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本由[美] 约瑟夫·海勒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二十二条军规》精选点评:
●小说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清晰真实的呈现在眼前。
●飞行的次数,上级随意增加;你是死是活,上级随意认为;你是否犯错,上级随意宣判。结果不由事实决定,而由上级的逻辑决定,这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官僚圈套你永远逃不出去。有的时候平时世界的荒诞比战争本身更恐怖。 难得的是,正是威权下的荒诞,约赛连虽绝望无奈,但又拥有了无限的悲悯情怀。
●逃不出的圈套
●#约瑟夫·海勒# 精装新版,再次拷问这个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在一个疯狂的世界中,到底谁是疯子?
●在一个集体组织内谋生,总会发现自己被一些没有出口的“军规”给囚住了,甚至让人不知道是在谋生还是在磕死。这个时候的出路就是尽快离开。。。。。。
●这本书也可以被看成第二十二条职场规则,或第二十二条成年世界规则。
●虽然是轻型纸 徒增厚度 但书做得完美 这个翻译也好 我十几岁时看的也是译林的版本肯定不是这个翻译 前30页把我笑死了 后面的黑色幽默有点恐怖尼玛 能看出王朔受过影响
●人世间的套路莫过于此,既然逃不出去,也就懒得了挣扎吧哈哈
●照进现实的黑色幽默。
●待完善。1、一个疯狂、混乱、黑暗的美国空军中队,体现了战后美国人理想幻灭、迷惘苦闷的精神状况及对官僚体系的讽刺。2、人物展览法。3、黑色幽默。“世上只有一个圈套,那便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绝对不是真正疯了。”4、当代人实录。“弗卢姆上尉那天晚上上床时还是个轻松开朗的外向性格者,第二天早上下床时就变成了郁郁寡欢的内向性格者,一级准尉怀特·哈尔福特骄傲地把这个新弗卢姆上尉视为自己的创造物。”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一):一群神经病
我喜欢稍微经历一些年头的书,总感觉通常情况下经过时间的淘汰还被大家所熟知的话,那应该就是不错的,这就是这样一本书。
一群飞行员,随时随地可能死,可能生,可能被死亡,可能被消失,充满了黑色魔幻感。既然你在名单上,那么你已经阵亡,即使你在我眼前,你也是个死人,不存在。你疯了,你就可以停飞,但是你要自己提出,一个能提出自己疯了的人是不可能疯的。你可以来我办公室找我谈谈,在我不在办公室的时候。
全书都是黑色幽默,都是越绕越觉得有味道的言语,不仅如此,作者能把胡搅蛮缠进行到底,让人不得不折服,说的很有道理。一切都是虚无,面对战争,面对私欲,渺小的人生,嬉笑怒骂的抗争。
感觉自己的语言有点困乏,不知如何表达。人到中年,自己面对的各种小困难时常就像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充满了逻辑混乱,还是一笑而过吧。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二):炒作?佳作?
三星。
剧情是以飞行部队中的各个角色的内容来补齐整个故事脉络。但是里面充斥着莫名其妙的所谓的美式幽默,完全接受不了。虽然非常厚,大体内容是讲在飞行部队里面,一直执行任务,但是上司一直用没有理由的理由即第22条军规来增加作业时长,使得队伍中的所有人都不得回国。虽然内容很多很长,但是读起来完全没有畅快的感受,充斥着美式幽默、粗口和性,在我的阅读感受中只能别扭。本来以为剧情将会随着约塞连的战友们一个个死去而约塞连也因为反抗而受到惩罚时,在最后的最后的剧情上,出现了巨大的反转,使得前面看起来莫名其妙的内容突然串联了起来,这算是最大的惊喜了。
这本书一开始默默无闻还是有道理的,后来变成畅销书感觉也是反战的潮流推动下的产物,难以说本书到底有多出色。如果没有最后的反转的话,大概只有1-2星,不知道豆瓣下面评论里到底在吹个什么玩意儿。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三):活活地逼成个疯子——《第二十二条军规》书评
活活地逼成个疯子——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书评 “我大概倒喜欢像一株植物那样生活,不去为什么大事作决断。” “是株什么植物呢,丹比?” “一株胡萝卜或是黄瓜。” “什么样的黄瓜呢?坏黄瓜抑或是好黄瓜?” “当然是好黄瓜。” “但即便你是黄瓜,那他们等你一长熟,就把你摘下来,切成碎块做色拉。” “那么就是一株坏黄瓜。” “那他们就让你烂掉,使你变成肥料去培育好黄瓜。”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条“不存在”的军规。它是驻扎在意大利皮亚诺扎岛的美国空军飞行部队的军中规定。它规定:只有疯子才能免于执行飞行任务,但必须由本人申请。但如果本人提出了申请,就说明,这个人没有疯,他也就不能获得批准。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所有飞行员必须要在服役期间飞满二十五次飞行任务才能回国,但前提是必须绝对服从上级的命令。而上级们(在本书中主人公尤索林所在部队,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卡思卡特上校身上)却一次又一次地、无休止地提升需要完成的飞行次数。 整本书充斥着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式的荒诞。黑色幽默在其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荒诞感也猛烈地爆发出来。战争的残酷,荒诞,可笑全都杂糅在了一起。在所谓的国家之间的战争中,底层的士兵军官们,却是这样子一种生活状态,让人看了哭笑不得,我不禁思索起战争的本质。战争这东西,往大了说,国家、权利、政治、经济……大的很,但是细化下来,到每一个参战玩命的军人身上,全然不是这种东西——大家都是被裹挟着的,大家都在哭笑不得,当生命随时可能失去,那些大而空泛的事情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想,要是尤索林的话,可能得说一句:“扯淡!”然后嘿嘿一笑。故事中的人们经常笑,他们互相开玩笑,疯狂地玩笑,甚至于,整个战争,对于他们,就是个巨大的玩笑,这玩笑让人无奈,让人想哭。但是没有办法,大家都是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二手玫瑰有首叫做《允许部分艺术家先富起来》的歌儿,其中一句歌词叫做“我被活活地逼成了个废人呐”,请允许我,稍作修改——对于尤索林他们来说,那就是——我被活活地逼成了个疯子呐! 实际上,在战争中,没有人是正常的——所有的人都被活活地逼成了疯子。无论是痴迷于无意义的检阅的谢斯科普夫上校,想着用各种方法升官的卡思卡特上校和科恩中校,令人生厌的、麻木不仁的领航员阿费,还是我们的主人公,大家公认的疯子尤索林——他裸着身子领取一枚由于因为失误导致了人员伤亡和损失而得来的勋章,他一直认定自己帐篷里住着一个死人,他光明正大表示对卡思卡特上校的反抗并且拒绝飞行任务,他不停地做着疯狂的事情。战争中,大家也都是不幸的。战争黑色幽默般地折磨着所有人。当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朋友一个个地离去的时候,尤索林也一步步地更加“疯狂”了。但,战争里,疯狂,就是智慧——这是战争的荒诞。 所以尤索林最后抛弃了这操蛋的战争,逃往瑞典或者罗马或者其他什么地方去了,成为一个“疯子”对他来说是最大的逍遥,这回儿他可能正在罗马或者瑞典的某处妓院里偷着乐呢。但是,真真儿地,我要替尤索林和仍旧处在战争中的不幸的人们说一句(希望他不会因此生气而要拿着啤酒瓶砸我的脸): 我被活活地逼成了个疯子啊!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四):读后感
我的问题: 1 第二十二条军规象征着什么?(也许是法律?用来进行讽刺?) 2 内利特的妓女象征什么?(也许是作者用来表示荒诞世界中人人莫名其妙的杀人?) 3 克莱文杰的消失应该不是故意的,对吧?(奥尔的消失是有谋划,这毫无疑问,但是克莱文杰如此的忠于他的祖国,应该不是有谋划的,对吧?)
4 华盛顿欧文的名字反复出现,包括书中的其他名字,比如说T.S.艾略特,约翰弥尔顿,这又是象征什么?这本书最后几章节当中出现的上校中校以及约赛连名字的混乱,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的感悟:
1 作者对于战争的揭示,很有代表,以小见大:所谓战争不过是谋取利益的手段,可是却使得无数战士以及人民丧失了性命。当然,反侵略战争应该客观对待。虽然作者未直接如此表示,但是,作者对于这里一个军营的揭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2 作者的表现方式很理性,确实高超,相比那些通俗的作品,影视确实优秀。比如,作者表示对于战争的厌恶时,不是塑造一个孤胆英雄,也不是让这位英雄成功的推翻黑暗,而是塑造了一群普通人,他们有这不同的追求,作者也并未直接的肯定或者否定什么。对于战争的厌恶,逃离权谋的算计的不是只有约塞连一个,有许多人的想法都是相同的,并且有两位成功逃脱:克莱文杰是意外,奥尔确是有预谋有计划。约塞连的结局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结尾内特里妓女的砍杀失败,不难看出作者的希冀。前有古人人,后有来者,正是因为主人公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才更让人觉得有代表性,而不是塑造一位全能的英雄,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高超之处。与此同时,作者在揭露战争的黑暗内幕时,也直指人性,主人公们不是以推翻黑暗为目标,而只是选择了逃离,这又是其高超之处,因为太真实。其实,这种黑暗段时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无法推翻的,因为他的背后是人性。在这里不得不说,作者的认识实在深刻。
其实我觉得把这本书的主人公不是只有约塞连一个,奥尔也应该作为一个主人公,因为他也是这项事业的开拓者,若是只有主人公一个,实在没有代表性。
我对于这部作品这两处高超之处实在是叹为观止。因为我最近看了很多暗黑戏,韩剧塑造了许多孤胆英雄,当然有可能他们会组成一个团来反抗黑暗的社会制度。但是看完第22条军规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他们的行为有多么的幼稚。因为黑暗的背后往往不单单是社会制度的问题,其背后往往直指人性,而人性的问题实在太过复杂,甚至无法解决。我又联想到之前一个泰剧叫超凡英雄,其实这部剧的结尾还是很不错的,因为主人公竟然是以失败者为结束的,而导演或者说编剧只是留了一个希望。
3 作品的形式实在很有趣。为什么作者的叙述不按常规的时间线呢?一件事好像分布到许多章,最后几章的时候,时间线才顺起来。还有作者叙述风格形成的荒诞,黑色幽默也很吸引人。这里的人物真的很奇怪,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不记得,我记得很清楚的一个情节,实在是太荒诞了。约塞连,因为不想执行博罗尼亚的任务,于是便将那条红色路线往上移了,结果这个汇报从下向上层层汇报,竟然都没有一个人怀疑他的真实性。我的天哪,这个世界到底是多么的荒诞。书中有很多重复性的语言,也有很多的反转反讽。作家总是喜欢一本正经的夸奖人物,但却在你最不经意期间,以一种最正经的姿态叙述这个人最龌龊的行为。
再谈一下小小的人生启示:
奥尔这个人物可以说是书中的一大亮点。其实只要稍微有过阅片经验或者是看书经历的人,基本上在作者的叙述当中就已经明白奥尔的消失不是偶然,而是有计划的,他的消失是为了逃离。我每次对于他的成功都有一种欣喜,我们应该明白,在缜密的思考过后,要有缜密的行动,只有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将我们影响幸福的征途。与此同时,与其做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倒不如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一个默默在背后为自己事业筹谋规划的人,一个默默的实现自己价值的人。因为当你选择锋芒毕露的时候,你会承担更多不可思议的外界压力,而这些东西会成为干扰你的重大因素。也许你想说你的承受能力很强,但是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你彻底隔绝外界评价对你的干扰,这是作为人的本质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