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神曲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3-14 15:19: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神曲读后感100字

  《神曲》是一本由但丁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32图书,本书定价:40.6,页数:7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曲》精选点评:

  ●看的是王维克译本,我觉得很好。(有人说他译的是原始人版本。另外他竟是华罗庚的数学老师)

  ●西方四大名著之一

  ●其实好像我主要是喜欢各种设定……对文学性理解不深

  ●爱死这本书了

  ●小学看的

  ●读后感如下。地狱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炼狱篇:学习如登山,爬爬更健康;天堂篇:我为卿狂!——结论:我爱意呆利语。我要读原文。

  ●初中图书馆。余老师说我看不懂,当时还不信。

  ●爱 和宗教 坚信的故事

  ●一直迁就我的心吧

  ●作为文艺复兴第一书,但丁敢于揭露宗教人士的腐败和黑暗,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描述脑洞大开。要是我能多了解点欧洲历史、多看看古典诗歌、多有点耐心,我就能看完了……:(

  《神曲》读后感(一):想读,却没有勇气,更重要的是没有那个阅读能力

  想读,却没有勇气,更重要的是没有那个阅读能力

  书店里发现这一套系列书在打折。我只买了其中几本。

  没买的就像《神曲》《唐璜》《海涅诗集》等等啦,反正就是需要思考才能阅读的书我都没买。

  初中的历史老师曾给我们介绍过这本书。所以一直好奇。

  《神曲》读后感(二):臭豆腐歪批经典之《神曲》--记一次难忘的公费出国考察

  《神曲》读后感(三):信仰,一根预应力钢筋

  但丁是不幸的,也是幸福的。奥勒留应该也是同一类人。他们是现实的失败者。逃避?软弱?躲在精神世界的狭缝中?我想不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坚毅中可以感受到那是拥有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的人。这力量来自信仰,来自善,正义,纯洁中一些绝对的部分。他们的幸福就在于至死都未曾有东西能使他们动摇吧。这不尽让人又想起悲惨世界里的沙威以及那首著名的stars。他的强大来自于信仰,而迷失信仰的那一刻就是他生命终结的时刻。

  每个人都是有信仰的,信仰就是我们的底线,准则,所爱,所恨,所慰,所怖,深埋于心底的双刃剑,一根预应力钢筋。。。

  《神曲》读后感(四):黑色的饥饿

  最早的阅读与写作来源于饥饿,一方面是大人不断灌输“读书有用论”,另一方面是灵智开启,精神与肉体的双重饥饿。14岁的父亲自爷爷被批斗至死后,打成黑五类的父亲与他哥哥,流放到乡下放牛,父亲自我成年后谈论起这段经历,既悲又喜,悲的是一落千丈的生活,喜的是自己还算健康地活下来了。那个年代的人很会吃苦,但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不仅是精神上的,也包括肉体上的摧残,大伯早逝,父亲也早逝,留下鳏寡孤独的奶奶。晚年凄凉,还有母亲的问题,也一时无法解决。

  略微写下这些,想述说自己的童年,父亲的性格直接影响了我。70代的人对《孔雀》情有独钟,我想说电影里面的人吃的还算好的,都能在一起吃吃喝喝,还能买到酒送个小礼。我在娘肚子里时她说吃饱了红薯地瓜,弄得我长大后看到地瓜稀饭就扭头,但现在人们又忽然流行开吃绿色食品了。

  米饭能吃饱很好了,终年是米里面加点红薯,这是黑五类的后代被平反后的生活,六岁开始上一年级,没有读过幼儿园。能从一数到百,而且拼音很快都学会了。个子是班里最矮的,但成绩却最好。小学一到五年级都很努力,老师很喜欢我。五年级开始学着写诗,第一首是童话诗,非常想买一本《西游记》,当时答应给人干活的代价是买本《西游记》送我,但一直没有,后来也索然了。一年前有个卖书的朋友送我一大堆书,成套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二十来本,我看了泪都快掉下来。想起那种对书本与文字的饥饿感,现在仍心有余悸。

  对书的渴望直接导致了我看书的速度是生吞活剥式的,然后开始记笔记,有些不懂的地方只能日后再反刍。与此同时,身体的发育也时常让人感觉很无力,母亲一直打零工,加上那个普遍物资缺乏的年代,凭票购布、凭票买肉,恍惚觉得过了几个世纪,五岁时站在学校门口偷听老师上课,然后在野地里疯跑,父亲看着没办法,头一回给我穿上小花裙子,送我去上一年级。没想到我很勤奋,每天天蒙蒙亮就去上学,写字,朗读。没有到青春叛逆期,估计这种勤奋会一直保持下去。可惜中间走了太多弯路。

  生吞式的阅读有一坏处是思想的动荡不安,经典也不多。房子的单薄还时时会有来自大人们私生活的干扰,因此到了青春期,越发地危险起来。总觉得满心满腹的难言之隐,加上不断地搬家,被小混混欺负,父亲三十五岁前脾气很暴躁,喜欢打人,小时候他喜欢把我拎起来浸到河里,几次差点淹死,这让我十分恨他。但他也注重我的学习,还订了一些报刊,但也没有让我亲近起来。大人们的不耐烦与不懂教育。让孩子的成长尤为扭曲。

  一方面我很早熟,八岁就会思考“我从哪来里,我到哪里去,我是谁”的经典哲学命题,性情因为挨打与受辱,而变得相当忧郁。没有小朋友一起玩,也没有人可诉说。除了那几本杂志与为数极少的可怜的书,我根本没有阳光,父亲的暴戾,让我对外界充满恐惧,母亲也安慰不了我,她经年在外地,父母不合前的几年,还算是个完整的家,而后,更加不堪了。

  早熟的我会产生“我到哪里去”的念头,便会产生厌世想法。那么小的人有自杀念头,是很可怕的,可怕的一直延续到二十多岁。漫长的自闭、忧郁、自残、饥饿,成长的过程真的很痛苦。

  开始尝试着用笔去写点东西,第一次发表在15岁,忘了是哪篇小稿子,总之有点高兴,但也没放心上。而后开始练习书法,只因为看到有个男孩字写的很漂亮,觉得自己也能够写成得这么好,苦心练习了一暑假,果然大有长进,后来产生很多兴趣,一直坚持练到上网前。

  写作的起源是什么?言为心声,大多郁郁不得志,像三毛,她的童年经历与我有几分像,只是我的程度比她好一些,我还能坚持上学,尽管一次次地产生恐惧心理,想逃避,好歹也算坚持下来了。人性的窒息与人性的黑暗,幼小的心灵遭受的伤害,我只能用一生来自救。

  父母的恨延伸到下一代是很悲哀的,有几人可以从此阳光灿烂,父母的身心是否健康,对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

  我没有想要小孩,我回顾自己的成长觉得很心惊,童年的自己不断地想到死亡,有时候冥想时那些悲伤的往事涌上心头,感觉眼里似乎有泪流出,内心有结慢慢在化开。积聚了这么多年的伤痛,一点点地去冰封化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啊。

  不去生活,无从得生活之道,惟一真实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欲望。

  写作是让人发现自己,展现自己的好方法,看你写什么,想表达什么。有些人把文字当成武器,无情地砸向不公正的世界,我把文字当成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情感的剧烈与极端都尘埃落定,噩梦般的童年与微茫的幸福,都是记忆“荒原”的一部分。

  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未来的洞察力与预见力,或许正藏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吧。我心感激那样的岁月,给我一次次的剖析与回望,留下温馨与思念。

  从小就是喜欢看书的,一直都看,到现在为止,已经手不释卷,一天不能停。我把别人吃喝玩乐的时间都用在看书上,我唯一的目的就是想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

  少年时读的书少,也找不到什么书看,青春期的饥饿与心灵的挣扎,又时时影响着自己的思考与判断。与内心心魔的搏斗,及对整个世界的怀疑态度,严重地妨碍了我的正常思维。

  由于少时家贫,书是买不起的,大环境下的物质缺失,一日三餐能正常吃上饭已经很不错了,何况那时父亲还有工作,都勒着裤带过日子。大人们心情的烦躁与焦虑时常影响着孩子,这样阅读便成了唯一的爱好与乐趣。看童话书及作文选也算是挺好的选择,但对同龄人向来保持着不屑,而自己的私下里写作又得不到承认。很多浅薄的文字都化成灰烬,至今也回想不起来。

  肉体方面的饥饿倒没什么,日子的清苦倒让头脑变的十分清晰,同学们也大多辣酱下饭,咸菜过日,偶尔几片昏腥也高兴不已,记忆中我会下河捞虾、摸泥鳅,花样多的很。回想起这是形成自然天性的一部分,饥饿的童年也可以让人十分亲近自然,而心灵深处保留着一块童真。

  赫胥黎说:“能观物观心者,读大地原本书;徒向书册记载中求者,为读第二手书。”读大地原本书少年人最喜欢干的,却不是很能了解体会,能从自然中吸收提炼精华者,乃诗人第一要旨。

  读二手书都不易,教育体制上的填鸭,粗暴野蛮缺人性的教育方式,一方面与父亲的关系直到青春期都十分僵,另一方面思想深处的绝望与孤独,需要各方面养份的滋补。有限的几本书成了反复阅读的素材。当时杂志看的比较多,比如《读者》、《青年博览》、《收获》等,此外《少年文艺》跟随到十三岁就被我抛弃了。但一直怀着深厚的思念。

  童真的阅读是不分选择的,《西游记》是中国所有小孩的最爱吧,孙悟空的反抗在五百年前尤为喜爱,而后成了忠心不二的孙行者我不是很能理解。

  我写的第一首成人诗是关于普罗米修斯的,对他的英雄行径,我向来很崇拜。直到写《穿越极地的爱情》时,重新加进他的题注。

  “我憎恨所有的神。”这是我青年时期的怀疑与反抗姿态。也许那时不懂得反抗些什么,但必然要反抗了,这是青年的使命与成长过程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人生识字读书始。所幸到了二十一世纪,可以又接触一些优秀的文人与学者,让自己的视野打的更开、更广,而对心灵上的困顿与饥饿,也慢慢地随着不断的写作与反思,渐渐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我行的更远。知识的炎炎之光照耀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神曲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