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晨光》是一本由亚比煞著作,45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8-11,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密云晨光》精选点评:
●
●书名取自于一句圣经,约珥书2章2节:“那日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好像晨光铺满山岭。” 其中“密云晨光”四个字各代表书中的一部分内容: 电影(密):黑暗造梦的密境 时事(云):光阴变幻的流云 读书(晨):生命展开的清晨 写作(光):内心闪烁的微光
●读过作者的几篇书评和文章,便决定买来书慢慢读。喜欢作者的娓娓道来,与字里行间流露的真诚。
●很高兴自己找到了一本温暖的书。
●单从性价比这一块 完全可以买些更便宜的名著看看 这叙事方式真让我想起高中写议论文的时候。
●关于写作,写的挺诚恳,读了有启发。
●最喜欢读的是那篇《我选择的世界》
●第一章的关于阅读和写作的部分文章很喜欢。阅读和写作都不是一腔热血就能完成的事,需要耐心、思考、观察、坚持。
●亚比煞出了书,但是我居然丝毫不知道这个信息,看来我这个粉丝真的当的不是很敬业。都是在豆瓣看过的文章,但是五星衬得上我当时看的心境,最近重新看一遍,依然欣赏。还有一本《何处有香丘》,明天看。
●开头谈写作的还不错 书评也写的还可以 后面开始往鸡汤的方向走了就................
《密云晨光》读后感(一):如果你愿意 我也很乐意站在你的角度看一看
在豆瓣上看了一个作者的影评,就买了她的书,仿佛已经预知她想表达什么,将如何表达,并且我知道我喜欢这种方式。抛开隐晦和高深的寓意,只是真诚的袒露想法,来简单的聊一聊。 因为自己很不擅长表达,所以很羡慕那些能用语言,音乐或是什么方式去表达自己思想与情绪的人。如作者开篇所说,囫囵吞枣的读本书看个电影是很容易的,但经过独立思考的深阅读才能真正吸收养分。我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只是所站在的角度和个人经验决定了自己的看法,从作者的角度去看这些密云晨光也很有趣。 不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三观去解读世界。读书,看电影,与人交往,正是为了更多了解不同于自己的视角,才延长了人生的长度。感受那些"啊哈时刻",原来还有这样的事,原来事情还能这样想,原来别人经历着你未曾想像过的生活。 列举一段吧,我算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我不信仰神灵,但我尊重别人的信仰,虚无的十字架这段还是让我很感动的: 耶稣上十字架的目的,就像用爱把虚无盯死,看似不公,一个无罪之人被钉上十字架,其实被钉死的是以恶报恶的死循环,耶稣说终止仇恨的循环,只有付出与之相反的力量,不该死的人死了,不该被爱的人得到了爱,不该被原谅的人得到了原谅,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恩典,伤害从这一刻开始被弥补。
我认为这本书好在作者通过自己的积累与思考去清晰的表达她对种种的看法,无论是我认同的,我否定的,我怀疑的,我都愿意像这样去看看别人的立场,不一样的角度,开放与平和的心态对待异同。我们只有看过了许许多多的世界,经过独立思考和感受,才能说我选择了自己的世界观。如果所接受的都是一维的,可能就难谈选择,当然了你自己的世界,你开心就好~
附上一个今天最喜欢的文字图,图片转自豆瓣,与本文无关
《密云晨光》读后感(二):《密云晨光》读书笔记
这本书对现阶段的我来说,读起来还是充满不少启示的,且在此记录一二。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掌握写作的技巧,但却只有很少的人能掌握写作的禅机。作者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阅读的才华”,看了作者对阅读的阐释,觉得自己以前的阅读其实是比较浅的,离作者在书中所说的“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听到别人所听不到的。”就像“冰山理论”,往往只能看到浮在水面上的那部分。
阅读的才华,其实就是一个人观察事情的能力。
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写出令自己觉得有价值,同时能带给别人启示的文字。作者在书中说读书不在于快,不在于读的变数多,而在于“破”,这里的破就是能看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也就是水面之下的冰山部分。看到的越深,你就越能体会到作者的意图,从而自己也能产生更深的思考,才能有“东西”诉诸于笔端。
作者认为读书的好处在于——“训练直觉,训练理解力,帮助你建立一个好的写作标准(好的文字是什么质感,好的文字是怎么编排的。)如果你想写出好的文字,你首先得知道好的文字读起来是什么样的。
高质量的阅读,应该是带着思考的。
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写?换作我,我会怎么写?然后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回答这些问题带着“自己”去阅读,是训练自己思考的一种方式。面对同样的问题,你的想法与作者有何不同?不同之处又是因为什么产生的?是因为价值观的不同,还是因为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如果是因为价值观的不同,那你的价值观和作者比起来谁更准确一些?
这样一来你看一件事情,就会变得深入起来,你越来越能看到水面之下冰山更深的部分。
《奇葩说》里那些能言善辩的辩手,大多是深谙此道的高手,他们往往能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而一件事情如我们所知,并非非黑即白,你只要从另一个层面,很多时候就总能说出一个相反的观点来。
书籍对人的帮助时潜移默化的,一下颠覆自己价值观的时刻,在读书过程中其实是很少有的。这个时代的人对书往往有很高的期待,总是希望能通过读一本书,来改变或立竿见影的收获一些什么,这其实是不可能的,阅读能给你带来的好处是需要时间的。况且如果总是如此功利地阅读,那阅读的乐趣已失掉大半。
先写到这里,再更。
《密云晨光》读后感(三):《密云晨光》:这才是写作、阅读该有的样子
写作、阅读和爱情一样,不会拯救你,但绝对可以滋养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写作是艺术创作的过程,然而并非所有的创作都是富有艺术的。最终的作品不止是作者的智慧的结晶,更是作者文学涵养的体现。下笔如有神应该是每位创作者的创作追求吧,可是灵感枯竭却又是每位写手都会面临的难题。
在这本书里,你会找到关于写作与阅读的答案。这是一本温暖的书,字里行间都在透露着一种治愈。《密云晨光》既如它的名字,透露着丝丝暖意,它用直白简短的文字,诉说着写作与阅读的关系,诉说着写作的“捷径”,诉说着写作、阅读的态度。在书里你不仅可以找到高效阅读的方法,还可以体会到书评、小说、影评、时评的写作技巧,凝聚了作者进十年对写作的领悟与自省。
阅读的才华,到底有多重要
阅读的才华,远比写作的才华更为重要。好的写作的才华,是建立在好的阅读才华上的。阅读的才华,其实也就是理解的能力。我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一语道破了阅读的精髓不在“多”而在于“破”。
“破”要做到破开它表面的字句,看出作者藏在字句下面的东西,看出这么写到底好在哪里,又不好在哪里。简单的追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万万不能的。当你学会读明白了,自然就能写出来。阅读的才华越高,写作的能力就越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何高效阅读
既然阅读那么重要,既能帮助你训练直觉,又能帮助你训练理解力,还能帮你建立一个好的写作标准——好的文字是什么质感,好的结构是怎么编排的。那么如何高效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世上真正拥有阅读的才华的人毕竟在少数,大多是几乎没有阅读才能的普通人。但你还能遇到那么多有阅读才华的人,就说明阅读才华绝对是可以锻炼的、可以提高的。讲真的,以下三种阅读技巧你绝对值得拥有:
第一,学会自己找问题,在文字中的蛛丝马迹,多去揣摩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多问一问: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换作我,我会怎么写?然后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回答这些问题,搞不好你就会发现一座大冰山。提问题,仅是你培养阅读才华的第一步。
第二,要学会写书评,写读书笔记。书评、读书笔记是你读完一本书后有所收获,有所思考的证明。读完一本书,有什么所得、琢磨出什么、想到些什么,就随手写下来,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习惯。哪怕一开始啥也写不出来,能在书上做个标记,画个重点,写个疑问,也总比啥也没有写强。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去想,去表达,时间长了,阅读的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第三,学会去看别人的读书笔记。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你看完一本书会有一些收获,别人看完一本书也会有所得,不管你所得多少,都去看看别人怎么说,搞不好就能被点化出一些新思路,收获一种新思维。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任督二脉被打通了,以前看着晦涩难懂的书,现在也能看出自己的心得,自己的无穷趣味了,这种感觉真是千金不换,幸福无比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哪些时间可以用来阅读
很多人一提到阅读不是说没有时间,就是觉得一天上几个小时的班,再去抽时间阅读会觉得很累。如果你一直怀着这样的想法,那么你会永远徘徊在阅读起步的路上。当你不在认为读书会消耗掉大量的精力和意志力的时候,那么恭喜你的阅读才华培养成功一半了。任何时候都不要尝试透支人的等待和耐心,这一点很重要。与其等待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间,不如立马行动起来。下面这些时间就是你行动的好时光。
浅阅读
首先,上下班的时间。上下班的时间是一段比较好的时间。如果你是选择乘坐公共交通,你完全可以进行阅读。倘若你选择开车,那么你可以选择“听书”,听书属于浅阅读的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你可以记录下你感兴趣的片段或句子,然后再找时间对你记录的片段进行细读整理。
深阅读
刚刚说了适合浅阅读的时间,那么什么时间适合深阅读呢?亚比煞给的建议是睡前1小时左右。在这段时间里,你完全有条件给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再这样的环境里,你就可以进行深阅读。深阅读的时候建议使用纸质版书籍,并关闭手机,最好不要躺着,尽全力为自己创造一个最适合的环境。如果没有准备纸质书籍时,也可以期间断网,以免其他软件或消息打扰自己思路。同样早上起床后的时光也适合深阅读。
何时适合写作呢
粗创作的时段
写作随时随地可以开始,但前提是选择合适的写作工具。好的写作是离不开灵感缪斯的亲临,而灵感却如调皮的鱼儿,轻易不会让你抓住,它也不会随你所想,它自由惯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那么这时,最好地捕捉方法就是随笔记录,当它出现时可以打开记录软件记录下来。适合的软件很多,可以选择自己觉得好的。其中印象笔记是许多大V推荐的。它可以语音转变为文字,这大大解放了你的双手。以上是一些粗创作的方法。 精细创作的时间 好的阅读是为了积累好的文笔。精细创作就如同深阅读一样,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最适合的时间、条件和深阅读一样,需要安静的环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这才是阅读与写作本该有的态度
阅读与写作一样,我们的初衷是为了让自己有所思,有所感,有所获,而并非为了完成一项任务。顺其自然是写作和阅读最好的样子。并不需要每天都这样,但是也不能不做,至少每周能够抽出一两次的时间,每次一两个小时,应该也不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你一定要给自己建立一个概念:阅读、写作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也不要给阅读和写作加上太过高大上的头衔,诸如什么“阅读的女人有深度”,什么“阅读的男人有未来”之类的,给它冠上一道光环,那么你就会觉得这是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会在心理上给自己增加负担,增加自己实现它的难度。
最好的创作节奏就是自己的节奏,这件事非常重要。在读书、写作的时候,千万不要总带着一种被鞭策被强迫的感觉,不要制订让你自己不舒服的读书计划,不要强迫自己去读感觉枯燥而看不懂的书,这样很容易适得其反。
好书会滋养你的灵魂,富裕你的精神,让你的大脑越来越聪慧。而一本烂书则会腐蚀人的感知,犹如温水煮青蛙一般,掐掉你所有独立思考的火花。同样,好的写作会使你精进,让你找到生活的快感,不好的写作则会打磨掉你的睿智与自信,让你逐渐陷入失败的深渊。
《密云晨光》读后感(四):《密云晨光》的一些句子
《圣经》里有句话说,愚昧的人,有眼却看不见,有耳却听不到。我们中国的词造得更好:聪明。所谓“聪”就是耳朵好,“明”就是眼睛好,这不是生理机能上的好,而是一种连接能力、一种理解力。有的人就是有那个本事,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听到别人所听不到的。那就是一种阅读的才华。写作、阅读和爱情一样,不会拯救你,但是绝对可以滋润你。它们不是神,也不是魔。你既不需要把它们当成救命稻草,当作改变你生活的希望,也不需要在遭受一点挫折后就灰心丧气地宣布,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我再也不写作、不读书了。汪曾祺也曾如此谈起小说的含藏: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就像毛姆说的:“凭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如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最奇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所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的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无论你最后获得的,是理解还是误解,是真实还是幻觉,我给出我所能给的,你们拿走所能拿的。不拒绝任何感受,哪怕是负面的东西,哪怕你感觉到的仅仅是麻木和枯竭,它后面也一定藏着某种力量。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心理咨询的一个方法:让病人自由联想,随口说出自己想到的一切事情,不管你认为它有没有价值,如果同时想到好几件事,那就说出自己最不想说的那件事。唯有我一人逃脱,来报信给你大江健三郎曾在《小说的方法》中写道:“唯有我一人逃脱,来报信给你。我把这句话,当作我小说创作的基本原则。”“她知道空无,却不会像宝玉一样移情于空无,因为她生性平和,空到了无情可移。她永远不会出家,死,或成为神秘主义者,那都是自怜自艾之人的道路。她会生活下去,成为生活本身。”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自杀不是一种自我放弃,而是一种反抗的手段,是为了成就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中国式自杀,涉及的核心问题是“正义”,因此,这本书的名字才叫作《浮生取义》。中国的电视剧里,就常年播着那种受尽委屈的卖惨的小媳妇角色,但无论她受了多少委屈,最后都会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会给她的道德资本一个合理的回报,这种影视剧在农村妇女中的收视率长盛不衰,就因为它完美地迎合了这种心理需求。如果你了解“道德资本”的概念,那么对很多看似突然的自杀现象也就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大多时候,有一定教养的人,不会以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博弈,毕竟风险太大,但却经常用赌气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道德资本,比如表现为沉默、冷战,严重时或许还有绝食等自残行为。它的潜台词是:“我希望你按照我的心意做一件事,但是我不说。你应该自己窥见我的不满,而思考自己究竟哪里做得不对。我已经对你付出了很多,我所掌握的道德资本足够要求你这样做。但是我不能明说,因为一说出来,就变成了我在要求你,我的道德资本就被消耗掉了。你必须自己去领悟,并且以我应得的方式来回报我。”所以,耶稣说,终止仇恨的循环,只有付出与之相反的力量。不该死的人死了,不该被爱的人得到了爱,不该被原谅的人得到了原谅,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恩典,伤害从这一刻开始被弥补。只有在那时,人才会看到自己的可怕,也只有在那一刻,仇恨的力量才能被消减,冤冤相报才能停止,人性才能得到反转,得到光明和救赎。“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所以,昆德拉认为,如果你遇到了困难想去向上帝祈祷,那就像你的灯泡坏了,去向爱迪生祈祷一样。昆德拉说,人从童年时代就已经在思考不朽。因此各个领域的需求越分越细,人们都在拼命努力,想做出一个特别的东西,把信仰和自我实现都寄托其上,希望通过它的成功,赋予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或品格,赋予自己不朽。大多数人构建自我的方式是做加法。但做加法的自我实现方式总会面临两个矛盾。第一点就是,当你贴上一个标签的时候,你希望他人来认同你,可是一旦他人认同了这个标签,也贴上了它,这个标签就不再仅仅属于你,它也就不能再证明你的独特性。第二个悖论就在于你总会和身边人的自我发生碰撞,人们都希望表达,以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关注,若你的自我太过醒目,就会反衬出他人的自我是多么黯淡无光,如果你使他人所做的努力在你的对比之下显得平庸,也就无形中伤害了他人的自我,就难免招来厌恶。这个悖论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家都讨厌秀、晒、炫,但每个人又在不由自主做着相同的事。所以,人与人之间需要距离感,被熟人认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认为你本质上是和他们一样的,有同样一个标签,因此很难承认你的特别,中国人可能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更明显,所以,很多中国电影、文学作品都是先到国外去得个奖,然后才被国人所认同。当人们离得太近,尤其是产生平等交流的时候,一个人的自我就会容易对他人造成侵犯,无意中,人与人之间就形成了竞争。那些和你不在同一生活处境下的人反而更容易客观地去看待你的才华、你的成就,因为你已经遥远到可以变成一个标签,让他拿来装饰他的自我,从而使他对你产生认同。所以,这就是耶稣基督可以被这个世界上其他的民族所接受却不为犹太人所容的原因,而《圣经》里的先知也常常被人用石头砸,《圣经》里多次提到这一现象:“大凡先知,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但那些真正获得不朽的人又是何种处境?歌德说,不朽是一场噩梦。在梦里,他是傀儡师,站在幕后专心操纵着舞台上的《浮士德》木偶戏的演出,可是当谢幕之时,他惊恐地发现台下空无一人,所有的观众都跑到了幕后,目光炯炯地盯着歌德上下打量。他们不关心他的作品,没有人在乎《浮士德》写了什么,观众真正关心的是歌德—他的私生活、他的八卦,他的光荣和不堪被人津津乐道,他才是舞台上的演员,他成了一个被不朽操作的傀儡。海明威则说,不朽是一艘贼船,一旦被拖上船,就甭想下去了,即使你开枪自杀,死后还得待在甲板上供人围观。海明威的四个妻子向人们诉说关于海明威的一切,他撒谎,他自负,他暴力,说他所有不检点的往事。他乞求人们让他独自待着,可是他越求,结果越糟。在人群身后,上百个手持麦克风的新闻记者你推我搡,还有全美国的大学教授忙着分类、分析,并把点滴所得塞进他们的文章和专著中。说到底,不朽,即是永恒的审判。人渴求获得上帝一般的不朽,但却永远只能囿于被审判的地位,而终究不能成为上帝一样的审判者。你要你的自我发光,但你真的经得起不朽的审视吗?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近代的社会主义,人类对本体论的幻想从未放弃过,始终是哲学探讨的中心主题。用尼采的话说,人们总是不愿意相信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就是唯一的真实的世界,人类永远重视彼岸的世界,胜过关注脚下这片真实的大地,总是更愿意投身于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尼采说,这是一种对秩序和完美的偏执而病态的索求。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人们总是渴望投身于一个更庞大的理想、一个更伟大的团体,以它的目标为目标,从而逃避追求自我价值的内在召唤,掩盖自身毫无价值的空虚的恐惧。所以,村上真正想写的故事,并不是对邪教团体的革命暗杀之类的,他真正写的是一个人如何在乌托邦的影响之下长大,又如何去勇敢地与它斗争,最后终于逃脱它的故事。他试图用这样一本小说,探索一条可行之路,为自己而探索,也为世界而探索。就如毕加索所说,“艺术家的作品,不是为了装饰你家客厅和厕所而存在的”。宁愿在黑夜里做梦,而不要做一个梦游者。梦醒之后,神清气爽地面对生活。这正是读小说的意义。如果只是疗愈情伤,他大可不必刺杀什么东西,因为疗愈最需要的其实是遗忘与温和的静养。想起耶稣曾经教导他的门徒,该如何祈祷:“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木心先生曾说:“人类文化至今,最强音是拜伦:反对权威,崇尚自由,绝对个人自由。真挚磅礴的热情,独立不羁的精神,是我对拜伦最心仪的。自古以来,每个时代都应以这样的性格最为可贵。……拜伦的诗和尼采的哲学,在我看来是如何的乳气,生的龙,活的虎,事事认真,处处不买账。”拜伦,是个人主义的极致。荣格曾言“向外看的都在做梦,而向内看的人都要觉醒”,村上无疑是一个长久向内观看的作者,一个孜孜不倦凝视内心深渊的作者。他内心的风景是如此奇特,是不停变幻的,值得一再探索、一再书写的所在。“我的航程,比所有人的都要遥远。我见过的高山多于地球上所有存在的高山。我走过的城市多于已经建立起来的城市。我渡过的大河在一个不可能的世界里奔流不息,在我沉思的凝视下确凿无疑地奔流。而在我访问过的国家里,我不仅仅有隐名旅行者所能感觉到的暗自喜悦,而且是统治那里的国王陛下,是生活在那里的人民以及他们的习俗,是那些人民及其他民族的整个历史。我看见的那些风景和那些房屋,都是上帝用我想象的材料创造出来的。“我就是他们。”基督教的预定观就由来已久。在《圣经》中,大卫王曾在诗篇中写过这样的句子:“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福音书中更是写道:“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斯宾诺莎认为,人之所以认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是因为他能感知到自己的意愿,而对于产生这个意愿的原因却一无所知。愿望只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机械装置,而这种机械装置的运行过程我们却意识不到。叔本华认为,人是受到因果律支配的,不自由是人的宿命。康德则认为,人只在抽象意义上是自由的(作为本体的人),在现实中不可能有自由(作为现象的人)。到了萨特那里,更直接地阐发为:人,就是一堆无用的热情。这部小说想探索的问题是,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的命运,并且也知道无法改变它,那么,你是否仅仅是一个傀儡呢?你是否还有必要再去经历这场命运?作者的答案是,有必要。为预先知道并不等于已经实现。作者举例说,就像在一场婚礼上,大家都知道会听到这么一句“我现在宣布你们结为夫妻”,但这种预知不是事实。重要的是,主婚人必须说出这句话,说出的时候,结为夫妻这件事才成为事实。所以,即便你已经知道一切,仍然需要亲自去完成,它才能够成为真实。就像道成肉身的耶稣,他对自己的命运一清二楚,却仍然需要一步一步走向他的十字架,走向他的各个他。因为,你也许不是自己命运的预定者,但你仍然是自己命运的实现者。“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我循路而前,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我的未来,它究竟是最小化,还是最大化呢?”迎向已知的命运,完成预定的悲剧。这是多么的不自由,却又是多么的自由。不明白这一点,你永远不会自由。明白的那一刻,你也就得到了自由。她教会我,人唯一所有的,不过是自己这双手。她教会我,凡事不必同别人解释,过得了自己这一关,已经万事大吉。辛格之所以被大家所爱,正是由于他从来不向他们倾诉,永远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唯一不爱他的人,就是他的倾听者安东尼,这几乎是一个悲伤的讽刺。更悲伤的讽刺在于,辛格是个聋哑人,据我所知,能够读唇语的聋哑人,只限于极慢的语速和夸张的口型。因此他们那些飞快热切的倾诉,其实辛格是完全不可能听懂的。但他们认为他在听并且懂了,其实他们的倾听者,从来只有他们自己。交流的不可能,正是因为我们的自私,人类这种奇怪的生物,如此地渴望被理解,却又都忽视那些渴望被我们理解的灵魂。神是充满万有的。他充满万有,无所不在,正是这种无所不在,才让他看起来似乎成为“无所在”。真正的神迹,本该就是我们身边所看到的一切。耶和华实在是自隐的神。唯有自隐,才能在人群中分辨出真心需求他的孩子。他希望你来跟随他,不是因为他能给你什么。他希望你来跟随他,是因为你知道了他是谁,并且在乎他、爱他。如果你信仰他,就要信仰他的沉默。如果你敬畏他,就要敬畏他的沉默。这沉默自有他所交付的真理,润物无声的神迹。唯其沉默,他才是神。繁华世界就此别过,我曾爱之弥深。即使一无所获,仍感不虚此行。人是这样的,如果发乎内心,那么就是滋养,反之就是虚耗。我一向认为,苦痛不堪地强作贤妇,还不如做荡妇算了。真诚,是最好的策略。永远在攫取,却永远不会满足,这种空虚和无意义的感觉,就是对一个人的自我欺骗最深也最狠的惩罚。“静则生明养心有主,温而能断临事无疑。”他者即地狱,自律即自由。如果你稍微了解一点萨特,就会知道,他终身信仰的是存在主义,终身都在鼓励人们承担起自己的自由,承担起自己的存在,而不是当一个懦夫,把责任都推给他人,让别人背负道德压力,自己当个轻松的受害者。什么是“他者”?简单来说,就是“第二者”,即丧失自我,把自己当成工具去实现目的而不是把自己当作目的的人,就是他者。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提出的两个重要的概念:“他律”与“自律”。当然,康德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吃饭、睡觉,不需要上学、结婚,而是说,把这些“他律”当成真理的人,把意义建造在其上的人,这样的人,就是萨特所说的“他者”。与“他者”相反的,是“自律者”,就是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的人。康德认为,唯有这样的人才有真正的自由,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道德。因为一件事是否道德,关键在于动机,而不在于其结果。他说:“自律者关注的是意志本身,而非它的结果。一个好的意志之所以好,并不因为它能达到好的效果,它本身就是好的。即使他没有力量实现它的目的,即使它付出最大努力仍然一事无成,它也仍然像一颗明珠因为自身的缘故熠熠发光,它有尊严,就像那些本身就拥有完整价值的事物一样值得被尊重。”人是如此获得尊严的:因为我们有理性,我们能给自己定规则,而当我们依据自己制定的“自律”行动时,我们就有自由,不再是工具,不再是“他者”。这种能力,赋予了人类特殊的尊严,标示了人与物的根本区别。当你失去了“自律”的能力,就是丧失尊严和自由的开始,也就是坠入地狱的开始。波伏娃曾经把女性称为“第二性”,这与萨特对“他者”的“第二者”的定义高度吻合。第二性的女人,并不看重自己的存在,不把自己当成值得拥有尊重的独立的理性人。当你为了取悦他人而行动,却不是因为这个行为本身的美好而去行动,这一瞬间,你就会沦为他者,你就会沦为奴隶,从此失去自由。生而为人,无论你自知还是不自知,时时刻刻,我们都在为了寻求这些永恒的价值而活着,也就是“自由”和“尊严”。而这两样都不是能够通过成为“他者”,去向他人或外界乞求就能够获得的。你该成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工具。从古至今,世上的智者们,都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他者即地狱,自律即自由。你是园中的泉、活水的井,从黎巴嫩流下来的溪水。
有些观点很有意思,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