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鲁滨逊漂流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09 01:49: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鲁滨逊漂流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由丹尼尔·笛福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2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滨逊漂流记》精选点评:

  ●时隔六年再一次看起 事实证明这种书只适合青少年时期看

  ●边看英文版边看完了中文版。小时候看过一遍觉得鲁滨逊的经历很神奇,但现在看来这本书刻画的故事太有目的性,为传教而服务。

  ●表面是一个冒险传奇,实质真是一部人生哲学史,非常精彩的人性、宗教的探讨

  ●与其说是一本荒野生存指南,实际上内容丰富,不如说它是一本人生指南;有趣的巧合是刚好9月1日开始看,而鲁滨逊倒霉的旅程也是从9月1日开始的,另外鲁滨逊的生日是9月30日,他也是那天登上无人岛的,而恰好与我的生日是同一天,不由得相信书中满满的因果宿命论~~~

  ●小学时代的床头记忆,就记得星期五和杀野人了

  ●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一本名著,它能教会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和清况下都要活下去。它是一本惊险刺激的书,老少都能看。

  ●DIY农业诞生

  ●对于我来说故事真的算不上精彩。但是二十八年如一日的与自己相处而没有崩溃的主人公,反而用有限的资源去利用和征服自然,据说开辟了荒岛文学的题材。

  ●初中时的回忆,很精彩!

  ●情节不错,就是掺杂了太多的基督教思想,读起来不太舒服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一):翻译不济

  《鲁滨逊漂流记》是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的好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人生阶段也能不断从中获取营养。虽然笛福的文笔粗糙了些,但书中包含的人生哲理以及生活内涵已经足够丰富。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本书的翻译,书的包装很精致,但翻译不济,让人失望。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二):现代人所追求的不都这样嘛,纯正原始自由

  书中读到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 - “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学会的便是如何生存。” 鲁滨逊和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困难一样,但这些琐碎的细节却又是鲁滨孙和困境对抗的过程,而这些困境又是几乎每个人都曾体会到的:黑暗,饥饿,恐惧,孤独。鲁滨孙的经历之所以具有传奇性是因为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困境被放大了,对抗困境的时间被拉长了。

  我认为作者在书中用的语言很特别,虽然说比不上莎士比亚和托尔施泰等的语言的形容力,却有一种独特风格,用朴素,简洁的语言简述了一个独特的故事。可想而知形容这种生死的场景一般作者会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可是在福迪的书中,主人公鲁滨逊用的却是一种主观的形容,缺乏感情。这更好地加深了读者对鲁滨逊的欣赏。

  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有些挫折 ,我也不例外,每天有很多时间需要花在学习和训练中。很多时候我也感到很痛,有时候也想放弃。可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困难和鲁滨逊的比起来微不足道。我认为我也应该像鲁滨逊学习,学习他那股永不放弃的精神.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三):回避风险还是用于探险

  都这么老的人了,才开始看这本名著,实在不应该,如果早点看到这本书,肯能我的人生之旅不会像现在这样,而是更加平稳一点。

  阅读之前,以为这是本宣扬人定胜天,自我实现的书。看完后有两大吃惊。

  第一吃惊的是,文章的开头就通过鲁滨逊爸爸之口说出了中层阶级才是最幸福的人,而且在鲁滨逊屡受磨难和挫折的时候不停的由鲁滨逊自己反复着这句话,有明显的消极含义。

  第二吃惊的是书中明显的宗教情结,但仔细想想,作者设计了荒岛这个场景中历经坎坷的求生行为,可能正是为了表现宗教这一主题。

  本书会是一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书。有的人看到鲁滨逊荒岛求生,最后顺利回到英国,并收获财富,心中定然充满了探险猎奇的念头,凭一己之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另一方面,必然有许多风险厌恶者会如我一般的想要逐渐积累财富,回避风险,以自己的信仰为依靠,勤奋努力的实现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你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到你自己的内心;如果你阅读的时候恐惧大于兴奋,你就是个风险厌恶者,老老实实的在家待着享受人生,但如果你阅读的时候兴奋大于恐惧,请随时做好准备,不要放弃任何机会,当一名人生的探险家吧。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四):孤独有那么可怕吗?

  选择看这本书因为最近很宅,宅着看书。厌烦和别人说话时说着一些无关痛痒的废话,比如对工作什么想法、每个月发多少钱、八卦之类。所以一直每天在实验室结束五六个小时的苦逼码农时间,就宅回宿舍看书了。但是看着看着忽然又觉得孤独了,看书让我增长了见识,但是我就因此那么充实吗?每天没有人和我交流,就算只是说着废话的生活,这样独处就是很有意义的吗?然后想思索一下面对一直一个人的状况怎么办,就想到了鲁滨逊漂游记,一个人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我目前都没有活二十八年!如果真有一段时间,即使一个月都没人和我讲话,我想我会抑郁的。

  一个人在岛上为了生存奋斗着,没有人讲话,也没有那么难熬。不断尝试各种方法改变目前状况,修建围栏,加固房屋,种植稻谷,做面包,养羊等等。建一个独木舟会花半年多的时间,最后无功而返,想想半年是很久但是又是那么的短暂,二十八年的叙述就在我几天看书的时间中就过去了。但当真正生活在那个境遇中,遇到疟疾,不知道会不会就那么死去,担心野人会吃了自己,渴望能被拯救,时间会是那么漫长。

  想去经历各种艰险,即使知道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多挑战,人生就是在这样的未知中才充满价值。一个人也没那么孤单,在一群没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中间说着言不由衷的废话才更寂寞。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五):到底是信仰还是自我麻痹?

  对于这本书我看到的不是众所评论的什么资本主义,什么艰苦奋斗,什么不屈不牢。我对于这些我全都不感兴趣,如果我对这些有兴趣还不如去看资本论了,要比这本书深刻的多。

  我感兴趣的是主角在荒岛上有原来对上帝的怀疑主义或者说由原来的无所谓的态度到后来变成虔诚的信徒。这一转变是我最大的收获。我在想信仰到底是什么?

  看主角原来生活优越舒适的时候并不是很相信上帝的存在,到经历了岛上的巨变以后变的笃信上帝是最终的存在是对这一切的操控。那么信仰是不是用来自我安慰,一个自己的精神支柱,完全用来麻痹自己,防止自己奔溃的办法而已?

  那由此及彼,那些其他的宗教信仰,或者某些政党主义的信仰,在物质匮乏,动乱的年代,相信的人们都无比虔诚。但在物质条件极速发展了以后,是不是都会自动消失了?比如说我国现在的情况,就是从原来的某些主义的信仰转变拜金主义的信仰?

  那我们退回来说,如果我们没有任何信仰,什么宗教,拜金主义,纯粹的自然等等这些信仰都去掉?那我们人又该如何在这世界上自处?那自己的精神还存在不存在,是不是真的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虚无主义?如果真的变成这样,一切又好像都没有意义了,信仰到底应该不应该有?

  这个问题我找不到答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鲁滨逊漂流记》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