首都金龙:原文恐是Kinh thanh,即越南语”京城“,指顺化 p.399:1612年班达被荷兰挤垮:万丹 p.405:土耳其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实际上终止了“在风下面”的贸易活动……来自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科罗曼德尔海岸的丘利亚穆斯林是“在风上面”的惟一一支重要的亚洲商队:land below the wind是对东南亚的传统称呼,通译“风下之地” p.415:《菲律宾与伊比利亚半岛西太平洋区域(16、17、18世纪)》:伊比利亚西太平洋区域 p.415:W.Ph.库尔哈斯编的《主教、总督、拉登海伦十七世和荷属东印度公司》:按,W. Ph. Coolhaas此书原名:Generale Missiven van Gouverneurs-Generaal en Raden aan de Heren XVII der 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书名中的Heren XVII是指荷属东印度公司的”十七人董事“,而非什么“拉登海伦十七世” p.438:三一节(Trinity)……感恩祷告(grace):三位一体 p.439:特尔纳特和蒂多雷的失守以及科新加(Koxinga)对马尼拉袭击的威胁,导致西班牙当局于1663年关闭了三宝颜要塞:Koxinga当然是指国姓爷郑成功 p.439:罗德岛的亚历山大(Alexander of Rhodes)……亚历山大神父把越南文拉丁化,使其后来成为其国语(quoc mgu):按,此人是法国传教士,法国人,越南语“国语”当拼作quoc ngu p.442:一座著名的石窟(Wat)上的塔倒塌:Wat是寺庙 p.449:上座部佛教的统治者们继承了卡卡瓦蒂(Cakkavatti)或宇宙之王的政治-宗教观,认为这个宇宙之王将为下一个佛(the next Buddha)的到来而作准备):卡卡瓦蒂=转轮王、下一个佛=未来佛 p.461:纳扎里思的耶稣(Jesus of Nazareth):拿撒勒 p.463:宣布他不仅是米特雅(Metteyya),而且也是卡卡瓦蒂:弥勒、转轮王 p.497:由领头的国家贸易商弗朗西斯•莱特在1786年建立了槟榔屿:”国家贸易商“原文应是country merchant,即“港脚商人” 第二卷 p.25:德国取得了加罗林群岛和珀柳岛:“珀柳”通译为“帛琉”或“帕劳” p.31:在阿萨姆邦、曼尼普尔邦和克车邦又出现了新的边界问题:克钦? p.86:按旗帜颜色来区分的中国革命队伍的介入……起初弗朗西斯•加尼耶在东京领导了一场抗击他们的战斗:黑旗军、安邺 p.89:被关押在普劳昆顿地区:法语Ile Poulo Condore,指越南南部海中的昆仑岛 p.91:G.威廉•斯金纳:施坚雅 p.99:殖民政府的主要力量是它从英国人印度获得的军事实力和政府组织的外部来源:“英国人印度”应是British India,英属印度 p.129:先前的这些法典被看作是杜撰或随意编写的,或是受利益趋使而制定的:趋使=驱使 p.145:網巾礁荖(Magindanao)为菲律宾棉兰老岛南部西岸的古称——译者:马京达瑙 p.153:西方人对香烟的偏爱致使德利地区的雪茄生产萎缩:Deli,帝力 p.267:苏联对日宣战并攻入满洲里:满洲 p.273:一些人认为这是一个野蛮的黑暗时代,它灭绝了殖民政府的“罗马”遗产:浪漫? p.308:那是情有可言的:情有可原 p.318:很少有老族人居住的南塔、丰沙里、桑怒、阿速坡、沙耶武里等地:南塔=琅南塔 p.392:菲律宾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相对来说拥有较强的教育(和卫生)体制,但其经济实力较弱,这就对任何单纯地用“人力资源”解释经济增长的做法提出的挑战:提出了挑战 p.406:凯瑟琳•利姆对新加坡官方的价值观念的温和讽刺诗:Lim应是“林” p.406:别吸食胶毒:此是讽刺新加坡的,应是“别嚼口香糖” p.411:詹姆斯•C•斯科特所描述的那种“软弱的武器”:弱者的武器 p.433:如果说这个“戏剧性的国家”重新恢复印度式的朝廷:剧场国家 p.457:1970年,越南共产党的文艺评论家对19世纪早期美国的苏珊•桑塔格的古典文学批评作了评论:Susan Sontag生活在20世纪,不知何以说是19世纪早期 p.464:日本在短时间内侵略中国,使南洋华人形成了从未有过的团结:应是“日本侵略中国,在短时间内使南洋华人形成了从未有过的团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剑桥东南亚史(共两卷)》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