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是一本由[奥]斯蒂芬·茨威格 (Zweig, S.)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4.0,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日的世界》精选点评:
●茨威格的文笔,没的说。
●这是一本好书!!!
●最好的时代
●就是看昨日的世界喜欢上茨威格的。
●写的最好的回忆录,没有之一
●有一些生命的出現或者存在,是天賦予人類的美麗。
●读这本书时,不可避免地留意到了茨威格的出身,他所代表的阶级,尽管他试图超越这一切。
●他娓娓道来他的时代。我细细聆听。(因为要写论文而借来重读,觉得和从前的感觉完全不同,许是我真的变了。)
●最完美的自传。我看到了谦逊伟大纯洁的灵魂!
●这个方式读历史,更生动也更人性一些。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一):追寻昨日的世界
茨威格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之前读过很多他的中短篇小说,感觉很棒,尤其是心里描写,像《一个女人的24小时》、《情感的迷茫》都是其中的佳作。去年看了这本自传,感觉好像跟随作者一起回到了那个已经逝去的世纪,看到了知识分子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命运。文笔的优美是不用说。其中关于托尔斯泰墓的描写堪称杰作,记得中学考试时都碰到过。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二):脆弱的世界脆弱的心
这本深受好评的书读来不仅没有令人失望,其带来的思想情感的撞击力之大是思思读书感受中少有,虽然通篇找下来,见不到什么煽情的遣词造句。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传记,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悲情在一个时代的缩影。作者身为才华横溢之男儿,袒露出娇弱女儿之悲悯之心,超越了种族超越地域之界限,以博大的情怀虔诚执著追寻人类精神灵魂的升华。几乎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读出:和平与关爱是我们的上帝!
本书给我们揭示的是,二战中的纳粹,其种族仇杀是人类恶行的一个集中象征,并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二战前的欧洲,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同时衍滋养了人类本性中的婴粟花朵。妒忌、贪婪、仇恨,象一股股涌动起来的暗河,弱小的个人被卷入、抛出,难以抵御,也难以自救,更难以救他。但给人以希望的,是在这黑暗之下尚有正义与善良。
读本书的过程中,无数次的想到对人类如此热爱的作者,为什么在历经苦难,进入一个平安环境的时候选择自杀?是要以对自己生命的轻薄来申诉对他人生命的轻薄之罪恶吗?属于茨威格的死之路似乎除了自我了断而无其他,他死的自然,死得其所!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三):一个理性的世界主义者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茨威格,我能想到的就是如上的标题:一个理性的世界主义者。
关于茨威格,之前只是听说过一本叫做《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书,其他一无所知。最近偶然间读了他的一本散文《回归自我》,看了以后一股说不出的味道,读着很有激情,但是又感觉信息量很大,有时候又会有些费劲。之后又读了《异端的权利》,佩服得一塌糊涂,再后来读的就是这本《昨日的世界》。
《昨日的世界》是作者的自传,但是作者回忆的不仅是自己的生活,而且回忆的是一个时代,而且他对社会的洞察力又是那么深。
在作者年轻时生活的那个理性的年代里,一切都很和谐,社会一点一点的在变好,但是后来还是爆发了战争,为什么会这样?我记得他在书中提到一个类似的比喻,谁都不想战争,但谁都想要更多,谁都以为对方不敢战争,就好比一群人在玩梭哈,每一方都在不断增加筹码,等着把对方吓跑,但如果没人服软,结果虚张声势很不幸变成了战争。
战争是一个很荒诞的东西,它把两个国家完全不认识的人变成了敌人,并且使之相互仇恨。每个人都被贴上国家的标签,整个国家只有一种感情,那就是对敌国的仇恨。但是战争的不幸之处在于,它卷入了无辜的平民。但是大多数人并不关心政治,并不关心国与国之间的纠纷,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活。但是战争使他们被迫停止自己的生活,被迫去仇恨陌生人,而且以爱国的名义。这就是战争反人性之处。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四):昨日的世界
高三的那年,在夜自修的时候偷偷的看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永远的记住了一个奥地利作家的名字--茨威格
那是一部自传,不如说是一本对欧洲一战及二战期的深刻回顾
在此之前,从没见过一个作家那么富有情感的描绘过奥地利的美好
从来没有想过奥地利是那么富有艺术气息的国家
维也纳,这个艺术之都在茨威格笔下是那么神奇而真切的体现在眼前,
人们对艺术的尊敬和崇拜超过了一切
一战前的那个世界,即使是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封建统治之下
人民依然可以安静,满足的生活
印象深刻的是,在茨威格的童年
年轻人喜欢蓄胡子,所谓“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老师是最另学生畏惧的,每个学生都全盘接受老师教的毫无实际意义的书本里的东西,而不敢有任何怀疑。师生间没有相互讨论问题的可能。
妓女在那个时候也是泛滥的,只因性行为被认为的可耻的。
因此那些欲望的发泄只能通过暗娼
而这里所描绘的一切,那么像是中国十多年前的社会,熟悉又遥远
羡慕茨威格作为一个作家,有那么多在世界各地的朋友,而且都是各个艺术领域里绝对的大人物
他行走过那么多地方,去印度,去美国,却不用签证,
他是欧洲统一的支持者,也是世界主意者
可惜一战,二战相继爆发,战争的阴影一直折磨着他的内心
他说,当你需要护照才能进入一个国家,
当大家不得不研究进入一个国家的法规制度,而不是潜心于艺术
当自由的行走的时间,被去警察署填写各种表格的时间所占据
一切变得如此令人悲伤
只是今天的世界,仍如昨日的世界那样有着那么多的限制
欧洲是统一了,而英国永远是如当初一样仿佛总和欧洲大陆隔着条海峡那样难以靠近
茨威格在今天该是欣喜于欧洲今日的相互协作,
只是对前世界来讲,欧洲的日益紧密的合作无非是为了更好的遏制美国的超级大国的霸权。国家间利益矛盾的纠葛永远是无法消除的,世界大同主义永远都是一个梦
而且对于签证,入境的限制并未有任何改善
我爱奥地利,因为茨威格,他离开他国家的时候,那种苍凉,悲痛我能那么深刻的体会。那种祖国的危难,人民的危难,那种失去国籍的痛苦,那种绝望让他和妻子一起在南美洲自杀
心灵上的痛苦无法寻求出口的时候,再安逸的生活仍无法挽救
我不讨厌弗洛伊德了,他对茨威格有那么深刻的影响,他在茨威格的笔下被描写得那么勇敢,执着。该感谢弗洛伊德的,是他让茨威格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如此细腻,准确~
有些书读了一遍便不原意再去读,而这本书,我却愿意读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