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婚礼的成员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05 02:31: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婚礼的成员读后感1000字

  《婚礼的成员》是一本由[美] 卡森·麦卡勒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婚礼的成员》精选点评:

  ●比小说更吸引人的是末了短短几页的作者的生平介绍

  ●我们爱异性,爱同性,爱孩子,爱老人,爱云,爱树,爱岩,爱一个概念的集合。

  ●青春的惶惑迷惘,和无法排解的空虚

  ●如果硬说这本书也是在描写孤独未免就有些太矫情了

  ●最大的孤独莫过于不被理解,不被注意到。 读完这本书的今天,我觉得胃有些不舒服。 我还有些改变对死亡的看法和今后如何与父亲相处的观念。

  ●离家出走人士心理辅导指南。

  ●我喜欢关于随着时间变化的颜色的描写。自觉孤独与想要逃离不仅发生在书中的十二岁。

  ●『“蹦高约翰”是弗·洁思敏最喜爱的食物,她总是警告他们,当她被装进棺材的时候,记得用一碗豌豆饭,在她鼻子前面晃晃,确保没有弄错,因为只要她还剩一口气都会做起来吃。 『树顶上滚过一阵风,风声,如水流,预示着暴雨降临。 『我想我隐隐约约地知道你的意思,我们所有人都被限定了,我们生来就各自有命,谁都不知道为什么,但每个人都被限定了,也许我们都想自由,挣脱了,好自己做主,但无论怎样努力都在定局之中。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他就是他。 ————幽默、诗意、冷峻的哲学。周玉军译得真好

  ●刚看完,初步当成青春期小孩的whims,感觉可以推荐给父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

  ●不喜欢。

  《婚礼的成员》读后感(一):一些和心是孤独的猎手相关处

  毋庸置疑的弗兰奇和米克,年龄相仿,成长的烦恼,身高的疯长,对自由的渴望,对未来的向往 一个最初陪伴左右的弟弟,米克的弟弟用枪打破了别人的头,弗兰奇的弟弟自己得了脑膜炎 一个黑人保姆,有一个最后犯罪被捕的弟弟 一个被割断气管而死的黑人男孩 一个诡异的娱乐场所,《心》里的游乐场,本书里的博览会 一家珠宝店,弗兰奇的爸爸和辛格工作的地点 身体有缺陷的人,辛格,鲍迪亚双腿被截肢的弟弟,失去一只眼睛的贝丽妮丝

  《婚礼的成员》读后感(二):好书推荐 麦卡勒斯《婚礼的成员》 之读书的意义——让自己的孤独不那么孤僻

  2017 年是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诞辰 100 周年,我又拿起了她的经典作品——《婚礼的成员》。 终其一生,麦卡勒斯都在用她细腻的笔触述写着孤独的昏蓝色色调。这本《婚礼的成员》借由十二岁少女短短几日的生活长镜头,铺设出一种看似不可理喻但又暗存于人心深处的故事。 麦卡勒斯笔下的孤独是一种高级的、普适的孤独。被生活孤立、被世界抛弃、被人生疏离的情绪被细腻地展现。读着读着,我会觉着弗兰淇的故事似乎也在我的生命中存在过,我能够深切地感觉到某一时刻被深切的孤独狠狠击中的感觉,正如主对“我”与“我们”的感悟。 依据荣格的分类,我更加喜欢外倾型的作家的文字。因为那注定了有些人是天生的作家,有些文字是上天赐予人类集体的财富。如果没有麦卡勒斯,这种孤独或许会一直藏匿于人们心中无法直抒,这种孤独或许要经过很久才会被另一个冠以麦克勒斯原型的人书写。所以我始终觉着能够读到这样的书亦是读者的幸运。 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孤独呢?我常常认为孤独是一种存在,是一种存在于每个人生命、存在于全人类命运的组成成分。生命的孤独在于生老病死只能承载于自己的肉身,在于悲欢离合只能感受于自身。在生命的过程中,不可能时时有人陪伴,亦不存在时时的灵魂契合。 我时常会感到孤独,那可能是一种与世界分崩离析的痛苦,也可能只是与自我背离的怀疑胆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告诉自己必须渐渐学习如何与自己、与世界和平共处。这个时候我往往会很幸运有这样的一本书能够短暂地陪伴我,让自己的孤独能够得到共鸣与回响,借着读书的机会让自己的孤独不会那么孤僻。

  《婚礼的成员》读后感(三):只想说说书里的窗

  我自己12岁的夏天,记不清了。冰淇淋、西瓜、太阳雨、拉提琴的邻居男生以及他似乎永远头发衣服一丝不苟的妈妈、得知好友月经来了之后感觉与她中间有了沟壑……烦躁、沉闷、孤独、哀愁这些,都是有的,也有不识愁滋味的傻啦吧唧。那时候的我,跟小说里身高五英尺五又四分之三英寸,穿七号鞋,在同龄人眼中中像个怪物的弗兰淇,不一样,又一样,因为我也渴望探索外面那个世界,找到“我们”。她说:“我希望我是别人,反正不是我自己。”她称自己为:弗•洁丝敏。

  弗兰淇后来梦想破灭了,我的呢?而今这种不好不坏不温不火的日子,也是一种破灭的表现吧。别告诉我说出过国公干和旅游就表示探索过外面那个世界了!

  “窗户”在《婚礼的成员》里屡次出现,麦卡勒斯用它为弗兰淇偷窥外部世界提供了便利,也用这道透明的罩子保护了弗兰淇。“弗•洁丝敏往后靠着椅子,头拧向窗户,看阳光穿过空院。寂静的小镇,寂静的厨房,只有钟声滴答在响。弗•洁丝敏感觉不到世界的转动,一切都停滞了。”这是厨房的窗,另外的窗,在弗兰淇自己的房间,以及她乘坐的参加完哥哥婚礼后回来的车子上。“窗户”, 在少女活跃的青春心理与现实环境局促的空间之间,制造了深刻的矛盾。

  透过窗,弗兰淇曾见到四个俱乐部女孩缓步经过葡萄架下,“金色的阳光斜斜地倾泻在她们身上,将她们的皮肤也染上一层金黄色的光泽。她们穿着整洁光鲜的裙子” 。12岁的女孩,无法融人俱乐部这一外部世界,加入不到那四个人的行列里,她被排斥在它和她们以外,尴尬的青春期啊!她只能坐在厨房的桌边,在“那个绿色的、疯狂的夏天”,跟6岁的表弟约翰亨利还有厨娘贝丽尼斯在一起,各自说了许多古怪的话,内容从人心的深渊直至时间的无尽头的地方,三个人共同把厨房变成了时空洪荒中的一座浮岛,无尽孤独中不停的漂流。

  透过车窗,弗兰淇看到窗外灰绿色、黄色的飞蛾,看到窗外白色耀眼的苍穹、红色的空旷的十字路、红色的沟壑、孤寂的棉花田、腐败灰暗的小棚、阴沉的松林、低矮的蓝色山丘……它们的色彩多是冷调的,制造了一种孤寂甚至恐惧之感,也隐喻了弗兰淇寻找“我们” 失败后的受挫以及处于青春期的不确定和恐慌。12岁女孩认为婚礼是达成“他们是我的我们”,也就是一种寻找自我归属和自我认同的渠道,却遭到贝丽尼斯对这幻想的打击:“我看到了从没见过的最可悲的愚蠢”。又有什么好说?贝丽尼斯可是过来人。

  待在窗户这边的弗兰淇,心里是一个硕大空洞,空洞里,是黑暗、混乱与绝望,偶尔会有一丢丢光,但其实只是幻觉。所以,《婚礼的成员》依然是讲述“心是孤独的猎手”这个主题的,弗兰淇心里那个空洞绝对是孤独的,跟每个其他人都隔着高山重洋。

  《婚礼的成员》读后感(四):最孤独的心灵之歌

  

“每到下午,世界就如同死去一般,一切停滞不动”十二岁的弗兰淇无法理解哥哥的结婚,她无法相信世界变动的是如此之快。“你知道吗,我还是很难相信,这个世界大概以一小时一千英里的速度旋转。”她感觉自己被抛弃。 弗兰淇处在儿童与成人世界的边缘,在成长的悬崖上,她的烦忧是属于青少年的烦忧,她已经不再热衷于孩子的过家家游戏,但她同样无法理解大人世界。为什么表哥会结婚,为什么当初的那个孩童怎么就一眨眼成为了陌生的成人,为什么自己永远处在这死了的下午却无事可做,为什么要有生命的意义,为什么我是我,而你是你...... “他们是他们,他们正离开她,而她是她,留在原地独自坐在厨房的桌边。”弗兰淇的表弟处在儿童世界,奶妈贝丽尼斯则处在成人世界,三个人聚在同一间屋子,却无法理解。在成长这个巨大无边的世界面前,弗兰淇显得如此孤独、怪异而疯狂。 小说中有海德格尔的存在命题,当人处于存在者的非本真状态,便会沉沦,意义一旦被确定,内心便受压抑,无可动弹。而人只要选择逃离,选择“去存在”,那便是存在者的本真状态,活出了自我。于是,当弗兰淇私自决定和哥哥与新娘一起远走高飞,一起追逐奔向未知的旅程,她成为了本真的存在。她内心的喜悦,使她在婚礼的前一天无比幸福,她走遍了小镇,她带着最后一眼的目光看待小镇,“整个小镇在她面前敞开,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接纳她”。 小说第二部的第二章在我看来尤为精彩,叙述时距是将话语时间等同于故事时间,即场景化叙述。弗兰淇与表弟,奶妈三个人在吃一顿漫长的晚餐,三个人在吃饭的过程中尝试着沟通、理解,奶妈贝丽尼斯尝试理解弗兰淇的苦闷,她认为弗兰淇是因为人被限定而苦闷,“我们用这样那样的办法,想让自己松动,想自己自由......我们到处尝试,使劲浑身解数,但无论如何总是不能挣脱。”弗兰淇明白贝丽尼斯所说的,但她更认为人在限定的过程中一直又在飘零,是这点使她无法理解使她苦闷,“你看不出有什么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你不知道他们都来自哪里,要到哪里去。比如说,为什么居然会有人来到我们这个小镇?所有这些人来自何方,打算做什么?”这章让我想起《到灯塔去》晚宴的情景,一伙人在一起吃晚餐,嘴上絮絮说着什么,可内心深处却永远无法互相理解。 小说的结局注定无法如弗兰淇所愿,她甚至都没有和哥哥说出一起离去的这个想法,她怕被拒绝,她知道将被拒绝。作者用简短几笔写出的结局与前文大篇幅描述弗兰淇的喜悦形成深刻对比,如此残忍,却又如此真实。弗兰淇回到家后选择离家出走,她无法明白,为何自己身处悬崖边缘,为何身旁空无一人,无人理解。 在那个离家的夜晚,她被警察找到,带回了家。几个月后,表弟死了,奶妈选择离去,一切变动来的是如此之快,弗兰淇也找到了新的朋友。那个婚礼的夜晚仿佛在很远很远的以前,那个以前 遥不可及,却又始终并未远去。如此孤独,一直如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婚礼的成员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