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注(修订本)》是一本由杨伯峻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元,页数:19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精选点评:
●不少故事,受益良多
●開始讀此書後,才明白什麼叫「做學問」,對於楊伯峻先生,只有佩服!
●读完前四史,但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一来是春秋时期的文化知识不太了解,二是当时的文字非常简略,三是当时的忌讳比较多,文字说得比较隐晦,有时需要借助其他材料辅助理解。
●手边的是之前的中华书局版,杨先生的注释就是典范。
●读了前四册,继续
●左传文笔峻洁,杨注渊博详实。若文史小具基础,实应此书入门。春秋数百年,诸夏绵延不绝,礼义尚未完全被暴秦摧毁。所谓霸主,能服诸夏的也只是齐桓、晋文、晋悼数位。楚庄秦穆吴越之流,全恃武力,实乃蛮夷。今日世界,没有服众的世界观光靠疯狂撒钱就想做指点“人类”、“未来”的霸主?呵呵
●终于看完,撒花
●繁体竖版。中国古代文学·张平
●只带回来一册,竟然读了一个月...
●考据详实
《春秋左传注(修订本)》读后感(一):读书有感
看了左传,只觉得其中充斥着各种斗争。一是各种宫廷内斗,血雨腥风。一是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生灵涂炭。其中穿插着各种人物尤其是各种立场的谋士言行。交织成一幅春秋时期壮丽画卷。反映出周初建立的一套礼制到这时已经形同虚设。杨伯峻先生是左传专家,他的注文详明深透,极有助于对原文的学习理解和研究。本书可说是注释左传的权威版本。
《春秋左传注(修订本)》读后感(二):懒得想标题的读后感
终于把《春秋左传注》都过了一遍。《左传》文笔较简略,如果没有杨伯峻的注,许多地方凭我的能力是根本无法理解的,而注释本详细地解释了词语、意义内涵,并援引其他资料补充了其中的史实、礼节等,有利于了解春秋这段时期的历史。
我是从第二本开始读起的,因为之前读书往往看完隐公、桓公、庄公就放弃(就像背单词背完A类就不背了一样),而且第二本的僖公涉及五霸时期,也是我感兴趣的一段。就可读性来分,第一本主要是春秋之起,介绍些背景知识;第二本开始是几个重要国家开始争夺霸主,读来畅快淋漓;第三本则是晋楚争霸,延续之前的紧张;第四本是弭兵之会,这之后春秋之事对我来说就有些索然无味了;第五本战争谋略便不太多了,主要是礼仪性的交往,以及子产这个人物的厉害(正所谓后半段全靠此人增色);第六本再度有了刺激感,一些零零碎碎的战争在北方爆发(齐的争霸)和几场大战在南方出现(楚、吴、越),不过作者对吴越史料了解得少,并没有太详细,此外晋国的内斗也如火如荼,直到最终知、赵、魏、韩四家把持朝政。
大体而言《左传》很是详细(相对于战国史料来说),读春秋怎么也绕不开这本书。且此书的文笔也是上乘,虽然有时太过简略,但往往有些细节颇有意思。
《春秋左传注(修订本)》读后感(三):痛并快乐着
这是我读过最痛苦的书,没有之一,一是理解比较吃力,也许是历史欠债较多,很多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常识缺乏。二是读起来比较痛苦,这一套书,我足足读了一个月,白天上班不忙时读,下班晚上没有事做时也读,但也这只能叫做通读一遍,很多东西还是理解得不是很准确,从3月1日起,虽然这个月其中有一周查攻略去了澳门和香港玩,并去玩了四天,但还是用了近30天时间,才通读一遍。昨天下午我算读完一遍,晚上九点开始摘抄这书中的一些句子和词汇,今早六点十分起床继续抄,抄了厚厚几十页,抄到近十点,终于将我在书中划出来的句子和词语全部抄了下来。三是读并快乐着。我觉得读这一套书是很痛苦的,但也是很快乐,很多东西对于我来说,都是新知识,开阔眼界,杨伯峻老先生治学的严谨态度,确实值得我们学习,里面很多文化常识,也许今天都不再使用了,但他还是很仔细地标示了出来。不过,鉴于理解困难,建议这一套书最好结合《新东周列国志》一起读,这样也许容易理解些。想理解春秋时代,这一套书是必读!而且,案头必备,常读常新!读史会看到肮脏的一面,但也会看到人性光辉的一面,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所以历史会经常重复出现。古今中外几千年,例如中国,在这漫长的政治史进程中,每一个历史事件,几乎都可以找得到类似的例子,人物时间地点变换了,角色发挥的作用和在事件中的位置,都可以找得到对应的,只是角色换个名字罢了。 所以想不通、理不明、道不清时,大可鉴前事,而知后续,进而找到解决方法。读史启智也!
《春秋左传注(修订本)》读后感(四):《左传》成语整理
历时半年,终于读完《左传》,顺便整理了一下其中的成语(包括部分典故),成语按阅读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每个成语后面有对其出处故事背景的简单说明,最后标有页码(以中华书局杨伯峻先生六卷本为准) - 量力而行,相时而动(郑庄公伐许)——82 - 度德量力(息伐郑)、不自量力——84 - 滕薛争长(朝鲁隐公)——77 - 城下之盟(楚败绞)——145;城下之盟(晋侵蔡)——669 - 人尽可夫(夫也;郑国雍姬母语)——154 - 及瓜而代(齐襄公) - 勿忘在莒(公子小白)——192 - 毁家纾难(楚國令尹子文)——269 - 割臂盟公(孟任和鲁庄公)——276 - 懿公好鹤(卫,闵公二年,狄人伐卫)——290 -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晋,大臣里克为重耳党,先后杀公子奚齐、卓子及荀息,故晋惠公忌之)——365 - 幸灾(乐祸;秦国赈灾晋国,晋国不赈灾秦国)——380 -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晋国,虢射)——380,最早来源:据汉刘向《新序.杂事二》说,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恃耶?’” - 外强中干(秦国伐晋,晋惠公想要乘郑国产的马应战,庆郑劝说)——388 - 退避三舍(晉楚城僕之戰,子犯的意見)——500 - 表裏山河(城僕之戰,子犯;子犯一直是主戰的,然後先軫出計謀)——501 - 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舍郑以为东道主)——525 - 厉兵秣马(杞子、逢孙、杨孙厉兵秣马以待秦军)——541 - 相敬如宾(冀/郤缺夫妇相敬如宾,臼季(即胥臣)引荐给晋文公,其父有罪,侍奉晋惠公,曾想杀文公)——548 - 華而不實(晉國陽處父)——591 - 厉兵秣马(晋国,赵盾(赵文子)出尔反尔,拒秦师送公子雍)——612 - 冬日之日(赵衰),夏日之日(赵盾)(狐射姑,即贾季之语,贾季因不满阳处父调位次,使同族杀阳,后奔狄)——614 - 畏首畏尾(鄭子家告趙宣子書)——684 - 鋌而走險(鄭子家告趙宣子書)——685 - 过能改之,善莫大焉(士会说晋灵君)——718 - 染指于鼎(郑国灵公和子公的故事)——740 - 狼子野心(楚国子文说其侄斗越椒〔字伯棼〕,楚国谚语)——742 - 知难而退(晋国士会劝说荀林父放弃伐郑攻楚,因为楚庄王之前以德对待陈国,现在又放过了郑国,他是有仁德的人,他的军队有典章制度,人民信服,故不能攻)——791 -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楚庄王训诫士卒)——798 - (百步穿杨)楚国养由基(车右)为善射者,延伸出来的《战国策》中的小故事——805 - 掬指(晋楚邲之战,楚庄王对荀林父;后李白《南奔书怀》诗:“舟中指可掬,城上骸争爨。”)——807 - 止戈为武(楚庄王说的……)——813 - 困兽犹斗(晋文公城濮之战胜利过后,依然担心楚国的成得臣)——817 - 鞭长莫及(宋国求救,晋国大夫伯宗劝晋景公不要救宋国,“虽鞭之长,不及马腹”)——829 - 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宋国的惨状,华元子反的故事)——831 - 城下之盟(宋国楚国,华元子反)——831 - 尔虞我诈(宋楚盟约,“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结草衔环(晋国大夫魏颗将父之遗妾改嫁,妇人之父结草绳绊敌,助魏颗擒秦杜回以报答对他女儿的不死之恩)——835 - 余勇可贾(齐晋鞌之战,齐国高固入晋师,擒了人家的人,站在车上大放厥词)——864 - 唯命是听(外交辞令)——873 -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季文子引古书之言来劝鲁成公不要叛晋从楚)——894 - 疲于奔命(楚国巫臣对子反、子重的复仇誓言;奔命,是奉命奔驰的意思)——911 - 从善如流(晋国中军将听从荀首等人的谋略所以获楚俘)——915 - 伉俪(鲁国声安之母,一位被嫁来嫁去的苦命女子)——932 - 唯利是视(秦国被晋国黑得很惨呀……晋国绝交书里说是秦国说的)——945 - 痛心疾首(同样出自绝交书)——945 - 甚嚣尘上(鄢陵之战,伯州犁帮楚王视察晋国军队的情况)——967 -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晋国围郑国,中军将知罃出主意三分四君以老楚军)——1063 - 胜之不武(晋国想打小城,荀罃劝谏)——1070 - 居安思危(晋国魏绛辞晋悼公乐)——1092 - 有备无患——同上,1092 - 掎角之势(戎子答范宣子)——1106 - 马首是瞻(晋国经过崤之战66年后又开始和秦国打战了,征集诸侯军队开到秦国境内,秦不服,即将开战,中军将荀偃进行战前训话)——1109 - 生死(而)肉骨(楚国的令尹薳子冯在有前车之鉴的基础上都还多宠信之人,经申叔点拨,后恍然大悟,遂去嬖人)——1179;季平子逐鲁昭公,然后请叔孙昭子帮自己平息这件事,如果能够帮助自己,就是“生死肉骨”了——1630 - 視民如子(子產向然明詢問施政方針)——1222 - 舉棋不定(寧喜打算復立衛獻公,大叔文子不同意此種做法,將其比做舉棋不定的弈者;其實寧喜只是奉行他對他老爹的承諾而已……他老爹想給自己洗白)——1223 - 上下其手(卫国因为宁氏父子逐卫献公复立献公的事得罪了孙林父和晋国,晋国便来兴师问罪,在战争中,穿封戌获郑皇颉,但楚公子围争俘,伯州犁当裁决人,上下其手暗示皇颉撒谎)——1230 - 床笫之言(晋楚弥兵之会完了后,晋国赵孟从宋国回晋经过郑国,郑国国君率领七位卿大夫来宴享赵孟,赵令其各自分别赋诗言志,伯有赋《鹑之賁賁》,此诗为讽刺卫宣姜而作,故赵孟以之为“床笫之言”)——1252 - 宾至如归(子产大大毁了人家晋国的墙,还能说得头头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