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狗日的粮食》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05 00:51: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狗日的粮食》读后感精选

  《狗日的粮食》是一本由刘恒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狗日的粮食》精选点评:

  ●狗日的粮食,这一声骂包含了多少无奈,多少爱及多少恨。过分艰苦的生活使人的生物性强化,弱化了人的社会性,感情思念也变成了一种简单的记忆符号。

  ●从图书馆的角落里发现的这本书,纯粹是被题目吸引的,

  ●我的启蒙读物。

  ●饥饿与原始性 简洁利落的黄土地 只为了让人好看的小说 看完舒坦

  ●有点意思

  ●还可以,不过印象不深了

  ●在那个没有明天的年代,一丁点粮食足以逼得一个刚强了一辈子的女人走上绝路。

  ●侄子一叫,瘿袋就撒手人寰了,男的心里一紧,知道她再没挂念,果然她就去了,只为那二十斤粮食,死了,没了,就这么为粮食活了一辈子,若不接受这一切,又能做什么呢?

  ●也挺戏剧性的; 里面的描述令人难忘; 吃的主题。

  ●#2017年阅读#第65本:1。《狗日的粮食》:寥寥数笔,便是一个粗野又疼人的" 瘿袋"形象,刘恒写人,稳准狠。2.《白涡》:描写婚外情的小说很多,一般都以两败俱伤为结束,而这篇小说,却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既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的结果。佳作!3。《虚证》:朋友突然自杀,我去寻找原因……主题看似有趣但实际内容却无趣晦涩,死亡本就是难解之谜,人心亦然,因此“我”的寻找必然要么归于窥私要么归于臆想。4.《教育诗》:刘恒想描述的是一种青春的压抑,然而刻意为之的文字削弱了这个主题,让人感到虚假。5.注:其他篇目已写过短评。

  《狗日的粮食》读后感(一):小学时看的 现在才明白

  小学时看的 当时有些描写完全不理解啊,为什么会因为丢掉了粮证而寻短见,那会是怎样的一种不满与绝望。 但是已经构成了一些初步的认知。对一个时代的,一种现象的认知。刘恒对于农民特有的文学属性的挖掘的很细腻,总能表现出小人物的一些悲情与无奈

  《狗日的粮食》读后感(二):《狗日的粮食》不是老谋子的《菊豆》

  如果你认为《菊豆》是《狗日的粮食》,那可能是你读书太多,弄混了《狗日的粮食》和《伏羲伏羲》。

  真相是这样的:张艺谋的电影《菊豆》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

  《狗日的粮食》讲的是“食”。《伏羲伏羲》讲的才是“性”。

  《狗日的粮食》读后感(三):狗日的粮食就是老谋子的菊豆

  多么悲哀的事情。。。。。。

  老谋子的菊豆其实就是根据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改变的,但是很多人是通过前者知道后者的,或者根本不知道的。(刘恒是不从这里受到刺激开始写脚本卖钱,成为冯小刚的御用)

  类似的还有红高粱,我上高中的时候是个文学青年,红高粱公演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我不知道那根筋犟上了,偏偏不去看。

  其实当时就是无限崇拜文学,怕老谋子给拍砸了!

  莫言是我认为可以冲击诺贝尔的作家,而且他一直在坚持纯粹的创作,我倒是希望他中断一下,然后再回来,这样可能好一点。

  文学家有时候是需要受一些难的,再回来才好。

  远的如司马迁、曹雪芹,现代来看,

  迟子建的老公遇难后的文字就多了一种人世的沧桑,

  贾平凹的肝炎、婚变对他的废都绝对有影响。

  所以以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自私角度看,文学家们还是应该有点“恙”!

  《狗日的粮食》读后感(四):文明与自然性

  新写实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人始终无法逃脱人的自然性的制约。人首先必须是生物圈的动物,其次才是文化范围里的人。

  至于这种风格为什么在中国出现,则基于六七十年代的饥饿体验,那是一种动物学的回归。也给当代知识分子以近观文明之脆弱的机会。

  从根本上说,新写实主义揭示的仅仅是这样一个主题:人为了延续生命是该怎样毫无尊严地向自己的本能妥协。

  刘恒在这里的描写不同于一般而言的审丑,毋宁说他描写的农村人的现实处境。这种丑是被“饥饿”这一简单的欲望支配的,从此就没有美,没有道德,没有自尊,没有善良······

  为了一点狗日的粮食,人竟然可以淘出驴粪中未消化干净的玉米粒,也可以毫无遮拦地骂街,或者吞下一把苦杏仁儿结束生命。

  如果说有什么能够证明乌托邦的空想性,那就试着让一个人饿上三五天,他就一切都懂了。

  所有的哲学道理归根结底只有朴实无华的一条,那就是:人要吃饭。

  是的,人要吃饭,否则就得死。

  《狗日的粮食》读后感(五):性与粮食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建国后的一二十年,这段岁月,中国人口数目庞大,物质资源却极度匮乏。特别是广大的农村人民,已经在为生计发愁了。

  刘恒这个故事短小精悍,笔触老练而辛辣,在嬉笑怒骂之间把一个畸形失控的社会生存现状描绘无余。通篇读下来,天宽的一辈子好像只剩下了性和粮食。在不断地原始发泄中,他却找不到和粮食之间的平衡点。或许,除了性欲,他只是要转移自己对粮食的注意力。

  饥饿,使人疯狂。曹杏花整个以一个强势的悍妇形象存在,她被转卖多次,最后跟了老实的天宽,开始了她一生为粮食而奔走的日子。为了粮食,她一个女性可以比男的还能干,甚至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牛一样,不停地劳作。为了吃,她连驴粪也捡来晒干,且不择手段,光明的,下作的她都试过了。字里行间,作家对杏花分明是带有一丝赞扬的,好歹她比天宽这样一个在她面前略显没用的男性要好吧。最后,杏花死于粮食,丢了证的她像丢了魂一样,没有支撑了,没有底气了,像漏了气的气球。竟然最后选择以死来结束,她为什么要自杀呢?是因为自己弄丢了粮食证而绝望羞愧吗?杏花本就是天宽买来解决性欲和帮忙干活的,身份低贱。或许杏花之前能活得理直气壮是因为她能解决一家子的吃饭问题,谁有粮食,谁就有底气。最后,杏花底牌丢了,什么都没了,那还有什么她存在的意义呢?没有了,这点从杏花死后天宽和她的诸多孩子对她浅淡的回忆就可以知道。

  杏花不过是在为生存而武装,然而却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成了粮食的附庸,成了别人吃饭的工具。

  一个社会,让自己的人民为了吃饭而活着,且活得狼狈无比,挺失败的。

  狗日的,是控诉吗?是痛苦然不得不追求的挣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狗日的粮食》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