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最后的阴谋》是一本由[英]伊恩•塞耶 / [英]杰里米·德龙菲尔德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特勒最后的阴谋》读后感(一):不似小说更似历史题材纪实文学
《希特勒最后的阴谋》,这本封面颇为夺人眼球的书讲的是在二战结束前夕,纳粹德国的领导人希特勒秘密转移一些特殊囚犯的故事,这些特殊囚犯是同盟国的一些国家政要、皇室成员、社会名流、盟军军官甚至还有德国反纳粹各界人士,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法国前总理莱昂·布鲁姆、奥地利前总理库尔特·冯·舒斯尼格。这些人虽然身处集中营,看似囚徒,但更像是纳粹手中的人质,他们有个专属称呼——“名囚”,共有139人,涉及22个国家。
与印象中的集中营不同的是,表面上看这些“名囚”的待遇相对要好些,有些人甚至配有独栋别墅和警卫,但这虚假的安全感的背后实际环境也相当险恶,这些“名囚”当然也都深知这一点,在不断的转移过程中,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在伺机逃脱,如有战斗经验的英国皇家空军中校哈里·翼·戴、英国陆军上尉西格蒙德·佩恩·贝斯特、英国空军上尉伯特伦·吉米·詹姆斯等。
从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到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再到弗罗森堡集中营和达豪集中营,这些不断转移的过程背后正是纳粹的节节败退,然而在看似形势大好的局面下,对于这些特殊囚犯的前途并非一片光明,而更像是黎明前的黑暗。看守这些“名囚”的党卫军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随着意大利的投降,墨索里尼被处决,纳粹也已到了强弩之末,特别是收到希特勒自杀的消息后,他们的内部逐渐开始分化:有坚持执行来自高层的命令,要把这群“名囚”统统变成尸体;也有人见大势已去、想拿这群“名囚”换取洗白自己的筹码。“名囚”们在努力生存下去,从最初的慌张盲目,到后来随着局势不断向有利方面发展,凭借自身的胆量和智慧最终与美军接头,使全部人员得到解救。
我认为与其把这本书当做小说来读,不如当做类似于历史题材的纪实文学来更为确切,首先写作手法过于直白,没有小说的那种惊心动魄和机缘巧合的写作技巧渲染,特别是希特勒甚至都没有正面出场过,而且不到书的一半他就已自杀;其次历史背景研究颇为扎实深入,整本书把一个月左右时间发生的事,能精确到天的详细记述颇为难得,甚至在书的最后为这些“名囚”被救后的人生都一一作了记述。这么一本比较纪实的书,起了这么一个夺人眼球的名字,感觉有点标题党的意思,但作为历史纪实来看还是不错的,如同日记般的详细记述展示出了作者深厚的历史题材写作功底。
《希特勒最后的阴谋》读后感(二):一段历史
希特勒最后的阴谋
关于二战纳粹的书很多,但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切入点独特的书。
本书虽以希特勒冠名,但希特勒并没有在书中出场,然而即便如此,读者也丝毫不必担心故事的紧张刺激和精彩程度。
本书两位作者,分别是伊恩.塞耶,英国军事历史学家、企业家、侦探,杰里米.德隆菲尔德,剑桥考古学博士、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小说家。两位作家以其专业的研究精神和严谨的调查态度,从浩如烟海的二战史料中查找到信息碎片,再将这些信息碎片凝聚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最后形成这本书。由此可见,这本书不同于凭空创作的二战小说,它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和研究价值。同时,它也并非简单的史料拼凑,而是经过大量的融会贯通最终形成的完整故事,因此,具有极高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本书主要讲述1945年4月纳粹即将面临全面失败的历史时刻,希特勒将第三帝国最有价值的囚犯集结起来,他们当中有欧洲国家的总统、总理、将军、特工,以及德国反纳粹名流,及他们的家属。希特勒意图将这些囚犯作为人质,以展开对盟军的最后一战,并命令如果军事局势恶化,将处决全部139名囚犯。
党卫军、国防军、盖世太保、游击队、盟军……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激烈博弈,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胸怀谋略都非比寻常的囚犯们,也在谋划着逃亡或反抗计划。他们能否成功逃脱保住性命,还是会成为希特勒垂死挣扎的牺牲品,这一切足够惊心动魄的故事,请读者到书中寻找答案。
其中,除了紧张的生死博弈,还有几件逸闻趣事。比如被误认为英国首相丘吉尔儿子的彼得.丘吉尔,比如假装自己是名流而混进名囚中得以幸存到战后的德国美女诈骗犯,再比如假装自己是斯大林情妇的儿子而死里逃生的苏联贫农,他们各怀心思,各显神通,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逃生记。
在翻天覆地的历史洪流面前,个人常常显得异常渺小,个人的力量也显得微乎其微。然而,就在我们回顾历史变迁,重新审视某些重大历史时刻的时候,我们也会注意到许许多多的个人。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个人,他们为了生存,为了正义的胜利,为了保护他们所要保护的人和他们所要捍卫的价值,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向死而生,才使得历史的巨大车轮最终转向充满希望和充满生机的方向。
所以,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迄今为止人类全部社会实践的总和,蕴含着人类全部成功和失败、经验和教训。二战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的一段血泪史,我们只有不断回顾和审视历史,才能更好的认识我们的今天。
《希特勒最后的阴谋》读后感(三):“名囚”,他们是战争最后的筹码
每次阅读二战题材的书,我都能想起《美丽的人生》这部电影,电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一个小人物追求自己心爱的公主的过程,浪漫而温馨。后半部分则是战争中最灰暗的时刻,他们一家人成了囚犯,为了让自己心爱的妻子和孩子坚强地活下去,主人公微笑着牺牲了自己,他与孩子说,这是一个游戏,谁胜利了就奖励一辆坦克,他跑到集中营的广播站对着喇叭向妻子说我爱你,还利用有利时机给妻子播放家乡的音乐,他最终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赴死。很多人是哭着看完这部电影的,觉得这部电影不应该叫《美丽的人生》,因为主人公的一生并不美丽,一开始觉得他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一样,讨好着所有的人,可是看过多遍以后,你会发现,对于主人公来说,他的一生确实是美丽的,因为他娶了自己心爱的人,他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自己的家人,他没有任何遗憾。
今天与大家分享伊恩·塞耶和杰里米·德龙菲尔德合著的《希特勒的最后阴谋》,伊恩·塞耶是军事历史学家、企业家、侦探。1984年出版的《纳粹黄金》是他对“世界上最大的抢劫案”的调查。杰里米·德龙菲尔德是剑桥考古学博士、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小说家,其创作的《跟随父亲进入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男孩》曾是《泰晤士报》排名第一的畅销书。这两位作者联手创作了这部作品,其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还是有据可查的,整部书很少提及希特勒战败后的想法,关于如何处置战争中的“名囚”,如何利用这些“名囚”,是两位作者讲述的重点。
这部书讲述的是1945年4月,德国面临失败,希特勒把最有价值的囚犯集结起来,将他们作为人质,以展开对盟军的最后一战。139名囚犯中包括欧洲总统、总理、将军、英国特工,以及德国反纳粹神职人员、社会名流等等,编者说:这部书中讲述了囚犯们为逃亡进行的种种谋划、党卫队和国防军之间的对峙、美军的疯狂营救,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在明暗之间进行着激烈的博弈。所以读这部书,你可以更详细地了解那段历史。
这本书的名字虽然是《希特勒的最后阴谋》,但是读过之后你会发现,所讲述的故事并不是围绕希特勒本人,而是一群特殊的“囚犯”,他们没有向其他集中营中普通的犹太人一样,被直接处死,他们被幸运地留了下来,目的就是成为最后交换的砝码。
关于二战题材的书,特别是写集中营的书籍,我之前还看过莱格·尼尔森著的《珍珠港》,作者用了近5年的时间寻找相关资料和采访,比较完整地还原了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的始末。在这部书中,你能够看到战争中美日双方恐怖、混乱、暴力、悲剧和英雄主义攻击的异常丰富的细节。
我还看过雅克·塔蒂著的漫画《战俘营回忆录:归来》和《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作者讲述的是“二战”末期,纳粹德国已经穷途末路时是如何对待还活着的战俘们。战俘们渴望着自由,而纳粹德国却让他们饱受了另一种折磨和奴役,这些战俘没有获得人身自由,反而成了纳粹的人质和筹码,被迫步行从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出发,横穿整个德国,一路上遭受着饥饿、寒冷、鞭打,奔向忽远忽近的故乡。这部漫画书籍与《希特勒的最后阴谋》讲述的内容有些相似。
《希特勒的最后阴谋》最有意思的桥段是这些“名囚”中也有一些“假冒人士”,如因为姓丘吉尔,而幸存活下来的,也有为了存活下来,将自己伪装成名人的后裔的,总之,这部书中写了不同身份的人在集中营中的生存状况,也写了纳粹军人的不同想法,有人坚持执行来自高层的命令,要把这群“名囚”统统变成尸体。有人见大厦将倾、想拿这群“名囚”换取洗白自己的一丝生机。
这部书的后记中将139名囚犯名字及最终是否被解救出来,其命运如何都进行了简单介绍,可以说很详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我们知道侵略战争是非法的,对那些犯下滔天罪行的侵略者必须严惩,我们渴望和平,但绝不会向侵略者低头。
《希特勒最后的阴谋》读后感(四):小丑和英雄
虽然书名提及了希特勒,但希特勒在这段历史中几乎没有真人出场。这段历史围绕的并不是希特勒本人,而是一群“名囚”——从前的社会名流、如今纳粹德国的囚犯。这群特殊的囚犯既包括被占领国的前政要(比如普鲁士王子、西班牙王位继承人和前奥利地副总理),也包括被俘的英国高级特工和军人,以及反纳粹的德国名流异见者(比如刺杀希特勒失败的德国人)和他们的家人(往往是自愿陪同丈夫入狱的妻子)。不同于普通囚犯,这群“名囚”往往在狱中也享受着相对优渥的待遇,并没有吃什么大苦头。但随着纳粹德国走向末路,他们的未来也笼罩上了一层迷雾。来自希特勒的高层意志希望把这批名流从各自幽禁的地方集合起来、转移到安全地带,以他们作为最后的筹码跟盟军谈判。如若谈判不成,则玉石俱焚。然而帝国末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看守这批名囚的党卫队、活跃在转移路线沿路的意大利游击队、孤军深入德国的美军前锋部队、以及这批名囚自己都有各有各的打算:
有人坚持执行来自高层的命令,要把这群“名囚”统统变成尸体。
有人见大厦将倾、想拿这群“名囚”换取洗白自己的一丝生机。
有人就算拿把勺子挖地道也要找机会逃跑。也有人宁肯放弃自己逃跑的机,担心自己的成功逃脱会激怒党卫军、拖累“名囚”中无法逃跑的妇孺老弱病残。
有人认为美军即将攻到附近、每天盼望着美国大兵的营救。也有人身为苏联战俘、不愿被美军解救,恐怕被送回苏联、反而遭到清算。
山雨欲来风满楼,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正站在命运的十字交叉点上,却无从判断自己明天的命运。死于党卫队枪下、死于盟军的轰炸,活着重获自由、回国遭受清算或审判或面对家人皆死我独活的结局……一切皆有可能。这可能正式历史为何如此吸引我们,因为历史里的人跟今天的我们一样,没有黄金手指、没有手握剧本,只有当下的博弈与混沌,以及未知的明天。
故事随着这批“名囚”的不断转移而展开,从一个集中营到另一个集中营,有人卑劣,有人不幸,有人前一刻还高尚、下一刻却龌龊。历史里的人比小说家创造的角色更加真实地显示出人性的复杂和弹性。
这本书其实本不算好读,其与虚构小说最大的差别在于明没有明确的主角,故事线的发展也并不以角色为单位来进行。浩瀚史实中不断有人出现又倒下,光凭这本书很难记住谁是谁。然而我仍然建议你坚持读下去,因为在故事的结尾,历史给我们埋下了几个巨大的彩蛋,读得我乐不可支。历史研究的乐趣就在于此。只要功夫深,你总能从那些宏伟叙述里抠出点上不了台面却无比真实和符合人性的细节——也许是被埋没了的锦绣万丈的英雄,也许是个不小心撞破了重大历史时刻的无辜无赖。
这段历史里最有趣的是“名囚”中的几个乌龙人士。
比如英国情报人员彼得·丘吉尔,德国人以为他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儿子,因而特意没杀他和他女朋友。其实他俩跟丘吉尔并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恰到好处地利用了德国人的误会最大化了自己的生存几率而已。
还有一个英国人也姓丘吉尔,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幸存到战后。我们看着他一路豪言壮语像是个英雄,结果这家伙逃跑以后竟然拍拍屁股溜了,完全没想到要带着盟军回来解救自己的伙伴。
还有漂亮又神秘的德国女囚,因颠覆希特勒的罪名入狱。“名囚”们都以为她是党卫军打入“名囚”的间谍。历史研究显示,她只是个运气不太好的女诈骗犯,打着资助德国异见人士的幌子诈骗,结果在阴沟里翻了船,被当成真异见人士抓了起来。
最厉害的还属那个莫洛托夫的侄子、斯大林情妇的儿子,他因为这个身份两次死里逃生,也正是他害怕被美军遣送回苏联。历史研究显示,这小子跟斯大林情妇或莫洛托夫本人没有半毛钱关系,他只是个苏联贫农,被俘后有幸跟斯大林的儿子关在同一栋楼里。这小子打着斯大林的旗号在二战中幸存下来,又在战争结束后迅速消失于人海。可惜最终还是没能就此遁迹于世。
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洪流面前,小人物各显神通,而命运也并不根据你是义人还是罪人来发放结局。但我们还是愿意从历史中发掘出那些unsung heroes,比如被历史忘记的英雄英国军人戴,他在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上展现出了漂亮的品格和风采。
《希特勒最后的阴谋》读后感(五):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希望
《希特勒最后的阴谋》读后感(六):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希望
《希特勒最后的阴谋》读后感(七):历史从未忘记,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和经历过战争的人
《希特勒最后的阴谋》读后感(八):《希特勒最后的阴谋》:那些被希特勒扔进集中营的“名人们”
先说说这本书的书名。
顾名思义,这应该是一本揭露希特勒帝国在土崩瓦解之际为负隅顽抗而暗藏的杀招。也不是没有,那些被纳粹关进集中营的身份了得的囚犯,在党卫军被同盟军打得节节败退的当口,成了希特勒的烫手山芋。当然,他可以命令他的手下像对待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那些普通囚犯那样残暴地将颇有身份的囚犯送进焚尸炉,但到底是顾忌国际舆论的,所以,希特勒的最后阴谋之一是,暗搓搓都想让这些名声不俗的囚犯能死在盟军的空袭中。希特勒的最后阴谋之二是,他和他的左膀右臂深知自己对人类犯下的滔天罪行,他们很清楚,纳粹德国战败已成定局,一旦落入盟军之手,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因此,他们很想让手里的这些社会身份特殊的囚犯成为减轻自己惩罚的砝码。或许还有第三个第四个希特勒的最后阴谋。无论有多少个希特勒的最后阴谋,希特勒的最后阴谋都不是《希特勒最后的阴谋》的主体内容。
那么,这本书的主体内容是什么呢?是法国前总理莱昂·布鲁姆夫妇是怎么成为布痕瓦尔德最显赫的囚犯的,是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总理库尔特·舒施尼格怎么会被囚禁在弗罗森堡集中营的。
是25岁的两个男孩的母亲菲的无辜——就因为父亲参与了施道芬贝格暗杀希特勒的计划,她就应该被株连成为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亲属囚犯?是汉斯·冯·多纳伊的悲壮——匈牙利著名指挥家多纳伊的这个儿子因为看透了纳粹的罪恶行径奋起反抗,被捕后实在忍受不了纳粹的刑罚故意吞下白喉杆菌致使自己处于半瘫痪状态无法站立……《希特勒最后的阴谋》,站在1939年就被捕的前英国秘密情报处间谍的陆军上尉西格蒙德·佩恩·贝斯特的视角上,呈现了被纳粹称为"名囚"的139位来自不同国家的所谓囚犯,从1945年4月开始,被迫从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出发,辗转臭名昭著的阿尔卑斯要塞、弗罗森堡集中营、达豪集中营,最终迎来盟军的过程。期间,他们目睹有的狱友被毒打、有的狱友被绞死,狱友的遭遇没法不让这些在集中营里已经苦度了数年的名囚们,始终处于身临绝境的忧虑中。军事历史学家伊恩·塞耶和剑桥考古学博士、传记作家杰里米·德隆菲尔德是《希特勒最后的阴谋》一书的作者。两位除了学术背景扎实外,还是营造气氛的好手,所以,阅读这本书的整个过程,心情总处在阴郁和忧愤中。同时,也被那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豪杰深深打动,尤其是那些曾经被纳粹蛊惑成希特勒的忠实拥趸、裹挟其中后认清希特勒的真实嘴脸的德国人,他们的揭竿而起并因此付出自己甚至家人、亲属生命的举动,每每让我愣怔在正读着的页码前,不知如何是好。
"约瑟夫·穆勒博士身上的每根筋肉都透露着对纳粹的仇恨,也是德国境内最坚定的反对希特勒之人。由于身体健壮,他的外号为'公牛'。他一直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律师,丝毫不吝啬表达他对所仇恨的意识形态的批判之声。他保护纳粹政权反对者的行为激怒了纳粹党人,于是他在1943年被捕,关到了柏林盖世太保的地牢,经常被殴打。仅剩下的坚韧让他经受住了长达数月的心理虐待和生理酷刑。他受过的苦难让他很难再相信自己的同胞……"仅以上这段文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约瑟夫·穆勒博士的遭遇,但两位作者还嫌如此描述不足以表达他们付出爬梳史料、访问相关人员、走访"二战"期间德国集中营的所在地等等辛苦成就这本书的初衷,再度细致地还原了落入纳粹手中的反对者会遭到了什么样的非人折磨:"用尖刀扎到他的指甲中……面朝下地被捆在刑具上……头上裹着毯子,光着的腿套上了满是钉子的筒,筒子被拉紧以后钉子就扎满了整条腿……被弯着身子捆了起来,经受棍棒鞭打,面朝下摔在地上……"贵为颇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律师,约瑟夫·穆勒博士怎能不清楚,义无反顾地站到对抗纳粹的阵营后,一旦"失手"等待自己的是什么。那么,完全可以默不作声地苟活着,约瑟夫·穆勒为什么要在希特勒政权已呈强弩之末时,毅然决然地走到对立面去?
马丁·尼莫拉留下的短诗能否照见他们坦荡的胸襟?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约瑟夫·穆勒们,就是为让所有的人能不被追杀,宁愿自己变成被追杀的人,也要站出对抗随意追杀本分地过着本分日子的人们。所以,关于希特勒的罪恶、关于纳粹滔天罪行的书籍为什么要一本接着一本出版?随着岁月的流变,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那段暗黑的历史到底有多么黑暗。忘记了的人们,不妨去约瑟夫·穆勒的墓前问问这位于1979年去世的前副总理,1943年时,已经位居政治家和律师高位的他,何以要高举起反对纳粹反对希特勒的大旗?
由此,我觉得这本资料详实、角度独特、描述细致因而触目惊心的揭露希特勒纳粹罪行的好书,书名叫《希特勒最后的阴谋》有点可惜了,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读,以为这是一本猎奇之书。
《希特勒最后的阴谋》读后感(九):黎明前的漫长黑暗
“有谁能描述自由的样子呢?”
这是1938年任奥地利总理的库尔特·冯·舒施尼格在1945年5月位于布拉埃斯湖旅店写在日记上的话。这距离他被捕入狱已经过去了7年。他的妻子薇拉自愿跟随丈夫。他们的女儿茜茜出生在监狱中。她从未见过监狱外面的世界。
他们仨连同其他囚犯(名囚、亲属囚犯、随从囚犯和意外抓捕囚犯),一共139名。他们在希特勒下发的命令中被不断地转移。他们是囚犯,同时也是希特勒手中的牌。他们有被认为是用作交换德国囚犯的筹码。然而,牌到底是打出去还是烂在手里,全看世界的变幻局势。
因为身份特殊,舒施尼格和其他被捕的军官将领们都被相对优待。这种优待是指他们的行动范围和吃住方面。莱昂·布鲁姆和妻子琼·布鲁姆也属于此类。他们是名囚,是党卫军和守卫们相对优待的“贵宾”。(在书的末尾谈到了他们的自由和苦难,其实远比普通囚犯要相对幸运得多。他们的生命安全有受到一定的保护。这种保护是身份带来的。)
由于前线的形势吃紧,名囚们的生活环境有了非常大的转变。原本能够有自由活动的空间,现在都变成了多人挤在肮脏又满是虱子的牢房里。他们的求生意志在漫长的苦难和看似没有未来的前景中消磨着。
他们尚未看到黎明的曙光。
达豪是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集中营之一。有多少生命永远停留在此。名囚们的到来让本来早已逼仄的空间更为拥挤。(当时有部分集中营已经被放弃了,而达豪还在坚守着。)
一同被送进去的拉舍尔在车上闻到了不明气体,就认定这气体是有害的。囚犯很有可能会因为吸入气体导致昏迷,严重的话还会丧命。
(我读到了很印象深刻的一幕:当守卫叫起某位的名字喊他出去,就表示那位被叫出去的人再也回不来了。他会被带到焚尸炉前,脖子后方挨一枪,一头倒在前。他最后会被拉进炉子里焚烧。名囚们看到炉子上冒着黑气,想着那是否是人皮的味道。)
舒施尼格有日常写日记的习惯,他在此写到,“我不得不联想到这些年来,成千上万人经历着类似折磨与苦楚”,“更多人,有太多人已不在人世。与人类永无止境的痛苦相比,我个人太过渺小、微不足道”。
阿尔卑斯要塞真实存在吗?谁也说不准。但是守卫着名囚们的军官并不想收到退到阿尔卑斯要塞的命令。要是如此,他们将别无他法,或者消极待命。
转机和危机并存在厄德多夫境内。巴士和卡车载满了囚犯往厄德多夫移动。军官斯蒂勒和贝德在这里失去了对名囚们的严厉控制。他们也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指定的居所提供给名囚们。名囚在厄德多夫到处走动。这也给他们机会用自己原本的身份向相关方面提出求助救援。
美国军队和意大利游击队从不同方向往名囚所在地移动。究竟是谁先到达,没人能预料到。贝德身上藏着的命令时刻提醒着名囚们,要早早行动准备逃脱。命令的纸上写着,28位名囚即将被处决。
“翼”·戴和杜契亚悄悄伪装躲开了斯蒂勒和贝德的视线。他们勇敢地跑到前线请求救援。(不过这后来也让戴和贝斯特产生间隙,原因可能不仅是那件时髦贵重的大衣未归还。)
⭐布拉埃斯湖旅店 丨黎明终将来临
美国士兵连夜赶到了布拉埃斯湖旅店。此时外面的局势已经在逐渐变好。希特勒已死。这对众人的冲击可谓是巨大的。
名囚们迎接累到昏厥的美国军队,开始庆祝和欢呼。他们可能想都不敢想,黎明还是在黑暗过后如约而来的。(突然想起《漫长的星期六》里斯坦纳说的,因为星期六的未到来而不敢期盼星期日是否来临。绝望和希望都交织在一起。这是人类的两面,也是事实的两面。)
名囚之一的“吉米”·詹姆斯在写给一幕的信中感慨,这被囚禁的五年好像一场梦。他以为梦永远不会醒。还好,他醒来了,自由了。
虽然一切无法想象,但是这肯定不是一场梦。漫长黑暗过后,黎明终于叫醒半梦半醒的名囚们了。
——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前后不一致或是读着不太通顺的地方:
1、P105, “菲利浦” or“菲利普”?
2、P142 “菲利浦”再度出现
3、P164 “她每天都找他吃完饭”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4、P167 “琼·布鲁姆”写成了“布鲁诺”
5、P171 “罗特梅尔”还是“罗德梅尔”?
6、P178/184/208,“施密茨”还是“施密特”
7、P294,“贝德斯蒂勒”这个表述是“贝德和斯蒂勒”的意思吗?
8、P323,“路西亚”是前文说到的“杜契亚”吗?
9、P400,“舒施尼格”写成“舒斯尼格”
10、P376,普莱顿的死亡年份写成“2972”
(编辑老师和校对老师还是不太仔细噢。望再次翻阅检查一下我提到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