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史》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8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3-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戏剧史》精选点评:
●确如白先勇推荐语所说,是“从文化人类学高度写出的中国戏剧史杰作”,对传统戏曲本体的分析偏少,主要立足文本、兼顾声腔,对剧场艺术几乎全无提及;美学、人类学方面的个人分析感想较多。读着玩可以,不太算学术著作。
●佩服!
●可能是近年来在一本书中读文言文最多的书了,一边看作者讲述中国戏剧发展和分析优劣好坏,一边看那些剧本摘录,竟意想不到地有意思。
●余秋雨的文字依旧是当作增加知识的渠道 不能完全同意观点 也不能说毫无用处 整个发展中最欣赏元这个阶段 即使现代来看可能幼稚可能不合逻辑 不可否认是当时环境下所能达到的令人仰望的高度了
●不晦涩 可读性还是很高的
●余秋雨的理论书的确是可读性最强,又不乏严谨性。
●明白易懂 受教了
●越来越喜欢王国维。
●挺好读的 有可读性 蛮有意思
●前院长的这本书真的很棒,读起来很顺溜。语言到位,逻辑通畅而且有人文追求。就是不够详尽,两三个小时就看完了不过瘾
《中国戏剧史》读后感(一):尚可
戏剧,不是戏剧家给观众的单向馈赠,而是戏剧家在执行观众无声的指令。
此书从图腾时期讲到新时代,领略了辉煌的元曲,繁华的传奇,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剧名《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等等,不同的时代背景衍生出这些不同的悲喜剧。学习到颇多知识。
另源自家乡温州的南戏也在历史舞台上绽放了光彩,但是好像自己都没怎么真正看过一场…有机会希望能观赏到。
《中国戏剧史》读后感(二):读史,观剧
《中国戏剧史》 这本余秋雨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写成的书,以平易近人的语言、清丽优雅的笔触像读者娓娓道来中国戏剧从上古一直到近代的生长与发展。 在受西方影响的话剧遍地开花的现在,观看传统戏剧的行为总是被人误认为是“老人家”做的事,因此即使是京剧越剧这样受众较广的大剧种离了其大本营,也少有人能真正有机会、有意愿走进剧场或者在露天的戏台前欣赏其美丽。 这厢鲜有人看过青苔碧瓦堆,那处少有人听过鼙鼓喧闹起范阳,当唱念做打已经成了语文试卷的考题,生旦净丑已成为音乐书上稀奇的图形,我们从千年前与戏曲签订的契书又在何处履行? “中国传统的戏剧文化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订立过一份长达数百年的默契,这份默契又经过一次次修改。当代戏剧改革家的任务,就是寻找这份默契,理清数百年来的修改过程。这也是这部《中国戏剧史》的使命。” 有人评这本书是余秋雨少有的相对靠谱的书,我看得少无法作评,可书中的问题却真的是值得人深思: “一切过度推崇或否定中国传统戏曲的人们首先需要自问:你们的着眼点是在什么部位?是在黑格尔划出的界线之外还是之内?同样,一切从事中国传统戏曲改革的人也应该这样自问:你们增减的成分,是历史的尘垢、外在的杂质,还是触及了中国人审美心理的深层?” 一时半会我是无法给出自己的答案的,惟愿在今后的岁月里我能有一些思考和想法吧。
《中国戏剧史》读后感(三):追寻一种包含“自我”的审美吧
逻辑清晰,论述简明,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读物。虽然我不欣赏余秋雨为人,但不得不说,这本书还是非常有启发的。我一天就读完了,作者的写作水平功不可没。每一章节的小结都简明扼要,自然流畅,甚至有些章节的开头还能一句话回顾前文。
我非常喜欢第一章第四小节和最后一章最后一小节。作者用“温柔敦厚”来概括中国审美中的一种,提及“儒家礼乐观念” 对“分裂与冲突”的不喜。如果用来概括所有“中国”“传统”肯定不能成立。但是,这个观点正好让我理解了,我大三时候对《呼啸山庄》狂风暴雨呐喊的不喜。诚然,人性若被压抑,呐喊也是一种非常合理的反应,可是,在所有人都不断呐喊之下,我总觉得,能够接受除了呐喊以外的方式,能够欣赏“冲突”之外的美,也很重要。
我非常赞同作者所说,“对中国戏剧文化的认识,说到底,也就是对中国人的认识。” 事实上,我认为,此处“中国戏剧文化”可以放入任何艺术类别。我不认为我们能够、需要“找回”自己的审美境界。但是,我总觉得,我们需要更多种让我们舒适的、不丢失自我的审美氛围。直接搬来“后戏剧”让人“学习”,既不尊重观众,也不尊重戏剧。
我喜欢“后戏剧”理论让我坐立不安的感觉,能够颠覆原有知识的挑战,非常有趣。但是,只接受“后戏剧”为当代戏剧,就好像曾经某些历史学者用欧洲发展历史定义了“现代”,一叶障目。“后戏剧”是从所有从古希腊悲剧中不断变化出来的各种戏剧上继续变化而来的。每一种样式一定不是线性发展,但是其中的元素与欧洲的文化、社会、历史无法简单分割。这只是被某些文化精英普遍接受的某一种当代戏剧,而不是,唯一。
我怀疑,任何的,二元对立。
《中国戏剧史》读后感(四):书写的好,但我买后悔了。
小时候看电视,翻到中央11戏曲频道都是赶紧跳过,一秒不犹豫,广告都比它好看。到现在了偶尔可能停一会儿听听看看,都演的啥,唱的啥,可惜还是听不懂,更看不懂,觉得是因为自己水平太低,只能无奈换台。别说我了,就是老一辈儿的我爷爷奶奶他们也很少看这东西。
偶然想想,曾经万人空巷的中国戏剧,怎么今天沦落到这般田地了?准是怪自己水平太低,没有文化基础?随便上网一搜直接买,于是就买了这本书。
看了几十页知道后悔了,没想到看这个比看中央11还累,我并不想知道整个戏剧怎么演变,没那么大兴趣,我只想知道怎么才能让这国粹回到大众的视线中来,悄无声息的没落让人忍惋惜啊,哪怕看完让我自己感兴趣了也行,没想到看都看不下去。
这个问题,余老先生在最后一章一句话就给我讲明白了 “因此,中国传统的戏剧文化在新世纪的命运,最终都是由当代观众的弃取来决定的。官方的关注、专家的呼号、国粹的认定、奖励的鼓励,其实都无足轻重。”
余老先生这句话说的真明白,不管是中国戏曲也好还是西方话剧也好,生死存亡那得看观众老爷们爱不爱看,不符合社会需要,观众不爱看那怎么着都没辙。一样艺术没落了还会有另一样艺术崛起,影视用了几百年就成了世界第七大艺术了,这戏曲得改成什么样才能比电影还好看?没得改呀。
说到底我买这本书,等于就冲着读老先生这句话来了,别的一概看不下去,有的还看不懂。不是说写的不够通透,已经够通透了,也写的挺好。就是提不起那个劲来,感觉这就和看不下去换台是一样的。
关于这本书,你要是早就是戏曲爱好者了,各名目也都听过,想了解了解发展历程那必须买。要是像我似的,这么多年加起来看的戏没一个小时,闲着没事干杞人忧天起中国戏曲的未来了,那您直接看看上边余秋雨先生的那段话,也就够了。
最后想说说,买书之前一定要先弄明白,你想看的和书里讲的是不是一回事?你想看的你自己是不是真的想看?这个很重要,否则书买了翻翻就扔一边吃灰去了,还不如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