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是一本由辛乔利 / 孙兆东著作,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次贷危机》精选点评:
●凑字的嫌疑很大,看了很久都没要点
●前因后果,也潜伏了的太长时间。
● 想了半天,不知道怎么来写这个看后感。书写得不是很好,看了下别人的评语,基本跟我的感觉差不多,就一句话,次贷资产证券化成次债,建房地产一直上涨的好东西,因为房地产下跌了,所以的这个基础之上的金融衍生品就出了问题了,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益,最后形成了金融海啸。 其实我是想看如何将次贷这种东西形成证券化的,但个人愚笨,从书中怎么也没法理解。
●很浅显
●很不容易 这么多废话总算凑成书了。。
●百度知道合集~
●前半段是凑字吗。
●08-10-7:培训时读的电子书,还行。
●一本了解 次贷危机 的通俗版本
●揭秘了美国次贷危机背后产生的原因
《次贷危机》读后感(一):作为一本入门级的金融危机读物
的确,很多人包括我在内,不明白什么是次贷危机。房地产贷款,中介机构和担保机构由没有经济能力的人员购买房产,一旦利率提高,购买者立即没有能力支付贷款,一个泡沫轰的破了,于是房价立即大跌,金融危机开始了。
《次贷危机》读后感(二):次贷危机是富人把钱借给了还不起债的穷人
此书一句话总结:次贷危机是富人把钱借给了还不起债的穷人,而且穷人是被金融机构伪装成了具有还款能力的穷人所产生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后果的危机。由于其中有债权,所以危机传导的速度很快,最后是投资人信心的崩溃,21世纪政治的最大作用是保证信心,证券和基金公司要讲政治,危机时不可以过度渲染而一定要淡化。
我在书店刚看书,觉得题目很唬人,内容实在是一般,堆积了一大堆的小故事和从网上找来的材料。作者的思路用一句话就可以总结,次贷危机就是把钱借给了穷人的后果。
穷人是没有还款能力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秘密,把钱借给富人被看作是有病,美国所谓的银行家一个个都是深居简出的精英,平时只和自己的妻子孩子在一起,不参加社会活动,他们自然无法辨认出谁是穷人和夫人,加上股市的报表压力,让他们急于想扩张和投机,所以他们在代理机构的忽悠之下,把从富人口袋存到银行里面的钱,出借了,借给了没有还贷款能力的穷人。由于美国利率极低,贷款风险问题被看作:大不了就把房子收回来不就得了。
随着美国贷款利率的逐步提高和房价的狂泻,次级债危机就出现了,中介金融机构最后成为这中间的牺牲品,不断地由此而破产,回过来看所有过程,居然还是一句话,存在的过程都是合理的,有点像我们的股票在6000点,大家还在进入建仓,过程和程序也是合理的,股市里面没有傻瓜,同样,引起美国次级债风波的银行家们也不是笨蛋,大家都是精英,只是投机不成蚀把米。
美国次级债没有什么神秘的,说穿了,就是黄世仁把钱给了杨白劳,杨白劳买了房子
,但是却还不了贷款月供,因为杨白劳本来收入就低,而黄世仁收回来房子也因为房价狂泻而无法还债了,钱不是黄世仁直接借给杨白劳的,黄世仁是买了银行发行的债权,钱是银行和中介机构贷款给杨白劳的,在价值链上,还有次级债抵押贷款公司,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究竟是谁出的问题,有人说是格林斯潘埋下的地雷,我认为不能这么简单,这个地雷是众人埋下的,众人不小心又踩上了,房市好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看好,没有人看到房价会跌,结果房价下来了,有人就必须买单了,美国经济是血淋淋的,其实整个次级债的总额也没有多少,如果美国央行买了,也就没有问题了,但是没有及时买而处理掉,问题传导出来,已经成了一个全球问题了,很多国家都在为付出代价。原来房地产的泡沫不能随便挤啊!否则就会有人跳楼,还有银行要关门,投资人就有恐慌。
无可置疑,华尔街的风险管理出现了问题,但是在查找原因的时候,没有发现流程方面的问题,那么出错的是系统和假设,谁都没有看到房价会降而且降到超过了70%的水平。投资人买的债券的收益大幅度下跌,债权人、贷款人等金融大堤上的砖块一夜之间崩溃了。并且传递到各个领域。如果假设美国房价不降?我觉得美国的次级债问题不会爆发,金融体系还可以继续运行,所以房子的价格不可以随便下跌,下跌后,受到影响的不光是债权人,而是整个经济秩序的破坏。
90%的银行和证券公司都被次级债搞得焦头烂额,也有几个象高盛公司一样的,在次级债的过程中成为赢家,我觉得这些买空者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无非是投机客而已。
他们遇见到了次级债危机,认为次级债的大堤会垮掉,所以提前买空,在这一轮当中获利了,这也反映出美国信贷市场体制的深刻问题,如果早采取措施,不让信贷大堤破掉,继续保持信贷稳定,不就可以让经济继续保持活力?
西方所有的投资人,评级机构,基金公司,股市都卷入了次级债风波,美联储也未预料次级债所引发的强烈震动,伯南克在2007年5月17日曾说,他已意识到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所出现的房贷延期支付情况的不断恶化,但他还认为次级债对整体经济不会有巨大的溢出效应,我一直在反思此次次级债危机,几千个亿的次级债导致了几万亿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多米诺骨牌就在恐慌中倒塌并加速蔓延。可见伯南克先生失职至深。美国经济由此出现了拐点。
个人悟道:
1、中国的房地产绝对不能降,如果房地产出现问题,就是一个全面的中国次级债风波。
2、全球应成立全球金融反恐慌大国联盟,共同应对金融多米诺恐慌和证券灾难的发生。
《次贷危机》读后感(三):财富开始与结束的地方
梦想的破灭
我迟疑地提问,根据多年来从教科书上读到的经典理论,金融产品的风险性、流动性、收益性难道不是永远无法同时得到满足吗?教授在黑板上写下让人眼花缭乱的模型、公式、数据、图示,向我们说明金融创新已经能像魔法一般实现我们的梦想。在下课前,他环视教室,豪迈地说:“我很高兴自己能认识那些金融天才,你可以夺走他们的一切,然后从直升机上把他们赤身裸体地扔在沙漠里;两年后他们会在华尔街与你打招呼,并且已经再次拥有了你无法想象的财富。”
两年过去了。如今,铺天盖地出现在各种媒体的财经新闻甚至新闻头条里的是“次贷”这个词语,你或许对它懵懂不知,或许对它深恶痛绝,或许对它心灰意冷,但是你无法否认的是,它已经通过“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切切实实地影响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当金融巨鳄索罗斯在2007年初预言美国经济衰退、美国房市崩盘及美元贬值时,大部分人只是等着看他的笑话,但现在《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已经开始哀悼了:“我们应该记住2008年3月14日这天,它是全球自由资本市场之梦破灭的日子。近30年来,我们一直在向市场驱动的金融体系迈进,但在美联储做出拯救(在次贷危机中摇摇欲坠的全美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决定时,这一时代结束了。”
“次贷”到底是什么
在关于“次贷”的热议与喧嚣中,一本叫《次贷危机》的新书悄然登场。两位作者都拥有较为丰富的国内外金融市场从业经验,因此他们讲述的故事或许能让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到这出悲剧的来龙去脉。
“次贷危机”,实际上源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危机以及基于次级抵押贷款而发行的次级债的危机。所谓的“次级抵押贷款”,顾名思义就是尚未能达到优质贷款标准的抵押贷款。它主要针对的贷款对象为负债率较高、信用低、违约几率较高的贷款购房者。按照传统的信贷程序,这类人群是申请不到优惠贷款的,但好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却使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数额从2001年的1200亿美元快速攀升到2006年的6000亿美元:次贷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利率高两到三个百分点,放贷机构为追逐高额利润而不顾一切降低贷款门槛;抵押贷款中介在推销贷款时没能尽责地提示潜在风险,甚至主动协助收入不高的购房人虚饰信用记录与还款能力;购房人既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又盲目地抱持投机的侥幸心态,并且火热的房地产市场给人的幻觉是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速度、财富增值的速度会快于利息负担的增加。因此,次级抵押贷款的危机实际上是参与主体的危机,“通过金融市场,把不具备消费能力的人拉入了不该进入的消费市场”。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过热本身或许并不可怕,但当华尔街的精英们认为通过复杂的数学运算与理论推演,上述的各种风险可以被准确计算、可以被精确分割、可以在高收益率的光环下分散给那些愿意承担不同程度风险的机构时,当房地产市场泡沫与金融市场泡沫互动时,真正的危机悄然而生。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向贷款机构买下次级贷款打包成次级房贷债券,经过著名信用评级公司并不客观地虚增债券评级,再出售给公募基金、对冲基金、退休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次级债市场如此庞大、复杂、火爆,却由于金融创新产品缺少透明度和市场缺乏监管,因此在繁荣的表象下,定时炸弹的表针在静静地走着。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曾长期坚持的低利率货币政策促进了房地产市场与整体宏观经济的繁荣,但房屋价格与抵押贷款等方面的泡沫也不断积聚。当美联储从2004年起在一年半内连续17次提高基准利率,魔鬼终于从潘多拉的盒子里被放出来了:随着利率上涨,购房人每月还款额大幅增加,结果是住房抵押贷款尤其是抗风险能力最差的次级贷款违约率显著增加,依托次级贷款发行的次级债持有人也蒙受损失。房地产泡沫破裂、按揭违约率飙升、利益链条上的金融机构普遍损失、市场流动性枯竭、房价进一步下跌,当这一恶性循环通过金融全球化传导给购买了美国次级债的其他各国金融机构时,波及全球、涉及面广的次贷风波就这样以一种残酷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贪婪和恐惧是元凶
作者把读者普遍比较关注的对次贷本身的介绍放在全书的后半部分,因此前半部分的案例分析与人物介绍可能让读者略感艰涩甚至乏味;同时,书中尚比较缺乏第一手的资料与原创的分析,甚至可以发现不少眼熟的段落与词句。但作为迄今为止第一本比较全面地介绍次贷风波的缘起、过程与影响的中文书籍,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总结出不少经验与教训:金融全球化使每个人需要面对的风险不再局限于此时本地,远方看似独立的事件可能成为距离你我很近的全球性问题;金融机构在注重风险收益的同时也要注意风险控制与防范;政策制定者应该在宏观调控中考虑到微观主体的反应与行为。从书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不但是美国老百姓心目中成功的象征,也是普通美国人实现美国梦的象征”,这其实和普通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心愿别无二致。次贷危机是世界上最成熟与最强大的经济体使用的最精巧与最复杂的金融工具放大和表现出来的人性弱点。但信用评级失实、市场透明度低、交易监管错位、风险预警失灵,这种种次贷危机的深层次成因,在今日中国的金融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也似曾相识。
作者在分析危机是如何从次级贷款市场蔓延到次贷债券市场时总结道,“贪婪和恐惧仍然是金融市场的元凶”。事实上,“股神”巴菲特曾经这样阐述自己的投资哲学:“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但我们在次贷危机前前后后更多地看到的,往往是那些熟读巴菲特投资理论的机构与个人,在自己恐惧时仍然无法拒绝贪念,在自己贪婪时又丝毫没有任何畏惧与警惕。任何所谓完美的奇迹、神话往往都很难长久地延续下去,因为它颠覆了我们关于常规与常态的所有理解和认识;而从思想史与实践史中的存活率来看,恰恰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常规与常态,蕴涵了无疑更应值得我们信任与尊重的常识和常理。奥纬咨询公司在2008年3月20日发布的《2008年金融服务行业现状报告》表明,美国和欧洲市场为冲销次贷坏账,“损失将等于2006年北美银行业务的税前利润”。
我们不能过于简单地因为使机会与风险相伴地分散到世界各个角落的蝴蝶效应而质疑和畏惧全球化进程,但如果我们不能平衡心中的贪念与恐惧,不能对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免费的午餐、跨越式发展保持足够的警惕,不能以此为鉴去崇尚稳健、自律、诚信、戒投机、戒浮躁的心态,那么总有一天,飓风将不再从远方吹向我们,我们自己就将成为那只扇动翅膀便卷起全球风暴的蝴蝶、成为那个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的游戏者、成为那位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得无法翻身的失败者,面对我们制造出的纷繁惨烈的乱局甚至败局,目瞪口呆,手足无措、身无长物而只能后悔莫及。而孕育了无数财富的市场,也将在人心的激荡中最终变成财富结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