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细读》是一本由孙绍振著作,48.00元出版的2009-6图书,本书定价:39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名作细读》精选点评:
●嗯,不少新思考。比较喜欢解析古代诗词部分,小说什么的,感觉一般般的,有点点重复阐述的味道。
●2009
●绝对是需要泛读与精读并行的一本书,文学背景的学者容易写文章层次脉络不分明,一个观点拉拉杂杂一大篇,绕来绕去。
●这本书好,掌握了里面的方法,我就可以批量生产学术垃圾了。
●能把耳熟能详的这点儿课文清楚透彻得讲明白,这才叫真本事!承认作家主体有限,也不放纵读者主体,而是张扬文本主体的地位,拿这里头的几句话,堵死“诠释与过度诠释”可堪称绰绰有余。看重还原,强调系统对比,重视对古人断语的具体解释,每每大巧若拙。最后一章是朴素的小说批评体系,对于基础审美和“小说感”的培养堪称长期没说清楚的正道起点。这本书可以让人重拾对于朴素而基本的美学的信心。还有额外福利:文风对话感极强,大凡物有不平则鸣,就差指名道姓了,元气充沛,火气十足。全书体例不一,当时不同时段文章攒为一处,又未下狠功夫所致。PS:总算是理解为何孙老师师徒观点不合了(手动狗头)…
●没那么好,有些解读较呆板,但引申的资料较多,可作为思路拓宽,同《月迷津渡》。
●现代语文教学多是“从表面滑向表面”,漂亮……彻底打脸了。里面的还原法以及所谓的矛盾分析真是不可多得的思考的方法
●孙绍振的方法主要是还原法。注重文本的矛盾分析和人物的心里距离。对语文教师的课文解读有一定指导意义。但是孙绍振没有系统介绍他所持理论依据,不便于进一步研究。
●常常觉得,世界上人虽有这么多,但是绝大部分人说的都是人云亦云的模板话语,在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上亦是如此。作者在相当程度上做了与众不同的表达,称得起一个“细”字,分析方法也可供参照。
●语文老师必备!
《名作细读》读后感(一):先读再解
语文学习与其他科目有着本质区别,学生面对课本,一目了然,即使在文字上有某些障碍,求助于注解或者工具书也不是什么难事,这就导致学生认为有没有老师讲都是无所谓的。语文教师面对的不是一群困顿的无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带领学生从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学生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奥秘,就可能使学生丢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经典文本的微观分析至关重要。 纵观当下,许多学者在宏观上把文学理论、文学史讲得头头是道。各种演说、文章充斥着文坛和讲坛。在文本外部,在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文化语境方面,他们一个个口若悬河。但能够真正进入文本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艺术的奥秘少之又少。面对这样的窘状,孙绍振将视野转向了个案分析,不是个别的个案分析,而是空前大量的。《名作细读》是孙老师第一本全部都是文本分析的书,所分析的大多是文学作品,力求把学问通俗化,让大家感受到作品最纯粹的美。孙老师的书犹如当头棒喝,阅读过程中有一股畅通之感。孙老师分析的文本大多是我们学过的,虽然文本没变,但孙老师的见解却十分独到,很多地方都是以前教学从未涉及的地方,在孙老师的解读下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最真实的意图。在分析过程中,孙老师始终践行自己的宏观理念,如与机械反映相对立的审美价值论,与真善美统一相对立的真善美三维“错位”理论。考虑到可操作性,孙老师还提出了还原(与现象学的还原不尽相同)和比较(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历史比较和逻辑比较)。《再别康桥》对每一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是十分熟悉的,它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成为学生的必背篇目,学生对大意的理解没有问题甚至大多数同学也会觉得此诗很美,但美在何处,为何美却无法言说清楚,更悲哀的是很多教师也无法讲清楚这其中的奥秘,还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搪塞学生。这样的语文教学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呢?孙老师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解读让我印象深刻,孙老师践行还原法,也就是想象出未经作者处理的原生的状态,原生的语义,然后将之与艺术形象加以对比,揭示出差异(矛盾)。孙老师首先从诗歌的题目开始,“再别”,就是一种告别,从原生语义来说,就是和人告别,但这里并灭有和人告别,这就是第一层次矛盾。接下来运用还原法将诗歌中存在的几层矛盾一一展现。孙老师为了将这首新诗的经典的艺术价值充分阐述清楚,作了历史的还原(新诗从古典诗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补充了徐志摩不能明言的真正的秘密。钱理群曾在《做教师真难,真好》中写道:“教育对象学生的素质问题的背后,往往映射着自身素质问题。”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细读文本,感受不到文本的奥妙之处,又如何将这一奥妙揭示出来?学生又如何在教师指导下和作者对话,进入文本?孙老师的《名作细读》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大学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参考,教师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将之转化为实际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语文教师的使命,要比数理化和英语教师艰巨得多!
《名作细读》读后感(二):《明白文学美在哪里》
《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断断续续读了二十多天,才把它读完。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心浮气躁,读不到脑子里去,就是光读到眼睛里了。 以前在微信读书上读过一次,觉得收益颇深,就买了实体书再来读一读。 这本书作者对于一些课本中的经典文章进行的思考和解读,学生读来,通过品读经典文本,对文本认识更宽广,丰盈心灵,拓展眼界。教师读来,则不仅对经典文本有新的领悟和认知,更能为分析和解读文本提供思路和方法。而一般读者读来,无论从哪种角度,都能受益匪浅。 总共八章,390页,每一章每一节都非常值得耐心品味。 就是很能让读者体会到文学的美,不管是宏观美还是微观美,就是能把你心里对那个文学作品的美给具体的讲解分析出来。 比如第一章讲在大自然面前的审美心灵变化,运用了很多诗词举例子,分析的特别棒,这种对棒的感叹使我这种文盲词穷。
比如作者在第七章讲进入小说艺术的审美世界的程序,包括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拉开距离,包括真善美的统一和错位,包括情节和心理突转的零界点等等,都一一举例说明了。
与其说这是一本工具书,倒不如说是一本审美观启蒙和提升书。
这本书让我明白,经典文学经典在哪里,以及怎样去解读一部文学作品。这两点对我而言非常重要,它就是让你学会读书,学会欣赏美。
这部书内容其实很丰富,读一遍根本消化不了那些价值,非常建议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温故而知新,它就像一个泉眼,丝丝柔柔的沁人心脾,也涤荡尽我们心灵的尘埃。
这本书的排版也做的非常棒,逻辑性强,又联系紧密,而且每一章的导语能概括中心思想,每一章的结束部分都有一篇附文,这个文也是种对经典解读,个人觉得放在承上启下的过渡部分非常棒。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很不错的书。读来受益终身。
《名作细读》读后感(三):莓苔见履痕,过雨看松色——读《名作细读》,重新认识语文课本
工作几年以来,没有真正研究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日常的工作上,语文教学的论文偶尔看一些,但都是零散的,也读过魏书生的语文教学著作,但那一本更多的是讨论教学的技巧和授课方法,而孙绍振的《名作细读》则是对文本的细读。
我感觉,如果教学技巧和方法是溪水清流的话,那么对文本的解读则是源头活水,没有对文本的解读,而只谈技巧和方法,就像无源之水了。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常常陷入这样本末倒置的境地,比如在讲解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时,往往反复讲解什么答题模板、规范答题等,而忽略对文本的挖掘。
《名作细读》中对很多文本的解读都让我有所收获,比如对《荷塘月色》的解读《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比如《杜十娘和陈奂生走向高潮的过程有什么不同》。这种收获首先来自知识层面的,读过之后,吸收了很多知识,可择其合适的融入自己的课堂;其次是观念层面的,看似平常、平淡,习惯沿袭教参讲解的很多课文,竟然可以挖掘出这么多东西,竟然如此内涵丰富。而我以前,甚至将文学与语文课本割裂开来看,眼高手低的对待语文课本。那如何展开自己对语文课文的细读分析呢?《名作细读》中经常用到的一些方法值得借鉴。
一、巧妙整合
巧妙整合是我在看本书时最突出的印象。本书前半部分的文章是对单个文本进行分析的,但是却像语文课本的“主题单元”一样,进行了整合,组成五章:“在大自然面前的审美心灵变幻”“艺术家心灵奥秘的多维透视”“崇高的三种趣味:情趣、谐趣和智趣”“童心、童趣和心灵宝库”“亲子之爱的诗意和卑微”“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这样的整合不仅让思路更清晰,还提升了语文的趣味,比如“童心、童趣和心灵宝库”,已为教师的我会很感兴趣,想通过这些课文找找失去的童心,甚至课文本身也会勾起我对学生时代的怀念。
整合方式上,“在大自然面前的审美心灵变幻”“童心、童趣和心灵宝库”“亲子之爱的诗意和卑微”较为简单,让人一目了然。而“崇高的三种趣味:情趣、谐趣和智趣”“艺术家心灵奥秘的多维透视”,就比较有深度了,需要作者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深入的思考,发现这些文章中蕴含的共同点。
我想每个人都有一种完形意识,将分散的内容整合到一起,并使这种整合打上自己的烙印。孙绍振先生的这种整合正可以满足读者的完形意识,单是看这些章节的组织,就能让读者产生一种满足感。
本书的后半部分是第七章,“进入小说艺术的审美世界的程序”。这一章可说是更巧妙的整合。首先每篇文章的主题是有深度的,而且各篇文章之间似乎是符合某种逻辑顺序的。比如《巴尔扎克为什么那样残忍地折磨于洛夫妇——把人物打入非常轨道》《为什么中国古典小说强调一波三折——将人物打入“第二环境”》,两篇文章是对同一个问题的递进分析。而单篇文章也是将多个文本整合在这篇文章的主题之下的。比如《薛宝钗、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是坏人吗?——真善美的统一和错位》,有点像大学论文。
另外,后半部分的整合方式让我想到,我们可以从文学理论的各个层面出发,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寻找证据,这样就有很多写论文的角度了。
二、矛盾辩证法
当我说分析文本时,我到底在说什么?孙绍振先生认为主要是分析矛盾。
机械反映论的特点,是满足于客观对象和艺术形象之间的统一性。因而,虽然文章的题目叫做“赏析”,却没有任何分析。本来所谓分析,起码应该分析矛盾,如果拘泥于统一性,就谈不上矛盾。号称分析,却为什么连矛盾的边都沾不上呢?
以上文字是孙绍振先生在分析贺知章的《咏柳》时提到的,可见其对矛盾的重视程度。本书中很多文章都可以看到矛盾分析的影子,比如《两种不同的冬天的美》、《超出平产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在政治幻想和艺术幻想之间的挣扎》《愚公还是智公,智叟还是愚叟》等等。
矛盾在马克斯哲学中又叫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双方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分析文本就是要挖掘出其中的矛盾是如何对立又统一的。比如《词典语义与文本情景语义——<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解读》,是文本语言层面的对立统一。比如从作家创作层面要注意分析“情节和心理”的对立统一、“外部的临界点和内心的临界点”的对立统一、“情节的理性因果和情感因果”之间的对立统一。比如从读者接受的角度,需要注意阅读文本时“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对立统一。
这种分析方法获得了舒婷的赞同,她说:“辩证法在孙绍振手中是自由的鸟。”
那如何找到文本中的这些矛盾呢?通过我自己的思考和对本书的阅读,我想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综合运用各种批评方法。比如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对文本本身进行细致的分析,这是文本分析必须要有的,在本书的前言答读者问部分,孙绍振先生分析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好在何处,就突出运用了文本细读的方法。比如社会历史批评,对于一个文本,我们不能单从社会历史层面分析,但任何一个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因此这种分析还是必要的,比如在解读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时,这种方法就必不可少。比如知人论世,分析杜甫的《登高》,离不开对杜甫和其当时境遇的了解。比如还原法,书中对此有所解释:“也就是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作家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有差异就不愁没有矛盾了。”当然这些方法应该综合运用于文本分析中。
掌握一些比较范畴。纵向比较,比如朱自清的《春》《背影》和《荷塘月色》。横向比较,比如描写春的不同诗词。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理性因素与感性因素、内在与外在、现实与超现实、常态与超常规、偶然与必然等等。这些范畴就像数学中的公式和原理,分析者应该掌握一定量的比较范畴在心里,这样在实际分析时才有工具可用。
巧妙整合和矛盾分析法是最大的两个收获。除此之外,以前我认为文本的解读只限于语文课本,但本书的后半部分是将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结合了起来,比如《祥林嫂死亡的原因是穷因吗?——情节的理性因果和情感因果》,阐释的作品包括《芦花荡》《祝福》《家》,这也启示我不仅在论文中,甚至在课堂上,可以进行一定的课外补充和整合,既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何乐而不为呢?另外,本书也有一些瑕疵,比如“在表面滑行”类似的语句在不同文章中出现多次。这固然跟本书的编排有关,应该有很多是单独的论文,后来集合成书,但仍能多少看出本书的语言不够精彩。不过,对于非文学文本来说,这是无可非议的。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这本书,就像走近了孙绍振先生,或像他给我上了一学期的课。我以前没有读过这类书,所以读这本书,还让我打开一个新的角度,看到一点不一样的世界,就像我读第一本科幻作品,读第一本金庸,读一直望而生畏的托尔斯泰,读《罪与罚》。我想,这是这本书,这次作业,更大的意义,也许,这会成为一个好的起点。
《名作细读》读后感(四):书摘
意象浮动,双向互动。特征细部激活想象,读者经验填充。光有感知外部世界的美好是表面,只有激活内心世界的想象,才更能受到诗情的感染。上品绝句,一般第三局要变换语气(祈使、设问等)。强烈感情,通过想象做假定,获得自由抒发的空间。感情是审美的核心,但是感情直接表达是很难动人的,所以作者把感情化为了变异的感觉,获得感人的功能。抒情的规律,无理而妙。把荒谬进一步导向荒谬。《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教书无方的先生,也有好玩的一面,体现鲁迅对小人物人道主义的宽容。
福柯说,现成的话语,有一种力量,障蔽着我们的创造性思维。《阿长与山海经》“特别的敬意”和“伟大的神力”的反讽。亲近的人问,死哪里去了?语言的感觉是无限的,根本不是一种字典式的规范能穷尽的,所以夏丏尊说,语言的学习是积累语感的过程。文本语义因为有语境的暗示,引申,自然就比有声语言更精彩。
审美的价值,是以情感为核心,情感丰富独特叫作美,情感贫乏叫作丑。情感的审美与实用价值有时是成反比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所谓艺术欣赏,首先要欣赏人物心灵结构的变幻如何被艺术地表现,其次才是这种心理结构的运动过程渗透着什么样的思想,它是深刻的还是肤浅的,是复杂的还是单纯的,进步的还是保守的。
在动机范围以内的心理活动常常被强烈的记忆和感知,在动机范围以外的心理活动往往容易被遗忘,或者很难被感知,有时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觉。人的心理活动时很复杂的,动机和人的其他心理要素处于一种复杂的有机结构中,每个要素都与其他的要素相互依存,一个要素的变动必然引起其他相关要素的相应调节。这个变幻和调节的过程就是我们要欣赏的心理奇观。
《安娜卡列尼娜》里,安娜看儿子被丈夫卡列宁拒绝。她决意反抗,不取得卡列宁的同意就闯进去看儿子,她买了玩具,准备好了给门房和仆人们的钱。在她踏进家门的时,突然产生狼狈的感觉。当新门房问她找谁时,安娜狼狈的居然没有听到他的话,因为没有回答。她没有预料到变化的门厅会这样深深的打动了她。这种感觉激起了她的记忆,使她忘了自己来这里的动机。这是情感的奇妙分化作用,使一部分沉睡的记忆复活,使另一部分新鲜的记忆麻痹。当她走到那熟悉的楼梯时,听不明白老门房说的话,另一方面单凭小孩子打呵欠的声音,就知道这是她儿子,而且这种听觉影响了她的想象,使她“仿佛已经看到他在眼前了”。看到儿子以后安娜的听觉分化就更奇妙了:
她听着他的声音,注视着他的脸和脸上表情的变化,抚摸着他的手,但是她却没有听明白他所说的话。她非走不可,她非离开他不可——这是她唯一想到和感觉到的事。她听到走到门边咳嗽着的瓦里西的脚步声,她也听到保姆走进的脚步声,但是她好像成了石头人一样地坐着,没有力量开口说话,也没有力量站起来。
当老人家认出安娜,默默地向她低低的鞠躬,说“请进,夫人”时,她想说什么,但是他的嗓子发不出声音来。当她迫于形势终于不得不离开她儿子时:
她不能够说再会,但是她表情说了这话,而他也明白了。……以后她响起了多少要对他说的话呀!但是现在她却不知道怎样说好,而且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但是谢廖沙明白了她要对他说的一切。他明白她不幸,而且爱她。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情感固然有一种稳定的基本性质特征,但这种基本性质不是固定的、僵死的,相反,在外界环境作用下,会不断变幻出派生的形态来。感觉和知觉是表层的,情感是深层的,深层决定表层。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二者的作用也可能颠倒过来,感觉决定情感。
当安娜即将与儿子离别时,她感到儿子的表情在问她该如何看待父亲,安娜说:爱他;他比我好,比我仁慈,我对不起他。因为这种表白是在没有对卡列宁的现场感觉知觉的基础上的。但是在她匆匆看了他一眼之后——那一眼把他的整个身姿连所有细微之点都看清楚了——对他的嫌恶和憎恨和为她儿子所起的嫉妒心就占据了她的心。她迅速地放下面纱,加快步子,差不多跑一般地走出了房间。
情节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规。我们把人物打出常规以后,有两种可能,一,如果人物只有一个,那就要看把他打出了什么样的第二,第三心态;二,如果人物不是一个,而是多个,那就要看他和其他,特别是关系亲密者之间,是否拉开了心理的错位距离。如《西游记》中,遇到白骨精时,师徒的心理距离被拉开了,就酿成了危机,距离越大,越是有戏,也就越是有性格。
在日常生活中,实用价值自发占据着压倒性优势,情感价值常常因为不实用而处于被压抑的地位。在艺术形象里,如果你能让情感占优势,使之不但不为实用的需求所压倒,而且还超越于它,获得了自由,你所用的语言,就会以一种不同寻常的“陌生化”的姿态出现,就可能引起读者潜在的记忆,导致他内心无意注意的集中,使他的兴趣被引起,他的情感被激活。理解小说的艺术奥秘应该从这里开始,先要学会把作品中的实用价值和情感的审美价值区别开来,再寻求超越日常实用价值的情感优势的具体表现。要善于看出小说家如何将实用价值和情感价值拉开一点错位的距离,让情感的审美价值具有某种超越性,最忌讳的是把二者混同起来。参见《药》《万卡》《最后一课》《百合花》。越是不强调实用价值,就越是富于情感价值。要提高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艺术的欣赏水准,在这一点上是绝不可含糊的——必须把艺术形象的情感价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哪怕这种情感与理性的善和真拉开了某种距离也不能手软。如《雷雨》的繁漪。
周处除害中,周处的转变,还只是一种道德的理性的因果关系,它阐明的是一种道德观念,甚至是一时的道德理性的激发把一个坏人改变成为一个好人的。从理性的因果来说,这可能是接近可信的。但从人的情感、从人的复杂心理结构来说,这还不够完全,因而不够美。从情感和感觉的复杂关系着眼,一次性的刺激不足以改变他多年养成的习气,在他下决心改过自新以后,他面临的是一时的决心和根深蒂固的情感倾向的矛盾。在许多场合下,理性的决心是软弱的,而情感的自动化的惯性却是强大的。艺术家的任务,不在于表现那简单的决心和外部世界的道德理性,而是这种决心和他本人的感觉、知觉、意志、情感的矛盾。这肯定要发生反复和曲折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外部的决心要征服每一个心理层次的自发干扰和反抗,是不可能没有瞬息万变的心理戏剧,而这正是审美价值所在。离开这些,艺术家就丧失了用武之地。
情节粗糙,人物缺乏生命,都是这种理性因果关系在捣鬼。深察一个编故事的匠人和一个艺术家的区别,关键在于一眼就能看穿贫乏的理念和活生生的人物丰富的感觉、知觉、情感和意志的复杂结构之间的巨大差异。具备差异感,才可能具备艺术感受力。
小说的“突转”把哪些埋藏在意识深处的、连主人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情感暴露出来,使读者大吃一惊后,引出一段深思:原来人是这样复杂。对于一个深刻而精致的情节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外部事件的突转,而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幻(包括向相反方向突然转化)。如果只有外部事件的突转,哪怕是反复的突转,也只能吸引读者于一时,而不能有长久的艺术魅力。外部动作的突转和表面的戏剧性,对于没有水平的作者,甚至审美意识不强的作家,有一种虚幻的诱惑力,以致他们很难抵御。外部的动作比较容易感知,很容易看见、摸得到,而且也是很便于以一种强化的夸大的形式加以表的。而内部心灵的变幻是很难直接感知的,容易被忽略,比较难以想象,因而其审美价值往往容易被忽略。要培养起对审美创造力的高度敏感,要对表面的戏剧性、外部矛盾的肤浅突转保持高度警惕。
中国的小说很强调情节的一波三折:一次打不破情感表层结构,再来第二次,第二次打不破,再来第三次,就是为了达到揭开情感深层结构奥秘的目的。所以才有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三气周瑜、三请诸葛亮,诸葛亮要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追求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效果,以达到更深揭示人物心灵奥秘的目的。
守财奴爱上千金小姐,这是常规,狄德罗说了,如果你写一个守财奴恋爱,就让他爱上一个贫苦的女子。
在分析文学作品时,要清晰的认识到,调动一个因子,想象出一个新颖的结局来时不困难的,困难在于把人物的感觉的层次、条件、情境、氛围的饱和度充分地、有条不紊地、逐步递增地显示给读者,诱使读者分享人物的一切感觉、情感,并且达到同样强烈的程度。这才是作家的才气所在,这种才气比之设计情节更重要。如果氛围没饱和,人物就转变了,那么,读者只是被动接受结果,而不能受到氛围真正的感染,以主动体验到人物的情感。
老渔民打死了几个鬼子。但老农民为什么这样做呢,可能是因为亲人被鬼子杀了。如果这样构思情节,因果性倒是有了,但肯定不会有什么艺术感染力。首先,这种因果是一种普遍性因果,不管对什么人都一样适用,没有什么属于这个人物的特殊性。其次,这种因果是一种理性因果,没有表现任何属于这个人物的特殊感情。而艺术不同于科学之处,恰恰是在于它主要是表现人的独特的情感和感觉,而不是表现人的普遍的理性。因而要构成动人情节,关键不在于寻求因果性,而在于寻求什么样的因果。如果是纯粹理性的因果则与艺术的关系不大。要成为艺术品,就必须要寻求不同于理性因果律的情感因果。见孙犁《芦花荡》,老人因安全护送人员的自尊受挫,要在两个女孩面前要恢复自尊。许多小说家一辈子不能摆脱概念化和公式化的顽症,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把理性逻辑和情感逻辑混淆了,或者他们只看到理性逻辑和情感逻辑的统一性,而没有看到二者相互的矛盾性。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分清审美的情感价值和科学的理性价值之间的区别。成功的小说家在设计情节的因果关系时,总会情不自禁的遵循情感因果规律,就必然会超越理性的科学因果规律。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最危险的事情就是以理性逻辑代替情感逻辑。
不管多么深刻的思想都不应该用人物或作者的嘴巴讲出来,蕴藏在情节和人物命运之中的思想,比说出来的更丰富。因为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往往是理性的,亦即概念化的因果。而人物的情感的因果则很难用通常语言作线性的表达,它渗透在人物的语言、行为之间,是很复杂、很微妙、很丰富、很饱满的,一旦用线性逻辑的语言讲出来,就很可能变得贫乏了。
《静静的顿河》从“正在逝去的美”和“放着淡淡的光华”中透露出李斯特尼茨基隐隐约约的着迷,这种着迷把冰冷的眼睛,做作的笑容,热情的嘴唇,柔和的线条统一为“正在逝去的美”的直觉。表面上看,这里的感觉没有明显的变异,但读者不仅感觉到了李斯特尼茨基的表层感知,而且隐隐约约感到他的潜意识中产生了被吸引的感觉。
雷班在《现代小说技巧》中说 ,我们说的话,并不是我们心里所想的,我们说话时常常转弯抹角加暗示,然后就开始绕弯子,我们用语言掩饰心里所想的。 对话的最高艺术效果使由对话和潜对话的错位结构造成的。没有“潜在对话”的对话是没有人物心理的立体感的。
在一定限度内,人物心理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使人物心理距离越小,其感染力就越弱,当人物之间的距离等于零时,小说不是变成诗,就是走向结束或宣告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