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是一本由Stefan Zweig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USD 15.99,页数:4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日的世界》精选点评:
●看茨威格讲昨日的故事,真好看,就像他说的,他写作不喜欢写多余的内容。
●一本自传体回忆录,详细记述了自身成长、与他人交往及对世界的观察,态度谦恭,感情充沛,文字优美流畅,可读性很强~一战前的世界,安静又美好,随着一战爆发,所有的文化自信被瞬间摧毁,文明和理性只能沦为镜中花、水中月,作为一个坚定的世界主义、和平主义拥磅者,作者在狂热的年代里能够坚守内心并勇敢发声,令人钦佩。
●这一版翻译的,真是难以卒读,编辑也太不负责了,低级错误太多了
●2014.12.19 1.看到了昨日欧洲那种现在难以企及的优雅。2.为什么不是舒昌善的译本!3.语言风格依旧这么魅力无穷。
●二战前的欧洲,不就是现实里的《1984》么……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从和平年代到货币崩溃到无身份者……一心希望的欧洲统一和平却被希特勒的诱骗再次变得满目疮痍,行文结尾悲望无助……动荡的年代,正是再也等不了这场战争的结束,才选择了和夫人双双服毒,古今内外,因绝望到自杀的文人又是何其之多……
●喜欢茨威格写当时那群文艺青年们的生活,而之后的生活就像某张巨网,把所有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文豪们拉入政治的黑洞,再被战争一点点撕碎。是为,昨日的世界。
●回头买个好点的翻译版本再看一遍
●太不容易了。我能想象,战前的维也纳就像那个粉色的梦幻的布达佩斯大饭店,里面充斥着贵族气息与缥缈的梦。孩子们在那样的旧世界里日复一日地生活。 可是,昨日的青空最终消失在了战火的炮声中。 茨威格破碎的梦在欧洲大地上久久不愿散去,一直被后人铭记。 想看懂《布达佩斯大饭店》,一定要读它。会让你惊叹茨威格开挂的人生,他是绝绝对对的贵族,他认识无数大师,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大师。他的境遇,只能叹一句,造化弄人!
●今日的世界有太多昨日世界的影子,太平盛世可能也是短暂脆弱的,只是我们这代人还算是幸运的,到目前为止还没遇到人类兽性的集体发作。发作
●看到中间才发现把作者搞错了,非常翔实的19世纪欧洲生活录,对一战前美好时代的缅怀,对战争摧毁人类信念的谴责,对时代发展进一步的肯定,对名人大师们的褒奖太不吝赞誉之词了。相比之下可能成书时间原因,对二战的起因虽有描述,简单了些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一):相对的文明,相对的和平,望昨日的世界不再重现
这本书比我想象中要难读些,主要是茨威格描绘的一二战时期的文学家、艺术家群像,于我来说,实在是大多不知其名不知其人,一边看书一边百度着竟断断续续经过几个月才慢慢读了下来。但这似乎并未影响这本书引发我对人类和世界的思考,这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
对我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历史之于昨日,不过只是简单的事实。所有被世界铭心刻骨的事件,无论多么辉煌、多么荒诞、多么可怕,都曾经那样真实地存在过,所有当时不愿相信、不愿屈从的人们,最终也只能存活在这样的事实中,连同所有一切被一同封存在那段历史中,渐渐成为一段记载或故事。其实活在昨日的他们,他们的世界曾经又未尝不是他们眼中的社会文明的鼎盛。一战前夕的人们(其实本书中重要还是指中产阶级的人们),他们如我们现在一样,他们认为自己生活的年代是舆论自由,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巅峰,甚至很多人和茨威格一样崇尚信仰着“世界主义”,认为世界融合是必然趋势,也致力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二):布达佩斯大饭店
我的2014年暑假开始于《昨日的世界》,也结束于《昨日的世界》。张教授给我推荐的书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这次也不例外。书很沉重,满腹的牢骚,吐槽反人类的战争。茨威格并未失去希望,他在书的最后说“无论如何说起,每一个影子都是光明的产儿。我想只有同时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这样才是真正的活过。”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实在是羞愧,之前对茨威格的印象依然停留在《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电影上,甚至连小说都没有读过。文学路,漫漫长,吾将上下而求索。
前两日终于找到了《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推荐影评《布达佩斯大饭店》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500363),一口气看完,结尾处显示“像茨威格致敬”,这才让我想起还未读完的《昨日的世界》,对往日美好的珍视与不舍、留恋。电影中的古斯塔夫像极了茨威格。电影也采用了茨威格喜欢的小说叙事方式,回字形叙事结构。
辞了少金的网编工作,以这样的方式迎接新学期的到来,很满足。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三):昨日的世界,真的是在写一个世界
这本书让我对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产生更真实的感受。
作家以他的角度也带着我看到一战前他辉煌及光明的时刻,我很佩服他那广泛的社交圈也敬仰作家在战争时保持这和平的心态和信念。即使很多人包括他朋友都曾疏远他,但他依旧相信自己更相信理性。
他对世间的看法以及他对国家战争的推断在我们后来人看来是对的,但在那个旧制度还没破坏,旧思想依旧存在的世界里是很多人不认同的。如何?作者与罗曼罗兰等人交流,希望组建一个代表欧洲统一的文学组织,希望以他的名望带领大家,但作者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触碰政治与经济的他,只能净化那些追求他文学的人,而不能改变这个世界。
但我看来,作者已经付出很多了,在那个文学已不再重视,人们只为了吃的而活下来的年代,他却依旧保持着一个作家的心态,例如他对希特勒的态度,不是充满着愤怒怨恨,而是指出他种种犯过的错,种种不正确的制度,这种理性的思考批评很难相信是一个毁灭了他国家和摧残他民族的作家写的。
接着他对我们后人的影响,反正我看了后,对战争的真实不在是尸体和饥荒,而是那从繁荣到贫困,从文明到野蛮,从充满激情到被支配的恐惧。人们厌倦了也害怕战争的这种感觉在我们这一代也是那么的深刻,因为有这样一本(包括那些记录两次战争的书)让我们依旧守护这和平。但我觉得这本书是以一个作家的角度,所以战争比教科书以及那些只描述战争的书来得更真实。
昨日的世界,真的是在写一个世界。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四):该往何处去
连着读了一周,终于读完,感觉茨威格真的是一个眼光很老道的、很有感受力的作家。他似乎对任何文化中的任何事件都以一种“以人为本”的姿态去观察和判断。正如他自己说他在写作中始终“把探求那些作品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发生影响或不发生影响背后的原因作为己任”,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尖利的看世界的角度。他的眼光总是精准地看到欧洲的弊病,他对美国,尤其是访问苏维埃时对俄的描述让我非常吃惊。他不仅发现当时想急速发展的俄国的缺乏耐心,还指出俄国人民对“我们”这个指代词的使用:“所谓的‘我们’是指全体人民”。这是多么东方的一种语境啊!喜欢用群体来代表和藏匿个体。不知道这是怎样一种直觉力让茨威格在短短的访问中体悟这些。
作为不是讲述史实而是主要写“人”的一本回忆录。茨威格对历史和真正人民的生活中间的错位有极感性的描述,然而也能很清楚地看到他有意地对这种sentimental的东西进行压抑——他依然想保持一种体面的姿态,对他崇敬,热爱,尊重的昨日的世界。真实世界和历史总有时差。历史总是在“总结-前进”里循环,但真实生活总是滞后,而后错位。我觉得这是人们在生活中特有的resilience导致的。这种resilience是人们自发产生的一种使人民免受各种事件的巨大冲击的缓冲,是人们对持续过去稳态的一种惯性。这样来看的话,我很庆幸茨威格依然保留了一部分他的sentimental——因为真实世界本来如此。
我还非常喜欢他谈论他收藏的艺术家手稿。和我们做建筑的做precedent analysis一样,手稿里藏着所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思。研究手稿往往能得到很多他们的思考过程。我喜欢看他对自己的收藏如数家珍,对当时艺术界,文化界的巨匠有朋友视角的描述——那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选择。
不知道许知远是不是从《昨日的世界》觉得世界在粗鄙化——当然完全能看出茨威格对一战前欧洲的文明的怀念对战争的厌恶——但我觉得本质上茨威格不是以“文化粗鄙化”作为线索来阐发他对过去世界的感悟的。首先茨威格多次肯定文化在战争面前的孱弱(还有弗洛伊德“文化无法战胜本性”的说法)。如果他是那么重视个人自由,个人体验胜过一切,那么“以人为本”的,他不会有这样带着一战前德意志帝国阶级色彩的论断,认为什么是高雅的,什么是粗鄙的。如果说:茨威格认为世界在粗鄙化,所以他感到悲痛。那么我觉得是一种对他的误读。他对昨日世界的怀念是完全建立在战争的毁灭性,人民的流离失所,欧洲的分崩离析之上的,对于欧洲文化团结希望渺茫的无能为力。文化在“驾驭我生活的神秘力量”——命运面前又算什么呢?
(看完之后又让我想起libeskind在柏林做的犹太博物馆,还是想多找一些资料来看看,libeskind也是犹太人啊。最近想研究研究libeskind年轻时候画的chamberwork组画。正好连上。
另外很有意思的是,差不多活跃在相同年代的德语作家黑塞好像对于一战二战有完全不同于茨威格的反应。他显得那么出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东方思想的影响。也要好好找些资料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