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奥威尔传》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11 03:42: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奥威尔传》读后感摘抄

  《奥威尔传》是一本由(美)杰弗里·迈耶斯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威尔传》精选点评:

  ●我未读过他的书,本来就是看小说一样看它,这本书啊,这个人,我在自己身上找到一点共同点

  ●杂乱无章,而且充满了各种不必要的细节。要不是出于对奥威尔的爱,早就不读了。

  ●冷峻的良心

  ●惊叹于作者挖掘出如此多的细节

  ●He imagined, we are experiencing.

  ●3个晚上就看完了。让我更理解他的小说~

  ●一个真正热爱自由且具有良知的好人。

  ●P431:“从本质上说,奥威尔的一生由一系列不合情理,有时危及生命的决定所组成。他加入缅甸警察而不是上大学;在巴黎洗盘子和在英国流浪,而不是干好一份职业;在沃灵顿村种菜和开一间小铺子,而不是鼓励爱琳完成学位。他刚结婚就去了西班牙,与无望取胜的无政府主义者并肩作战,并鼓励爱琳在战时去巴塞罗那,从而让她也遇到生命危险。他在德军空袭期间搬到伦敦住,而所有别的人都在争取离开;在病得很重时自寻绝路地在朱拉岛居住。所有这些冒险之举,都出自其内心需求,即抛开过上幸福日子的机会。但他选择的生活为其艺术提供了严肃的素材。” PS:翻译的很粗糙,很多地方没有润色,让人读的有点无奈。

  ●读了1/3

  ●我曾经无数次看奥威尔的传记,但是永远看不下去。或许是我不够爱他。

  《奥威尔传》读后感(一):强烈不推荐!

  奥威尔是我的FAVORITE之一,可这传记很糟。

  写的凌乱不堪,罗嗦,在不重要的细节上纠缠不清,重要的情节却一笔带过了。

  强烈不推荐!

  《奥威尔传》读后感(二):了解orwell的另一扇窗

  喜欢orwell的人,很多都是由于那两本传世之作而开始注意他的(其他的先不提),这本书则介绍了orwell书中基本没有展示的私人生活,展现给我们一个全面的人的orwell。关于道德上的争议并不会让我们对于作品的臧否有所变化,而是更可以从人的角度理解一个作家。对比他的生活与同一个时间轴的人们,将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奥威尔传》读后感(三):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本书可读,我希望是奥威尔写的~

  “我的这一生大多数都过得很糟糕,但是还有一些有趣的时光”——奥威尔

  这是写在这本书扉页上的话,当我一看到这句话时,很讽刺的,自己就哭了。(看起来就好像自己一直嘲笑的恶俗的偶像剧情节一样)反正是莫名其妙。被称为是“一代冷峻的良心”的奥威尔,也许只有在他的书中,我找到了世人都丢掉的可怜的朴素正义观。他痛恨英国的阶级划分,他的一生都在寻求旁人看起来可笑的“人类共有的价值”,他甚至还去参加了西班牙的那场共产主义战争(所以亨利米勒说他是“愚蠢的理想主义者”)。也许这一生,奥威尔都在为他所同情的劳动阶层的同伴所奋斗,但是可悲的是,如同她的侄女所言:他连怎么跟他们交流都很困难。(奥威尔靠奖学金在伊顿公学念的书,有一口和劳动阶级不同的口音,尽管他曾一度努力改掉)

  所以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本书可读,我希望是奥威尔写的~

  《奥威尔传》读后感(四):一万个精英抵不上一颗良心

  最近常听到一个说法,“走出舒适区”,大概是为应对中年危机的人想出来的吧,一个人在熟悉的环境里呆久了之后渐渐麻木,每日按部就班,失去了年轻的那股冲劲和狠劲,安定舒适但也极其乏味。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基本能看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的自己,生活已然固定成型,余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少。于是开始反思要“走出舒适区”,挑战自我,开发自我,重新出发:丢下铁饭碗,辞职创业,考试深造,学习新语言、新技能,移居移民……都是“走出舒适区”的选择。

  我们常人所谓的“走出舒适区”,大致如此。最近看了《奥威尔传》,发现这是一个一辈子都在有意识地逃离舒适区的人,可以说,他47岁的短暂人生,没有一天是在舒适中度过的,他总是主动将自己置于困境之中,包括妻子也跟着受苦。一生漂泊居无定所,街头当过流浪汉,战争前线吃过枪子儿,到荒凉的小岛离群索居,当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因《动物庄园》和《1984》赢得名声和财富时,却已成为一个无力迈出家门的垂死之人。

  埃里克·布莱克(乔治·奥威尔的本名)出生在一个英印家庭(Queen的主唱也是),父亲理查德是在印度负责输往中国的鸦片的收购和运输。母亲艾达做过家庭教师,与人订婚后被抛弃,一气之下嫁给了比她大18岁的理查德·布莱尔。1904年,1岁的埃里克跟着母亲和姐姐回到英国泰晤士河边居住,父亲和他们长期分居,直到1912年从印度退休,奥威尔说8岁以前几乎没见过父亲。中学他考入伊顿公学,大英帝国有名的培养社会精英的贵族学校,并且是属于该校更为少数的精英——1100名学生中70名“公费生”之一。他那届毕业的14名公费生中,有11人进了牛津和剑桥大学,两名从事家族生意,只有奥威尔成为了殖民地缅甸的一名警察。

  度过5年的“缅甸岁月”之后,1927年奥威尔回英国休假期间,毅然辞去了这份稳定、高薪的工作。尽管家人都反对,他一心想成为作家。家人的担心不无道理,作家之路遥遥无望,而在缅甸奥威尔一年可以挣696英镑,这个数字是他1936年平均每本书卖3000册、一年挣150英镑左右的近5倍,直到1941年在BBC工作时,他才首次比在缅甸当警察挣得多。

  在奥威尔一生那么多不合常理、趋“害”避“利”的选择中,选妻子的眼光却是极其明智、符合大众价值取向的,这也让他的生活和写作受益良多。在一个派对上认识后,他就对身边人说,“那就是我想娶的女孩!”此时他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辞掉缅甸警察一职后,他先是去巴黎洗盘子,然后在伦敦当流浪汉,和最底层的人吃住同行,像记者一样以亲身体验写出了一份底层社会的观察报告——《巴黎伦敦落魄记》。他说流浪一是为了赎罪,二是考察社会,三是为了自省,可以“提供写作的原始材料,增加对人情世故的了解,也没那么专注自我。”流浪汉的生活过了四五年,1932年,他到一所只有15个学生的学校教书。之后在一间书店工作,在此期间认识爱琳。不久辞职赴英格兰北部的煤矿考察,与贫苦的矿工生活在一起,写出了反映工人状况的《通往威冈之路》。1936年,他凭着出版社预支的100英镑,说服了牛津大学毕业的爱琳嫁给了他,爱琳为他放弃了正在攻读的硕士学位,和他一起到乡下过起了养鸡养羊的简朴生活。

  1936年底,西班牙内战爆发不久,刚结婚的奥威尔就去了西班牙当国际志愿者,加入了由反斯大林派的共产党员和托派联合组建的马统工党,1937年5月在西班牙东北部前线被一颗子弹打中喉部。该党后来受到苏联警察的追杀,6月,奥威尔在巴塞罗那一栋被毁的楼房里躲了3天3夜。这半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走上反极权之路正是始于这一时期。他在《我为何写作》中写道:“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二战爆发后,德国空袭伦敦时,大多人逃离伦敦,奥威尔却携妻子从乡下回到伦敦,先后担任过bbc广播的战时宣传员、《论坛报》的文学编辑、《观察家报》的战地记者。一位爱琳的朋友写道,“她和乔治总在过艰苦日子,总在离家躲炸弹,但又总在帮助别人,从未为所处困境而烦恼。”1945年8月《动物庄园》出版,奥威尔才真正脱贫,“开始可以过上相对富足的日子”,可是爱琳却无法享受到了,几个月前她因一次子宫摘除术去世,年仅39岁。

  战后和平到来,奥威尔却远离名利场,带着领养的幼子和保姆搬到了苏格兰的朱拉岛上隐居,此时他已经病得很重了,“瘦得像骷髅一般,仍打字不已。”其实他的一生都是在病痛中度过,肺结核长期困扰着他,因为经常咳嗽,他总是随身带着一张手巾,别在外套上。1948年冬天,没有打字员愿意到朱拉岛上来工作,他便自己躺在床上完成了《1984》最后15万字的打字稿,“然后最后一次垮掉,再也没能恢复。” 1950年,奥威尔在伦敦一家疗养院去世,终年47岁。

  这样过完一辈子,似乎是凄凉和悲惨的。然而奥威尔是不是比过着安稳日子的普通人的快乐更少,幸福更少呢?我想并没有。他曾说过,“人们只有在不想当然地以为人生目的是快乐时才能快乐起来”,即使一生都贫困落魄,谁又能断定他的内心不是充盈着快乐的呢?为了写作,他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以一种飞蛾扑火般自我毁灭的方式去实践自己心中的理想。早期他把视角对准社会的底层,将长期被忽视和遗忘的人群的生活真实地呈现在主流社会面前;后期他认识到革命者的虚伪和极权社会对自由思想的戕害,写出了警醒世人的政治寓言/预言。他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拥有无与伦比的勇气的正直的人。英国评论家V.S.普利切特曾称赞乔治·奥威尔为“一代人的冷峻良心”,我想,这一颗良心比一万个精英更为珍贵,社会精英常有,而良心太稀有。

  《奥威尔传》读后感(五):奥威尔的学生时代

  凭着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动物农场》及享有盛誉的随笔写作,乔治·奥威尔(1903—1950)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英国作家。在同期的英国作家群中,奥威尔未上过大学,在这点上可以说是个异数,他的最高学历是毕业于伊顿中学。本文拟侧重介绍奥威尔的求学经历,希望对读者阅读了解奥威尔其人其作品有所帮助。

  奥威尔原名埃里克·布莱尔,1933年出版第一本著作《巴黎伦敦落魂记》时,采用了为我们熟知的乔治·奥威尔这个笔名。他1903年6月25日出生于印度北部的比哈尔邦,当时他的父亲作为一位殖民地低级文官,已在那里服务了将近18年。一岁时,奥威尔随母亲和姐姐回到了英国。此后奥威尔的父亲到1907年才回到英国休了一次假,而直到1912年才回到英国开始过上退休生活,即使在团聚后,父子间的感情也并不亲密。可以说,奥威尔的童年基本上是在父亲缺位的情况下度过的,而根据奥威尔后来的谈话以及他人所述,他享受到的母爱也是有限的。

  不堪回首的圣塞浦里安学校岁月

  奥威尔先是上过家乡亨里村的修女所办的学校,类似上于学前班。他在学习上应该表现得不错,所以于1911年进入了位于苏塞克斯郡东伯恩的私立圣塞浦里安预备学校,开始过起了寄宿生活。所谓预备学校(preparation school),是学生为升学作准备而进的学校,在英国指为进入公学或其他中学作准备的私立小学,以收费高及较为贵族化为特征。圣塞浦里安学校的真实办校宗旨不过是赚钱而已,奥威尔就读当时,90名学生中包括一位暹罗王子、一位南非百万富翁之子还有几个英国贵族之后,其他学生大多是家境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这里的学费昂贵,一年180英镑,差不多是一个小职员或者熟练工人两年的工资,以奥威尔的家庭,按道理是无力供他进入这所学校的,但是他获得了减免一半学费的优惠,皆因这所学校确实需要几个优等生通过考上著名公学的奖学金来装点门面,奥威尔就属于这种被寄予厚望而“特招”的学生之一。学校的当家人威尔克斯夫妇以恩人自居,经常提醒这些学生要知恩图报,不要浪费他们的“苦心”。这些“聪明”学生有望为学校带来荣誉,但是由于家境一般,学生中主要吃苦头的还是他们。他们的脑袋成了金矿,校方的“投资”必须从他们那里挤出回报,这就是奥威尔理解的他与校长之间的“经济关系”,他须臾不忘他只是勉强待在那里,必须通过取得好成绩并得奖,来证明他有资格在那里上学。

  奥威尔1911年至1916年在这所学校上学,这段时间可能是他一生中首个过得极不愉快的阶段,以至于在离校30年后,他还写了一篇名为《如此欢乐童年》的长篇随笔,由于涉及到当时仍在世的校长夫妇,只是在他死后的1952年才在美国《党人评论》杂志上发表。这个讽刺味十足的标题来自于威廉·布莱克的一句诗,他反其意而用之。在文中,他以愤怒的笔触记述了自己被迫度过的这段痛苦时光,攻击了当时压迫他的整个阶级及教育体系,非如此,他就不能摆脱关于那几年的梦魇记忆。虽然他也客观地承认,在圣塞浦里安的那几年并非完全过得不快乐,但那十分有限的快乐并不能弥补他受到的屈辱。在这里,他一方面要面对校方对他精神上的压迫(道德讹诈,羞辱)和体罚(他因为入学后不久开始尿床,被校长用鞭子抽打)以及被虐待(食不果腹),同时因为其家境平平,还要面对富有同学的嘲讽。他曾感慨道:“一个人能加于孩子的最残酷行为,大概就是把他送到比他出身富裕的一群孩子当中。”此外,他也不能从家庭中得到多少感情补偿。这一切的结果,是他对自己评价极低:“我穷,我身体弱,我丑陋,我没人缘,我久咳不愈,我胆小,我身上有气味。”强烈的失败感也由此产生。这些感觉伴随了奥威尔在圣塞浦里安学校的几年生活,可能唯一的安慰,就是在那种高压环境下,奥威尔的确在学业上达到了学校以及自己家庭的要求。1916年春,未满13岁的奥威尔顺利通过了伊顿公学的奖学金考试,因为伊顿公学当时没有学位,1916年冬,他先在威灵顿公学借读了一个冬季学期,1917年5月正式进入伊顿公学。

  在伊顿公学得到“解放”

  伊顿公学由亨利六世与1440年创立,从那时起直到现在,一直是英国的公学中最有名、最有气派的一所,其毕业生在英国的统治体系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通过激烈的入学竞争考入这所学校的,都可以称为精英学生,奥威尔甚至属于更为少数的精英,是70名“公费生”(又称“国王奖学金”生)之一。如果奥威尔愿意,他完全可以走一条传统的道路,即在上完伊顿公学后进入牛津、剑桥这样的高等学府,然后在英国的上流阶层中占据一个稳固的位置。但奥威尔入学伊始,就有了自己的独特想法。圣塞浦里安学校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忆,在他眼里,进入公学“会享有更多隐私权,有更多被忽视,更多懒惰、自我放纵和退步的机会”。他决心对在预备学校的生活来一番反动,决心“松驰下来,不再死命读书”。后来他宣称:“十三岁到二十二三岁之间,功课我是能避免则避免,几乎一点也没多做”。在这里,和在塞浦西安学校相比,他相对要开心一些。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广泛阅读,结交了一批能相互砥砺的好友(例如作家西里尔·康诺利),并跟几位出色的教师有了师生情分,其中包括后来写出《美丽新世界》(与奥威尔自己的《一九八四》同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的奥尔德斯·赫胥黎。

  学业上的松懈导致奥威尔在伊顿公学时的成绩位于中下游,但由于教师的督促,他的学习才没有完全落到后面。关于这段岁月,他曾说过:“我在那里没有用功,学到的东西很少,我觉得伊顿对我的人生没有产生多少塑造性影响。”不过到1948年时,他著文承认伊顿有“一种宽容和文明的氛围,给每个男生一个发展自己个性的好机会”。与人交谈时,他也说过他在伊顿接受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奥威尔1921年冬天从伊顿公学毕业时,为自己的前途做了决定,就是不再继续深造,而是踏入社会,在和父母进行一番争执后,他们无奈接受了他的决定。奥威尔考入印度皇家警察,去英国的东方殖民地缅甸当了名警察。

  对于奥威尔选择的这条道路,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原因是奥威尔的成绩无望获得上大学的奖学金,所以知难而退。对这个看法形成起了很大作用的,是奥威尔一位老师1969年写给研究奥威尔的美国学者、传记作家杰弗里·迈耶斯的一封信,信中称奥威尔完全没有希望获得奖学金。这封信在1975年发表后经常被当作权威资料引用。但迈耶斯在写作《奥威尔传》(2000年出版)时,通过进一步调查才发现未必如此。首先写封信的这位老师可能对奥威尔抱有成见,其次奥威尔的同学、朋友或同时代人都称如果奥威尔愿意,他完全可以上牛津或剑桥(毕竟是伊顿公学的毕业生),也不用家里负担多少。

  如此看来,奥威尔在19岁那年,事实上是他主动放弃了进入大学这样的避风港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而选择踏足社会,满怀憧憬去东方开始当一名殖民地警察。当然,这个希望不久就破灭了,1927年他回英国度假后辞去了这份为他厌恶的工作,开始逐步走上作家之路。

  观察奥威尔的一生,不难发现他在圣塞浦里安学校和伊顿公学两校的求学期无疑对他的思想及写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前一所学校里所受屈辱在伤害他的同时,也种下了反抗和批判精神的种子。奥威尔在《我为何写作》中分析写作动机时,将纯粹的个人主义列到第一位,他又进一步解释是“渴望显得聪明、被谈论、死后被记着、报复那些在你童年时怠慢过你的成年人等等”,这不免让人联想起他在圣浦里安学校的痛苦生活。成功获得奖学金进入伊顿公学让奥威尔喘了一口气,使他得以调整自己,也学会了独立思考,多少也获得了精英教育。后来的奥威尔积极投身于社会,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经验,为自己的写作提供了材料。他也似乎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即在伊顿公学毕业后便走上就业之路,也许他当初及后来都觉得,他的选择没错,那十年的学校教育已经足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奥威尔传》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