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奥威尔文集》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4-11 03:03: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奥威尔文集》读后感摘抄

  《奥威尔文集》精选点评:

  ●只看了狄更斯的部分

  ●老大哥无处不在 并永远正确

  ●背面挺傻的

  ●總有那麼幾本書,看完后抑制不住再讀一遍的衝動。PS:《一九八四》值得多讀幾遍。

  ●一定要读读如此欢乐童年

  ●经典。

  ●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不说了。散文集子写得刻薄又聪明,有趣且有见地。虽然奥威尔的舌头长得有问题,但是这无损于他对文艺的敏锐和冷静。第一辑文论,思路明晰干净,《好的蹩脚作品》这篇刻薄但是通俗这个点讲得很好,《一个书评家的自白》黑出翔。第二辑是传统英式小品文风格,《如此欢乐童年》这篇长得丧心病狂,字里行间都是怨念。《射象》这篇节奏好得令人惊奇,《英国式谋杀的衰落》嘲唧唧到温情的地步是要闹哪样。第三辑书评自打脸23333说实话没有几本我看过的作品,但是这种“虽然我有政治立场但我分得出好赖”的态度真是很棒。狄更斯和两篇莎士比亚非常漂亮!

  ●值得一读再读。

  ●弄脏了,夜明珠不情愿送的。奥威尔气质好相投,自己整理思考和讲故事的能力太差,以后可以试着写些自得其乐的东西玩,也许有利于变得清楚一点

  《奥威尔文集》读后感(一):如此欢乐的童年

  我被奥威尔的《如此欢乐的童年》所触动。

  因为他敏锐的感知,深刻的洞察,让我联想起自己内心的经历,引起惊人的共鸣,唤起诸多联想。关于奥威尔其人和他的作品,关于其他书比如《异类》,关于自己的成长与性格,关于喜欢讨论教育的妈妈和自己读初中的弟弟,关于作为社会问题的教育,当下的人性和未来的生活,甚至还有tF Boys和那些少年明星。

  过去成就了现在。是谁给了你的过去?个体无法剥离与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一个人究竟何时开始能够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模样?我几乎要承认,it’s destiny。环境大相径庭,个体千差万别,但是环境大概都会给个体投下某种阴影。或者说,命运,给每个人心中,都种下了一个绿猴子。谁知道最后去西天取经的是六耳猕猴还是真美猴王呢?

  或许,道家:享受好自己手中能够抉择的权力,and obey the rules.

  《奥威尔文集》读后感(二):奥威尔的散文比小说差了一个档次

  本书收录了《1984》和奥威尔做的序、社评和散文。

  奥威尔的政治写作水平毋庸置疑,两本小说都是力透纸背,但是一写散文就变话痨。而且奥威尔的散文还是带着很浓的政治腔,即便内容其实并无关政治(比如茶,英国菜)。

  小说卷不作评论,质量完全对得起的它的名气。

  散文卷的水平可谓起伏不定,第一节《我为什么写作》写的还算有条有理,尤其单篇《我为什么写作》十分到位,其他的次之;第二节《泡一杯好茶》就开始话痨模式,尤其是《如此欢乐的童年》,满纸的怨念;第三节《从书页的背后看到一张脸》,奥威尔对英美文学和英美作家的各类评论文章,几乎涵盖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杰出的几位英文作家——狄更斯,亨利·米勒,莎士比亚,马克·吐温,等等。说实话,这部分如果对英国文学没有足够的了解,读起来是非常吃力的,狄更斯那一篇就差点让我读吐了。

  总体来说,我目前对奥威尔散文的感觉,就是价值量大信息量大,但是写作手法相比他的小说要次一个档次。

  《奥威尔文集》读后感(三):《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

  终于读完了,也该结束了。作为大学期间最后读的一本“大书”,《1984》实在不算一个太好的选择。

  可我又能怎么样呢?我像是受虐狂一样去读这些让我受累让我沉重的书本,从受到了鹤立鸡群的启蒙开始,就仿佛走上了一条再也没有尽头的不归路。有读者说“心灵过于敏感的人可能看完会有心理阴影”,那我呢?既过于敏感,又本身压抑,在阴影中读完,晴朗的天空仿佛一下子暗了下来,光和热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漆黑,我该要窒息了吧?

  毕业前的生活,于我而言是痛苦的,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痛苦,也是一种无力挣扎的煎熬。当一夜夜的失眠让我不堪其重时,我还容忍着自己身上那股亢奋的力量四处作怪,胡思乱想、入戏太深,这或许是人性本身的潜质,可在这样一个实打实的现实里,无疑只会成为自讨苦吃的负担!

  回到《1984》吧,这本书描写了一个虚构的黑色恐怖压抑着的社会,可为什么书中的人物、书中的场景、甚至书中的口号,都让我们觉得似曾相识近在咫尺呢?作者的惊人洞察力让我很难想象这本书写于1948年,而几年十几年后甚至直到今天,发生的一系列政治恐怖和人间灾难就这么被预见到,它们肆虐在世界范围的各个角落。

  这本书从一开始,就给人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压迫感,这种强有力的代入感让我并没有觉得置身事外,而是完全进入了那个黑色的年代。我不记得这期间去了多少次厕所扔了多少根烟头,只觉得或许会给周围同学(图书馆)一种“这人有病”的感觉。我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早早解脱,又不止一次地怀疑这类作品对我这种“内心阴暗”的人的意义,然而,好书如“毒”,良药苦口,我终于在牵挂和坚持中将它读完了。

  翻过最后一页的时候,压抑和沉重并没有完全消褪。“一切都很好,斗争已经结束了。他战胜了自己,他热爱老大哥。”面临毕业的我,长舒了一口气,我能“战胜自己”、热爱生活中的“老大哥”吗?和那个恐怖的1984比起来,我们身处的现代社会是相对美好的,出生于90年代的我们无疑也是幸运的,可是,心理老师说我应该少说可是,于是我回到了厕所,把又一个烟头扔在了那个肮脏的角落······

  2014年5月31日于CSU本部图书馆

  《奥威尔文集》读后感(四):奥威尔:冷峻的良心

  严格来说,这是我的第一篇书评,想过好久,看完一本书,就写下自己的想法,但也到现在,才开始动笔。

  不知道为什么,零零散散的,花了半个月才看完,笔记也是,不自觉的也有十几二十页。应该是人生中第一本看完整的散文集,实在惭愧。

  先说说大致对作者的主观感觉。乔治奥威尔,一个写下《1984》,最后被称为先知的作者,深刻影响了王小波这样的中国作家。风格大多涉及政治,反对极权,是一位民主社会主义作者(他自己的定位)。

  没有接触太多他的作品,实际上除了把《1984》看了两遍,依旧没有很深入的了解他的思想后,这是我看的关于他的第二本书。但是,却意外通过他的散文,套入他小说中的文字,进而洞悉到了些许他的思想。

  在评论查尔斯狄更斯时,其实我并没有十分关注本身奥威尔对狄更斯作品的评论与批评,而更多的,是关注了他对狄更斯文字所要表达的对社会的同情以及一些作者的价值观。狄更斯是一个理想主义作者,他认为“如果人们行事规矩,世界就会变得美好。”他不懂政治也不清楚阶级,某种时候对工人阶级还有一定程度的轻视与误解,他害怕贫穷,生活中是个利己主义者,可是奥威尔最后说,狄更斯“属于19世纪的自由主义者,属于自由的知识分子。他们憎恨那些争夺我们灵魂、散发着恶臭且狭隘的正统思想,同时也被这些正统思想憎恨。”

  我关注的,很核心的一个词,“知识分子”。如今听起来,大概是跟“公知”一样,被玷污与抹黑得已经开始散发恶臭的词了。如今已经很少有人以所谓的“知识分子”的称号为荣,因为那意味着,人们将你与一些跳梁小丑划为了同一类。

  当年在写评论的时候,更多的,我总觉得,奥威尔是在写以狄更斯为代表的一些作家。他们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文章或许还会无意识的出现偏见,以及误解。但他们敢于站起来,听从他们的笔杆子的意愿,批判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从而推动时代的进步。我一直觉得,作家们其实有很多思想与行为是相似的,就威廉福克纳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人们普遍认为我的书里存在着太多对美国的黑暗描写,这样会让美国人民对自己的国家失望。可是我就是需要描写这样的一面,让我们看到问题,才能对改变它,让美国变得更好。

  所有的,被时代认定为知识分子的人,都需要有这样的觉悟,在国外,有狄更斯这样将自己的作品人物,用来讽刺权贵人物,反应人民疾苦的,有福克纳这样描写黑暗却也让人见到曙光的,有奥威尔这样被社会主义者与资本主义者认为不“讨喜”的人,将极权主义蕴含在小说中的;在中国,有鲁迅,“怒其不争”却依旧想要唤醒中国民族主义灵魂的人,有王小波这样字里行间都是不羁的文采,而思想中都是严肃的批判的。

  这,大概也是知识分子的任务吧,揭露这个世界的真相与黑暗,反而来推动时代的发展。

  人们大多对批判性作者的诟病在于,他们只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所以总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说风凉话的感觉。

  但是我们也应该要反省,时代与世界是由我们这样的个体组成,我们生活,与死亡,都存在在这里。而不是只有知识分子或者作家的存在。我们可能没有那样的洞察力,来看见或者预见这样或者那样的社会弊病,但我们的确可以在别人指出这些问题后,来一起解决。而不是一味的指责,与挑毛病。

  这一点上,大众们,确实是愚昧的。

  当然,回到之前的话题,如今应该可以说是个知识分子满天飞的时代,读几本书,上了名牌大学或者对这个时代有着很多的建议的,都可以算在里面。这是个自由的时代,人不再像过去一样,不敢开口,三缄其言。而几乎是另一种极端,叫口无遮拦, 口不择言。这也让我们的对世界的看法多次陷入误解与混乱。因为我们在言论自由的刺激下,几乎失去了三思后行的能力。

  可能我们依旧是敢于揭露罪恶的人,也依旧有可能成为理性而不畏强权的人,但我们的思考力往往在见到事实的真相前就已经丢失,我们的理性往往被淹没在大众的盲目。

  偏题太远,继续说书。

  换成威廉福克纳的那句“他们在苦捱。”也是恰到好处。

  即使我们觉得放弃一切在某个地方能重新开始,但我们依旧在忍受,在苦捱。

  有时候会觉得可悲,但我们依旧遵循着这样的循环,不是因为我们相信这世忍耐,来世好报。而是我们即使在受苦,也依旧相信现实好报,也依旧贪婪着身边的嬉笑。

  这也是人之所以存在,活着就已经是伟大的原因。

  《猎象记》大概是小说式散文,或者是哲理性的短文,还有很多让我觉得很精彩的论调。最重要的也是我一直没怎么重点提的,关于奥威尔的政治主张,以及其在散文里,对战争,以及政治的看法。因为他我才对乌托邦式的极权主义有所了解,并不寒而栗。而他的政治立场掺杂在他的小说与散文的自理行间,随处可见,但是并没有破坏他的作品的纯粹性,只是加深了字里行间的深度与寓意,以至于像我这种智商的,往往看第一遍的时候不得要领。

  因为是散文,整体思想又牵扯很广,而我看的时间间奏不紧凑,所以只能模模糊糊的写出来自己的理解。

  那就,暂时先结束。

  《奥威尔文集》读后感(五):《奥威尔文集》摘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奥威尔文集》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