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拉斐尔前派的梦》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22 00:52: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拉斐尔前派的梦》读后感摘抄

  《拉斐尔前派的梦》是一本由威廉·冈特著作,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6.0,页数:3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拉斐尔前派的梦》精选点评:

  ●看了很多我想知道的史实,但是写得真的很拉杂啊。也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行文感觉也没那么流畅。

  ●去年这时候为了写毕业论文借的...也许这辈子都读不完了

  ●“他们活在未来,或者说是活在过去”所以他们活在梦里。抽换掉时间地点人名等,可以当做1980年代至今中国当代艺术的人物兴衰史。起码我就是这样读的,而且不亦乐乎。

  ●拉斐尔前派起源、社会背景,在艺术、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主张与发展,对拉斐尔前派主要艺术家生平进行了简单介绍。无论是对绘画、诗歌或艺术史哪方面感兴趣,都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响应收获。

  ●八卦太有意思了,拉斐尔前派这群人虽然性格都不一样,但是本质来说都是“疯子”。这群人穿越到当代肯定会组一个摇滚乐团,可能会比在维多利亚时代成功很多哦。

  ●我最爱的画派

  ●把这本书翻出来了。读过前言,译文不错,排队中。//罗塞蒂坚信:人人都能从事艺术—其实,艺术是人类天生就会做的事-并且不但能从事一门艺术,而且能从事各种形式的艺术。//拉斐尔前派面对的难题并不是一种短暂的现象,它今天依然存在。....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是什么?那个办法是否就是一种生活?其中人人都能快乐而自由地以某种方式表现自我,从事完全自由支配的工作;那种生活最推荐人的价值,而位于人的价值之上的,则是一种万物都具有神性的感觉。//不知拉斐尔前派与超现实主义这么亲近。

  ●论文咯

  ●拉斐尔前派与罗斯金的关系原来这么错综复杂

  ●随片阅读。过于华丽,不必要的注释也略多。看完依然记不得各种NPC名

  《拉斐尔前派的梦》读后感(一):notes

  兄弟会成立于1848年,正是英国的宪章运动发展到高潮的一年

  拉斐尔前派兄弟会宣布:必须将“忠实于自然”作为宗旨

  (William Wordsworth:诗人应当从沉思自然的真实当中发现灵感,而远离众人经常出没之地。

  该运动一开始就与文学紧密相关—— Wordsworth,Keats,Shelley,Blake)

  John Ruskin(1819-1900)《Modern Painters》启迪了PR画家

  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拉斐尔前派诗歌第一时期最重要诗人

  诗歌与绘画

  第二阶段起草了手工作坊的章程”他们比大多数人更感到需要一个场所,可以在那里做出真正具有美的特征的作品……所有的作品都必须按照商业的方式去衡量和生产……我们坚信:这些美好的装饰品追求的是精美的品位,而不是无比昂贵的价格“

  William Holman Hunt(1827-1910)

  热衷绘画的宗教因素,深信画家必须同样地忠实于宗教和自然

  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

  爱上Ruskin妻子

  之前不羁于学院派,1896年被任命为皇家美术学院院长

  《拉斐尔前派的梦》读后感(二):工业时代的梦幻家

  离开唯美派来讨论拉斐尔前派似乎是一件困难的事,尽管两者相去甚远,但他们几乎同时出现在1848年这个历史地标上,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可堪称浪漫主义的化石。当巴黎的唯美者们游荡在工业堡垒里,试图怀着英雄的梦想投诸于日常事物之时,风云诡谲的日不落帝国内部却酝酿着另一场梦幻风暴。巴黎和伦敦,欧洲大陆的中心轴线在波德莱尔和罗塞蒂的诗歌中,成为工业文明前夜里最后一道稍瞬即逝的灵光。

  威廉•冈特用他传记作家的文笔和艺术史家的眼光,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时期的的“天才群像”。任何时代都不乏才华横溢者,但群星闪耀的天空则需要命运的偶合与环境的强力驱使。罗塞蒂,莫里斯和密莱斯,这三位拉斐尔前派的脊柱,正是在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伦敦实现了他们的行星大碰撞。1848年的社会动荡赢得了这些年轻人的欢呼雀跃,但随之树立起来的中产阶级的全面统治,使他们迅速从激情的云巅跌到了谷底。在伦敦迷雾重重,令人窒息的氛围中,他们选择的与其说是反叛,倒更像是一种优雅的,英国式的逃避。拉斐尔前派为自己建构起了梦幻的帝国,却在其中迷失了方向。但丁•罗塞蒂,这个圈子里最杰出的领军人物,一味沉湎于对墓穴的幻想,最后这种幻想成为他自己的墓穴;年轻的密莱斯孜孜不倦地实验一种来自14世纪的伟大拼贴:阴森的古堡,亚瑟王的巨大圆桌,身着凯尔特服装的金发女人,除此之外他一无所知。这些艺术家持有一种令人吃惊的宗教激情,不遗余力地追求童话般的审美国度。在这点上,他们比浪漫主义先辈走得更远。唯美派用语言的炼金术颠覆了传统的诗歌堡垒,而拉斐尔前派试图通过绘画来最大限度地表达他们的理念: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艺术灵感和创作冲动,用中世纪的神秘和灵魂来对抗现代工业制度的无人性。

  这种伊甸园式的对抗注定了自身的虚弱。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变革很快便被工业城市中的布尔乔亚文化吸收,而他们自己也不能免于天才的命运:顺从,或者发疯。罗塞蒂在沉思冥想中逐渐走向精神错乱,莫里斯的后半生完全转向了“革命的实践”——他创办了自己的工艺制作公司,却无法绕开机械复制时代的文化生产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不可弥合的沟壑。正是这样模棱两可的立场,使他们在后来崛起的反叛者那里得到了更为严厉的批判:这群艺术家貌似叛逆,却是一群不折不扣的妥协者;他们提倡神秘论和宗教情感,却孜孜不倦地追求现实变革:他们反对中产阶级生活和工业制度,最终却成为社会的支持者;他们想将分裂的东西重新整合在一起,结果分裂的却是他们自己。当时光流转,风华不再时,也许真正不朽的,就只有画布上优雅的金发少女,以及她那拉斐尔前派式的微笑。工业时代的梦幻家们为理想耗尽了自己的艺术生命,而他们留下的回忆却屈指可数。

  《拉斐尔前派的梦》读后感(三):近代,畫派入世,必然就是個悲劇

  讀《美的歷險》,本想看比厄茲利,結果看到的主要是惠斯勒和王爾德。同樣,讀《夢》,本看伯恩·瓊斯,結果看到的主要是羅塞蒂和莫里斯。其實僅就在英國美術史上的影響,和對大眾審美的型塑上來說,伯恩·瓊斯絕不亞於羅塞蒂和莫里斯,但伯恩·瓊斯就是個喜歡畫畫的老好人,生活單純,沒什麼可大書特書的奇聞異事。而且,岡特的《夢》並非要對美術風格技藝本身進行批評賞鑒,而是從人物關係,社會環境,還有思想脈絡上去把握拉斐爾前派運動的始末。

  拉斐爾前派運動本就始於一個衝動而不可靠的兄弟會,在拉斯金一句“忠實于自然”的口號之下,按照各自的理解開始對畫界進行革新,所以其潰散重組再潰散的過程實在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社會歷史環境衹不過推動了這個過程,給他們打上了維多利亞工業機械時代的印記罷了。書名一個“夢”字,衹能說明拉斐爾前派不切實際,而不是不要實際。漢特的宗教社會,米萊的自然社會,羅塞蒂的中世紀社會,莫里斯的社會主義社會,全部都是他們期待實現的社會形態,而不僅僅是存在於畫布上的某種幻想世界。當然,物質發展的進程,根本不會受這些微弱力量的阻擋,所以拉斐爾前派運動就染上了濃重的英雄主義悲劇色彩。

  相比《美的歷險》,這本書篇幅更長,人物更龐雜,讀起來也沒那麼愉快。唯美派生活歡騰無比,相反,拉斐爾前派就沉重得多。《夢》中,著墨最多的是奇人羅塞蒂,他橫跨詩畫兩界,有眾多美人環繞,情感關係複雜,串聯了前後兩個時期的拉斐爾前派,最終卻受制於藥物,最早離開人世,可以說是整個運動最標誌性的人物。接下來就是莫里斯,他同樣是詩畫並行,但更關注社會,更入世。他參與到實際的社會改革運動之中,但無奈群眾各有所圖,基礎並不如表面上那麼牢固,鮮少有人真心反對現行制度,於是他返回到工藝美術之中,構築自己的書籍製作“傳說”。

  拉斐爾前派不顧實用,將藝術品產生后的鑒賞者和使用者排除自己的世界,但他們并不是完全拋棄他們,而是想將所有人都變成藝術品生產者,手藝人,從而消除鑒賞者,消除資產階級,他們的改革目標,是整個社會。唯美派不同,他們是將藝術品的各種社會意義徹底消除,同時蔑視大眾,不關心社會。他們的改革目標,是為藝術而藝術,是藝術自身內部的改革。

  本書的價值毋庸置疑,而且翻譯流暢,注釋到位。最大的缺陷是,故事繁雜,人物眾多,又沒有附圖和索引,很容易讓人迷失。所以在看書過程中,衹能一邊在電腦上搜索畫作,一邊翻看拉斐爾前派的畫冊,很是費神。期待以後再版能夠完善(如果還有再版的話)。

  《拉斐尔前派的梦》读后感(四):理想主义者的悲剧

  #读书 《拉斐尔前派的梦》威廉冈特著,肖聿译。这本书以拉斐尔前派的兴衰史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实利主义时代中的一些困惑的理想主义者”的悲剧,书中同时提及许多维多利亚时代即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重要的文艺理论家、画家、作家、诗人以及重要作品。

  冈特是英国的艺术史论家和作家,同一系列的书还有《美的历险》、《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潮流”三部曲。据说冈特的写作特点就是用写小说的方式写艺术史论,这本书读起来确实像小说,与小说不同的惊喜点大概是下一页或许就会出现一个你熟悉的名字,比如透纳、王尔德、狄更斯、屠格涅夫。

  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是1848年在英国兴起的美术改革运动。①拉斐尔前派最初是由3名年轻的英国画家威廉·霍尔曼·汉特、但丁·迦百利·罗塞蒂和约翰·埃弗里特·密莱斯发起,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的艺术潮流,反对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之后偏向了机械论的风格主义画家。后来威廉·迈克尔·罗塞蒂、托马斯·伍尔纳、詹姆斯·柯林森、弗雷德里克·乔治·斯蒂芬斯加入扩展到7人。②随着故事发展,更多一些年轻的画家和雕刻家也出场了,并且和他们有紧密关系,比如伯恩·琼斯、福特·马多克斯·布朗、威廉·莫里斯、休斯等等。PRB忠实于自然,认为人人都能追求艺术,一开始他们将画派的成立作为秘密,没有让皇家美术学院的其他人知道。但是初期屡遭批评界的诋毁攻击,后来著名评论家罗斯金成为他们的支持者才得以好转。③从密莱斯和罗斯金的妻子相爱开始,这部艺术史便有了极强的小说感。后来罗塞蒂和模特西达尔结婚称其是精神缪斯,同时又喜欢休斯的妻子范妮,后来又说最爱的是莫里斯的妻子简莫里斯(除了书里提到的之外,好像还有别的情人。嗯不仅他,别的人也有别的情人,呵!)……同时,将艺术作为宗教信仰的汉特去了埃及、巴勒斯坦,后来又在耶路撒冷住了很多年,这传奇的经历已然足够有趣,加上前后取的两任妻子是姐妹又更加了许多趣味。④后来更多的人物出场,也有了更多有趣的故事,PRB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方向。密莱斯甚至在最后还接受了皇家美术学院的职位,这可是他们一开始鄙弃拒绝的团体,虽然他在偶尔看到自己初期的画时,还不免有一些愧疚和自责,但很快他便能调整好自己,继续活成社会中体面的样子。罗塞蒂画画也写诗,后来精神缪斯西达尔去世,深情的他将一部诗的手稿一同放入她的棺木,后来罗塞蒂觉得绘画遇到了瓶颈想要主功诗,但无奈想不起手稿内容遂掘出棺木重新拿出手稿并发表,着实引起了一番轰动……再再后来,曾经作为派别领导人物的他朋友越来越梳理。莫里斯开办了莫里斯公司,致力于制作拉斐尔前派式的装饰品和家具,虽然实用性上有待讨论但他乐此不疲,后来有段时间还成为社会主义的积极宣传者,但无果而终……汉特说自己是唯一传承了PRB精神和原则的人,或许在于他一开始便将艺术作为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以近乎苦行僧式的生活和绘画吧~⑤在几乎结尾的地方,就是这位将艺术作为宗教的汉特说,邪恶的东西正在这个世界上涌现出来,众多的邪恶当中有一种重大的邪恶,它叫“印象主义”。它是一种来自外国的、令人憎恶的威胁,但是印象主义的用语中存在着令人熟悉的味道,原来它们就是拉斐尔前派理念使用过的词语……汉特认为,作为一次伟大反叛的拉斐尔前派运动已经走到了尽头,它已经变成了保守的东西。可是现在不仅大家不记得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也很少人记得沙龙学院派,而印象主义却成了众人皆知的东西,时间真是神奇。陈丹青在局部讲印象主义的时候,提到一本书《印象派的敌人》,有人说除了一些正常的艺术梳理,还有一堆八卦。哈哈哈,本书也是这样,或许艺术家们就是一群有趣有料有八卦的人,而八卦多才更适合写成小说式的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拉斐尔前派的梦》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