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的抚慰》是一本由[波黑]杰瓦德•卡拉哈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5.00,页数:6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空的抚慰》读后感(一):一个普通人如何度过失去的一生,并最终迎来死亡
妻子,亡妻。故乡,故土
他会失去妻子,或早或晚。失去和妻子的争吵,失去和妻子的书信往来,失去和妻子的对视,失去和妻子共同面对死亡的机会。 他会失去女儿,失去女儿无条件地相信他,失去女儿长大的可能性。 他会失去朋友。朋友会被刺杀,也可能分道扬镳。 他会失去城市。 他会失去祖国。 他会失去信仰,失去一个他赖以维生的 regime。 他会孑然一身。他会失去回忆,或者回忆的能力。 这本书是一个失去了故乡的人写的。写的是一个逐渐失去了一切的学者的故事。 失去的原因,失去的去了哪里,失去了之后剩下什么 ——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不可知的。 学者靠近真主,真主没有回应。学者仰望星空,星空只是他想象的样子。那里比沙漠还寂静。
隐喻 真假 真理 谋杀、毒杀 宗教、政教合一 一个文明世界中,几个小国的斗争 伊玛目,苏菲教派,波斯,塞尔柱,斗篷,耶路撒冷 奶酪,水果,馕,肉,咖啡,酸奶,葡萄酒,陶罐杯,斗篷 世界,真主,真理,认识真主,认识人类 非现代主义,结社,家庭,咖啡 死亡,不朽,王朝,都城 战争,战争财 安息
《夜空的抚慰》读后感(二):上一个书评太随性了。。。
主角是海亚姆,塞尔柱王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与王朝的宰相,当时的反政府组织阿萨辛头目都是好友,生活在都城。死于1311年。
他的故事由一个与晚年的他相遇的年轻人,沃卡奇写成。沃卡奇在耶路撒冷待了很久。将他与海亚姆的交谈,关于海亚姆的回忆录写成一份长篇手稿,是在1200年。
1990s,这本书的作者(杰瓦德)在研究古代文献(虽然是古代文献,但其实是用阿拉伯语,且非常白话的文字写成的)看到了这部手稿,没来得及仔细研究,波黑战争爆发,图书馆被毁,手稿遗失。
杰瓦德背井离乡,和妻子孩子一起到了挪威。在那里他得了失语症(几乎)。在漫长的黑夜中,他看到了幻象:夜空中活动的黑影。
他把黑影视作群星对他的暗示。他决定回忆、书写他读过的沃卡奇的手稿,通过这份手稿复活了海亚姆这个人的一生。
所以,这本书,其实是一本古书。当然,本书作者杰瓦德、手稿作者沃卡奇、手稿主角海亚姆的回忆、叙述都可能有偏差。
夜空是海亚姆的慰藉,一开始,群星向他昭示关于真主和世界的真理与逻辑,他寻求与真主离得更近。这让他与人间离得更远。到了老年,他在群星间,希望看到妻子的眼睛与灵魂,寻找百万光年之外,那个能看见妻子与女儿的星星。(很有意思的是,提到了目光与光速相同,光年之外的星星看到的地球是十几年前的地球这个猜想。他希望能到那个星星上去,看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当然夜空也是杰瓦德的慰藉。一个没有了故土的人。一个在异乡的人。一个没有了依靠的人。
读到一本古书让我觉得有意思。古书的叙事方式是非常特别的。没有现代文学的精密和简洁,而是有很多古代作品的弯弯绕,连篇累牍的阐述,真真假假的交错。这种感觉,不论你读《理想国》,还是仿照古代文本写的《玫瑰的名字》和《波多里诺》和《被掩埋的巨人》,都是存在的。
真和假的成份有多有少,但是不妨碍最终给读书的人很强烈的感觉。
古代手稿的认知(或者说作者的有意处理)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而这种迷茫感是有意思的。一些谜团并不阻碍我读出一种感觉:像荒漠一样苍凉的历史,像黑色的斗篷一样沉重的寂静,像群蜂一样纷乱的人类社会,以及在这一切中,你永远忘不掉的,那个花园里,她看向你的眼光。
一个普通人,要如何渡过涡流。
《夜空的抚慰》读后感(三):一份烧毁的手稿,一个渐远的王朝
有一只小麻雀,它在风雪中饥寒交迫。一开始,它还挣扎着试图找点吃的,但没跳几下就跳不动了。这时候,来了一辆牛车,牛拉了泡屎,恰巧落在了冻僵的麻雀身上。
奇迹出现了,被这泡热粪暖和了的麻雀苏醒了。更加幸运的是,它在牛粪里找到了一些没有被消化掉的谷粒。这只麻雀又恢复了生机,开始叽叽喳喳叫起来了。
它的动静引起了一只公猫的注意。这只猫走过来,把麻雀从粪堆里扒出来,在雪地里翻滚拖曳,逗玩了一阵,最后一口吃掉了。
这是《夜空的抚慰》中描述的一个小故事,故事情节的曲折反复也是书中人物的真实写照。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波黑的小说家、剧作家和散文家杰瓦德·卡拉哈桑,他将自己一段近乎“传奇”的经历,凭借记忆回想起来,创作出了这本近700页的皇皇巨著。这本书,并不像书名那样充满浪漫气息,而像那只麻雀一样,以真人真事的跌宕人生为题材,演奏了一曲人生悲欢与家国兴衰的历史之歌。
本书正文分为三部。第一部“死亡萌芽”,写的是主人公海亚姆为追寻一起死亡真相的故事。事实上,并没有人真的想要调查真相,包括死者的亲人。因为他的逝世,客观上让活着的人都从中受益。但是,执着而又单纯的海亚姆简直把这件事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比死者家属更上心,比帝国警察更尽心。真相找到了,他却只能选择沉默。直到去世,他都没有讲出来,甚至对他的妻子也守口如瓶。
第二部“恐怖气息”,讲述了海亚姆的同门哈桑为了追逐极权统治而建立“隐形王国”的故事。如果说调查死者真相还有一件事让他欣慰的话,那就是认识了死者的女儿并娶了她,还生了个漂亮的女儿。但是,他生命中最为珍爱的两个女人,先后都离他而去。女儿死于一场淋雨之后的疾病,妻子则死于哈桑“建国”的野心之中。海亚姆为举荐哈桑不遗余力,哈桑为实现自己的权力则无所不用其极。这种付出的巨大反差,海亚姆在仰望星空时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
第三部“故土哀歌”,则描述了海亚姆在妻女死后,孤身人回到家乡小镇孤独生活的故事。他虽然有妹妹、妹夫,但基本上靠寡居的邻居照顾。而他自己,也整日生活在抑郁的心境中:“如果我们有理智的话,本来都应该在三十岁最迟三十五岁时就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大家都清楚,在剩余的有生之年里等候我们的不一定是什么好事。”但是,海亚姆最终还是执着地活了下去,最后在平静中死去。
在《夜空的抚慰》一书中,作者不吝笔墨,浓墨重彩描绘了千年前的王朝历史。这段尘封的历史,通过书中活灵活现的人物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通过直接展示人物的语言、举止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三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是主人公海亚姆,他是一个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诗人,他有一副好心肠,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他的无私帮助。他喜欢辩论人生的意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渴望知道生命的真谛。第二个是自称为赛铎王子的阿布·赛义德,他的长篇大论有时让人忍无可忍,但细细品味又饱含寓意。再一个就是哈桑,“隐形王国”的缔造者,恐怖暗杀活动的发起者,他为了追求极端权力,在塞尔柱帝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腥风血雨。
这三个人的形象,在作者深厚的笔力下显得真实而又丰满。海亚姆很热情,你甚至会为他近乎愚蠢的热情感到气愤,但这就是他,独一无二的他。阿布·赛义德很浪漫,但他并不是一个生活在诗意中的人,在劝说海亚姆停止一些可能招致杀身之祸的举动时,他同样有一颗真诚而又现实的心。哈桑很执着,不管是谁,只要阻挡了他追求目标的道路,一律格杀勿论,甚至包括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帝国宰相,还有好朋友的妻子。
作者以点带面,从这三个人物发散开来,通过各色人等的迥异人生,串起了千年之前伊斯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里,有伊斯兰文明的传播,有王朝宫廷的明争暗斗,有小市民的日常生活,也有人类永恒的男女情爱。这部作品就像一个万花筒,折射出历史的辉煌与荣耀。杰瓦德·卡拉哈桑也凭借本书,荣获了在德语世界久负盛名的歌德奖。
这部作品取材于一份真实的手稿,这份手稿是陪伴海亚姆度过人生最后时刻的沃卡奇根据回忆写下的,存放于萨拉热窝国立大学图书馆。五百多年之后,杰瓦德·卡拉哈桑在准备硕士毕业论文收集素材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份手稿。因为顾忌学术争论的缘故,这份手稿并没有因为其意义重大而重见天日,而是继续雪藏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直至1992年8月25日,这座图书馆遭到了燃烧弹的袭击,在火海中化为一片灰烬。而那份记载历史的珍贵手稿,也随之烟消云散。
千年之前的战争,让人类经历了无法言说的苦痛。至今,战争仍在继续,人们依旧在战争的硝烟中生存。虽然一发炮弹炸毁了一个图书馆,但记录文字的历史却并没有中断,人类的家园也并不会因为一次战争的摧残,就在地球上消失。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作者在黑夜中仰望星空中感受到了海亚姆夜观天象的心绪,认识到唯有心灵的家园才能让人安宁。
所以,受战争影响而沉寂了好多年之后,作者开始通过传承历史着手重建自己被焚毁的心灵家园。这与其说是一种学术的研究,不如说是漫漫长夜的一种期盼:世间虽有战火,但生命依旧生生不息;心灵虽然受到重创,但黑夜过去就是黎明的希望。让人欣慰的是,作者惊人的记忆力在创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部手稿大体上被成功复原,这才有了《夜空的抚慰》的面世。
“杰瓦德·卡拉哈桑以无尽诗意的魅力,跨越了国家、时间、文化与宗教的界限。”正是这种“跨越”,让我们领略到了文字的光彩与历史的永恒。
《夜空的抚慰》读后感(四):夜空的抚慰:拨开灰烬见星空,璀璨抚慰离人心
11世纪伊朗处于塞尔柱帝国的统治之下,原先是突厥游牧民族的塞尔柱人,统治了现在亚洲中西部的广阔地带。他们一路向西,把伊斯兰文化带到了这片繁茂之地。在这期间伊朗大地上出生了一位少年,他天资聪颖,数学、天文、哲学、地理、音乐、宗教、医学均有涉猎,一生写了诸多门类的专业书籍与诗集《鲁拜集》,被誉为波斯李白,他就是诗人、天文学家、数学家奥马尔·海亚姆。波黑作家杰瓦德·卡拉哈桑在700余页三部曲组成的长篇小说巨著《夜空的抚慰》中,描述了波斯学者奥马尔·海亚姆波澜壮阔的一生,展现了塞尔柱王朝的兴衰史,为读者掀开了尘封千年的神秘面纱。
小说第一部“死亡萌芽”从伊斯兰历四六九年八月十六日礼拜四,主人公海亚姆命运中的倒霉日开始,如慢镜头回放,跟随海亚姆读者也踱步走进塞尔柱帝国中心伊斯法罕的茶馆,两场命案正在一前一后发生中,莫名其妙被卷入一起毒杀案,试图查明真相的海亚姆大费周章最终却将秘密藏在心底,在好朋友阿布·赛义德的帮助下,他听从内心收获了一份爱情,也明了人们关心的只是风流韵事,只相信他们相信的。而警察的严刑逼供也让海亚姆了解了这个国家法制外的阴影,塞尔柱王朝的冰山一角正逐渐露出峥嵘之相。
第二部“恐怖气息”中,作者将叙事视野深入到了塞尔柱王朝统治内部,海亚姆的朋友们悉数登场,辅佐国王的宰相尼札姆·穆尔克,被老师推荐过来的野心家哈桑,这三个师出同门,性格各异的人因缘巧合之下命运发生了勾连。海亚姆在宰相的帮助之下修建天文台,编制新历法,专注科研,一时间成为宫中宠臣。宰相尼札姆·穆尔克正极力主张建立国家的情报系统,在边境修建港湾特区防止北方部落的侵袭。而野心勃勃的哈桑攀附权贵,与所有人反目为仇,创立了恐怖组织“白衣卫”试图推翻这个世界。
塞尔柱王朝究竟是一个什么模样?作者在这一部分向读者展示了这个王朝极其繁荣的一面,巴格达的哈里发已经形同虚设,伊斯法罕的马立克·沙赫苏丹权力无比荣耀。城里新修建的大广场与建筑林立,广场和街上的流动小摊车生意火爆,街头都有艺人驻足演奏。这个帝国辉煌背后巨大的隐患正如狂风席卷而来。年轻的苏丹不听从宰相的忠言执意发动战争,这位帝国统治者以战抑战只能恶化边境冲突,边疆官兵与强盗之间的的冲突让王朝的问题更加凸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如同沉重的黑袍覆盖在噩梦般的现实中。内忧外患之下塞尔柱王朝摇摇欲坠。最终,海亚姆的保护人宰相穆尔克与海亚姆的妻子接连被暗杀,内部统治者的勾心斗角与外部恐怖势力的相互扼杀之下,整个王朝岌岌可危颓势已显。
第三部“故土哀歌”中三十年后隐居故土的海亚姆垂垂老矣,这个王朝的见证者,历经了繁荣与衰败,妻女皆丧,悲伤之余妻子的信札是他生存下来的勇气,在流言蜚语中他也没有停止对真理和人生意义的追问。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自己的一生讲述给陪伴身边的一位青年沃卡奇,而返回故乡波斯尼亚的老年沃卡奇最终以回忆录的形式将海亚姆的故事书写出来。
小说中的海亚姆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并且小说作者也参考了大部分史实。塞尔柱王朝在文化传承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经济、天文、文化、艺术都空前繁荣,当时的宰相尼札姆·穆尔克创办尼扎尼亚大学,促进了伊斯兰各教派的发展,形成了当时塞尔柱王朝史上的一个百家争鸣时期。塞尔柱王朝统治期间,人们痴迷天文占星,海亚姆作为一个诗人被大家所熟知,但在当时的塞尔柱时代,他研究天文设计历法,是统治者身边的红人。小说中他治疗好友的父亲以及自己的女儿用了很多医学方法,比如用蜂蜜和水调制的冲剂,让病人服下,体现了当时塞尔柱帝国时期的医学探索。而海亚姆的挚友阿布·赛义德是伊斯兰神秘主义苏菲派,哈桑是伊斯玛仪派,这些宗教崇拜说明了当时王朝的一个宗教的宽容度。大国泱泱,各方朝拜,群英荟萃,尽显繁华。
作者用海亚姆大半生经历串联起整个塞尔柱帝国的兴衰,将一些历史碎片逐一进行排列整合,最终还原了一段充满着细节与真实的千年历史。在历史转变朝代更迭的大灾难面前,没有人能独善其身。王朝内部利益纠葛盘根错节,国家分裂的阴影犹如幽灵一般围绕在统治者身上。作者将叙事的焦点浓缩在了时代洪流中的几个人身上,尤其是海亚姆,这个专注于科学,把终身事业都用来仰望星空的一个简简单单的赤子,他的个人遭遇更是时代的一个缩影。他们的人生轨迹正是一个梦想时代转向黯淡崩塌的全过程。海亚姆也曾经有着远大的理想,他在宫廷宴会上抒发着自己对科学的见解,他对天文的认知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占星术,他尽量不去管那些朝廷上的纷争,然而事与愿违,他的科学认知最后只是被当时的统治者用来占卜自己出行游玩的日期,最终他也成为了塞尔柱王朝的一个文化落寞的背影。用几个人命运多舛的一生来串联起塞尔柱王朝盛极极衰走向灭亡的一个历史脉络,这并不是作者着意想要描绘的,作者想要传达的是一种跨越千年的精神文化交汇。
小说的后记读来令人惊心动魄。千年后的利夫诺人尤素·珀简准备硕士毕业论文,在萨拉热窝的维热切尼察图书馆,意外的发现了波斯尼亚人沃卡奇描写海亚姆的文献。不幸的是20世纪90年代波黑战争,国家图书馆毁于战火,这份史料也化为灰烬。而因为战乱移居挪威的尤素·珀简,内心始终无法忘却这部古文献。所以他凭借自己的记忆力,复原了这一段精彩的海亚姆传奇。
利夫诺人尤素·珀简在挪威的漫漫长夜里重筑被毁的文化世界,波斯尼亚的老年沃卡奇拼却残生也要书写与海亚姆的相遇,波黑作家杰瓦德·卡拉哈桑搜集史料将这段千年传奇用文字延续下来,这也使这个千年传奇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不管是随波逐流还是拍案而起,总有人面对黑暗,遥望整片星空,内心充满着理想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时间跨越千年,海亚姆的榅桲果香气犹在,维热切尼察图书馆2号阅览室,依旧是一个幸福快乐的词、概念和地方。千年的岁月可能会模糊一片,战争与恐怖所带来的不幸依旧存在,而人类精神却值得后人去传颂。海亚姆的朋友对海亚姆说:遥望你的星空吧,那儿才是你熟悉的家园。利夫诺人尤素·珀简也在挪威的黑夜中摆脱了沉默的枷锁,寻找到那些活动的影子。传承下来的人类一直仰望星空,就能够踏上走向星辰的路。夜空有多黑暗,星星就会有多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