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是一本由屈原著作,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楚辞》精选点评:
●长饮酒,熟读离骚,可以为名士
●华美已极矣,悲愤亦已极矣。
●讀過,抄過,背誦過。
●发觉怀瑾、中正、望舒、伯庸、自清这般好的名字都源自楚辞,以后给男孩取名可以考虑楚辞,希望到时别泛滥变得俗气。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看了很久才看完,前面忘得快,读完可以坚定刷诗三百的信心。
●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中国个人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光耀千秋。
●怎么办呢...不能说屈原同志写得不好,他老人家的坚贞不屈我佩服之至,那奇诡的想象力简直发扬到了极致。但完整而且极费力地读过整本楚辞之后,我只能以自己的阅读审美趣味批评楚辞开创的骚体乃至后世赋文的铺张了;我以为这是文人滥情的坏传统的肇始。另外,屈老一方面极度自恋,以为天下非他这样的好人拯救不可,另一方面却在当权者面前表现得极度自卑,把国君视作精神领域里的至尊,虽口口声声作清高的香草状,终不过是美人的附庸,谈何人格独立?
●话说真正认真的读楚辞还是在大一的时候...
《楚辞》读后感(一):楚辞
浪漫主义,屈原那是鼻祖。
好像浪漫主义派系的人都比较自恋,以前在看书的时候我就很纳闷:屈原怎么知道那么香草的名字,而且还那么敢用在自己身上?
文人都很清高(或者自命清高),能写出那么美好的文字的文人,心也应该是很纯洁的吧?
《楚辞》读后感(二):无与伦比的美
迷上楚辞的时候才16岁,很难理解吧,一个16岁的小姑娘怎么会整日整夜地背楚辞里的篇章,一个16岁的小姑娘怎么会品尝出楚辞中的美来,但这种痴迷却确确实实地发生在那个时候。
他的美感是无法评论出来的,只有喜欢的人才能心照不宣地了解。
《楚辞》读后感(三):读《离骚》有感
文/小仲子
高丘神女来,呼我至苍梧。
飞廉伴其行,鸾凰驾云雾。
问女何所事?屈子望国哭。
纷离世混浊,党人好嫉妒。
皇考投高阳,灵修慕欲往。
杜衡芳芷败,寰宇谁独香?
听罢人惊笑,无语话苍凉。
死前了无愿,骚体独绝唱。
《楚辞》读后感(四):喜欢古典文学的可以下载收藏一下
喜欢古典文学的可以下载收藏一下 PDF版楚辞 https://t.cn/A6zu9RRp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 [1]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屈原 [2] 、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3]
《楚辞》读后感(五):写在端午节
如今屈原已成为一个标记,象征着一种伟大的浪漫。在他用长短交错的诗句架构起的那个陆离崔嵬的神话世界里,所讨论的绝不仅仅是“爱国主义”:《天问》中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面前,追寻起了自我的意义;《九歌》里的诸神简直是由人类纯粹的情感提炼而成,上天入地的他们却上演着一幕幕生离死别愁肠百结的爱情;而贯穿楚辞始终的主题,我想是一种源自梦想与现实龃龉的忧愁——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和《浮士德》未尝不都在讨论。而屈原之所以是屈原而不是荷马或但丁,是因为同样的话题,在他这里烙上了深深的中国印:一如《九章》中的楚地山河,无处不融入了他的灵魂:山高如其豪情,谷深如其忧思,滩急如其命多舛,河阔发其逸兴飞——在我看来,端午还应有一层意义,便是纪念这位中国诗歌之父为后人们创造了一种永垂不朽的“中国式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