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是一本由【英】托马斯· 哈代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页数:5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苔丝》精选点评:
●很美
●喜欢啊 对哈代相逢恨晚
●我居然迷上了这个悲剧故事…
●苔丝的悲剧性在于他的善良,同时安吉尔和亚力克都有各自的性格上的悲剧性,上天给予了她美貌,同时也带给了她悲剧,在各种巧合,各种悲剧之中,苔丝不可避免的要走向毁灭。在读的时候时刻在为苔丝的悲剧性命运所纠结,震撼,感动。
●一个宗教吃人的时代,也是一个纯良的时代。
●苔丝为爱而死,那是她作为一个女人最圣洁的结局。苔丝对安琪尔的爱,太热烈,太痴狂,可这不能怪她,这是她最美好的地方。
●爱情表面下有着很深的蕴含在里面。
●所以最后会和小姨子在一起吗?
●前四百页没有任何动人的地方,跳着读也毫无影响,因为文字没有力量。后面一百五十页好起来,像一首伟大的诗。巨石阵那一段尤其好。杀德伯那一段不好,浪费了。哈代没有写小说的天赋,现实面把控不住,只靠诗的力量才能将故事撑起来。
●如果那日,我们曾跳过舞。我着白裙,你穿灰衣。芳草萋萋,日色温柔,初刻相逢的圣洁与纯真,我们必将幸福。必将幸福。 将不会有泪水反复浸泡的忏悔与诅咒,将不会有命运交错压碾的痛苦与追悔,亦将不会有我与你,在巨石阵,乌鸦群下的诀别。
《苔丝》读后感(一):《苔丝》读书笔记
苔丝是诗一般的存在,“她周身洋溢着诗意,她的一举一动都是诗……她把诗人只在纸上写写的诗,活生生的显现出来了。”
“当她迎着柔和的南风,又蹦又跳地向前跨越的时候,她的希望与阳光融为一体,仿佛构成了一团团理想的光球,环绕在她的周围,在每一阵轻风里,她都听到了悦耳的声音,在每一声鸟儿的啭鸣中,她都悟出了快乐的音符。”
遭受过不幸之后,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痛苦与忧虑没能一直困住她。与克莱尔的相见、相知、相爱,既幸福,也残忍。不管怎么做都会被以前的阴影所影响、折磨。克莱尔对她是那么耐心、温和有礼,不同于亚雷克的色气和调情,他是真心实意想娶苔丝作为妻子。他的丰富见识和博学,以及对各种事物的看法深深吸引了她。可怜的苔丝更是饱受煎熬,在婚礼之夜告诉了他一切。后来的事情又来到了原点,苔丝又落到了亚雷克手里,绝望的她选择了深渊。
下面附上一段我十分喜欢的话: “苔丝的身上由于有着传统习俗的残余,所以她总是以为周围满是与她毫不相容的形体和声音,其实这不过是她想象的产物,一种可悲的错误的想象,一堆她毫无理由害怕的道德上的怪物。本来与实际世界不相协调的,就是这些东西,而不是苔丝。 她觉得跟一切都发生矛盾,实际上却与一切和谐,别人迫使她违背的,只是一条为人类所接受的社会法律,并不是周围环境所认识的自然法则,而且,它与周围的环境,也并不是像她所想象的那样格格不入。”
《苔丝》读后感(二):我们常把无奈交由命运说笑,虔诚地赋予未知以力量
重读苔丝,少了许多对这个凄惨故事的感受力,倒增加了许多偏理性的认知。
有些厌倦了“魔鬼与天使”这一类片面评判,而更关心双方如何一步步执着地走向两端。其实看完故事,就找不到这样至善至恶的例子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不过有一个很好的发现:无论如何,结果都会造成伤害的话,我们会去关注行为之前的动机,是有意还是无心。
如何认识一个人呀?
之前读简奥斯汀作品有记过这么个句子——“不仅要看他想了什么,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这是强调了比起轻易吐露的毫无分量的只言片语,也要记得难以真正落实的行动。现在又多了个“难言之隐”的例外,有些人总是有恰当的理由表现得里外不一,如果全把行为当真实,那也模糊了背后深层动机的体恤。再加上时间的维度,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问便更失准了,不过复杂的情况更接近真相。
爱他,只不过是幻觉的他。
这点从英文表述中更浅显,I love you. And You love me.主语和宾语,分明地告诉我们,这不是指代同一个含义。你爱的“他”,这个印象存在于你的脑海,和真实的他,是不完全重合的关系。你可以爱得忘我,也可以爱得忘他,爱呀,也可以无关真实的。
表现出来的,隐藏的,有意的,无知的,受局限的,混作一团、理清楚作甚,人们想要的是爱情的欢愉呀!那混杂着眼泪与心痛的痛苦呢?人们都不想要,却常表现地苦于没有办法放下。
人为什么会做这些违反趋利避害法则的事情呢?
细想想,品尝痛苦也是有益处的,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也是有益处的,出于想自我保护、避免再受伤、为自己申辩、免责、感受自己的善良、牺牲,感受他人的同情、沉浸其中的忘记一切、反复咀嚼得到教训、提高情绪的感受性……这都是深刻的体验呀,深刻到骗过自己再看不到其他。
那反面——冷漠麻木呢?可能息止,可能更可怕地爆发。
苔丝这个可怜人爱的纯洁姑娘,如果把她看作单纯无辜的受害者,那么这个摆弄是非的罪魁祸首就是命运吗?我们经常把无奈交由“命运”说笑,虔诚地赋予未知以力量。“随缘”可能成为我们放弃努力的借口,沉默的“尊重”可能也被误解为不被需要,当双方放弃沟通时,天知道对方的心理活动。
兜兜转转,把决定权交由时间、等一个自然契机的时候,可能时间的其他产物会先一步酝酿出世。
《苔丝》读后感(三):苔丝感想,而不是剧情介绍
刷了最近女性视角、夫妻题材的电视剧《三十而已》的几个剧情片段,让我联想起大名鼎鼎的英国文学大师哈代的经典作品《苔丝》,作品历久弥新、映照现实,他笔下的苔丝,“像游丝一样敏感、像白雪一样纯洁”,并被著名评论家欧文豪评价为文明世界最伟大的成功和哈代对人类世界最伟大的贡献。我只想说:看看人家!
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就会产出什么样的普罗大众的作品,苔丝质朴天然的美好品德和王曼妮权衡纠结拒绝渣男的情感动机是难以等同视之的。(是拒绝了吧,我只看了几个片段,别复合了打脸!)
狗血剧情略过,我想说说《苔丝》这部作品给我的体悟:
1、诗化小说领头人哈代,文笔流畅到令我震惊、行文如流水,潺潺流淌,无法阻隔。摘一段描写阳光的品品“这是八月里的雾气蒙蒙的日出时分。夜间那格外浓密的雾气,现在被暖烘烘的太阳一照,纷纷瓦解,缩成一团一团,躲进低谷和密林深处,在那儿等着被阳光晒得无踪无影。由于雾气的缘故,太阳有了一种奇特的情绪以及和人类一样的目光,要想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得用男性代名词才行。他现在这副面貌加上景色中没有一个人影,所以立刻清楚地向我们解释了古代人所以崇拜太阳的原因。我们会感觉到,普天之下再没有别的宗教更为合情合理了。这个发光的物体有着金色的头发,温柔的目光,神采犹如上帝,他朝气蓬勃、目光热切地凝望着趣味横生的大地。过了一会儿,他的光线穿过百叶窗的缝,渗入屋内,一条条光带,犹如烧红了的火钳,被他投射到碗橱、五斗橱以及别的家具上,并且唤醒了还没有起床的收割者。”
写这种小说的还有个中国作家废名,因为是母语,读来更沁人心脾:“一棵树,不同那密林相连,独立,就在道旁,满树缠的是金银花。他真不知怎样地高兴,他最喜欢金银花。树是高高的,但好像一个拐棍,近地的部分盘错着,他爬得上去。他爬,一直到伸手恰够那花藤,而藤子,只要捉住了,牵拢来一大串。”;“好天气,仰天打滚、草色青青。”
摘的话写出文字的优美,读着读着就会莫名上扬嘴角,有一种碧波粼粼独钓,云卷云舒听风的细腻心动感,情节推动什么的倒成了小事。这是唯心的感受,每个人愿意的话自会寻到写给自己的那份文字,不见得每个人都能读出一样的情绪,也得跟作家投脾气[愉快]
2、说完作家文风,说说人物。谁都不能超越时代、阶层与经历去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人。读此书时,苔丝的至善至纯与两男主的至私至恶强烈地攻击我心。贾大兄弟说“女儿都是水做的”,但他没说这如水女儿须得天地之造化的,想来应是金生之、竹养之,不变成死鱼眼的前提还要嫁松石、生玉树。这四样缺一不可,此命万中无一吧。反之说来,哪一个穷人家的美女子不是苔丝、美少年不是于连呢?他们经历的精神世界的痛苦太深重(随波逐流的除外)以至于会把自己逼疯!
人类的选择并不多,时间的单线运行胁迫人们在某个时刻必须作出选择并行动,只要开始不对、选择一定不妥,结果注定非愿。“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这是昆德拉研究了尼采、研究了各种哲学思想后写在小说里的。你品、你细品。
3、其实联系现实还挺有意思,两个男主分别展示了女性要防的两类渣男:一类是魔鬼化身德伯维尔,困住苔丝肉体,一颗用宗教都救赎不了的荒芜的心,道德的底线已被心灵的贫瘠掏空;一次次引诱纠缠苔丝是为了填补心灵的贫瘠,他像无所自持、没有目的又无处不在的幽灵,让苔丝觉得这个保护他的人竟比责骂他的人更可怕。
第二类是伪装天使克莱尔,摧残苔丝的精神,用追求圣灵和纯洁的心包裹着自私的灵魂。用现在话就是使用各种pua手段,打击苔丝的自尊和热爱,把这样美丽质朴坚忍的女性一步步推向自轻自贱自毁的终途。生命尽头的苔丝还把妹妹托付给“幡然醒悟”的克莱尔。她的奉献是美好,但不是美德。虽然上面说的电视剧中的顾佳,也就是顾家这个词是社会给女人的质优标签,但希望我们这个时代,千万别,千万别标榜在男女关系中奉献与委屈求全是美德。
2020.7.29
沫
《苔丝》读后感(四):又名《德伯家的苔丝》
什么叫文学的力量,那就是没读之前被完全剧透,还能读得如痴如醉并在结尾处达到震撼。由于本书的场景人物较为清晰简单,情节也不十分曲折,因此一个本书简介已经剧透了主要发展脉络直至结局。然而哈代不愧是大师级的,仅仅基于这些看似单调的场景、几个人物和大部分时间接近平淡的情节竟勾勒出一部精美的佳作。
作品创作的年代都接近1900年,已然是维多利亚后期日不落帝国光辉璀璨的时代,居然还是以英格兰西南部乡村为主要背景,让我很诧异,就算这和作者亲身经历紧密相关仍旧没能解释我的疑问。成熟工业化的背景也是有的,然而终究若隐若现,比如挤奶场的牛奶通过当天的火车运往伦敦,伦敦人民次日早餐就能喝到;安吉尔为了经营农场特意关注现代化农业机械;农场加班加点在一天之内通过流动的蒸汽脱粒机将所有麦垛脱粒等。如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伦敦在本书中只是有一个遥远的象征,即使描写到了伦敦的场景,也不是作者核心的用意。
书中大段大段的文字只是描述乡村的农业活动,景色,人物日常,谈情说爱已经算是最有趣的情节,但是读起来却不乏味,温情脉脉的一幅19世纪末英格兰西南部乡村景象,也没有人物出格的表现或言辞,却个个饱满真实还兼具个性。和汤姆琼斯相比简直是一壶白水,然而异常甜美可口。最后30页突然紧凑到让人窒息,你明明知道杀了人的苔丝和安吉尔只有五天真正的“蜜月倒计时”,依然让你体会到什么叫步步惊心,担忧、期盼以及一对亡命新人的甜美小心情。而或许就是这种做出惊世骇俗举动后末路狂花般的纵情,让读者的心随同女主角一起绽放,虽然,在现实中,这种叫做典型的情杀,是在任何社会中都绝不被接受的。
一句套话放在这里倒很准确,感情没有对错。亚力克对苔丝的看似半流氓半痴情的爱和安吉尔对苔丝的那种纯儿又纯心灵契合的爱,真的是前者错而后者对吗?或许半数以上都是来自于男性本能的对年轻美丽的冲动吧。讽刺的是书中不止一次点出了,亚力克后来所谓的笃信国教和安吉尔那种谈人生谈理想都拜倒在了苔丝那青春靓丽的外表、火辣的身材以及超越普通农村姑娘的智慧和灵气面前,我从中品出的是高高在上的宗教和理性仍然无法战胜自然的力量。题外话一句就是“被创造出”的人类心心念念地追求真理追求上天入地却在设计人类源代码的未知力量前那么脆弱。再拉回题内,再稍稍揣测下,其实亚力克和安吉尔都是受女人欢迎的两类英国绅士,无非亚力克年长些有些老吃老做的派头,特别是一开始对苔丝很不尊重,那种霸王硬上弓的亲吻和亲密接触,把自己本身很好的一副牌打烂了,而安吉尔本质上也就是找个年轻漂亮崇拜自己的农村大美女,“里外”都实用,无非将情感这张牌发挥到了极致触发了女孩的一切美好感情。设想一下如果亚力克一开始就以娶苔丝为目的并尊重她的感受然后开展正常的爱情攻势(虽然到不了安吉尔那么文艺和细腻)并放慢一些节奏,我想象不出苔丝会有多少拒绝的理由,不过话说来如果那样就不再是作者原意的亚力克了。就算在那一晚,作者含蓄的笔触其实倒并非想隐藏露骨的肌肤细节,而是隐约传达了一种介于“临时激情”和“诱奸”之间的意思,当然这些假设不免男权角度的想法过重,多说也是糊涂账,还是点题本段第一句,感情没有对错。
o作no die和贫穷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亮点因素。安吉尔英文名字是天使,那种心理上的纠结也确实人间罕见。自己的妻子被诱奸,导致了第一次和第一胎都没有了,既要维持上帝缔结的神圣婚姻关系,不然对两家影响不好,又要唾弃妻子实际上分居,自己还跑去万里之外的巴西杳无音信,如果说苔丝第一次耽误在亚力克手里是和安吉尔无关,但这第二次一大半都要归咎于安吉尔。不过这种世间罕见的纠结也是出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冲突需求和张力显现,可以理解。相较之下更具普世意义的则是贫穷的力量。孤胆英雄式的奋斗,一切靠自己最终实现辉煌人生(事业和家庭)不是说不可能,而是往往忽略了一个起点参数,就是家庭背景。如果说老百姓家里自给自足子女一切靠自己白手起家的还不算是惨的,真正的暗淡则是一整个家庭的贫穷,不仅不能给你任何助力,更多的是巨大的拖拽,在万劫不复的深渊伸出无穷无尽的拉力阻止你摆脱这一切,巨大的贫穷不仅意味着无底洞般的经济压力,还伴随精神压抑和疾病。别轻易说什么事业成功几亿身价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而是这样的家庭会拖累你到迈出成功事业第一步的可能都没有。在主人公苔丝还没来得及靠双手改变人生之前,早就被贫穷的家庭拖累至深,特别是第二次落入亚力克之手,可以说安吉尔的推开以及贫穷的拥抱各占一半。如果给定一个极为负面的家庭起点参数,特别是贫穷和疾病,再依靠双人缔造人生辉煌的现实个案,和上亿元的乐透彩票中奖案例,到底谁更高些呢?
此外,本书中点滴的工业化片段仍旧如同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表现的情绪那样,更多地透露出焦虑、迷茫、担心等负面情绪。有时不免觉得,即使是殿堂级的著作,如果读多了也无法避免主旨的雷同和立意的重叠。所以在读完现存书籍之后,应该要明显增加后工业时代特别是现代当代社会的比重了,或许我还没有悟道大智慧,总觉得看书学习仍旧是为了学以致用在今朝,总不能一辈子都钻在距今天半个世纪前甚至更久远的书堆吧,许多名著中包含的抗拒工业时代的思想已经明显落后不适宜,更别提其他汗牛充栋的著作。科学技术以及更高层面的进步才是人类发展的主旋律,这方面,不论是哈代还是D.H.劳伦斯,完全回避了现实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