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八十年代》是一本由老葛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176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2020-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步八十年代》读后感(一):老葛:写在《八十年代》出版前
最近后浪漫出版的新书中,《漫步八十年代:老北京拾遗》这一本尤为特殊,作者老葛@punkge 画了一整本老北京。
《漫步八十年代》读后感(二):咱们能不为了流量,踏踏实实聊聊北京风情吗
怀旧是我一生所不断追随的议题。 太北京风土人情的除外,小学就翻我爸买的 金受申、王世襄 的著作,自然而然的不想再装小大人似的说些所谓的北京风土人情的公众号里乐此不疲的那些事。
更何况北京的目标总是位于舆论炮火靶心的正中央,南锣鼓巷都能把爆肚给快餐化了,所以咱们也别强求头顶瓜皮帽的短视频碎嘴子吐出来的到底是莲花还是象牙。
字正腔圆的乡音绝对不该是动物园或者西红柿炒鸡蛋的化繁为简。
确实,这年头有太多的人不知道该怎么着要点脸。
有丢脸的那就得有长脸的。老葛 的新书《漫步八十年代:老北京拾遗》明显就是后者。
这辈子拆的快递包装绝对比拆开的档案袋多,机关文件的密封仪式,在我翻开这本书之前就已经赢得了一部分好感。
书没翻开看几页呢,就觉得这画风似曾相识,木鸟通信 里不就是有这哥们的作品吗。
老葛 自己都觉得,我们俩可能在 木鸟漫画店 有过擦肩而过的偶遇。
所以,言简意赅的为这本书做出高度概括便是:Robert Crumb 风格演绎的北京怀旧生活。
虽然,老葛比我大三岁,但是,《家有儿女》的主题歌不是唱过: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大家都一样吗?
我也曾经是个跟在73年出生的哥哥们屁股后面,接触好玩的新鲜事物的弟弟。
吃喝玩乐,烟酒糖茶,花鸟鱼虫,可谓是一应俱全。
比较难得的是全部源自 老葛 自身的回忆与体验,后海成长的经历显然更加令人心驰神往。
老玩具那部分看的尤为过瘾,那些小物件并不只是怀旧大戏上演过程里得小龙套,向怀旧玩具权威陈国泰请教过后,更加具有专业性。
当然,瑕疵在所难免,只要牵扯到 Konami Code 我就爱较真,魂斗罗30条命得秘籍之有一组 BA,别再保持对账画蛇添足了。这已经快成为国民性的错误记忆了。
期待未来再版追印可以修正这个小错误。
这些年认识了不少95-00的年轻朋友,他们了解没有经历过的美好年代都是通过《顽主》《二子开店》《北京你早》《我的九月》,现在,又多了本 老葛 的新书。
祝大卖!非常喜欢!
《漫步八十年代》读后感(三):记忆被画笔触动,尘封多年的印象瞬间就变清晰了
无意间看到《漫步八十年代:老北京拾遗》,看到内页的一些图片立马来了兴趣。
爆米花,是我们小时候除麦芽糖之外,最爱的零食。每当听到走街串巷的爆米花小贩的吆喝,就会拿着淘米萝、蛇皮袋和几毛钱去排队炸炒米。一边和小伙伴们聊得开心,一边和朋友们轻嗅爆米花的香气,真的是美滋滋。
现在,我依然记得那个味道。偶尔,也会专门去炸一点儿带回家吃。只是,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多人从事这个行业了,这种老式爆米花机真不常见,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找到爆米花小贩的身影。
魂斗罗,可是我们那代小男生们超级喜欢的游戏,那时候但凡逃课的小男生都能被爸妈从游戏厅揪到,那种场景不忍直视。
铁皮熊,感觉是90年代以后才被身边的人熟识的,印象不是很深。大概是城市不同,一件事物在不同地域风靡会有先后吧。
作者用画笔记录了真实的童年,把记忆中的一切都在画纸上安排的明明白白。
看了这些画,记忆里的物件瞬间就变得清晰了。真牛
《漫步八十年代》读后感(四):记忆它总是慢慢的累积,在我心中无法抹去。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也喜欢用“想当年”这个词了,明明我也还是个宝宝啊!整天叫着我家二宝小钧哥,这还不能证明这个事实么?有了娃,感觉自己一下子就不一样了。仿佛昨天还在玩玩具,今天就要开始给孩子讲故事了。现在的孩子们可比当年的我们幸福多了,有太多的选择可以挑,我小的时候可没这种待遇。不过时代不一样,新时代有新时代的好,过去的时间里,也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时间就像一条河,奔流不息,我们就在河中随波逐流,经历的岸边风景,总是在不停变化。尤其近三四十年,变化可太大了,感觉就是跳跃式的,有很多新东西出现在身边,也有很多东西湮灭在历史中。时不时的我也会跟宝宝们讲讲小时候的事情,倒不是忆苦思甜,毕竟我也是八零后,苦没吃多少,童年还是有不少好玩的事情的。
友人跟我说发现一本几乎是专为八零后写的书,很不错,很值得一看,后浪出版的《漫步八十年代:老北京拾遗》。一听是后浪的书我就觉得应该没问题了,我家大多是后浪的读者,我看汗青堂,宝宝们看浪花朵朵的童书,都非常喜欢。
拿到书一看,老葛?不认识,不过书还是蛮厚的,封面上的画充满了时代感,画得还行,像那么一回事!翻开一看,感觉都是满满的回忆。虽然作者是在描绘八十年代的北京,但是里面也有好多东西是我童年也见过的,看着那些充满年代感的漫画内容,感觉我的童年又回来了。
北京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我爸爸也说过想去看看天安门故宫,再爬爬长城,可是一直没能成行,现在疫情这样,就更加没法去了。这本书的作者老葛是描绘了他记忆中的老北京面貌,这些场景今天不一定还存在,他的目的也就是让这记忆能够留得更久一些,让人怀个旧,多个念想,我只想对老葛说一句“干得漂亮”!要看就得看一些有历史的东西!
现在的人压力太大了,工作生活的压力,有时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急匆匆的日子,身体奔跑在路上,精神也奔跑在路上,忙忙碌碌团团转,就好像一个一直在运转的机器。慢生活的理念也时不时看到,可是根本停不下来啊。
八十年代的北京一角,充满了乐悠悠慢悠悠的生活气息,现在别提多向往了。那个年代,是发展起步的阶段,在摸索之中慢慢前行,整体的气氛也是如此。老葛画下的街头巷尾胡同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也是如此的平缓。头顶密密麻麻的绿叶和沉甸甸垂下的丝瓜,阴凉处放一张躺椅,背心短裤老大爷在那小睡片刻,这种生活感觉如此的轻松。那个时候我还住在老家,农村的样子也差不多,小孩子嘛,整天无忧无虑的玩闹,看到老人家这样当然是不屑一顾,睡什么睡,我们当然是要起来嗨啊!
“爸爸,那个时候你们也玩水枪么?”女儿指着书中几个小孩玩水枪的漫画问我。“水枪那么高端的玩意,爸爸小时候可还没有呢,我们也玩枪,不过都是自制的。”记得那时候我们能看到的可以喷水的就是大人们用来喷农药和浇水的喷筒,但那是生产工具,不是拿来玩的。我们玩的枪,得自己上山去找材料来做。
挑一根大小适中的且两个竹节距离大概十多厘米竹子,取下其中一节,一端不能有竹节,另一端要带上竹节,在竹节那端取三厘米左右截断,两边有洞的一段做枪管,有节的那段就做击发器的一部分。还要找到一根细的竹枝,跟刚才截下来的竹子的中空内径差不多大小,紧插在有竹节的那一段,击发器就初步完成了,将小竹枝再穿过另一段竹子,最后截成一样的长短,这样枪的主体就做好了。剩下就是找子弹了,找到一种植物果实,忘了叫啥名字了,小小的细长的,刚好能塞进枪管,玩的时候把击发器一端的小竹枝推一下果实子弹进入枪管,然后用力一推击发器,子弹就能飞出去了。我们小时候玩打仗游戏,就是用的这种自制的枪,有时打到肉还是有点疼的。
这本书说来最欢的就是老葛那些神奇的图解部分了,以前跟宝宝们说的东西,很多都能找到,而且讲得还很详细,我服气了,老葛同志。给女儿看过的我小时候骑着大三轮车的老照片;偷偷摸摸玩的电视游戏,永远的魂斗罗和双截龙;很有质感的星天牛,用线绑住它的一根触角,或者是抓住黄蜂,用干禾秆套牢它的细腰;每次都令人期待万分的大炮爆米花;夏天在树荫下张望着,等待那个骑着自行车提着保温壶的卖冰棍叔叔的到来;打谷场上的露天电影,一边看电影,一边看电影胶带从这个轮子滚到那个轮子……好多事情就有如涨潮一般涌上心头。
记忆它总是慢慢的累积,在我心中无法抹去。虽然时过境迁,虽然物是人非,时光如水,一去不复返,记忆却是沉淀了下来,在不经意间,滋润长大成人的我那不时疲惫的心。好久没有看到这么有共鸣的书了,这本书什么年龄段都可以看,但是我想八零后会更加有感触。如果有一天你遇到它,不妨停下脚步,一起回忆一下童年,放松自己一小会儿,然后再元气满满地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