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的幻象》是一本由乔治·索雷尔 编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4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进步的幻象》精选点评:
●晦涩和杂糅。但不可否认有许多真知灼见。但再清醒地思考作者的某些看法,比如对狄德罗什么文学小丑的挖苦,真有些今时左派文人挖苦右派文人的味道。
●“谁为未来制定蓝图,谁就是反动分子。”本书的难度与厚度成反比,读完这本书,再读德里达都觉得容易了。这就是进步的幻象。序言不错。
●对线性进步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社会学名著。尽管全书的论述显得晦涩与松散,但在字里行间仍然不乏真知灼见。
●意识形态对于索雷尔来说是一种分析方法。索雷尔认为沿袭自17世纪法国人对于知识的坚信,进步以“历史是线性的”为依托在不断的否定当下与暂时中获取了合法性。但是,同样是因为作为历史的产物,进步并不能代表事物的自然秩序,它实际上现代支配建制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历史既非线性推移 也非圈内循环 看完还是略懵-_-
●好久以前读了,批评进步似乎不得不用进步
●喜欢他是因为它让我更喜欢帕斯卡了…
●Sorel underestimed the power of future statistics, therefore social melieu is a nestling issue for him
《进步的幻象》读后感(一):什么方面的进步
批评进步观念的书倒是很多,特别是二十世纪后期对启蒙理性的质疑。
但这本书看来缺乏逻辑连接。
书中有不少对民主的贬斥,视其为一大谎言。
萨特为何认为他是法西斯主义?因为其不相信人道主义和民主?
《进步的幻象》读后感(二):进步,是真的吗
终于读完了!!
说实在的,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折磨。
索雷尔文体之糟糕、语言之晦涩的确名不虚传,加上详尽的附注,篇幅不小的导读,仍然是这次阅读变成一种可怕的经历。
不过,索雷尔在这里告诉了我们,进步观念是怎么形成的!
仅此一点,够了
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不是本来就是人类进步观念变种?
《进步的幻象》读后感(三):简单来评介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在我看来,应当属于社会主义方面的著作,作者对具有明显资本主义特征的进步观念进行了反思,借助的是对18世纪社会各层面的分析。
虽然是一本儿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书籍,但是在我们当今社会这种阶级概念已经不是很强的情况下,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除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外,本书提供给中国读者一种新的思路,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改革开放也好,现在的各种发展观也罢。对于我们更好的看清社会的一些本质东西是有一些帮助的。
本书选取了英译本的两篇序文和法译本的两篇序文。其中两篇英文序作和其中一篇法文的序作很好的表达了本书的主意,因为本书作者的论述不是那么容易看懂,所以几篇序作无疑是帮助理解的一种重要工具。
这本书唯一的问题在于它不是一本儿常规开本的书,有些后字体太小了显得太不正规。不知道为什么一本儿挺好的书要做成这样来卖。
《进步的幻象》读后感(四):进步的幻相
经济观察报 刘波/文
一
乔治·索雷尔(1847-1922)是一位已大体上被遗忘的法国哲学家。今天,他在英语世界和中文世界里都默默无闻。他是一位革命的工团主义者,相信一场暴力性质的大罢工具有某种催生社会主义的神秘力量,而这个预言并未变为现实。法国哲学家萨特曾批判他的著作是“法西斯主义言论”。索雷尔曾和后来成为意大利独裁者的墨索里尼惺惺相惜,不过那是在墨索里尼的早年,当时他还是一名极左派的无政府主义者和社会主义活动分子。索雷尔去世那一年墨索里尼恰好在意大利执掌大权,他当然未能看到后者的悲惨结局。对于这么一位不出名又怪异的作家,我们有什么理由打开他的书呢?在展卷之前,也许应三思而后行。
不过怪人也许常是新颖思想的提出者,而《进步的幻象》一书探讨的也是一个具有一般性意义的话题。一个古老的问题是:人类的进步是否始终在发生,其延续性是否值得我们期待?人类社会是否会像有机体那样能经历一个萌芽、生长直至成熟的过程?同时进步又意味着什么?是指人类的肢体变得更为强健,智能变得更为优越,即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进步?还是说只是一种能力的进步,如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技能的提升?又或者仅仅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即随着历史经验的积累,人性本身变得更加合乎理性,最终人类会从所有物质性的桎梏中得到解脱?这些哲学问题也许没有准确的答案,然而它们对于不同的政治派别与意识形态具有意义。
而索雷尔本书的主旨是试图通过回溯历史来阐明,“资产阶级”宣扬的历史进步论是虚伪而不符合事实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资产阶级”,索雷尔通常是使用带有庸俗、市侩意味的“布尔乔亚”(bourgeois)一词,而非capitalist。现代研究者认为古希腊一些思想家就有了进步论的主张,但17世纪晚期法国的“古今之争”开启了现代进步论在欧洲的先声。起先这是一场知识界的论争:“崇古派”认为当时的所有文学成就都不足与荷马、柏拉图、卢克莱修等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伟人相比肩,而以丰特内勒和夏尔·佩罗为首的“崇今派”则论称今世优于古代,他们推崇笛卡尔的哲学,认定后世人类的理智与想象力与过去一样完美,不仅没有退化而且因为吸取了文明与知识的积累而更胜一筹。
索雷尔的驳斥就从打击法国进步论的源头开始。在他看来“崇今派”不过是在循环论证——知识会积累并增长,因而“现代”作家比古代优胜,又由这种优胜性来论证知识的积累性。索雷尔嘲笑道,现代进步观念的出现,不是出于对历史状况的总结,而是源于17世纪的一些法国知识分子在力图证明他们在知识上优越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所采取的修辞技巧。不过,在这场本来只发生在风雅场所的文学论战中,必然性、线性的进步观念得到了首次论证,于是它在社会上激起日益扩散的涟漪,在法国巩固了对于人类社会在始终进步的信念,卢梭等启蒙思想家随之涌现,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提供理论基础。而在索雷尔看来,这一切的基础是“资产阶级”为从贵族手中夺取权力来重构历史。
二
不过,在19世纪末,以柏格森、尼采等人为代表,哲学中已经开始了对唯理主义和进步主义的叛逆,索雷尔只是其中的一员,而且他从来不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哲学家,而是工团主义的理论家,他对行动的信仰超过对思考的痴迷。索雷尔的名著《论暴力》为革命的工团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众所周知,社会主义运动在19世纪末分裂,一派主张走议会民主道路,以逐渐改良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各项主张,另一派主张走暴力革命道路。索雷尔赞赏马克思,反对这些“改良新派”,他相信一场暴力性质的大罢工将迸发出神秘力量,将摧毁资产阶级社会。但是对武装夺权而非罢工的俄国“十月革命”,他则抱着矛盾的态度。
索雷尔是个怪才和神秘人物,就像同他的法国前辈蒲鲁东一样。这些游离于主流之外、特立独行的学者往往不能创立学派或构建宏大精深的系统,然而在机智与洞察力方面往往有过人之处。蒲鲁东就自称从不寻求任何追随者,不开启任何流派,在和马克思决裂后被后者斥为“小资产阶级”思想家。索雷尔也是这一流人物,他的思想在左右两极、革命与保守之间不断冲突、游走,他尊崇黑格尔、马克思和柏格森,又为墨索里尼提供灵感。
不过《进步的幻象》一书的很多内容不是探讨进步论,这就让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约翰·斯坦利写的序言成为本书绝不可错过的重要文字,是对进步史观的某种一般性论述。斯坦利敏锐地指出,索雷尔对进步论的攻击只是一种武器,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较量。他试图将“进步论谎言”这一上层建筑击垮,摧毁“18世纪的庸俗的形而上学”所享有的声望,从而在思想上驳斥资产阶级。用索雷尔的话说,就是让工人阶级“解放理智”,“摆脱对资产阶级废话的一切尊敬”。
不过也许有点讽刺的是,索雷尔最终幻想通过一场神话般的大罢工走向社会主义,并对此抱着一种宗教式的信念,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还是落入了进步论的窠臼。当然索雷尔也许并不这么认为,这也符合他一贯矛盾和艰涩的文风。他也否认马克思是进步论者。他引用马克思的话说:谁为未来制定蓝图,谁就是反动分子。
然而,索雷尔并未看到的是,在他自认为驳倒了资产阶级“庸俗”的进步论之后,庸俗进步论还是在一些国家占了上风。索雷尔去世后,人们日益对理性和科技的力量感到畏惧,宗教在西方复兴,进步论在资本主义世界中衰落,却在另一个世界中成为一种风尚。
三
总体而言索雷尔是对现代社会的严厉批判者,他强于“破”而弱于“立”,给我们的与其说是知识上的启迪不如说是思想上的警醒——进步论等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许多观念并不是那么牢固而永恒,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也或许将在历史中破灭。进步论过分强调了人类理性的创造性而忽视了深藏于人性中的非理性、破坏性力量,这些力量浮现在我们的睡梦中,也具体地表现为史上不时出现的非理性狂热,以及毁灭性的战争。
当然,进步论本身是中性的,是一种不同政治派别都可利用的资源或手段。如美国的自由主义者往往也是进步观念的秉奉者,他们与保守主义者不同,相信社会会向好的方向转变,从而为人权、自由与民主鼓与呼,他们也被称为“进步派”。但是集权和专制主义者往往也能从进步论中得到启发,他们真心或者虚情假意地宣扬进步论,把当前的国家统制、钳制自由、领袖崇拜等等描述成为实现某种未来理想社会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波普尔曾说,进步观念作为一种“对历史命运无情法则的信念”,导致了数不清的男女牺牲在集权主义的狂热祭坛上。
从民族与地域上来看,进步论主要是一种西方的理念,而且主要兴盛于启蒙时代之后的现代。中国、印度等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哲学家时代之前的希腊文化)常常追念一个古老的黄金时代,认为人类的德性是不断堕落的,后来的任何时代都无法与尧虞舜的时代相比。人类不断要重复过去的错误,历史循环不休,而历朝历代盛衰兴亡的变迁为这一深入人心的观念打下了最好的基石,像韩非子这样的持进步论的法家只是异类。
撇开索雷尔的意图,他的观点中有一些合理的内核。我们也无法否认现代社会取得了空前的物质和文化成就,但承认人性固有的弱点有助于我们保持危机感。19世纪的欧洲人曾坚信进步,有的人甚至以为经济的紧密联系已使大国战争变得不可能,但一战的爆发打碎了这种幻想。今天我们沉醉于科技的进步,但其速度真的能帮助我们解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危险吗?我们相信制度会进步,但对“总会进步”的幻想会不会浇灭每个人的进取心和责任感?承认文明会衰落,社会会退步,危机会到来,不会让我们陷于绝望,而是使我们警醒。历史的辩证法是:对进步论的盲目信任会使人忽略行动的必要性,从而毁灭进步,而对进步论的适度怀疑则使人始终保持戒慎恐惧,从而成为维护进步的动力。
《进步的幻象》读后感(五):对索雷尔思想的解构——托克维尔、马克思、蒲鲁东、尼采和韦伯
索雷尔行文非常晦涩,这本书中涉及的大多数人物都是17、18、19世纪的法国文学家、宗教家、哲学家等等,而书中的注释对法国思想史的介绍有限,阅读起来有困难。斯坦利教授的导论写的很好,很多人都借助导论才理解索雷尔的思想。我在对全书内容进行梳理之后发现,这本书虽然以批判进步主义立论,但是谈论的话题涉及:1.进步主义思想的整个生发过程,2.资产阶级对进步主义意识形态的利用,3.索雷尔自身的哲学观和革命观。由于这些话题的讨论穿插进行,叙事风格给人以十分混乱的感觉,增加了阅读难度。在这点上,本书跟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样不具有结构性。
1.进步主义思想的整个生发过程
进步主义是索雷尔本书批判的核心。索雷尔试图分析进步主义的起源、功能、意义这一整个过程。【每个观念都有这样一个适用范围,我们从中可以寻找例子来帮助理解它的起源、详细设想它的功能、判断它的历史意义。】(第338页)索雷尔围绕进步主义的“起源”“功能”和“意义”展开了全方位剖析,我将其分析梳理为二分法:“起源”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功能”是内在固有的还是外在发明的?“历史意义”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赋予的?
在进步主义的“起源”问题上,索雷尔首先从17世纪法国文学界的“古今之争”开始谈起。索雷尔认为由于“厚今派”在文坛上对“崇古派”的胜利,产生出一种今人比古人优越的思想,这种思想经笛卡尔理性主义发酵,逐渐形成了一种历史在不断进步的观念。【结果是将古人与今人文学方面的论辩伸展到人们起初预料不到的范围——它成为哲学历史中的一个里程碑。】(第88页)对于进步主义是从从文学扩展到哲学乃至社会学的一种思潮这种论断,我仍然持怀疑态度。因为索雷尔提供的那些论据是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资料,对其不甚理解;而且此书所谈只涉及法国,其它各国的进步主义是否源于法国亦未求证。
索雷尔认为,文人那种抽象的理论只是给进步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而18世纪法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则提供了物质来源。他引用了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1780年,没有人还能主张法国在衰退。相反,人们说法国的进步没有止境。正是在那时,人能不断地、无限地完善的理论产生了。】(第242页)阅读过《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人应该知道,托克维尔提供了大量资料证明,大革命前几十年法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发展,呈现出“空前繁荣”。物质上的繁荣让18世纪的人产生一种洋洋得意的感觉。
在现代进步主义的形成中,孔多塞发挥了很大作用。孔多塞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可以视为进步主义的一次总体性概括。注意这个“总体性”的问题。因为这种现代的进步主义,是一种囊括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整体进步。多数人对于人类的知识一直在进步没有怀疑,但是对于道德以及其它方面是否一直在进步存有很大争议。“总体性”的进步是现代进步主义的典型特征,索雷尔此书既不是批判某种进步,也不是反对进步,而是不承认“总体进步”。我怀疑,马克思的进步史观中的各个历史时期划分是否就来自孔多塞的启发,因为黑格尔的线性史观给马克思提供的只是一种非常抽象的逻辑(人的类本质的全面实现),而构筑马克思的进步史观的大量质料并非来自黑格尔,这些质料对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资产阶级对进步主义意识形态的利用
在索雷尔看来,总体性进步主义最初的诞生,不过源自18世纪的人们因为在文学、科学、哲学等诸多领域取得前所未见的成就而产生的一种狂妄自大心理。但是这种思潮诞生以后,被不同的人用作不同的功能。
启蒙时代的文化沙龙,被索雷尔看成附庸风雅的贵族玩弄知识的场所。索雷尔在书中非常强烈地抨击“百科全书派”,他认为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内容非常肤浅,“百科全书”这种观念的出现正是由于18世纪法国人狂妄的总体性意识。而贵族阶级通过雇用文人演说来装饰门庭,进步主义在贵族阶级这里发挥了艺术玩偶的功能。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里面有一个鲜明论点,大革命之后的政权的东西,其实都是旧制度的遗产,法国的封建统治在路易十六时期已经被悄悄瓦解了,索雷尔无疑也秉持这种观点。法国资产阶级在大革命之前就已经通过法国行政制度的官僚化掌握权力了,而等到大革命之后,资产阶级就彻底成了统治阶级。索雷尔认为,资产阶级发现进步主义能够为既成事实的合理性、合法性辩护,(因为新的总是比旧的优越,所以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统治是进步的),它就成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韦伯式的“选择理论”。即进步主义被资产阶级赋予了一种新的功能。
不仅作为整体的进步主义被索雷尔认为是源自17、18世纪的偶然外,他还认为,民主思想、契约精神、基础教育这些被认为进步的具体内容也都源自偶然,他甚至认为一夫一妻制的出现都是罗马法的偶然。索雷尔在第二章第三节分析契约精神的起源,在第五章第五节分析民主思想的起源,在第一章第三节批判了基础教育对于提高人民素质的有效性。
之前我讲到,索雷尔讨厌狄德罗这样的百科全书派学者,他严厉批判孔多塞提倡的基础知识普及教育,他认为这些基础教育并不能提高人民的素质,只会使得人们自以为是地夸夸其谈。而民主制度下资产阶级对群众的演讲和承诺,其实都是欺骗人的奉承话,人民自以为是地把自己当成主人。索雷尔认为,资产阶级发现了这种伪装的方式,可以用选举的外衣包裹起统治,因为选民已经被诱导了。【但是当代的经验表明,知识的普及并没有使得人们有能力选择和监督他们所谓的代表……报纸炮制某种风格、某种文学声誉或者某种药物的商业价值,它们也同样炮制政治观点。】(第106页)在索雷尔看来,民主社会仍然是精英统治的社会。【没有什么会比民主政体的抱负更加贵族化。民主政体试图通过某一由知识与政治专家组成的寡头集团来继续剥削劳苦大众。】(第297页)这种资产阶级是贵族变体的思维应该承袭自托克维尔“旧制度继承说”。这里我觉得有一点很奇怪,民主制度其实最早诞生于古希腊,为什么索雷尔没有提及呢?
按照索雷尔的逻辑,进步主义既然出自偶然,那么其功能便是后来的利用者重新发明的。
索雷尔本人的意识形态属于无政府工团主义,既然立足于工团主义,他本身是接受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的,所以他从相对主义出发赋予进步观念、民主政体、契约精神以阶级属性。出于对阶级性的敏感,索雷尔发现民主政体表现出一种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倾向,即民主政体在淡化阶级观念的同时还强化等级观念。【民主政体将阶级感的消失以及所有公民融入一个蕴含如下能力的社会——将每个有才智的个人从其出身的那个等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社会等级——作为它的目标。如果最活跃的那些工人致力于效仿中产阶级,乐于接受它的建议,并从受尊敬的人那里寻求思想,那么民主政体就会达致它的目标。此后,一个民主结构就没有理由不稳定。】(第162-163页)资本主义在这里树立的是一种等级加竞争的模式,这种模式本身具有的阶层流动性给这种制度提供了稳定。
3.索雷尔自身的哲学观和革命观
从哲学上讲,索雷尔是反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他认为辩证法有几个问题:
第一,历史的真实发展并不像辩证法的宏大叙事所揭示的那么简单,而是存在非常复杂的机理。【事情在那些习惯于用抽象公式解决历史问题的人看来相当简单。】(第381页)【向社会主义的迈进并不会以一种如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简单、必然因而也易于预先描述的方式发生。】(第382页)
第二,在黑格尔的自由精神演进或者在马克思的历史规律中,新的事物对旧的事物的辩证否定存在一种必然性。【于是就有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进步观:资本主义开始于高利贷,然后发展到商业,最后达致大规模现代生产。……这三个阶段应被看作是先后继起的(或者至少要把以前的阶段推到不起历史作用的地区),还是应被看作能够无限期地保持它们的存在权?】(第363-364页)然而索雷尔通过对真实历史的观察证明,新的事物未必能彻底消除掉旧的事物。【马克思认为,当生产达到商业从属工业的那一阶段时,他称为过时的那些形式就再也不会在一个处于重大进步的国家出现。然而,在美国,我们看到高利贷在托拉斯的名义下征服了大片经济领地。】(第365-366页)
第三,辩证法通过“总结”出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为未来的发展做出了预言,这就无形中奠定了一种类似宿命论的观点。索雷尔作为工团斗争的实践者,认为这种理性主义非常消极。
在这里我看到了尼采的影子,尼采曾经非常激烈地反对黑格尔,认为黑格尔哲学给人的主观能动性套上了一副枷锁。索雷尔的哲学思想非常类似于此。我发现索雷尔身上与尼采相似的还不止一处。我们知道,尼采提倡一种“超人”理论,而索雷尔也提出一种“伟大与平庸”的二元对立伦理观。在第六章第四节他提出所谓“天才与庸众”,认为“辉煌与衰落”就是“天才与庸众”的消长造成的。萨特把索雷尔指斥为法西斯主义者,对此我想到,尼采也曾被指斥为法西斯主义者,所以萨特的评价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