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访谈录》是一本由查建英 主编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十年代访谈录》精选点评:
●有纯粹而带来的精彩,也有阶级局限带来的无知
●这本书是借来的,反正是一个个对话集,我也就慢慢读,读了很久很久。。。回望一个过去的时代,狂热、躁动、不安,透过一个个过去的历史,让我更清晰地审视当下吧。
●挺无聊的(喜欢田壮壮)
●放弃了。读了一半。访谈类实在看不下去,勉强了好几回,不行。
●阿城和陈丹青那两段最喜欢。读这种对话总感觉特别吃力,因为很多口语化的东西很容易分散注意力,但多看之后自己吹x能力也有提升!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化、政治的高潮,反倒是经济的荆棘丛林。现在回过头去看不乏闪光之处。
●文化新贵充满着虚伪的精英意识和愚蠢的政治幻想的时代,当代文人的精神前史,堕落前的狂欢
●「作為文化的中國,其實已經滅亡了。」──栗憲庭
●读其人访谈比读其人专著有趣多了,阿城自己都承认《常识和通识》里好些文章是凑出来的。真正的趣味往往在正襟危坐的话语之外。阿城一篇最佳,此人通透放达,很多想法都非常“灵”,语言又熨帖,讲琉璃厂淘书、讲“人民”的概念、讲知识结构的部分都精彩;李陀一篇次之,主要是对共同体之中“情谊”的强调使人心有戚戚,几个人一起做点事,彼此之间用“滚烫的压力”带来一种活跃的思想生活,这多少也是我现在的状态;陈丹青与林旭东的一篇又次之,陈的很多感受靠直觉、靠天赋、说得出、荡得开却学不来;林旭东则是另一种,经验里面出来的,非得经历过官样文化的淘洗,才辨得出别人表达与书写中的官样——那种“褐色的浪漫主义”,再红的血都会变成褐色,甚至包括八十年代“种种傻逼的热情”。
●从今天回望八十年代,会同时产生两种感觉,似乎八十年代就在昨天,生活其中的人们和今天分享同样的观点和见解;有时候又觉得这个年代不太真实,突然出现又在某广场的高潮中突然谢幕,以至于这样一段热情,单纯,却又“傻得可爱”的时代从未出现过。访谈录里面的人物,身份和风格各不相同,但关注到的现象确是普遍的:建国后到八十年代前摧毁城市和市民阶层,以及市民文化的断裂;知识分子之间的友谊,或者说圈子文化;对之前七十年代传统的继承,甚至是在学术上直接对接了更早的三十年代,但想出名发财当国师也不是没有。前面四篇加上李陀的访谈尤其精彩,甘阳的有点出乎意料,不过也值得一读。
●最大的用处是让人了解了这些者名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和进入历程,有助于减轻他们写的东西的毒害。甘阳的部分是里面最好的。
《八十年代访谈录》读后感(一):同在蓝天下的一代人
想起了——
迎着初升旭日每日奔跑的中学时代...
点着蜡烛夜夜读书的大学时代...
伴随我最美好年华的一切精神食粮,都有他们的身影........
《八十年代访谈录》读后感(二):那个年代那些人
让我想起了那个年代那些人。余生也晚,开始懂事了赶上80年代的尾巴,被访谈的那些人让我想起很多大学里的老师,想起课堂上非正式的讨论和课堂下的闲扯。想起同学们热衷的一些歌,一些电影,一些书。
《八十年代访谈录》读后感(三):八十年代 __ 一个有梦想的年代
难得的好书。
八十年代,一个充满梦想的年代。人人都有着自己的梦,不同的梦:文学梦、科学梦、艺术梦...
所有这些梦在八九年嘎然而止。到如今剩下的就只有金钱梦了。
怀念有梦的年代
《八十年代访谈录》读后感(四):可以看看!
看到书里陈丹青的访谈,又想起《万象》,今年没有了《万象》,《书城》,倍感寂寞。同意瓣友的推荐,阿城的访谈,特别是其中“知识结构”的问题,大家能够成为瓣友,交流、倾听、沟通,有一个基础就是知识结构。
《八十年代访谈录》读后感(五):书的水平是由两个人决定的
关于访谈这种文体,访谈者的水平非常重要。应该说查建英水平还是可以的,但有几个访谈明显感觉她提的问题很没劲,问题引导回答,结果是降低了访谈的水平。最明显的是她和甘阳的那个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