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的故事》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9.00元,页数: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叔叔的故事》精选点评:
●酒徒蛮好~叔叔的故事太无聊了。
●仅以《叔叔的故事》《酒徒》两篇而论,王安忆的才情显得少的可怜,文笔矫揉造作,叙事的把握也并不与其当代最出色的女作家名头相符,邯郸学步之感跃然纸上。
●有点喜欢王安忆的文字了。
●叔叔的故事 后设文本
●叔叔再也不会快乐了
●那个年代的作家都有一股煞有介事的味儿。
●推测想象添加了许多絮语也不失为一个好故事。关于爱情的说法很认同~
●王安忆:一个有力量的女性作者
●喜欢王安忆
●不喜欢《叔叔的故事》。我喜欢《酒徒》。
《叔叔的故事》读后感(一):王安忆
知道她是个上海女作家,知道她写过一本《剑桥的星空》,对其信神信鬼颇不以为然。看了她的散文选,很不错。这次在书架上偶然看到这本书,被她的名字和奇怪的书名给吸引住了。
书已开始就是一段坦白,很有趣。哪里有小说家一开始就把所有trick都讲给读者看?就好比导演让观众看幕后,魔术师把自己的魔术揭秘。但也许恰恰是这样,小说才变得不是那么不可信: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是一个真实的人来虚构一基于另一个真实的人的故事。其实小说就是有很多夹杂私货的东西,像是调料,不放不好吃,但又不能全是它们。
最喜欢哪一段?贤惠的妻子把他当作一个大宝宝,喂饱了,把书桌给他清理出来,说“看书吧“。
读小说读多了,觉得人怎么都有病啊?还是说,有病都是正常的,真实的。礼是做出来的。
真的像她说的那样么?老一辈人总是要信仰一些什么,从信仰马列,到信仰虚无,都太认真。现代人,反正存在都有意义,反正什么都无意义,都可以,都自然,都简单,都不做作。这是懒,小聪明,还是如何?很喜欢她对比这两种想法的做法。
结语也很不错。现实的生活,和虚拟的小说,哪个更真实?小说家叔叔是不是现实中的懦夫?小说好玩的地方在于,你可以跟着人物走,设身处地看看自己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也许小说的人物绝不会做出你这种选择来,也许小说中的人物更胆小。
不知道,看多了这些“有毒的”东西,是好还是不好?
《叔叔的故事》读后感(二):叔叔的故事-文人的自觉
王安忆的作品看得不多,但是整体上都有些印象。
从《小鲍庄》到《叔叔的故事》再到《长恨歌》,大体上就是一个文人字自觉。
王安忆另外不可忽略的作品是“三恋”。这里暂且不表。
叔叔的故事结尾处:我讲完叔叔的故事后,再不会讲快乐的故事了。
请注意: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叙述者的表白。更是王安忆自己对于一个创作阶段的总结。从这句话开始,王安忆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创作篇章。
如果说《小鲍庄》王安忆的寻根文学,那么《叔叔的故事》无疑赶在了先锋文学的一个风口浪尖之上,很有意味的也不能忽视的是,王安忆这篇转型之作发表在她搁笔整整一年之后的1990年。
也许有些人会敏锐的联想到,1989年那个六月份,它给新一代的知识分子上了深深的一课,从此以后,又一个知识分子噤若寒蝉的时代。
也许这里有人会问:这两件事有什么关系呢?也许仅仅只是时间上的巧合罢了。
让我们回顾一下叔叔的故事:给予叔叔虚无主义最后一击的,儿子大宝的菜刀相向,虽然表面上是以叔叔的胜利结束,但是精神上,叔叔已经不堪一击。 任何一个民族,在父与子的冲突中,最后是以父法的胜利告终,而且是暴力镇压而不含有任何文明成分,那么,这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
父子相向只要发生,就是一种悲剧。
这是一个灵与肉的冲突。二元论无处不在
叔叔的婚姻:“一个朴素的自然人与一个文化的社会人的情爱”
叔叔的私生活:“小米和大姐” 灵与肉
叔叔的性生活:“无能与骁勇善战”
叔叔的自我认知与客观现实:“喝鲜血活三十年的鹰和吃死尸活三百年的乌鸦”
“在叔叔的爱面前,她的自尊心 她的羞耻感 全部都迟钝了,只有这爱是灵敏的 活泼的 力量无穷的。”
“其实游记这类东西,就是将平日的所思所想、装进所见所闻,再以其时其地的心情打一个包装。”
“叔叔把寻根文学作为对世界的一种新的解释方法,而我们则以寻根文学来追索世界的原来面目。”
“因为我们压根没有建设过信仰,在我们成长的时期就遇到了残酷的生存问题,实则是我们行动的目标不需要任何理论的指导。”
“(结尾第三段全部)”
对比王安忆和铁凝,不难发现,铁凝的文字痕迹是有激情的,澎湃的,喧嚣的,也是大气的;而王安忆,永远那么冷峻,细琐,在看似啰嗦之中保持着对微观情绪的敏感关注。不错,这就是王安忆的特色,一个优秀的作家总是能最敏感的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并且以其惊人的默契进入时代话语的写作。王安忆是站在时代的前沿,是处在多变的文学浪潮中最优秀的弄潮儿。这也许就是很多人渴望而不可及的吧!
打开百度词条王安忆:“台湾出身的旅美文学评论家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於其小论文《海派文学,又见传人——王安忆的小说》中,谓王安忆是继张爱玲后,又一海派文学传人”这话并不夸张。张爱玲也好,王安忆也好,都是沪上奇葩。那些冷峻而严谨的文字,比如这篇《叔叔的故事》,是经得起任何时代的推敲。因为,它的客观 ,本身就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
说到这里,有人说张爱玲与王安忆都是刻薄的。这话我不敢苟同。
一个作家,能用最冷静的口吻与冷峻的笔调,写一个心酸的故事,而故事本身又不仅仅只是嘲讽,宣泄着什么。就像是将生活置于显微镜下细细解剖,丝毫毕现的呈现出来,这应该是怎样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个作家,一个男性的作家,能拥有置身事外的视野,常常被称赞为大气,宏观。为什么一个女性作家的第三只眼看众生百态,而且是明察秋毫般的把每一个细节都拿出来审美,这难道就是刻薄么?我不敢苟同。
《叔叔的故事》读后感(三):虚构与真实
王安忆的早期作品多描写都市女性的成长,关注女性的心理世界,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往往是十分细腻,深入人心的,作者会花费很多篇幅却仅仅是为了描写主角的某种生活习惯。而《叔叔的故事》写于1990年,属于反思文学,我之所以关注这本书是因为这本短篇小说的与众不同,此书旨在反思文革所带给人的精神折磨和人性摧残,所以创造了叔叔这么一个无名无姓,只有一个称呼的人。在我读过的王安忆的小说中,叔叔这个形象是最不具体,最不鲜明也最虚幻,读者从头至尾都很难把握叔叔这么一个主角形象,难以捉摸叔叔的性格,但就是这么虚幻,不着边际的艺术形象倒是能套用在经历过文革折磨的现实存在的很多人当中,这让这个形象倒是变得真切实际了。
叔叔,作者是这么介绍他的:
“他与我并无血缘关系,甚至连朋友都谈不上,所以称之为父兄,因为他是属于我父兄那一辈的人。像他这类人,年长的可做我们的父亲,年幼的所以称之为父兄,因为他是属可做我们的兄长,为了叙述的方便,我就称他为叔叔。”
所以叔叔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故事,也是一代人的故事。作者想要讲述的也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的心理变化,而是一代人的心理状态,这样一个虚幻的形象在读者心中也就有了可塑性,他,可能是作者本身,因为作者说过“我要保护我个人的故事,所以我就决定讲他的故事,可能是那个时代某个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事实上,有很多读者认为叔叔的形象是影射某位名作家,也可能就是隐匿每个读者心中的黑暗面,可谁知道呢,连叔叔自己都分不清小说和现实。
叔叔,曾经是个质朴的文学青年,因为他的处女作就被划为右派。从此他就自觉低人一等,性格压抑,自我践踏,向周遭的所有人都封闭了他的内心。虽然他摘帽后曾有短暂的较为平静婚姻生活,却因为和学生有了不正当的一晚而再一次被当地人谩骂,殴打,鄙视。这一次相反,他变得胡作非为,飞扬跋扈,甚至抛弃了对他有恩有义的妻子,也开始了他给自己定义的新生活,他让大姐做他的白玫瑰,让小米做他的红玫瑰,在这个他为自己编造的小说世界覆灭后,又和作家,翻译,台湾的,德国的女孩们玩着情爱游戏,叔叔一般能赢,但也会输。但当他的亲身儿子找到他的时候,他却彻底输了。
作者在此书开头就点名:
“我终于要来讲一个故事了。这是一个人家的故事……这是一个拼凑的故事,有许多空白的地方需要想象和推理……我所掌握的讲故事的材料不多且还真伪难辨。”“这是一个充满主观色彩的故事,一反我以往客观写实的特长”“这是一个充满议论的故事,一反我注重细节的倾向”
作者如此不明快的态度让读者在一开始就对叔叔的故事产生了狐疑。甚至于故事中出现的每个角色,作者都要解释一下这个角色的真实性,是叔叔的自述,还是来自于传闻,甚至于作者好不容易承认她自己创造了一个角色,都要絮絮叨叨地解释一下创造这个角色的理由,比如后来让叔叔感到失败的德国女孩。又或者是对自己所讲之事又半信半疑,揣测大半个篇幅又不得解,一反作者原先一口气能读到底的创作风格。一如作者在开头的说明解释,这个故事,他不胜任,然而,这样的一种不胜任却是因为担负了太多的真实,作者跳出了虚构小说的圈子,以第三者的身份采纳路人,当事人,叔叔的叙述,虚构中包含真实,真实中夹杂虚构,这样的一种客观真实却是一般小说作者难以企及的,这样的一种写法也恰恰印证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如实反映在文革折磨下的一个曲折的灵魂。
其实在作者这样的一种真真假假的写作风格中,叔叔的形象已经在作者的坦诚中创造,也逐渐在读者心目中成形。叔叔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叔叔几乎所有外在表现都是虚假的,文章中,作者让叔叔的文学作品和叔叔同步发展, 叔叔的内心世界只有从他写作风格的转变中才能窥探,叔叔已经将真实和虚拟混为一谈,他的现实世界已经被文革抹杀,他也在他自己的作品中死亡,他借助现实的肉体在小说中活着,他不愿意承担一点现实世界的责任,这才导致他们父子自相残杀,叔叔最真实的一面作者将之留给大姐,也留在了读者的思考中,读者心目中的那个叔叔才是最最真实的叔叔。
而这样的一个叔叔,读完后,你看到了么?
《叔叔的故事》读后感(四):伤痕一种
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被看做是她转型后的标志性建筑。
这一本不厚的小册子,我一拿到手就顺着时间读下去,竟是没有半点停顿,就畅快地读完了。行文流畅,这是我的直观感受,这点在她的《酒徒》也有同感。
正如“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一样”,她说“我终于要来讲一个故事了”。可是这样的元叙述让我在这里面比《虚构》中更感到几分荒唐和戏谑的成分。她不仅告诉你“这是一个人家的故事”,还要说“这是一个拼凑的故事,有许多空白需要想象和推理”,很多时候故事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时候她就会跳出来进行大胆假设。虽说元小说就是要解开小说虚构的本质,但是我觉得正是由于她老老实实地告诉你要如何推理假设才能使故事更完善,才使我更觉得叔叔的故事在本质上的真实性。
叔叔的故事是沿着明显的时间脉络来叙述的,比如1957年的反右斗争,叔叔被划为右派回乡改造;比如1959到1961年的大灾荒被叔叔当做苦行僧般的赎罪;比如文革时期跟妻子被双双绑到台上示众的屈辱。因为有了这些鲜明的时间做背景,让我触得到它的真实性。而且由于这些历史的真实的伤痕才决定了叔叔之后不论是如鱼得水还是一落千丈的生活。它给出了一种必然性。
叔叔像一只带刺的球,沿着他的轨迹滚下去,粘了一路,掉了一路,最后连自己的刺也一一掉光了,剩下一个光秃秃的自己。
这样的叔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叔叔很卑劣。
在他落难时妻子收留了他,在他被陷害时妻子撇开自尊心和羞耻感而大骂出口,“只有这爱是灵敏的、活泼的、力量无穷的”。
而叔叔回城以后如沐春风的生活使他迫切地想与过去一刀两断,他要埋葬全部的往事,就必须让妻子陪葬,婚是非离不可的。叔叔的妻子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她懂得如何放手。“人在危难时,就当拉一把;人有了高远的去处,则当松开手。”这样的豁达让人觉得,叔叔的妻子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她懂得放手才是此时感情的保存方法。(“妻子说,其实她早想到有这一天的,因她早看出他是虎落平川,可她就是要降服他这头虎呢,要是只猫又有什么意思?说到这里,她骄傲地笑了一下。”)
而在叔叔的国际旅程中邂逅的德国女孩在拒绝叔叔的亲吻之后,被恼羞成怒的叔叔强制拥抱竟至打耳光,后来还“使尽最刻毒的咒骂女人的话骂着,骂了个痛快淋漓。”
这让我们都很疑惑:叔叔怎么变成这样了?
其实这只是叔叔表面的、第一层的东西。
叔叔很聪明因而显得很深刻。
叔叔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他在对待自己的苦难经历时都可以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风格复述三次,以达到不同的效果,或是效应。他用小说重写了自己的历史,转型后又以游戏人生的姿态随意勾勒大千世界,他在自己的黑色幽默中寻求了世俗的解脱,不得不说他是一个聪明的投机作家,——投机,投历史的机,或者说是懂得把握时机适时地改变自己吧。
叔叔的聪明还表现在他懂得利用自己,用自己沧桑的人生经历,以及“低沉的喉音”、“具有西伯利亚茫茫草原的风味”的深沉魅力,和思想累累的头脑,轻易就打败了“我们”这一代的白面小生而赢得了众多女人(含女孩)的心,他在她们之间如鱼得水地游走,享受年轻,享受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快乐。
而叔叔其实很无奈。
文革中被揪到示众台上丢进了脸面后,叔叔为了使自己忽略灵魂的抵触,便刻意地夸大肉身的需求,他将自己的行为举止打磨成跟当地的乡野村夫一样粗鄙,他酗酒、打老婆、骂岳母,放逐灵魂。作者说,“生的意志是很顽强的。他使自己麻木,迟钝,粗糙,像动物一样,对生存持极低的要求。”“他还想:***好死不如赖活着。”
“像动物一样,”这句话是非常无奈的,非常悲哀的。然而这又是最大的事实。我记得在古华的《芙蓉镇》里,胡玉音跟秦书田两人被惨无人道地批斗,有一次他们被面对面捆绑着站在示众台上,小说里写道,“胡玉音、秦书田两人对面站着,眼睛对着眼睛,脸孔对着脸孔。他们没有讲话,也不可能让他们讲话。但他们反动的心相通,彼此的意思都明白: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要把自己摆在一个怎样卑微的位置上,才可以告诉自己,“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
虽然后来叔叔终于扬眉吐气,可是在农村生活的这段记忆一直如烙印般紧紧跟随着他,他想埋葬掉那不堪的过去,所以他在小说里写一个青年右派的自杀,所以他选择跟妻子离婚,所以他在离婚后一直过着不羁的生活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灵魂被放逐的太久而现在,是该放纵的时候了。
他放纵自己的思想写出黑色幽默式的作品,他放纵自己的欲望来抢“我们的女孩”。他几乎都要完全忘记了。
然而。
然而,被德国女孩的拒绝猛然唤醒了叔叔久违的、刻意去隐藏在深处的自卑感;而大宝——自己在那段年月里留下的儿子,彻底让他清醒过来了,大宝的存在,让叔叔终于明白,那段耻辱是永远、无论以任何方式都无法根除的了。
被时代操控的叔叔,无论他的生活再如何风生水起,在历史面前,都只是一个小小的木偶,被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原先我以为自己是幸运者,如今却发现不是。”
这是叔叔最后的一句话。
作者说,“叔叔的故事的结尾是:叔叔再不会快乐了。”
这也是历史的一个伤痕吧,我想。
后来我听莫文蔚唱,
“因为我会想起你
我害怕面对自己
因为你总会提醒
尽管我得到世界
有些幸福 不是我的”
这跟叔叔的故事,竟然是出奇地一致。
《叔叔的故事》读后感(五):《叔叔的故事中》的情爱书写
叔叔早年在一偏僻的小镇当老师,而就在这些学生当中的一个,后来成了叔叔的妻子。关于叔叔妻子的来历众说纷纭,而最为可观的一种说法是:那女孩不是叔叔的学生,而是学生的姐姐。学生跟老师学二胡,学出了感情,变为姐姐作伐,成全一段姻缘。
叔叔的妻子并没有多少文化,而叔叔作为一个文化人,两人之间的差距注定了他们之间不可能有深层次的交流,因而他们之间的爱也只是浅薄的,平淡的。尽管叔叔并没有那么爱着妻子,但妻子对叔叔的爱却是清晰可见的,主要表现在两个事件中。
在某个夏日的晚上,叔叔说要去学校一趟,这一去的结果却让人料想不到。叔叔被人捉到和学生偷情,两只胳膊被一左一右两个男人揪住,那两个男人还在朝他脸上吐唾沫。叔叔脸色苍白,眼神慌乱,膝头打着颤,想说话却说不出声。就在众人不知发生什么的时候,叔叔的妻子出场了,只见突然从人群中钻出一个人,扑上前去,伸手便在那父亲脸上掴了两掌,骂着:你个婊孙养的老不死!
老师的妻子掴完学生的父亲的嘴巴,又一头装在学生的哥哥的胸上。老师的妻子双脚一跺地,连珠炮般地问道:你还当你养了个贞女,你原是养了个婊子,勾引男人是她的一手绝活,难道你们还不知道?她又恨刻毒地说:你若不知道,为什么也不打听打听,这里的男人可都知道你闺女!她是送上门的货,她是烂了帮的鞋,她是骚狐子投的胎,她是窑子里下的种。
老师妻子的连珠炮语使得形势大为逆转,妻子深爱着叔叔,这种爱想必是盲目的,没有缘由的,因为他是我的丈夫,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要维护着他的尊严,尽管他做了错事,尽管他对我不忠。我想,叔叔妻子身上流淌着的正是传统的女性血液,一种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固定思维。老师妻子对叔叔的爱是众人可见的,这样的爱粗糙,不细致,老师妻子的 满口脏话是显得那样的粗俗不堪,让人躲之不及,然而正是这令人羞愧难堪的话语却保全了叔叔的安全,避免了叔叔再遭人打骂、侮辱。
许多年后,叔叔这件不堪的事情又被人挖了出来,叔叔被人按在土台上示众,这是令人颜面尽失的,就在叔叔丧失神志的时候,他的妻子也被人抓来。妻子以惊人的力量挣脱了两个男人长大的臂膀,趴到了他跟前。叔叔和妻子又重新聚在一起,叔叔想起了妻子的般般好处,想到过去的时光是多么的美妙。然而,此时叔叔却想和妻子赶紧分开。妻子很快被人拉开了,她用力反抗,骂不绝口,拼力挣扎。
妻子对叔叔的忠诚是不容怀疑的,在这件事情中我们更加肯定妻子对叔叔的爱之深、爱之切。本来造反派要争取和她同盟,让她一起来批斗叔叔,然而她毫不考虑便大骂出口,她将叔叔试作自己的生命,在对叔叔的爱的面前,她的自尊心,她的羞耻感,全部迟钝了,只有她对叔叔的爱依然是灵敏的,活泼的,力量无穷的。
叔叔的第二个女人是某刊物的编辑,比叔叔小一岁,人们有时候叫他大姐。她除了编辑小说之外,还写一些散文,文字相当优美,也正是因为如此,叔叔把她看做是灵魂之间的伴侣。她瘦削,苍白,看上去楚楚动人,前不久刚离了婚。在和大姐的相处中,叔叔一直是谨小慎微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冰清玉洁的,不容污染的。从他们一开始认识就建立起了一种默契,两人绝不亵渎他们间美好的关系,因而他们从来没有过性的接触,但是在情感与思想上却相互介入得极其深刻。
大姐在叔叔心中一直是以圣洁的形象出现的,叔叔对她摆脱不了一种仰视的心情,大姐对叔叔的情感更是视为珍宝一般。叔叔见不到大姐时,内心焦躁不堪,而见到她又十分紧张,有一种自惭形愧的感觉,他的一举一动都非常小心翼翼,唯恐有哪一点闪失而使大姐对他失望,他不舍得使大姐对他的情感遭到损失。叔叔的情感和精神需要有人理解,与之共鸣,所以大姐作为叔叔的精神情人而出现。在大姐身上,集中体现了叔叔的思想和智慧的力量。叔叔想以精神恋爱证明自己灵魂的纯洁和高尚,但实际上这确是叔叔用来欺骗自己的精神慰藉。
叔叔既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也需要生理上的解放。他不敢去触碰和大姐的最后底线,怕这样的接触会玷污他们之间的感情,但叔叔又需要有性来证明他作为男人的价值,所以小米成了叔叔能力和魅力与生命力的体现。小米是作协机关的打字员,仅十九岁,是那种活泼可爱甜蜜娇憨类型的女孩。小米的出现使得叔叔想起了多年前诞生于他的想象且又夭折的女儿,就好像在向叔叔还原似的,出现在叔叔的生活里。
每当叔叔有需求了,他就会给小米打电话,当天晚上她便来到叔叔的小屋里,叔叔要她来往往是为了做那样的事。做过之后,叔叔却心疼得唏嘘不已,将她抱在怀里,哄她,唱歌给她听讲故事给她听,唱着说着,思绪就飞远了,好像是在唱给说给很远处的另一个人听。我想,此时的叔叔是把小米当成了自己的女儿,他细心的呵护她,把她捧在自己的手心里,用自己近乎是父爱的方式来爱护她。叔叔对小米的感情更多的则像是一种父爱,而不是简单的情人之间的爱。
叔叔对小米表达爱的方式是简单的,小米在街上看见一件衣服或者一双鞋,只要是她喜欢的,她就会跑到叔叔这里来,说那里有一件衣服怎么怎么,有一双鞋又怎么怎么。叔叔问价钱,便把钱给了她。小米之于叔叔,无论是在肉体上还是物质上,都令叔叔心醉不已,他能够在小米身上实现自己作为男人的尊严,尽情地享受他的成就感。而小米对他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服从,使叔叔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的价值。在小米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能力、魅力,以及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