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晚明小品研究(修订本)》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09 20: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晚明小品研究(修订本)》的读后感10篇

  《晚明小品研究(修订本)》是一本由吴承学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明小品研究(修订本)》读后感(一):晚明小品细谈

  文/初晓

  自古至今,古诗词中国文学里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唐宋当然是盛产诗词的时代,或因统治者的喜爱,被认为是正统文学。然而这所谓的正统文学在宋代以后也逐渐走向衰落,随之兴起的便是曾为文人雅士说鄙视的通俗文学样式,如词、曲、小说戏剧等。而在此时期,曾在文言文中并不起眼的小品文,开始蓬勃发展,在晚明盛极一时

  晚明小品艺术价值颇高,流露出晚明文人的性灵与真情富有生活情调。然而多数人对晚明小品的评价并不甚合适,过高或是过低。对此,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承学所著《晚明小品研究》一书,客观公正重点对晚明小品进行了分析研究。

  《晚明小品研究》一书重点探讨了晚明小品的文学传统文化土壤作家、流派、文化品格、文体创造方面清晰的分析了小品的发展线索,指出了小品的思想情趣与艺术形态上的特点作者对于晚明小品在晚明、清代、海外以及当代的接受情况,也进行了考察研究。读《晚明小品研究》一书,可以正确认识晚明小品的价值,还能进一步去探索欣赏古典文学中更为宏大、更为崇高的艺术境界

  《晚明小品研究》谈及晚明小品的文学背景与文化土壤,这便要归结于明代前中期流行散文,虽然明初散文与晚明小品差异较大,但在艺术精神上,仍然有些关联。明初散文家推崇唐宋古文大家,他们的散文受到唐宋古文的影响,这也间接影响了万名作家对小品文的创作。但晚明小品却走出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自由的抒发着个性,这种鲜明艺术品格深受当时思想领域个性之潮和文人生活情趣的影响,最为熟知的便是王阳明的心学,其次还受到罗汝芳的禅学影响。

  研究晚明小品,理应知道晚明小品的作家与流派。在晚明文学先驱小品种,徐渭、李贽和屠隆三人所代表的公安派,在其文学、哲学乃至文化人格方面,对晚明文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后续章节中,作者重点对汤若士诸家小品、公安派小品、竟陵派小品、李长蘅诸家小品做了细致的分析。从这些优美雅致的小品中,我们似乎能够体会到一种别致情怀在其中。

  关于晚明小品的文体与类别,也颇为丰富,大致有这些:序、跋、记、尺牍、乃至骈文、辞赋、小说等几乎所有的文体都可以成为“小品”。纵观大多数被称为“小品”的作品,其特点大都如此,它不是表现在对于体裁外在形式规定,而主要在于其审美特性,正所谓“小”。简单说来,就是篇幅短小,文辞简约,独抒性灵,而韵味隽永,用晚明人形容小品的话便是:“幅短而神遥,墨希而旨永。”

  总之,在《晚明小品研究》一书中,作者重点分析晚明小品独有的韵味与魅力,也客观的评价其中弊端。这对人们阅读极其有帮助,至少可以辩证的去看待晚明小品。更为难得的是,作者更希望读者借晚明小品,去探索、欣赏古典文学中更为宏大、更为崇高的艺术作品。作者为我们指明了阅读的道路,这着实为一幸事。

  《晚明小品研究(修订本)》读后感(二):评说文学要放在历史背景中

  吴承学在《晚明小品研究(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中对晚明小品的文学背景和文化土壤、艺术风格题材内容等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诸家作品也作了细致的评说,可惜的是论题一多,重点就不容易突出,或者是不敢下论断。或许也是我翻书太过浮躁,没有深入品尝的缘故

  晚明小品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研究对象自然是其有独特性,而研究独特性又是从先于它的其他文学时代和文学样式发展而来的。该书对这部分的评说较为有趣,整理如下

  明初几位主要作家和晚明作家的差别,首先是身份不同。严格说来,他们并非“作家”,而是经国大臣。他们的志向兴趣是治国、平天下,而绝不在于舞文弄墨。他们往往耻于当“文人”,或被称为“文人”。这里可以宋濂和他的弟子方孝孺为例。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喜欢作文,却不愿被称为文人。这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之中,是相当有代表性的。宋濂在自题画像《白牛生传》中说:“生好著文,或以‘文人’称之,则又怫然怒曰:‘吾文人乎哉!天地之理欲穷而未尽也,圣贤之道欲凝之而未成也,吾文人乎哉!’”在他看来,称他为“文人”是对他的污辱,至少是污蔑。方孝孺也不愿当文人。别人赞赏他的文章,他反要“惭愧弥日,不能自解”。他们之所以要写文章,是为了“载道”,不得已而为之的。可以说,这种文学观非常传统,甚至比较陈旧

  明初文人创作,大都讲究“养气”,追求义理、事功和文章三者合一,故其文章大都有浩然正气和廊庙之风。即使是小品文,与晚明小品相较,也有天渊之别。他们绝不信笔涂抹,偶然寄怀或吟风弄月,亦只是聊抒逸气。他们的小品,篇幅短小,却要表现重要道理事物浅近,仍要寄托深远意蕴;讲究寄托和含蓄,“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总之,小品不小,亦要载道。其文章结构和用笔技巧,仍是古文写作传统。称之为古文短制,恐怕更合乎实际。若视之为“小品”,宋濂、方孝孺诸人泉下有知,恐怕要“怫然”,或者“惭愧弥日”。

  前后七子在艺术上致力于寻求古文写作规范与准绳,有些文章不免受到古文格套束缚,而写得佶屈聱牙,缺乏性灵。于是就出现了另一种倾向:走向世俗,走向轻灵。前后七子的失利和公安派的风靡天下,主要不是因为创作成就之高下有别,而是由当时的文化情势所决定的。

  明代中期,散文创作方面出现了一种新的审美倾向,即注重散文的抒情性,并且贴近日常生活,淡化了传统古文沉重的格调。呈现出向晚明小品转折的特征,唐宋派散文代表了这种倾向。唐宋派散文处于明代散文发展转折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独特作用。他们的创作,已经导夫公安、竟陵先路。当然,与公安、竟陵相比,他们身上的传统因袭要多一些。他们一方面强调学习唐宋八大家古文,其散文具有传统古文的深刻烙印;另一方面,他们又强调“本色”,提倡作者要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唐顺之说:“近来觉得诗文一事,只是只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使后人读之如真见其面目,瑜瑕俱不容掩,所谓本色,此为上乘文字。”这种理论,强调“直写胸臆”,强调本色,已是后来公安派“独抒性灵”说之先声。在创作方面,唐宋派开始反映出新的审美特点。他们的创作,已经十分注意文学的个性化、生活化和世俗化;在艺术表现上,直抒胸臆又文从字顺、质朴自然。唐宋派散文可以说呈现了向晚明小品的转折的特征。

  《晚明小品研究(修订本)》读后感(三):品文识人看时代

  中国古代文人视诗文创作为正统,古人常言: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可见诗文是表达文人志向和思想的重要载体。散文在先秦两汉兴盛,经由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一度兴盛,但在词曲、小说、传奇等通俗文学的冲击下,诗文也很难保住自己地位。自宋以来,诗文的数量上比之前要多,但能口口传诵的篇章流传少了一些,这也不完全是诗文创作的质量有所下降,而是文人的心态和读者的口味受时代所限而有所改变

  晚明时期,文言文中的小品文却异军突起,因其短小精悍,贴近生活,艺术价值颇高,深受文人和大众喜爱,但小品文突破了“文以载道”的传统束缚,在晚明心学的土壤中,开出追求自由个性表达的花,呈现出晚明文人的真性情

  在北大出版社策划发行的“博雅撷英”丛书中,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的这本《晚明小品研究》是一本研究晚明小品的非常严谨学术著作,但吴教授的语言行文并不枯燥笔下常寄诗情,吴教授品读小品文时,常常感怀文人坎坷命运,读来十分动人。这本书也是研究晚明小品的代表之作,对晚明小品的评价十分中肯,如作者所言研究的初衷:晚明小品历史上曾长期受到贬抑和忽视,近年却又被推崇到不甚合适的地位。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晚明小品,是一个兼具历史意义现实意义的问题

  小品本是佛经用语,与佛经详本“大品”相举,指佛经的节文,因其简短约略,便于诵读、理解传播,深受人们的喜爱。吴教授从小品文的渊源传统、晚明社会的文学土壤,以及作家的个性和共同形成的流派,文章体现的文化品格等多个维度来勾勒晚明小品的发展脉络,近而挖掘小品文的内在思想情趣和艺术形态上的特点,从而在整个文学史中标记其位置,突出晚明小品在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吴教授品文识人,从作家个案分析,结合历史时代背景,上升到整体的理论概括,非常公允地指出晚明小品的长处和弊端,客观评判了晚明小品的价值。

  读吴教授的《晚明小品研究》,也可以看出吴教授为人,治学态度认真严谨,具有人文关怀。吴教授在研读小品文的同时,也深得晚明小品真髓,文章充满意趣,读来流畅有韵味,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兼具学术价值和通俗趣味的著作。

  《晚明小品研究(修订本)》读后感(四):淡化传统,增强诗意

  淡化传统,增强诗意——读《晚明小品研究》有感(1181字 )

  作者:苇眉儿

  在晚明文学发展史上,小品文占有很大的比重。说到底,小品文其实代表的是晚明文学所具有的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

  先来普及下小品文的概念顾名思义,一个小一个品,是指的体制短小、轻俊灵巧、真情流露的“小文小说”,以区别于以往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从题材方面形式不拘一格,尺牍、记、传、序、跋、铭、赞等文体都可以应用

  小品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到了晚明时期乃是鼎盛之极。好不夸张地说,晚明小品是古代散文中的珍宝,是古代文坛中一股清新脱俗的风,也是一脉清澈莹然的小溪,我们往往提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的小说,其实晚明小品也是绝对不能忽略和忽视的重要文学样式。

  因其个性的率真自由,写法的灵性散漫,还有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写作者真实形象的心态写真。一花一树,一石一亭,一山一水,一舟一楫……写尽天下之大美也!我更欣赏的是,晚明小品不仅仅是写作者空灵闲适的腾挪跌宕起承转合,还蕴含着写作者心境的崇高壮美,一味地无病呻吟令人厌烦,一招一式柔美超然并存,浑然一体,反而自然促成了晚明小品无意于佳而自佳渐入佳境心旷神怡感觉、之况味。

  这,也算的中国文学的妙不可言之处吧。近来拜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承学老师的《晚明小品研究》,收获颇丰,心得溢满。从晚明小品的文学传统、文化土壤、作家、流派、文化品格、文体创造等,讲述到其发展线索、思想情趣与艺术形态上的特点以及在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历史地位,指出晚明小品的长处与弊端,客观评判了晚明小品的价值。是一本需要我时时、处处、常常阅读的很有价值的书,教我知晓小品文写法的妙笔、高明和精到之处。

  文中提到这样的尺牍随笔,“深院凉月,偏亭微波。茶烟小结,墨花纷吐。梧桐萧萧,与千秋俱下”,真真美不胜收

  也有这样可以咀嚼到无穷韵味的句段,“雀儿庵,在潭柘后山五里。在千峰万峰中,在四时树色、四时虫鸟声中。庵,方丈耳。一灯满光,一香满烟。然佛容龛,容供几;僧容席,容榻,容厨;客来,容坐,庵矣。山田给粥饭,叶给汤饮,蔬果给糗饵,庵矣”,读至此处,到令我臆想欣然前往一探究竟了。

  还有这样赏心悦目语句,“一出大明门,与长安隔世,夜卧绝不作华清马蹄梦。家有采芝堂,堂后有楼三间,杂植小竹树,卧房厨灶,都在竹间,枕上常听啼鸟鸣。宅西古桂二章,百数十年物。秋来花发,香满庭中。隙地凿小池,裁红白莲。傍池桃树数株,三月红锦映水,如阿房、迷楼、万美人尽临妆镜”,活出本真、本质本性,人生得一自在足矣!

  晚明小品,是晚明文人形象的心史,对其研究和分析放在当时具体的文化背景中咂摸才更接近于生活的原汁原味。淡化传统,增强诗意,突破了传统思想意识和表现形式的桎梏,让今天的读者得以享受那个时代独有的生活化气息、个性化意味和审美化的特质真心希望自己读多遍后,学到更多能提升自己的一些东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晚明小品研究(修订本)》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