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语文一生:生命,何以高贵》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3-11 15:02: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语文一生:生命,何以高贵》读后感100字

  《语文一生:生命,何以高贵》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语文一生:生命,何以高贵》精选点评:

  ●后面的部分(美的散步;新国民的诞生)不太看得进去。前面的三章都是好的,人世间的风格像《七声》,不过是真事;生命,何以高贵的动物篇也让我惊叹这个人对动物知识的理解和对动物的观察;思想不曾远行更多的让我觉得这个人(作者)有深厚的文学历史底蕴,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思考(其实动物篇也是能觉察出作者的个性观点),不过想想作者都60几了这种水平是应当的,毕竟也是搞文学这块的。不过我很欣赏作者说牛那一段,而且自己选择牛为第三种人生,以及最重要的作者确实是个认真而善于思考的人。

  ●只看了前2个故事,已经觉得要给5星好评了。那种为家人奉献不被生活压倒的韧性,很让人感动。

  ●写兄长很朴实温情 写一些动物的“人文关怀”让我眼前一亮,心中一颤。后面不怎么看了,有点不懂 决定去看看《小鞋子》电影

  ●兄长

  ●落笔千言,社会良心。

  ●第一篇写兄长的不错

  ●前面还好,很朴实,华丽的东西看的多了,看看这个,有种脚踏实地的感觉,可读到后面有点喜欢不起来了!可能是对作者的写作习惯不能够理解吧!有时感觉联想有点太过了!像我这种没文化的人读书就是这样!读书完全看感觉!

  ●这本书写得很自然,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想到我们的生活、生命的意义。

  ●某几篇挺喜欢。但是感觉大部分都观点平常,文笔普通,杂文写得有点松垮。

  ●我想,在严肃的文字中一定蕴含着严谨的思考和踏实的研究。梁晓声的文字表示他就是这样的人。既朴实又真诚,既认真又热情。他感情丰富又时常收敛,才华横溢又常常放低。反着他说尼采的那句“自大之人必显得矮小”形容一下他吧,谦逊使人高大。

  《语文一生:生命,何以高贵》读后感(一):《生命,何以高贵》

  整本书,就像是构成了我们的整个人生。我们需要亲情去温暖着心灵,也需要不断的思考去充实着自己。在这本书里,有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也有对社会的理性评判。

  随笔类的文章是从高中就喜欢读的。语言平实,亲切,真诚。就像是一位长者与我们在谈话。缓缓如清水。本书中,尤爱《动物的哲学》与《上帝的试验》这两篇文章。

  《动物的哲学》中,狗,猫,鼠,牛,羊,象,狮,虎,豹,熊,猴,猩猩……在这些动物的身后,透露着我们生活的哲学与趣味。狗的入世情怀与猫的出世情怀就像是左右手。两者若是协作得当,生命也会闪亮很多。记得有一句评价弘一法师的话:他用出世的情怀做着入世的事业。想来这也是我们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上帝的试验》中,作者以【上帝在某日胡思乱想中产生的一个问题:究竟是男人更爱女人一些呢?还是女人更爱男人一些】这个话题,通过一系列他与爱神丘比特做的试验引出了他对于在男女爱情婚恋观的看法和观点。

  额~也算是给我这个单身狗上一节有关方面的课咯。个人觉得还挺受用。

  《语文一生:生命,何以高贵》读后感(二):关于生命

  

关于生命,我更倾向于尼采的说法:一切存在都应该参与解释。

我想起很多年前的一个黄昏,和妈妈一起在公园散步,在湖边她预备靠在柱子上欣赏风景,我突然拉开了妈妈,因为她的手臂差点压到一只蝴蝶。

妈很悲伤,问:“娜,是不是在你的心里,妈妈我还比不上一只蝴蝶?”

不是比不比得上的问题。

曾经一位女士带着某种目的让我听她孩子的哭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你那么喜欢小猫小狗的人,难道不应该更喜欢小孩子吗?”

更?

不。

关于对生命的论述,先举以上两例。

以下是我的观点:

尊重生命并不意味着比尊重一只蝴蝶更尊重人。这不是对人的贬低,不是对其他生灵的有意拔高,而他们活着的价值等同。

关于这本书,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认为本书最好的是书名,作为一个哲学爱好者,我很少追求答案。作家有作家的“傲气”,就是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作家并心中认为有读者爱戴的那种拔高自己的感觉,这是我鲜看当代散文的原因之一。书中最让我能对这个作者由衷赞叹的在两个地方,一是兄长中的悔过,写时是老年却没带多少老气,以及其中对其他不幸家庭的叹息;二是由动物论述到人的时候,比较出的人之动物的残忍之远,一点一点论述中让我感到愧疚。

  《语文一生:生命,何以高贵》读后感(三):《生命 何以高贵》 书评

  《语文一生:生命,何以高贵》读后感(四):亲情是缘

  自从放开二胎政策后,年轻的小夫妻们纷纷地响应国家号召,给小家庭带来小生命。多子女家庭,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生存环境会相对好一些。有来自同龄人玩耍的乐趣,有人一起分享属于孩子自己的小秘密。更远一点看,长大了,到老了都可以有个伴。遇到什么开心,或是不开心的事,有人倾诉。我很幸运,因为有姐姐,有妹妹。随着年龄渐长,也越发觉出有姐妹的好处来。虽然小时候,常常是打得不可开交,但却不会影响我们的姐妹情谊。 最近看了梁晓声先生写的《兄长》,引出我深深地感触来。这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讲述了在时代环境和家庭背景的深深影响下,哥哥比较特别的一生。读来让人唏嘘不已。既对那个时代的人心生同情,又对哥哥的一生倍感惋惜与怜悯。 梁先生的哥哥,比他大六岁。对哥哥小时候最美好的记忆就是,小时“我”生病时,哥哥冒着大暴雨,跑了好几家铺子给“我”买蛋糕吃。自己摔破了胳膊和膝盖。这时的“我”是涌现出对哥哥的爱的。但是随着家里弟弟妹妹的增加,家境越来越差,“我”需要照顾家里的弟弟妹妹开始逃学了。哥哥很严厉地责骂“我”不爱学习,不上进。自己却努力地要上大学,“我”又有点恨哥哥了。他只想着自己的大学梦。其实哥哥也是备受压力的。一方面是妈妈循循教导要认真学习,考上大学,全家人就得济了。一方面是来自爸爸的“老大的压力”。父亲对哥哥说:“老大,你要为家庭也为弟弟妹妹们做出牺牲!”看到这里我是非常怜惜哥哥的。在中国很多家庭里,总是要求做老大的要为弟弟妹妹们牺牲。老大也只是比弟弟妹妹们早出生几年而已,也还是个孩子,却要背上如此巨大的压力,不能满足自己的意愿而只能一味的牺牲自己。而当老大不愿意或是不同意时,父亲火了,大声嚷嚷:“你究竟还是不是我儿子?!难道我在这件事上就一点儿也做不了主了吗?!”又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父母,在遇到问题时,总是拿道德来压制自己的子女。无论是社会原因还是家庭环境造成的贫穷,让父母也很为难,所以就把这种经济的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个原因吧。当这种压力越来越大时,哥哥终于在大学里“疯了”。被老师送回来之后,一见到“我”就不停地问:家里还有人吗?父亲是不是已经饿死在大西南了,母亲是不是疯了?弟弟妹妹们是不是成了街头孤儿……母亲“天之骄子”的期待者和父亲的经济压力的分担者,就这样垮了。从此成了惩罚全家人的存在。文革中,哥哥又被打为反动派,因为他总是发表反动言论。再后来哥哥在母亲地额头上砍出了深深地凹痕。只能被送进了精神病院,那个时候作者也是恨哥哥的,常祈祷上帝要是带走哥哥,对大家来说都是解脱了。原本风光无限的哥哥,在精神病院里,过了三十多年。多年后,“我”去看望哥哥时,同院里的有一对老夫妻也来看望病人。问起是谁,说是自己的儿子。作者悲中心来,这世界能有多少家庭负担得起养育精神疾病的孩子呢?这也绝非是每一个家庭靠伦理情怀便能承担得起的。哥哥的一生,经历了饥荒,经历了文革,经历了多年的精神病院生活,也仍期待着,期待弟弟把自己接出去住。而我们国里很多很多与他相同境遇的人,没有这个当作家有稿费的弟弟来接济的那些人,要如何活下去呢?作者最后给了我们这个问题。哥哥的一生浓缩了我们整个国家在这几十年里面临的困境,也体现到了每一个家庭里。 看了这篇文章,从个人感情来讲,我也越来越能理解我姐的处境了。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只比我大一岁的姐姐,完全承担着与我天壤之别的压力。从小念书,姐姐成绩一直都是很好的,比我悟性高很多。每一学年总是能拿到奖学金回来,这对于我们这个比较贫穷的家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父亲常是很骄傲地对我说:“你看你姐,拿到奖学金,给我们减轻压力!”我只能默默无言,因为我总是没有的。可能是来自父母的压力太大了,姐姐每到大考的关头,就会非常紧张,也总是考不好。常被说是心理素质差,现在想来,都是有原因的。以前总是感慨于自己“老二”角色的不被重视,但也有可能正是这种不被重视,才让我有自由生长的可能。而姐姐却是背负着父母的巨大希望和压力在前行,也会累的。希望我姐以后的人生,能渐渐地摆脱掉这种压力,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END.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语文一生:生命,何以高贵》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