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是一本由本书编委会著作,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经》精选点评:
●從會背下來的那天就養成了心煩就念幾邊的習慣
●每日必读~
●花了一次上厕所的时间全部看完了…… 真的是全部看完…… 而且也不是便秘…… 其实内容很少,就是两段经文N个版本这样,看一个就差不多了。然后图很多,还有书法。纸张很好。收藏的话倒是个好版本。。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說是讀過,但一直在重讀,但願每天都有所悟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
●是读过 不太明 不过黄思婷唱的很好听 要对它保持一直在读的状态 还有落力去修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心无挂碍
●大乘佛法的精髓。
《心经》读后感(一):一直想抄写一些心经,送给也喜欢这个作品的人
有段时间,打算抄写50篇,后来终究没有完成,只完成了40多,去年更少只有10几篇,喜欢用田字格就誊写这个经书,特别很认真的抄写的话,出来的作品还可以的,那时候就有个想法是不是有人想要,真的想分享出去。不过我其实不太理解这个经书,只是在心虚不宁的情况下,多背诵,获益很多。希望以后自己多理解一些。
《心经》读后感(二):儒、释、道的宗教文化
一个人讲是分享,多个人讲是口碑,一群人讲是文化。文化是通过学习人类思想与行为的精华来达到完美。儒释道三教都有很殊胜的宗教文化,儒教文化透过明理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文化透过修心做功果,化解累世恩怨情仇,了生脱死;道教文化透过修道济世救人,达到长生不死、得道成仙。 ——灵芝师姐
《心经》读后感(三):内心需要虔诚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读后感(四):关于自己的理解
空不是虚无,而是无常是永恒的变化。色不是唯物,是变化中的暂态的稳定和显示的有常。就像阴与阳既是对立的又是同一个变化的过程。理解了色与空就理解了看待一切有为无为,如梦幻泡影,宇宙的无常不会也不应该按人类的认识而认识,如同二维生物永远不能窥探到三维全貌一样,我们不应该.用局限的思维来思考世界和佛法,换句话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佛法一个世界观,佛法映射的是自身的欲望、贪婪和恐惧。
因此要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如何心无挂碍就是要消灭自我意识,用空来看待色,苦行、布施都是消灭自我意识的手段,苦行抛弃自我最起码的温饱甚至尊严,布施是把自己的东西奉献给别人,从而引发对抛弃自我执念产生的快乐。
《心经》读后感(五):缘来则应,缘去不留
《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中的一卷,是《大般若经》的精髓所在。《心经》的核心是空性,而空性在一些佛教宗派中被认为是佛中最重要的概念。
从宗教的角度来说,最本质的东西一定是不变和永恒的,这样才能支撑整个信仰的核心。由于人认知的有限性和事务发展的不可控性,现象世界经常是杂乱无章的。人要想从外部的事务或关系中寻找的一种稳定的存在感,会经常感到失望甚至绝望。
因此,人面对生活最好的一种态度是始终保持弹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适应客观世界的变化。要想保持这种弹性人首先需要始终保持一种内外的平衡感。此时,人会对人和事保持接纳的态度,内心通透和清澈,一些更高级的情感比如爱(慈悲)才会真正表现出现。
不仅仅是佛学,道家的《道德经》、儒家的《中庸》也建议人保持一种空无或中和的态度。达到了境界,不管对做事,还是对主观体验的提升都有莫大的帮助。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保持一种自然的状态,缘来则应,缘去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