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俗共赏》是一本由朱自清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页数:1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雅俗共赏》精选点评:
●啊 后期有点看不进去
●四平八稳,不过不失,边读边忘,过眼烟云。
●朱先生要是多些寫散文的力氣就好了。
●第一次讀佩弦先生的散文,其意新穎卻少有劍走偏鋒之奇,算是比較規矩;文字又很明晰,語言樸素又豐富,總之雅緻極了。《論百讀不厭》一文最喜歡——誦讀經典是為了知識和教訓,自是須正襟危坐地反復讀;而重讀小說是為了情節、重讀詩文是為了聲調與字面影像,這是可以在床上、火車輪船上隨隨便便讀的。關於影像:“梁啟超先生說過李義山的一些詩,雖然不懂得究竟是什麼意思,可是讀起來還是很有趣味。這種趣味大概一部分在那些字面兒的影像上,一部分就在那七言律詩的音樂上。字面兒的影像引起人們奇麗的感覺;這種影像所表示的往往是珍奇、華麗的景物,平常人不容易接觸到的,所謂七寶樓臺之類。民間文藝裡常常見到的‘牙床’等等,也正是這種作用。”
●作者的散文写得好,但不太适合写这种文艺理论的杂文,感觉分析浅面也窄,论雅和俗感觉两者内涵都没括清,将百读不厌的原因推论为声调优美,实在不敢苟同。引起思考的是“逼真”和“如画”两个概念的提出,前者往往形容画像真的,后者形容真物像画,面上好像是互为论证,到底像真好呢还是如画好。
●对《论雅俗共赏》、《论百读不厌》两篇印象比较深,也比较有体会。
●“意义和使命压下了趣味,认知和行动压下了快感。”膝盖被射穿了。读谈朗诵诗那几篇想起刚开始用iTunes的时候订过的一个podcast,读诗会的bootleg之类的东西,噪音嘈杂,每周都听着老美在里面嚎叫。有一期赶上anti-gov的内容,果然是朗诵赋予了这类诗歌别样的生命吧。
●你看,那是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忽然前所未有地遭遇了来自世界几千公里外的文化,时间轴和空间轴的交汇给当时为数并不多的知识分子(高小毕业或者念过几年私塾就可以算知识分子了吧)开辟出无限的机会。有这么多的空白领域等待你去填补,仿佛随便做点什么甚至只是绍介点什么就是崭新的,就可以开创一个天地。而很多这样的“天地”,在现在看来是太简陋或者太琐细、是可笑甚至可厌的。
●不知为何我觉得有特殊时期色彩,不对某古墓派的口味。
●15年4月13重读,觉得文字从容甘美,以前轻视朱自清的文章,惭愧。朱自清在中国是个类似茨威格的存在,对于历史和现实,以及自身在其中的位置,有极其清醒深刻的认识,而态度雍容端正,不卑不亢,看似柔弱实则刚强。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一):朱自清的文学评论
书名虽然是《论雅俗共赏》,但我觉得这本书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文学评论集。他把自己对于文学以及时事的一些想法表达了出来,供大家参考。
唐朝安史之乱后,门第迅速垮台,社会等级开始松垮,老百姓加入士流逐渐增多,雅俗共赏也开始慢慢地成为一种趋势。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功更让备受蔑视的词曲和小说戏剧有了正经的地位。没想到,每一次社会的重大变革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文化的趋势。
而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确是里面比较异类的《论老实话》。朱自清的一个观点我很赞同,那就是“交浅不言深”。大家一见面也及时客客气气,说一些不相干的门面话。毕竟,所谓的“推心置腹”,总是二三个知己才成。这不叫虚伪,只是人生的一种态度。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二):读书读什么
专业的人读专业内容,我这种外行人,读自己想读的东西。
至于里面过于专业的,涉及到国学、文学、历史等专业的内容,不是我过于细致深入耗费时间的地方。
至于有用的内容——在我看来——是下面的这些:
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从低处向高品位、高水平发展,而不是把品味和档次高的文学艺术作品硬拉下来迁就低素质、低水平的读者和观众。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及艺术水平的;相反,人们却不应要求作家和艺术家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经验是材料,想象是模仿的图样。“呆”是不明厉害,“迂”是绕大弯儿,“腐”是顽固守旧,“学究”是指一孔之见。总之,都是知古不知今,知书不知人,食而不化的读死书或死读书,所以在现实生活里老是吃亏、误事、闹笑话。总之,书生的被嘲笑是在他们对于书的过分执着上;过分地执着书,书就成了话柄了。你们做诗人的人老是这样窄狭,一口咬定世上除了诗什么也不存在。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吗?我不能想象一个人不能在历史(现代也在内,因为它是历史的延长)里看出诗来,而还能懂诗。……你不知道我在故纸堆中所做的工作是什么,它的目的何在……因为经过十余年故纸堆中的生活,我有了把握,看清了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我敢于开方了。方单的形式是什么——一部文学史(诗的史),或一首诗(史的诗),我不知道,也许什么也不是。——你诬枉了我,当我是一个蠢鱼,不晓得我是杀蠢的芸香。虽然二者都藏在书里,它们的作用并不一样。中国文学史里,小说和戏剧一直不曾登大雅之堂,士大夫始终只当它们是消遣的玩艺儿,不是一本正经。小说戏剧一直不曾脱去了俗气,也就是平民气。等到民国初年我们的现代化运动开始,知识阶级渐渐形成,他们的新文学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接受了欧洲的影响,也接受了“欧洲文学的主干”的小说和戏剧;小说和戏剧这才堂堂正正地成为中国文学。以上。
谢谢朱自清先生的好文好书。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三):读摘
这本小书是朱自清仙去之前所撰写的几篇文章的汇总。其中大多是文艺性的论文,其中《论逼真与如画》一篇最见朱先生的旧学功底。不过我所关心并不在文艺而是能对语文教学有所启发上。因此只摘录几段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在《论百读不厌》一文中,朱先生说“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所谓‘意自见’,‘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这是不能着急的。”,“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浏览阅读小说更只是为了消遣,他们要求的是趣味,是快感。这个诵读经典不一样。诵读经典是为了知识,为了教训,得认真、严肃,正襟危坐地读,不像诗文和小说可以马马虎虎的,随随便便的,在床上,在火车轮船上都成。”在这里朱先生提出了经典的教育意义,并且指出了怎样来阅读经典,其实如果能做到保持一颗怀有敬意的心,以什么样子和在哪里读并不重要了。这里让我关注的是,朱先生对经典的态度与在《经典常谈》中有了一些变化,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朱先生开篇谈到“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在这里我们看到朱先生介绍经典时使用了“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并赞同“教人见识经典一番”的说法,这种看法有可能是朱先生早期对待经典的态度,而在晚期明显地认识到了对经典的阅读并不是“不在实用”的。此外,在本文中,朱先生还强调了感觉在阅读中的作用“感觉的享乐似乎是直接的、本能的,即使是字面儿的影响所引起的感觉,也好多少有这种情形,至于小调和吟诵,更显然直接诉诸听觉,难怪容易唤起普遍的趣味和快感。至于意义的欣赏,得靠综合诸感觉的想象力,这个得长期的教养才成。然而就像教养很深的梁启超先生,有时也是让感觉领着走,足见感觉的力量之大。”这其实指出了直接诉诸听觉的声音对理解力帮助是很大的。
在《论朗诵诗》一文中,朱先生回忆了听闻一多先生朗诵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时的感受,然后谈到了对朗诵诗的认识:“似乎适于朗诵的诗或专供朗诵的诗,大多数是在朗诵里才能见出完整来的。这种朗诵的诗大多数只活在听觉里,群众听觉里;独自看起来或在沙龙里念起来,就觉得不是过火,就是散漫、平淡、没味儿。对的,看起来不是诗,至少不像诗,可是在集会的群众立朗诵出来,就确乎是诗。这是一种听的诗,是新诗的新诗。”“朗诵诗可不伺候谁,只是沉着痛快地说出大家要说的话,听的诗有话要说的一群人。”“不过朗诵的确得注重声调和表情,朗诵诗的确得是戏剧化的诗。”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们在诗歌朗诵教学上不注重听觉再现的弊病。
在《中国文的三种型》一文中,“郭先生特别强调‘中国文学的音乐’,同意一般人的见解,以为欧化的白话文是‘哑巴文学’,他对中国文字的音乐性是确有所见的。”“古人作文不知道标点分段,所以只有在音节上求得句读和段落的分明。”在这里,文字的音乐性被提出来了。在教学中,我们总是让学生读懂字音,但并没有主意从音节上求得什么,而只是看学生的发音是否准确,吐字是否清晰上了。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四):雅俗是兄弟
这本书应该是带有很强学术味的随笔集。一共有十几篇文章。我一篇一篇说一下我的感受。
1,论雅俗共赏。这一篇的趣味在于,从中国文学历史的演变中, 分辨出雅与俗的主客关系。其中雅为主, 俗为客, 占主位的雅从排俗、融俗、改俗到同俗, 与俗共舞。这种雅俗、正奇的有机演变, 既让我们看到了俗的是如何一点一点变成雅的, 又让我们看到了雅的又如何一点一点接纳俗的。
雅与俗,真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真可谓雅离俗不活,俗离雅不化。是有趣的辩证的文艺现象。
2,论百读不厌。这一篇提到, 诗歌之所以百读不厌, 是因为可歌可咏。
3,论逼真与如画。朱自清先生在这篇里细辨了这两个看起来有点矛盾的形容词。有点咯嗦。
4,论书生的酸气。这一篇朱先生极详细的考据了「酸」字的来历。看得出, 朱先生在思想上的一些变化的痕迹。
5,论朗诵诗。这一篇对诗歌来说是极重要的。尤其是中国诗。中国诗(包括旧体诗和新诗)的好坏评价标准, 应该在音调声韵上。可是这一点渐渐的被人遗忘了。
6,美国的朗诵诗。略。
7,常识的诗。略。
8,诗与话。这一篇里, 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位努力尝试用白话写诗的学者, 写出来的新诗却谁也看不懂, 甚至还需要写注脚。
倒不是他用的白话还不够白, 在我看来, 他用的白话已经十足的大白话了。
他的白话诗之所以意象晦涩, 是因为他的思想感情、他的修辞与白话南辕北辙, 搭不到一起。由此可见, 白话不仅仅是符号系统的变化, 而且是生活内涵(思想感情和修辞)的变化, 这样才能真正写出字人人认得、意思也人人认得的白话诗出来。
9,歌摇里的重叠。这一篇让我觉得, 其实诗歌主要的技巧就是重叠。
10,中国文的三种型。这一篇是对另一位老先生的书稿的评论。让我没想到的是, 这位老先生在书稿中提出的观点对我来说很新鲜很有启发。比如, 他就提出, 中国的文章, 从远古到如今, 经历了三种类型。开始是说什么就写什么, 后来演变成以某种程式为准的说什么与写什么两分, 再后来, 就是老先生写书的时候了, 又回到了说什么就写什么的类型。这实际上是中国文章的演变史。书稿中看来还有很多新鲜的有启发的观点。我要找来读一读这本书。
11,禅家的语言。我同意这一篇里总结的, 禅家能灵活地运用中国的语言。但是, 朱先生似乎把禅家的这种本领归因于禅家对语言的某种层面的否定。我却不以为然。我倒觉得, 禅家对汉语灵活的运用, 源于他们对佛理的较深刻的理解。佛家的意理是某个侧面的辩证法。这一点我读了黑格尔之后很能确信了。
12,论老实话。略。
13,鲁迅先生的杂感。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动情。
14,闻一多先生怎么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这一篇也是纪念的文章。情感的深切自不必说了。文中提到的闻一多先生给中国文学史分为唐以前为诗的阶段, 宋以后为小说戏剧的阶段的两分法, 很有意思。要找来相关的书读一读。
这本书中「中国文的三种型」和「闻一多先生怎么走中国文学的道路」这两篇给我的启发最大。
这本书是朱自清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他也是一位值得纪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