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剪刀男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20 00:43: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剪刀男读后感100字

  《剪刀男》是一本由[日]殊能将之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2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剪刀男》读后感(一):一本十分优秀的诡叙作品

  《剪刀男》感想 很遗憾没能在2009年就读到这本精彩的“诡叙”推理小说。 想起来,之前在知乎上看到这么一个提问“在写小说的时候,能不能前面用第一人称写,后面用第三人称接着写”这本书很明显就给出了一个结论:能!甚至能交替着写! 而这也是这本书的出彩的地方,是整个诡叙得以成立的基础。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本书应该是1999年创作出来的。或许你从现在看,觉得这本小说的诡计也不过如此,但他可是创作于20年前,也难怪能得到如此多的赞赏了。 除去人称的转变以外,书中另一点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罪犯心理”和“侧写”的描写“而剖绘的任务,就是串联这些痕迹,找到犯人外观上的特征。极端一点说,犯人的心理一点都不重要”“因为从外表是看不到内心的,不管我们怎么追究内心,也无法因此逮捕犯人” 这是一种很现实的观点,也打破了很多人对于犯罪心理学的美好幻想。不同的人,相同的行为背后,也隐藏着极其不同的想法和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了解潜意识本身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有成效。 不过,作为一本推理小说而言,或者说,我们作为推理爱好者而言,总是希望尝试自己依靠书中的线索来解开谜题。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推理小说中信息的“对等性”,即读者能得到的信息是和故事主人公(或者侦探)得到的线索一样多,以便读者能够自己推理(联想到岛田庄司最爱的挑战书)。 这种“信息对等性”在本书中显然是稍显不足的,大部分的诡叙都是通过隐瞒或者模糊部分信息来达到“欺骗”的效果,不过前提是这些信息都是真实的。而《剪刀男》中的“我”,作为解离性人格障碍的其中一个人格,她主观叙述中的“胖”已经达到了一种自我欺骗的程度,这样一个虚假的关键信息欺骗了所有人。这也是令一部分人不满意地方吧。 最后,在读完整本书后,看了大家对这本书的解析之后,我还有一个小小的疑问:章节的切换对于此书来说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如果说前面的章节变化是服务于诡叙,那么后面在揭露谜底的时候,明明都是以玑部刑警的视角来讲述,又为什么要频繁切换章节呢? 阅读诡叙真是一种让人猜不透又欲罢不能的体验(´∀`)

  《剪刀男》读后感(二):在“哇喔~”之后的回忆

  为什么觉得出乎意料

  用了一周的地铁通勤时间读完了本书,没有看过多介绍和书评,所以在没有期待的境况下,着实的惊艳了一把。

  所以就用多一些时间来思考自己究竟是怎么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以及一些读完也没有想明白的地方。

  1、为啥被牵着鼻子走了?

  首先是整片的标题,剪刀男~完美,最大的饵

  其次是第一人称互换的应用,我,然后忽然从第三视角出现了“日向”,一个符合“我”设定之人。

  各种服毒后未果,因为体重的上吊未果,然后明显的称自己为胖子,都让我产生了剪刀男是个胖子的感觉。

  此外医师这个设定也让我很喜欢~

  2、到现在也想不明白问题

  1)剪刀男杀人刀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快乐杀人者,这是作者一直强调的,杀人不需要原因。

  但这样为什么有类型?难道不应该是无差别杀人么?为什么想要知道女学生的舌头构造?为什么是学生?

  虽然最后也杀死了其他人,但那不是风格,那是应该做的事。

  不想去推测剪刀男、医师和父亲的关系,毕竟没有出现,也无法证实。

  但总觉得针对女学生的快乐杀人还是应该有原因。

  2)剪刀男为什么要不断的自杀?

  想死却有不想死。因为可以死的方式太多了,去跳个楼什么的,却选择一些奇奇怪怪的,他只是享受“死亡”这个过程么?

  3、读完全书的疑问点

  1)在杀人案中,一般第一发现者的嫌疑是非常的大的,就算是相隔时间,也不能排除,但是在本案中,却因为是第一发现者,所以确享有了可以保护的隐私,如果一开始就调查了两个半夜在外面晃悠的人,剪刀男的合理理由会是什么呢?

  2)对力量的怀疑之前也是有过各种推测的,用勒杀的方式,尤其是户外站着的情况下,其实应该不易实现吧,更何况没有其他外伤,没有迷幻剂,那么抓痕完全没有是现实的么?

  3)剪刀男的第一个受害者,是自觉跟着他走到了某个比较偏僻的地方。无论是谁,都没有交代为什么女孩会自愿去那样的地方?

  4)日高为什么要参加葬礼?他不是凶手,甚至不是知情人,他只是对另一个发现者有兴趣,他在葬礼上又在寻找什么?并且他怎么就能把剪刀男带回家?

  最后,小说只是粗读了一遍,可能以上的问题都有回答,只是自己没有好好看清~写下来是为了趁热打铁,多记一段时间,因为发现前一阵的读的同样“喔”的《第十三节台阶》,已经完全忘了。。。。

  以下为真的剧透

  ———————————————

  1、剪刀男事件轰动

  2、我开始跟踪由纪子

  3、我就是剪刀男

  4、剪刀男会自杀未遂,会会见医师

  5、由纪子被剪刀男的模仿犯杀死了,而我是尸体的发现者

  6、警局来了心理分析师

  7、警察开始调查

  8、警察根据第二把剪刀推理出剪刀男和模仿犯

  9、翻转的大结局,哇喔~

  《剪刀男》读后感(三):叙述性诡计杰作

  

提到叙述性诡计,我最先想到的是北山猛邦的《爱丽丝》和中西智明的《消失》,这两部作品都把“叙述性诡计”玩出了新花样。

叙述性诡计,作者利用深厚的文字技巧进行布局,恰当的说作者本身就对于核心诡计有着一个“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正是让我们陷进去的漩涡。

叙述性诡计和误导推理本身就很相似,前者和后者唯一的区别就是“读者所拥有的信息”,在误导推理之中,例如典范之作《黑桃A的血咒》关于钢笔的误导,读者和侦探拥有相同的信息,所以解谜的时候读者会如同“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一般,而叙述性诡计作者巧妙的掩盖了“某部分信息”,例如《爱丽丝》,所以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也导致“解谜后的震惊程度有所差异。”

《爱丽丝》之所以能带给我震惊,那是因为《爱丽丝》的设定是本书的精华,它确实能带给读者惊喜,《消失》其实也没有那么的传神,诡计是挺好的,不过和《斩首循环》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的诡计构造思维。

看本书的时候,因为知道是叙述性诡计,所以“核心部分”一猜就能猜到,但是作者的叙述技巧极为高明,不得不赞叹,作者在“我”知道剪刀男是XX的时候,还能让我处于漩涡之中,甚至推翻了本身固有的想法。

下面是关于《剪刀男》作者布局的技巧:

核心诡计:思维定势逻辑上的等价代换,利用逻辑等价代换让读者陷入漩涡。(哈哈,瞎说的),简单来说就是“我”是剪刀男,隐藏我是女性。

环节1: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我”作为遗体发现者,此时读者有一个既定的事实:“我”=遗体发现者。(此处有一个巧妙的地方,“我”在这段叙述中,把“另一人(叙述之中没有说性别)”通过文字技巧描述为路人,并且在向读者灌入一个“事实”,即“遗体发现者”只有“我”。具体可以去翻翻之前的情节查看(确实给我的感觉是路人,而不是遗体发现者)。

环节2:在环节1之中,“我”是遗体发现者,读者大致忽略了“另一人”,为了固化读者对于“遗体发现者为一人”,作者设计了相当巧妙的伏笔。

伏线1: “他旁边站着的男性是遗体的发现者。”

解读:由于在“思维定势”中,“我”=遗体发现者,又因为通过伏线1从而让读者的思维定势更一步的加深:“我”=遗体发现者;“遗体发现者”=“男性”,通过上述等价,“我”=男性。并且这句话就是为了让我们从某种层次上认知“遗体发现者”为一人,作者的套路相当厉害,不得不佩服。

伏线2: “他正竭尽全力安慰坐在长椅边的女性”

“年轻的女性由年轻的进藤招呼,看来很怪癖的男性由老练的松元招呼。”

解读:从伏线2的第一句话,怎么看我都觉得“这位女子”不是遗体发现者,也不是所谓的证人,给我的感觉完全是一个路人,作者在第二句话时也巧妙地说明了女性为“遗体发现者”,可是之前对于遗体发现者为一人的固化,使得我们处于“思维定势”的漩涡之中,所以固然导致我们过滤系统出现问题,忽略了女子的存在,这就是作者运用的模糊性手法,而且必须是在第一个环节之后才能发挥其作用。

其实之后还有许多误导的情节,不过看点不如之前的精彩~~就写到这吧!

  《剪刀男》读后感(四):一点点笔记 ~钢筋退散~

先说一下,kindle版是可以更新的,说不定隔两天就偷偷改掉了,到时候别来杠说自己买到的和我买到的文本不一样哈

————————————

三年惊了有木有。自己来康康,不一定准确,毕竟水平有限也没好好学

原版,黄色为问题标记

前面是卡擦卡擦那几句,不看了,下面就是正文

1剪刀男手下的第三个牺牲者住在目黑区鹰番。在这之前,我完全没看过或是听过鹰番这个地名,也不知道在目黑区的具体哪一个位置,或是要在哪一条线的哪一个车站下车。一开始我甚至还以为这个地名应该念成takatsugai。这个联想来自“蝶番”①这个字,让我不禁联想到江户时代遗留下来的屏风上,两只老鹰并列着在天空中翱翔的画面。① 蝶番(chyotsukai),铰链,使用于屏风或是柜门上。

*中文直接引用,如无直接说明,引用自千本樱版(中国亚马逊);日文为讲谈社文库版(日本亚马逊)

1

いったい

强疑问,没翻出来。正常这里会翻译成究竟

2

あたり(に)

附近,一带。

亲,这不是模糊范围么,“具体”从哪来的

3

最寄り

最近的。最近的站,要说意译了也算,那再后面半句你就是意前面去了对吧。

整理下吧

在这之前,我完全没看过或是听过鹰番这个地名,也不知道在目黑区的具体哪一个位置,或是要在哪一条线的哪一个车站下车。

我觉得是

然而此前,我既没见过也没听过鹰番这个町名(街名),它究竟在目黑区的哪一块儿、最近的站又是哪条线的哪站,这些我都毫无头绪。

(颤抖的小手手)

我觉得吧,这书都出好几版了,你改三年不至于这样吧,我上网一搜

但我至今还对鹰番这一街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它究竟位于目黑区哪里,最近的车站是哪条线的哪一站,我完全无从猜测。

*引用自大陆新星旧版翻译,译者:无忆 = 李盈春

这不是挺靠谱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也厉害的

*

离上面好像太远了,揪下来

一开始我甚至还以为这个地名应该念成takatsugai。这个联想来自“蝶番”①这个字,让我不禁联想到江户时代遗留下来的屏风上,两只老鹰并列着在天空中翱翔的画面。① 蝶番(chyotsukai),铰链,使用于屏风或是柜门上。

4

甚至还以为

这个我真的不理解,猜不透.jpg

“甚至还以为”这个说法,一般表示对自己的不靠谱猜测难以置信

举个例子吧

韩晓琪不明白,她甚至还以为自己在做梦,强压下心中的震惊问道:“哥,你在说什么啊?”

*引用自《与千年女鬼同居的日子》

翻译成“甚至还以为”或许是对当时自己的读法感到羞耻?可是后面你不是有联想依据么 ?

???

第一:第一印象(だいいちいんしょう)

ばかり思い込んでいた

ばかり是副助词,后面接的 自以为是什么,满心相信啥啥。

也来举个例子吧,不然我都要怀疑自己了

十年前、前の奥さんがダンゴを喉につまらせて死んだなんてこと想像もできなかったもの。 交通事故で死んだものとばかり思い込んでいたんだから!

*引用自乙一《ZOO》

对应的翻译

天晓得十年前他第一任老婆是被丸子噎死的?我一直以为她是车祸死的嘛!

*引用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张筱森 译,《动物园》

这就没问题啊

一开始我甚至还以为这个地名应该念成takatsugai。

是个啥啊

整理一下

最初我一直以为街名读作“takatsugai”

5

好叻,接下来这句话不用看完,注释就吸引了我的目光

① 蝶番(chyotsukai),铰链,使用于屏风或是柜门上。

一时间以为是我的问题

我一看日文文库标了振假名啊

这不是 chyoutsugai 吗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

(颤抖的小手手)

不行,还是查一下对不对,万一是日文版错了呢(???)

https://dict.hjenglish.com/jp/jc/%E8%9D%B6%E7%95%AA

没错吧没错吧没错吧,千本樱这都能写错啊

而且这词是这样的 chyo - tsugai 不存在分开写就是对的这种说法,tsukai 是啥啊 用?哈 哈?哈?

6

音改完了,接着呢,注释具体写了啥啊

① 蝶番(chyotsukai),铰链,使用于屏风或是柜门上。

不是,你这个注释除了科普教育(?)意义,你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这个联想来自“蝶番”①这个字,让我不禁联想到江户时代遗留下来的屏风上,两只老鹰并列着在天空中翱翔的画面。

哪里有联想了?哦你说联想到屏风,这个蝶番就是用在屏风上的,老鹰图也在屏风上

这nm 我有个苹果你有个笔所以就是菠萝没有蜜?(划去,嘴飘叻)

服了,这其实还是要拆开解释的

蝶和鹰都是动物嘛

chyo - tsugai 里把 chyo 换成鹰的 taka 所以说是 takatsugai

服了 takatsugai 写得好好的,你要统一一下也是 takatsukai 对 chyotsukai 啊有木有,这本来是不用看原文就能发现的错误有木有啊,校对已经不需要会日语了啊有木有啊。

前面都是动物,那番呢

番 注意是 读tsugai 的那个,要不信邪来查个

https://dict.hjenglish.com/jp/jc/%E7%95%AA

看到了吗两个解释

这里注释肯定还需要解释第一个(蝶番说是连接处,命名时就是个比喻啊喂

这个联想来自“蝶番”①这个字,让我不禁联想到江户时代遗留下来的屏风上,两只老鹰并列着在天空中翱翔的画面。

所以最后才提到两只老鹰而不是半只一只三只神马的

然后他们并……等下???

7

仲むつまじく

https://www.weblio.jp/content/%E4%BB%B2%E3%82%80%E3%81%A4%E3%81%BE%E3%81%98%E3%81%8F

咱不信邪对不对,还是正正经经查出来

我寻思着这短语也没听说有别的意思啊

两只老鹰并列着在天空中翱翔的画面。

不是,这,你是晋江文学城吗?什么都搞和谐的?

两只亲密的老鹰怎么你了???

并*****的列

回过来看殊能老师描写和文字游戏还是很不错的,当然这注释就,对国人的效果呵呵。

8

你以为这句就过去了?不觉得哪里还很奇怪吗?

这个联想来自“蝶番”①这个字

“蝶番”这nm不是两个字吗?这个字hello?这个词还差不多。

不整理了,这句给我再见

9

下一句,

十月十日星期五,我请了假,没有去打工,决定到鹰番去看一看。我还没看过樽宫由纪子的长相,不过今天只要先确认她住的地方就好。

わたしはアルバイトを休んで

这句,翻译成了

我请了假,没有去打工

【先说结论,这里翻译本身并没有错误,但是不代表我不可以做笔记自己思考】

虽然有点啰嗦吧,虽然一般翻译成请假都是因为前后跟着请假理由比如身体不适而这里没有吧

真的不用再想一下吗?不会就是一个单纯的休息吗?

啥?你说人家还特地交代了星期五?

前面十月十日是干嘛的呢

日本体育节的确立是为了纪念1964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两年后的1966年,日本体育节被正式确立,每年10月10日,全民放假参加体育健身运动,由2000年起因实施“快乐礼拜一制度”,改为每年的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

*引用自维基百科

不会吧,还真不会,因为下文中写到

开往东京都市中心的地铁列车里,挤满了上班族和学生。

什么?你问我剪刀男什么时候写的?

1999年凭借此作获得梅菲斯特奖,肯定不会在2000年及其之后

但是背景设定上是2003年,

文库版2002年发售,殊能老师1964年出生

那么有可能 a. 这就是个bug?其实现在是放假,不该有上班族挤到市中心去 b. 孰能老师写的时候“快乐礼拜一制度”相关法案已经颁布,所以能够预测到2003年的正确休假日

下文中又提到

“星期二我想再请假一天。”“星期二,是十四日吗?”

那其实a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按照 b 2003年体育日是10月13日

那为什么犯人踩点不挑放假日期去呢?挑后一天有什么意义吗

不懂。

10

判断

算了,肯定是意译(

接下来

今天的早餐有吐司、荷包蛋和昨天烫好的花椰菜,还有一杯加了很多牛奶的咖啡。我一边吃着早餐,一边把常用的文库大小的东京二十三区地图打开,放在圆桌上看着目黑区的那一页。

11

繰(く)った

看着目黑区的那一页

应该是翻到目黑区的那一页

接下来

鹰番位于目黑区正中央附近,在驹泽大道和目黑大道两条大马路之间,南北向则有东急东横线贯穿其中,邻近的车站是学艺大学站。从我的住处过去的话,要搭地铁丸之内线转日比谷线,然后在中目黑车站改搭东横线,到学艺大学站下车。有点远,应该要花很多时间,可能要花上一整天。

你的 有点 是 很多?

12

けっこう

程度,很

试着翻下,

有相当一段距离,肯定需要些时间。搞不好要在路上消磨一整天。

接下来

我从昨天回家之后就一直把背包丢在地上,我从里面拿出一张在打工的公司影印的纸,打开后放在地图的旁边。

一句两个“我从”啥玩意儿

13

ぱなし 接续,不是状语

置きっ放し

放置

ショルダーバッグ

挎包

我拾起昨天回家时随便搁在地上的挎包,从里面拿出打工时入手的复印件,摊在地图旁边。

*引用自大陆新星旧版翻译,译者:无忆 = 李盈春

“入手”不知道哪里出来的

整理一下

我拾起昨天回家时随便搁在地上的挎包,从里面拿出复印的文件,摊在地图旁边。

14

补充阅读,剪刀男圣地巡礼,mark一下~~~

https://hyenasclubs.org/?p=17612

end

就写到这里啦

呜啦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剪刀男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