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24 03:08: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读后感精选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是一本由李欧梵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3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精选点评:

  ●像传记不像论文

  ●粗略读。主要读第一,二,四部分。 维特与普罗米修斯

  ●有意思

  ●本科

  ●以浪漫主义为线索把中国1920年代的作家串了起来,并追溯了其浪漫主义传统的来源。具体谈及林纾、苏曼殊,郁达夫和徐志摩,以及左翼作家郭沫若、蒋光慈和萧军。李欧梵认为,代表西方浪漫主义的少年维特(消极而多愁善感的)和普罗米斯修似的(生机勃勃的英雄)奠定了五四之后文学界浪漫派的两种模型,而发展到拜伦物力论(两种的结合)意味着中国浪漫主义架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变,即从情感发展到力量,从爱情发展到革命。五四时失败的浪漫文人正处于价值混淆的过渡期,他们缺乏生活经验,被迫自我依赖,企图以自我价值反叛社会,因而离乡别井和疏离便成为了自我理想化塑造的证明。而这种理想形象加剧了与忧郁现实之间的冲突,他们以自我肯定代替自我评估,以致1940年代以来许多左翼英雄(王实味萧军丁玲—冯雪峰艾青等)受到党的整肃。

  ●论文写的跟小说似的也是醉了⊙?⊙

  ●。。。就是不好看啊

  ●藏新星2010年第2版。

  ●没有铁屋呐喊好

  ●英文译成中文 总觉得有点怪 观点新 但不够深刻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读后感(一):这本书才应该成为教材

  熟悉了老掉牙的意识形态的教材以后,一直以为现当代文学没有什么价值,不愿去读,更不值得花时间去研究,但是读这本书以后,对中国的现代文学有了一种耳目一新和心旷神怡的感觉,对现代作家也有了一些新的看法,愿意去尝试读读。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读后感(二):陈思和对此书的评价

  李欧梵教授的这本早期著作似乎没有中译本,但英文相当流畅,方法也很平实。作者用历史传记的方法研究中国现代的浪漫作家,背景是19 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具体讨论则是中国作家如何“浪漫”。书中讨论林纾、苏曼殊、郁达夫、郭沫若、徐志摩、蒋光慈、萧军7 个中国作家的各不相同的浪漫经历,其经验和特征都是中国本土的,以中国本土经验来充实和丰富世界性的浪漫主义的内涵,以构成一个“中国—西方”的平等对话的学术平台。这正是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世界性因素所追求的目标。所以 ,在这部方法和观点上略嫌陈旧的著作里,我们仍然能够读出很有价值的意义。硕士生阅读。

  ——陈思和

  什么粥注:这篇文字发表在《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2期上,原标题是《第二届“北大 —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推荐书目》,当时李欧梵的《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中文版还未出,直到2005年中文版才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王宏志等人翻译。王宏志先生在译后记中说:“这本由一位从思想史训练出身,又酷爱文学、重视理论的欧梵先生写来的《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既重资料,又长于分析,不重花巧,没有虚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还起着典范的作用,它让人们知道认真做学问应该是怎样的。”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读后感(三):《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鲁迅能够以近乎超人般的力量,将内心的斗争和忧虑隐藏不露,更将它们抑压于精神和痛苦的自我反省中,从而凝练成一种深刻的洞察,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郁达夫却选择以写作和暴露他内心魔鬼给他想像中的读者来拔除和驱赶这些内心魔鬼,自白就是他的治疗法。在他将自己全部的弱点暴露出来后,便觉得舒服些了。

  还记得那日,在天坛大殿中读到有关林徽因、梁思成的故事。今日方知,梁思成为梁启超长子,林徽因又为徐志摩之恋人,而梁启超,则是徐志摩之师。

  徐志摩在剑桥与林徽因相爱,为求与爱人结百年之好,不惜飞渡重洋回国求亲。然造化弄人,彼时彼刻,林徽因已于梁思成立有婚约,梁启超知志摩为性情中人,必会不理却一切人情世故舍生求爱,故亲笔书信一封,劝弟子早日罢手。

  然志摩为一诗人,知爱情之伟大远在道义之上,又怎会轻易屈服?彼回信一封,信中说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去爱,是一种至高的真诚和抗争,剥下自己文明的虚伪,抛弃所有人为社会的外在限制,与所爱的人融合在一起。爱的巅峰,虽然无可避免是毁灭,同时却也带来了最终的自由。

  林纾强调爱的正确性,苏曼殊在爱中漂泊,郁达夫制造了爱的幻象,那么,徐志摩则是把爱的本身用他自己的生命表现了出来。

  如果徐志摩是伊卡洛斯式的追梦人的话,同样使用过伊卡洛斯神话的芥川,他的心中也有一个伊卡洛斯的梦吧。但是,对于那些想要通过艺术的“眼”来凝视世界的人来说,又有哪一个不曾环抱过伊卡洛斯式的梦想呢?我们都想拥有一对翅膀,可以支撑起我们平庸的身躯,想着太阳飞奔而去。然而,凡人的身躯毕竟是太软弱,经不住太阳炽热的眼光。于是,我们只得像伊卡洛斯一样,燃尽自己的翅膀,掉落于大海之中。

  有意思的是,徐志摩死于一场空难。他就像自己所希望的一样,在一架折断了的人造翅膀下,迎来了自己的死亡。这实在是命运的玩笑,同时又是生命的演出。在他的翅膀的烈焰中,他像一个真正的浪漫主义者那样,重演了一场古典式的神话悲剧。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读后感(四):罗曼蒂克消亡史

  大概是限于相关研究的不够充分和材料的尚未完备——论文完成于1970年——李欧梵的这本成名作的注释显得格外简洁,就像他的汉学家同行所常做的那样,这本书的主体部分是他基于一个有趣的命题所进行的阐发与引申性的论述(而不是像国内的很多文学史一样,是政治教条和革命术语下的资料汇编)。我们看到的是,在一个一切坚固都烟消云散的时期,古代士子在分化为现代作家的过程中,他们如何汲取西方浪漫主义传统来认识自己和定位自己的一个侧面,并因此流行起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文体和文人。林纾、苏曼殊是痛苦而不甚自觉的先行者,他们分别作为儒者和僧人迈出了第一步,之后就是普罗米修斯似的英雄,以及维特似的多愁善感的才子,形成两种类型的浪漫主义降落在无论是零余者郁达夫、富家子弟徐志摩,还是自我作神的郭沫若、革命诗人蒋光慈以及鞑子土匪的萧军身上(为什么没有选鲁迅呢,我不是很理解,他的呐喊与彷徨难道不是另一种可能的纬度吗)。李欧梵再聪明不过地指出,他们的命途是自发的(首先是基于对“情”的无上肯定)所以也是悲剧性的,到了政治板起面孔准备收拾一切的时候,浪漫主义的激情昂扬的红色就变成了血的颜色——这真是一曲“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挽歌了。 尽管我不很喜欢这几位作家尤其是徐、郭、蒋、萧的作品(他们的惊叹号用得太多了),但我也要承认,李欧梵精妙而具备同情之了解的论述,让他们回归到了一个气体鲜明的脉络中去了。他们最终留下了这样一副形影:他们一个人折射出另一个人,他们心神不定何处游移;他们偶尔认得自由,他们沦为被救的人;他们过度地活着,他们在绝望的孤独中寻找亲昵和爱意;他们在沉默和坚忍中期待着新的艺术和新的世界,却虚妄地摧毁了自己最深处的记忆;他们呼吸的气息是白日的迷幻剂,是迷梦中的时间机器,使他们得以往返于无数消失的岁月,它向着遗忘呼喊,就像恋情的最后的那一记钟声;他们的脚印重叠,他们向远方祈祷并且毫无例外地失败了;他们有时被部分归还,他们使得一个并不存在的事件,曾经存在过似的复活;他们用寻欢作乐来包装他们的苦难,正像他们从前用苦难来诋毁他们的欢乐;他们生在一个塑造和摧毁并存的时代,一个奢华和绝望交织的时刻,他们最终将在这厌倦中死去,在这虚无中活着。他们的悲喜剧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我们今天仍旧没有逃脱这样的宿命。(吐槽一下,新星出版社的审校实在有够疏忽,和昨天看的《新文学的传统》一样谬误甚多,譬如页270“古圣人民,胞物与”的点读错误和“普实克是其中一个学者率先在晚清杰作中注意到主观主义的潮流”的句式乱置)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读后感(五):中国现代作家浪漫的一代

  其实书名叫做早期现代文学的浪漫一代更为确切,因为27年清党之后,政治气氛的严肃使一批温和派浪漫作家都无法乐观,更枉谈浪漫。而进入三十年代后,国运维艰,任何浪漫自诩的作家都无法和社会疏离。

  五四后的第一个十年,我认为是中国上个世纪作品和大师集中喷发的黄金十年。西风东渐,流派纷呈。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交织互见,谁都不能完全割裂,霸占一方。书中所选的徐志摩、郭沫若是浪漫主义纯度较高的作家,萧军、蒋光慈等人的作品则是是现实主义背后隐约闪耀着浪漫的灵动。

  论及现代作家浪漫性的来源,应该是本土传统和西方点化互相生发的合力。中国的象形文字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感性的认知,而这种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又浸淫着这个民族几千年,而中国的历代文人在修齐治平之外又都多少带有一点生活情趣,对自然的感怀、对人生的伤往都触发了士大夫阶层的群体追求。《诗经》开篇之《关雎》就已经种下了浪漫的种子,而后,无论是儒家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道家的道法自然,包括屈原的《离骚》、《九歌》共同成为中国文学绵延两千多年浪漫主义的原点。

  到了晚近,国门渐开,中国文学渐与世界接轨。这是一个碰撞及融合的过程。在当时文坛上有话语权的一批文人大都吃过面包,所以对西方的文化遗产恨不能立刻嫁接于本土。而十九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又为本土文学提供了一个范本。所以,论及第一个十年的浪漫的时候,不能不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传统的浪漫和舶来的浪漫。传统的浪漫偏于气,舶来的浪漫偏于质。而在碰撞的过程中,传统的浪漫因白话文的兴起而受冲击挣扎着断裂,舶来的浪漫因顺之时代潮流而欣欣向荣。中国的留学生们兴奋而迫切地把欧洲一个世纪的浪漫浓缩成现代文学的十年。

  除了作品上的影响之外,五四后爱情理念的接轨以及个人主义的膨胀也是欧美影响下浪漫主义的又一刺激。

  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纪初留学的一批人中,日系的和美系的又有很大不同。留日的学生接受的是二手欧美,在作品内容指向、作品内在气质和欧美系学生又大不相同。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代表着最新潮流的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现代派等作家的作品没有得到译介,与徐志摩等人留学的同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已经出版,卡夫卡的作品也已经问世,但是似乎没有得到东方学生的关注。李欧梵的论文轻而薄的点到了这一现象,就没有了下文。如果有作品能在国内出版,将给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无数想象的空间。

  书中的纰漏之处就在于,十年的浪漫作家选择上,女性作家的空白一直是个遗憾。而在现代文学史的大潮中,浪漫主义作为一朵浪花,如果李欧梵能做以横向比较,将会是很令人期待的事情。而在个人的传记式叙述的时候,偏于将个人经历和作品结合,没有背景环境的影响,偏于排列和单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