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22 01:17: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读后感锦集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是一本由[美]拉特利奇A. Rutledge / D.J. Molner著作,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02页图书,本书定价:6.60,页数:19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精选点评:

  ●非常Q的一本书,刚入手

  ●看过有一段时间了,要从人的使用和心理的角度去设计公园的场所,满足人们的使用心理及习惯。

  ●真好,从行为科学、实用主义、美学、心理学的交织冲突中来谈大众行为,从孩童、老人、各个不同阶级的人、不同个性的人的眼光去看待公园设计,虽然看起来是很追求理想化,但其实是追求理性——即设计的预见能力。毕竟不是“把别人希望得到的东西轻率地给他就完事了”。最后,人看人,确实其乐无穷哈。

  ●写的其实很严谨,但是还有点幽默,作者的个人情感很墙裂

  ●行为学研究。

  ●此书虽是关于景观设计,但对互联网产品设计亦有启示。之前我认为,用研更看重心理学研究方法而非理论,而此书中却引用大量理论,或是因为1)我社心没学好;2)互联网产品开发注重速度,等用研从一堆矛盾的理论中找到能够引导设计实践者,产品大约已经上线了(所以作者提出用研要对理论有自己的观点,理论最好针对目标受众);3)迭代开发中,用研能够用心理学研究方法来验证用户是否按设计师的设想使用产品,并就此提出修改意见。而景观建成后很难修改。作者提出不少有洞见的观点,比如去公园的动机之一是“人看人”,这不正是自我呈现(这四个字真是阴魂不散)?最后,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

  ●语言轻松诙谐。每章末尾的“眼球的健美体操”和附录提供了不少具体操作方法。 读书笔记:http://www.douban.com/note/228282211/

  ●让观察成为设计师的习惯

  ●讲的很清楚

  ●经典,许多观点真的很实用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读后感(一):读《大众行为于公园设计》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在著者拉特利奇看来,公园的设计主要体现大众即使用者的需求,而不是设计师们个人的自我表现。它强调人的行为对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最有趣的是它指出,“人看人”是人的天性和癖好,因而公园的设计要从人看人而非人看物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是一个新颖有趣的见解,我想除了拉特利奇,大概没有哪位环境设计理论者能够如此明确地提出这个观点。 以大众行为作为设计和评判公园合理性的标准事实上体现了环境设计中的人性关怀,它对于改进公园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读后感(二):教你如何好好观察(自绘思维导图一张)

  实用的行为理论和大量实例分析,并且最后落在实处详尽的指导你如何观察大众的行为。

  quot;人看人"本身就有巨大乐趣。作者也不厌其烦的不断论证关注行为的重要性-干货都在后半段,可以直接从5或6看起。

  思维导图一张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读后感(三):小小的惊讶

  旁听另一个老师上景观设计课,他课件里以这个为标题,当时用手机查了下,结果查出了这本书,上课讲的内容确实让我很兴奋,因为我从来没有这么赞同过一个老师讲的东西,后来就下载了电子文档,迟迟没看,前几天忙的时候反倒对这个很感兴趣,总是这样,在忙碌的时候会有很多与之看似不相关的的东西来诱惑自己,呵呵。

  今天看到charpter two,中间一直介绍关于佛理德伯格游戏场设计,开始就顺着书页看,后来差不多几页全是,本来觉得公园与儿童游戏场有关,但是分量不足以这么重,后来证明我肤浅了,看到一句总结性话语才顿悟,他真是语出惊人,"游戏场只不过是我们所举的一个例子,而我们所讨论的基本东西却适用于各种建筑设计。”果然肤浅。不错,又一次见识到人家的思想。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读后感(四):从这本书开始依据公园行为指导设计

  之前对公园中人的行为有过观察,也看过一些分析行为的论文,但是看到这本感觉终于找对了。

  阅读日期:2019-10-31

  阅读时间:半小时

  阅读程度:快速阅读

  •关注到的重点

  33 关注儿童活动,设计游戏场

  21 依据人的行为设计公园

  131 依据人的行为设计座椅的形式

  •重点句子摘抄

  10 好的公园设计就是要使游客尽情享受游玩,使他们精神焕发,兴趣盎然,并满足他们的行为需求。

  10 所谓设计就是要表达设计者对一个场地将怎样被人使用的意图。

  13 “人看人”,这是一种大家都喜欢的活动,可把它作为一种设计工具。

  5 养成随时随地观察人们活动的习惯

  21 人们在公园里表现出种种的行为活动

  人群密度示意图表明典型使用者的分布模式:公园中有喜好向阳草坪的日光浴者,性格内向女士爱走的林荫小路,肌肉发达者来回巡走的路线……

  24 做一个行为记录,在笔记本上记下日期(年、月、日),时间和气候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读后感(五):时至今日 很多错误我们依旧在犯

后记里的一句话

  刚刚看完,翻了下豆瓣书评,才意识到这是一本九零年出版的书。之前觉得这本书虽然好,但是里面的观点并不算特别新颖,观察使用人群早就成为了我们设计步骤中的一部分,但如果把这本书放在九十年代,能够以这样的角度看问题并提出如此复杂系统的建议的人,是多么的了不起呀。

  个人非常喜欢的书中的论点有

1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

  看书中第二张理论基础的开头所讨论的设计者与行为学者之间的矛盾、设计者与使用者的矛盾,生动灵活的刻画出了这样一个形象:为了赶上施工时间而不顾现实需求,对于自己的审美和生活常识盲目自信,试图通过个人审美引领大众行为,拒绝扮演服务角色一味追求艺术表达……这些情况在今天看来依旧是普遍存在的。原来早在百年之前,就有人鲜明的指出了这个问题——设计就是为人服务。

  这让我想起了那个因为梦想改造家火起来的网红建筑师——周山青平,他曾要求和住户同吃同住24小时,只为了在改造房子后也能够契合对方家庭的生活习惯。只知道平面构成、色彩搭配、植物种植的设计师并不合格,因为设计的核心在于人,所有的技能知识是围绕它来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

2 安全点理论

  。

文中

  相比于个人空间的气泡观念,安全点理论是我觉得更有意思的一点。对于不同性格,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职业的种种不同受众对象来说,我们在设计中首先应该考虑到的就是安全保障需要。同时书中提到,人的需求是层次分明的,只有当你满足了前一项,才会在这样的基础上萌生出下一层次的渴望和需求。

马斯洛的四种心里需要

  同时书里还提到了安全点理论的反应用,比如,为什么有的地方明明环境良好氛围优雅却无人使用?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它没有满足最基本的安全需求,看似合理其实不然。

3 人看人的步骤和内容

  在书的最后一节,将上面所述的“人看人”从理论变为实践,书中反复提到的小练习——眼球的保健操——最终也落实到了确切的主题和规范上,最后给出的这张附录,我觉得还是很值得好好马克一下的,虽然在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很难理想化的将书中理论完全紧密的与设计结合起来,但是能够坚持实践下去,建立【信息的百科全书】也一定会对设计产生更好的影响。

书里面也提到了很多

我的阅读小撇步:

  书中的语言很幽默,读起来没有拖沓更没有浓重的翻译腔,每天两小时三天即可全部看完~没什么压力的~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案例,有些案例和图片始终贯穿全书,讲的清晰透彻,值得一看。

  不值得注意的是大篇幅的心理学行为学理论,草草一过即可,看不懂也不影响重点部分的阅读。

  建议实践的是【眼球的保健操部分】,真的很有意思~(这条是说给自己听的喂= =)

  书里面的图画都是作者自绘,所以画风统一,也能很清楚的表达字面意思~点个赞~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