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帝国的毁灭》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22-04-05 03:03: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帝国的毁灭》经典影评10篇

  《帝国的毁灭》是一部由奥利弗·西斯贝格执导,布鲁诺·甘茨 / 茱莉安·柯勒 / 乌尔里希·马特斯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的毁灭》影评(一):二周目

  2min:来看第二遍,弹幕里面都是“元首元首”什么的,醉了。然而这部影片从开头就奠定了基调,对希特勒形容为“魔鬼”。

  3min:魔鬼登场。言行得体,然而颜值略低。养了只德牧,亲了下狗。带眼镜。

  9min:手缩在背后晃荡。

  13min:没人会否认希特勒人格的复杂性吧?我觉得他和《权力的游戏》里的那些大佬没有差别。

  16min:小房间里,最后的家臣。

  20min:说话的方式极其激动暴躁,仿佛每一句都在说:“Do you feel me?”

  21min:兵将抱怨,他不听人劝,丧失理智,丧失了人道主义。他认为战时无平民,无不可死之人。

  28min:所有人还在跳舞欢宴,都疯了似得。德国,被这条毒蛇狠狠注入毒液。

  39min:颤抖地摘下眼镜,标志着经典的一段开始了。

  52min:我没有逼迫德国人民,是他们给我的权力,现在他们要为此付出代价。

  55min:讨论死法。无可救药的德行。内心其实是脆弱的一比。

  72min:我一直消极对待你的计划,但这不影响我对你的忠诚。(PS:连个手都不肯握,显得很小气的样纸。)

  78min:都投降了,他像个小丑。

  83min:毁灭人性的家庭自杀。

  92min:种族法案。请出身你的证件,呵呵。

  103min:尽管他爱说话,可我一点不了解他。

  114min:这只动物活过。

  121min:这母亲有多毒。

  122min:对于纯正和完美的执念。

  End:惨剧结束,生活继续,开始酝酿新的惨剧。

  《帝国的毁灭》影评(二):选择与代价

  戈培尔说:我们从来没有强迫人民,是他们选择了我们。现在,该是他们为自己的选择献身的时候了。

  在我眼里,这是德国悲剧的核心所在。只是罪魁祸首的靶子太易辨认,以致于人们能轻易地将责任推卸到他们脚下,让他们更加醒目、更加明显。只是,行善可以隐姓埋名,人民的权利可以被代表行使,罪孽却不能被隐藏,也不能以代表的方式清算。希特勒既然是一个人,就一定有人性的一面;人民既然是人,也必定有兽性的一面。所以希特勒可以是小戈培尔们的“伯伯”,每个德国人身上点滴的纳粹主义集合起来,就能发动一部强大的反犹机器。

  这不是一句“欺骗”就能遮挡的问题。《狗镇》里的Grace对父亲说,但他们是人,人就是有这样那样的弱点。铁面的父亲回答:所以他们也得为自己的所做所为付出代价。冯提尔的手法不仅仅是为了省钱,当一切障碍物都不存在,当人们所有的行为都赤裸裸地出现在彼此眼前,无法回避时,人性再也无所遁形。Grace第一次被强奸的时候,狗镇的居民们仍然像平常一样活动。透明的恶行使一切平静变得荒谬而伪装,如果那些看不见的墙真的不存在会怎样?如果罪行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会怎样?情况会有所不同吗?或者这样问:他们是真的看不见还是装作看不见?当后来每个男人都去Grace的房间过夜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时,他们的眼睛看向哪里?上帝是仁慈的,他让我们学会了遮挡。有多少人性的软弱、怯懦、自私、残忍被四面墙壁所阻止,避免了考验、责问与彷徨,于是,我们可以继续衣冠楚楚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在上帝面前伪装成一个清白无瑕的好人。

  但我们是吗?我们真的是一个好人吗?我们对得起自己信奉的道德与良知吗?

  Traudl Junge在片头说,没有人逼我这样做,去柏林是我自己的选择。在片尾,她又说:我终于知道了,年轻,不是借口。

  Grace对父亲说,我不怪他们,在他们生活的环境里,他们已经做了他们最好的。她还说,如果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也不能做得比他们更好。

  如果仅仅是这样,留在潘多拉魔盒里的希望,实在不配被人类拥有。

  人类配得上的,也许只有上帝的滔天洪水。

  冯提尔的魔盒里,也藏着一个希望的精灵。皎洁的月光像上帝的探照灯,让Grace醍醐灌顶般看清了狗镇的现实。她对父亲说:他们的确做到了最好,但,还不够好,还不够好。

  于是孩子被杀死在母亲面前,房屋被烧毁,天空血红一片。

  原来希望从来就不是天使,与摩菲斯特的交易,才是惟一的出路。

  一定会有人指责导演以暴制暴。但Grace不是没有尝试过,圣母一般的纯洁的确能感染和改变人,然而,它们都是有底限的。在利益的分界线之前,它们总会戛然而止。

  冯提尔只是听从了上帝的旨意。如果上帝拥有原子弹,也许就不需要洪水了。

  《帝国的毁灭》影评(三):“年轻不是借口”

  “在约伦堡审判期间我听到的那些可怕的事情,六百万犹太人,持不同政见者,其他种族的人,他们的死深深撼动着我但我没有将其和我的过去联系起来,我一直安慰自己作为个人我并没有错。对此毫不知情,不知道事情如此严重。直到有一天,我路过弗朗兹·约瑟夫大街为索菲·肖尔而建的纪念碑,我看她跟我差不多年纪,她在我投靠希特勒的那一年遇害。直到这时我才明白年轻不是借口,这也许有助于理解事情的真相。 ”,这也许有助于理解事情的真相。 ”

  ——《帝国的毁灭》

  引用 索菲·肖尔 的相关资料

  納粹統治德國期間﹐慕尼黑大學的一名教授和幾個學生以“白玫瑰”為名﹐大量散發自制傳單﹐直指希特勒發動戰爭的暴行和失敗的命運。肖爾兄妹﹐漢斯和索菲均為白玫瑰成員。1943年2月18日﹐他們在慕尼黑大學發放傳單時被捕﹐四天後被納粹法庭以所謂“人民的名義”判處死刑並于當天執行。兩年後他們製作的傳單被盟軍數以百萬計的空投向德國的土地﹐希特勒統治的第三帝國在幾個月內土崩瓦解。

  《帝国的毁灭》影评(四):随想

  终于在一个嘈杂的网吧静静地看完了《帝国的毁灭》,本不应在如此心情低落的时候加深负面情绪,还是忍不住看了。

  当看到一个曾经意气风发气吞天下的56岁壮年男人背着颤抖的手,竭斯底里的面对背叛,我居然动了恻隐之心,曾经信念如此坚定的人最后依然选择了自杀,不是为了他曾经屠杀过的成千上万的生灵而忏悔,只是因为找不到一个继续坚持的理由。我突然感觉信念原来如此伟大,而又更加可怕。

  然后想起《痞子英雄》里面的一句对白:“历史,只是胜利者口中告诉你的故事;你永远不知道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需要多大的勇气。”然而,谁执对错?在特定的时刻,艺术家可以成为灭世魔头,流氓也可以拯救世界。

  《帝国的毁灭》影评(五):希特拉的最後12夜

  二次大戰時候,蘇俄紅軍進駐柏林,納粹德軍節節敗退;電影《希特拉的最後12夜》〔Downfall/Der Untergang〕把三名當時在德國總司令部地下基地工作的當事人:秘書祖度楊格(Traudl Junge)、一名電話接線員及一名軍官上校的日記摘錄和目擊證詞串連重組,把德軍瀕臨瓦解邊沿的這一段日子,地下基地內外,總統希特拉自殺前後在柏林所發生的事逞現在觀眾眼前。

  據說,這部電影在德國上映時引來極大爭議,有評論批評電影淡化希特拉在二次大戰時的惡行,只把他描寫成一個壯志未酬而歇斯底里的失落政客。誠然,電影中沒有心狠手辣老謀心算的政治手腕,亦沒有羽扇綸巾勝算在握的軍事調度;電影中的希特拉,患上柏金遜症,無法確實地掌握自己的軍力,無法凝聚軍心,部下都不予以信任,對軍令陽奉陰違,逕自撤離崗位,逃離柏林,發動政變,對外訛稱希特拉病重垂危,無力執政,圖謀與俄軍談判,宣佈戰敗;電影中的希特拉表現溫文爾雅,嚴然謙謙君子,對女仕們溫柔體貼,對小孩呵護備至,其中一幕,部下的兒女都圍在希特拉身旁,甚至坐在他膝上唱歌,就是前所未聞,難以想像的畫面;電影中的希特拉,不是「希魔」,也不是「納粹狂徒」,而是「總統先生」,是「希特拉叔叔」...相比起多年來接觸過的其它描述,電影中的希特拉無疑更像是一個人。

  http://wilsonshum.blogspot.com/2005/04/12.html

  《帝国的毁灭》影评(六):信仰的力量

  我不会引经据典,更不会说些什么大道理。甚至,我连二战时期种种故事也是知之甚少。

  但仅仅从这么一部影片里,我看到的是导演想要表达出另一个所谓‘真实’的德国。抑或可以说是真实的希特勒。

  所有的战争片都逃不出一个结果,那就是成王败寇谁胜谁负罢了。是的,历史需要这样的结果。事实上,人类好斗的天性也在此显露无疑。好吧,让我来想想。如果我现在有一台时光机,可以立马穿越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而恰好我的身份又是伟大的日耳曼人民。那么,我会不会痛哭流涕的抱着希特勒的腿大喊‘啊,元首,请带领我们,不要抛下我们’。

  好吧,容我说一句。希特勒,你真的好NB。

  作为一战战败国,在短短的二十年里发展壮大,直至称霸整个欧洲。这一切不都应该归功与纳粹党的领导吗?是的,历史总是会有人站出来批评。所谓的战争,不就是一场游戏。

  ‘游戏结束了’

  戈培尔如是说。然后毅然决绝的去追随黄泉路上的元首。就是这句伟大的台词,一语道破所有的迷局。

  电影里有很多小片段都让观者可以感觉到,德意志帝国精神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人心里。用防空炮狙击苏联军队的孩子,骂着自己的父亲‘懦夫’。同队的小姑娘小青年在弹尽粮绝后行着纳粹军礼双双殉国。貌似一脸纯真无邪的小护士见到元首激动的语无伦次。

  当然,在那种情况下,还是有头脑清醒的人。那就是他,光头内科博士啦。影片唯一能让我感到欣慰的就是这哥们了。

  军人就是为了战争而存在的。医生就是为了病人而存在的。秘书就是为了记录而存在的。接线员就是为了信息而存在的。

  战争即将结束,元首已魂归‘天国’。战壕里某某某因为摧毁苏共的两辆坦克颁发二级十字勋章。啊。这是何等的荣誉啊。

  这是我的职业,这是我努力得来的荣誉。

  人生已经活过了二十五个年头的我,到现在还搞不明白什么是荣誉什么是信仰。可你们小小年纪就得到如此之多的勋章。真是让我情何以堪啊。

  如果我有一台时光机,说不定我的勋章比你们的还多。你不这样认为吗?

  历史告诉我,这世界真的没有对错。假设希特勒整的打赢了整个战争,消灭了所有犹太人。那么现在的世界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情景呢?

  存在主义告诉我,你就是你,再不是其他人。且无任何意义。事实总是在时刻在敲打着我的脑袋,醒醒吧,现在是天朝和谐,你只是一介屁民。

  好吧,我想,我也被洗脑了。

  《帝国的毁灭》影评(七):毁灭。。。。。。。。。。

  12天时间凝聚在3个小时里,你还真不能说他冗长,《泰坦尼克号》还是3天凝聚在3小时呢。实际上,在看的时候,我还希望影片的时间能够继续持久一些,因为影片对于德意志帝国的最后12天的刻画是全面而细腻的,在阴郁中,德意志那颗罪恶的心脏缓缓结束了跳动。

  导演在片中刻意营造出深沉的色调,封闭的地堡一直是影片的核心线索,交织其中的有希特勒最后的声嘶力竭,有戈培尔一家孩子无知的欢笑,有德国人民深切的苦难,有女秘书的茫然不知所措。柏林投降前的方方面面似乎都和这个地堡扯上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希特勒的表演是十分成功的,从最开始的自大,到癫狂,到臆想,到绝望,演员成功的抓住了这个人物在覆灭前心理变化的走向,将各种复杂元素拿捏到位,将这个形象最后的疯狂演绎得逼真传神。

  而作为一部朴实的半纪录电影,影片中没有太多华丽而复杂的镜头元素,人物的表现就成为了其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实际上导演也成功做到了这一点,片中他所选择塑造的各个人物都能反映出当时德国人各种复杂的心态:军官们为是战是降而争论不休,最终纷纷饮弹自尽;孩子们被欺骗上了战场,在惊恐万分后才想到父母的怀抱;高层人物对领导者即将覆灭的绝望,演变为杀死自己所有孩子并自尽的变态行为;普通民众在这场战争中的饱受苦难,甚至遭受同胞杀害的悲惨下场。3个小时的时间,把一副破败不堪的柏林百态展现在观众眼前,一览无遗。

  影片没有刻意营造一个罪恶的希特勒,但却以最有力的方式揭示了希特勒的罪恶。

  帝国的毁灭,想告诉我们的是,战争的疯狂,最终不仅将毁灭普通人,也会毁灭它的发起者

  《帝国的毁灭》影评(八):历史,不给我们借口

  我知道,所有对历史的评价或者说对尽可能还原历史的历史电影的评价都是张狂的自以为是,都是某种意义上的亵渎,但是我依然选择对这部电影进行我自己的解说,沉默地思考是一种尊重,发声也是一种尊重。

  我曾经一直在想,我们有没有办法去还原最真实的历史,那些过去的事情和事情的本质是不是真的可以以它本来的面目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如何分辨那里面微妙的变化和所有理智和疯狂的念头的本质。

  我想我没有这个能力,但是我看到了有的人有,就是在我看到了这部叫做《帝国的毁灭》的电影后。这是两三年的一部德国人电影,这部电影没有诅咒或者颂扬的道德腔,没有好莱坞式的英雄,更没有滥情。但是,它给我力量,宽恕的力量,理解的力量,反思的力量。

  即使是二战的时候德国纳粹的卑劣行径,我都认为德国人是值得尊敬的,一个人和一个民族都可能在各种的历史原因下走入误区,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反思和一味推卸责任。历史绝对不是一个人就可以改变的,所以将责任推卸在一两个人身上,或者仅仅是妖魔化一两个人不是理性的人民的行为。而在《帝国的毁灭》里,我看到了这种理性和反思的态度。

  没有人是上帝,所以我们都没有资格去评价他们的生命经历,也没有办法去用分数来评判他们的价码,即使他们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创伤;因为现在的我们和他们不是在同样的处境上,我们只能揣测他们,却不能真正去了解每个人内心的挣扎。在电影里,希特勒对自己的将军动怒的时候,曾经屡次提到这是对德意志人民的背叛,可是他又从来不能把人民当作人,他不同情受害的德意志人,他和戈培尔同样认为德意志人需要面对他们的选择的纳粹,他不同情那些犹太人,并且认为别人对弱者的同情是脆弱而虚伪,罪大恶极的希特勒何尝不也是一个挣扎的人?

  在战争和苦难面前,不同人有不同的表现。生病而又坚持在岗位上做手术的医生,没有选择离开的军医(抱歉我忘记了他们的名字),经历了战争的疯狂而终于明白了战争是怎么回事的孩子,支持布尔什维克尔被绞刑的市民,不被重视的生命,毒死掉自己六个孩子的戈培尔夫妇,面对投降的结局毫不犹豫地自杀的军人,轻易地死掉的平民和侥幸活下来的市民。有的人在战争中明白了上帝的意图,也有人在来不及冷静之前就死去。战争是一种苦难,经历二战的世界人民是这样,德国人也是这样。

  历史总是不能改变的,但是历史却会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家有惊人的重复,我们不去改变历史,而历史却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不去重复历史的悲剧才是最重要的吧。

  《帝国的毁灭》影评(九):冷静,严肃,纪实,扼腕

  二战题材的电影有很多,也有不少拍的很惨烈或很感人的,但是像《帝国的毁灭》这样强烈纪实风格的作品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自然,它是出自冷静严谨的德国人之手。由正宗的德国人来演的纳粹和由德裔美国人甚至非德裔来演是绝对两样的。德国人的那种独特的冷静和纪律,信仰和职业道德是哼哈奔放的美国人绝对模仿不出来的,比如前几天看的《猎杀U-571》里的德军就是典型美国人演的。

  《帝国的毁灭》着重描述了希特勒的最后12天的历程,影片一部分取材于历史著作,更有一部分取材于片中的线索人物,希特勒的秘书Traudl Junge以及其他一些历史见证人的回忆录(诸如发生在地堡之外的剧情基本取材于军医Ernst-Günther Schenck的回忆录)。一个秘书的回忆录通常是基于亲身经历的,大是大非的史观问题牵涉较少,这就让《帝国的毁灭》中的希特勒比其他作品中的纯恶魔或喜剧角色更加有立体感,最大可能的从一个先前罕有的角度还原了这个历史风云人物的最后一刻。这也是本片最大的看点所在。

  片中绝大多数人物,上自希特勒和戈培尔,下至狼穴碉堡里的电工和柏林街头尽职的军医,都是活生生的真实人物。影片的结尾用字幕交代了这每一个人物后来的命运,这给我带来的真实感和命运沉浮的感慨,是其他二战电影无法做到的。

  《帝国的毁灭》的第一主角自然是希特勒,其扮演者Bruno Ganz是著名的剧场出身的扎实演技派演员,为了演好希特勒,他专门花了四个月时间研究希特勒的生平和行为习惯,在电影中甚至出色的还原了希特勒那独特的奥地利口音德语。这个希特勒正如史书记载的一般狂热,在3小时长的影片中他大概对各将领歇斯底里了七八回,每一次都那么的传神,让我由衷的敬佩这位演员的功力。另外他对待秘书这样的助理人员又是和善宽容的,他与爱娃的爱情也是真挚的,显示出了一个真实人物的立体感。这些细节显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秘书回忆录的贡献。

  3个小时的时长,大部分场景都在底下碉堡中。可能会让人感到一些漫长和沉闷,但这正是强烈的纪实风格所需要的。Bruno Ganz出色的撑起了全片的主架,同样出彩的还有周围的几个人物,以爱娃与戈培尔一家最为突出。爱娃知道自己是来和希特勒共赴黄泉的,但她并不后悔,对轰炸置若罔闻,主持着一个个舞会和晚餐,坚强的用乐观的姿态活跃了这最后的12天的地堡内沮丧绝望的氛围。她和希特勒在临终前办的婚礼也是令人叹息,主持婚礼的牧师甚至要查看元首的身份证这样的细节再次印证了本片强烈的纪实性。以撰写回忆录的秘书的视角来看,爱娃是一个积极热情,和善温柔的人,自己慷慨赴死,同时又希望其他人能够好好的活下去。

  戈培尔一家是希特勒之外的另一个重心。戈培尔的演员貌如鹰隼,比我以往见到的所有戈培尔都要阴森恐怖。仅仅靠气息就已经锁定了纳粹宣传部长的不二人选。作为纳粹罪行的第二责任人,他冷酷无情的组织未成年的少年冲锋队去抵挡苏军的坦克,还发表了这样的结论:“我们从来没有强迫人民,是他们选择了我们。现在,该是他们为自己的选择献身的时候了。” 这句话不得不令人深思,战争责任是否就应该全推在希特勒和戈培尔身上?

  戈培尔夫人是一个气质高雅的狂热分子,在最后的几天她带着6个孩子住进了地堡。影片着重渲染了这天使般的6个小孩子,然后在最后一刻,戈培尔夫人坚决的毒死了自己的所有孩子,再与丈夫一起自杀。理由是:不能让孩子生活在没有国家社会主义的天空下。

  除此之外《帝国的毁灭》还描绘了一系列外围人物,如爱娃的妹夫,鼓噪逃跑的Hermann Fegelein,纳粹德国的经济领导人Albert Speer,希特勒高大的私人警卫员Otto Günsche,坚持冲锋到最后一刻的党卫军Wilhelm Mohnke,柏林守备总司令Helmuth Weidling等等,当然也少不了希姆莱、戈林、凯特尔等人。其中军医Ernst-Günther Schenck是作为发生在碉堡之外的所有剧情的线索人物存在的。柏林已成为人间地狱,他目睹宪兵队肆意以“不抵抗苏军的逃兵”名义处决平民,也目睹了一些甘愿为第三帝国陪葬的狂热年轻人。

  在这些年轻人中间有《帝国的毁灭》中唯一的非真实人物,12岁的“希特勒敢死队”队员Peter Kranz。本片对他施以浓墨重彩,描述了他从一个被洗脑的无所畏惧的小敢死队,甚至因为摧毁了苏军坦克而被希特勒授勋,直到珍视生命勇敢生存的转变过程。影片最末的场景也是他和线索人物秘书Traudl Junge骑着自行车,迎着初升的阳光,脱离了重重包围。

  事实上这个人物也是有原型的,那便是下面这张真实的历史照片,左侧的希特勒在1945年的柏林为据称是最年轻的铁十字勋章获得者,12岁的 Alfred Czech授勋。然而真实的历史毕竟不会像电影中结局那般美好,我们无从知道这个孩子的命运,很可能他没能在战争中幸存。不禁再次扼腕。

  http://www.fatdudu.com/2011/02/der-untergang/images/

  在影片的最末,白发苍苍的Traudl Junge在采访中说道:“当我在纽伦堡审判知道有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这一最震撼我的事实,但我看不出与我的过去有任何关联。我没有罪,也不知道那些事。直到有一天我经过树立的索菲萧尔纪念碑,看到她是和我同年出生,在我开始当希特勒秘书那年,她被处决了。这时我才发现,年轻并不是借口。”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帝国的毁灭》影评(十):母亲对孩子的杀戮,是纳粹可憎的最深刻映照

  真的认不出《帝国的毁灭》里饰演希特勒的演员就是《柏林苍穹下》里的天使,造型师太厉害了。电影还原了作为人的希特勒自杀前的最后日子,他至死坚信自己发动的种族灭绝是无以伦比的正确,一般来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希特勒绝对称得上反例,他把致命的毒药像勋章一样“授予”他的属下,将帅们提出的所有为平民考虑的建议全都被否决,这个高智商的天才简直缺乏最起码的人性。还记得当初看《苏菲的选择》时的震撼,二战时一个母亲因为未能保全孩子终生郁郁而自杀,本片中希勒特的亲随戈培尔夫人则为了追随“伟大的领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六个孩子,原因是她无法容忍孩子们生存在没有帝国天空的国家,记得她给大女儿服药的时候,大女儿冥冥中似乎明白点什么,坚决不肯服药,她哭着哀求妈妈,以及站在门外的爸爸,他们无动于衷,最后大女儿被捏着嘴巴强行灌了药。有时候清醒的人反而最受痛苦。在希特勒称赞她是德国最勇敢母亲的赞美声中,在这场有悖最基本的“虎毒不食子”常识的母亲杀戮子女戏码里,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看清楚纳粹的惨无人道、丧尽天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帝国的毁灭》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