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来迎,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华不染污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但以深信心,常念弥陀名。”——源信上人念佛法语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者,妄即不真,念即不忘,谓凡夫以妄心念妄境,记忆不忘,举体虚妄,无有真实,故名妄念。此二句可从两方面解释:
一、凡夫即是众生。众生者迷也,所以众生是以迷惑心作得。迷惑心即是无明不觉之心。无明不觉之心,即是妄想之心。妄想之心,即妄念也。故知众生以妄为体,即妄体,妄体即妄念也。《楞严经》说两种根本,此妄念即妄心,被判为无始生死根本,故曰妄念原是凡夫本体。
二、《楞严经》云:“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妙真如性,即众生本具之佛性,成佛之真体,本来之佛。又云:“五阴虚妄,本无五阴”。虚妄即无有真实。本无即不存在。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也。色者质碍之义,即指内之色身六根,外之依报世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受、想、行、识,此四种属於心法。受即领纳之义;想即思想之义;行即迁流造作之义;识即了别、分别之义。既然五阴虚妄不有,则当体即是本有真心。以佛说心外无法,十方世界唯是一心故也。又《大乘起信论》云:“法界一相”。谓十法界唯是一实相,所谓全事即理,全相即性,全妄即真,故曰妄念原是凡夫本体。
妄念之外别无心也者,以众生迷於本心,而依真起妄,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虽有真心,不能发明,故曰妄念之外别无心也。
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者,以众生不能开拓本心,性成无上道,发明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即一心的全体大用。从生到死,这几十年一期身命,用的都是妄想心,即六根攀缘六尘所生的六识妄心,故曰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来迎者,《大乘起信论》云:“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谓以有妄心,能知名相、意义、道理,众生才能开悟佛法,深信弥陀宏愿,念佛求愿往生。又知道除此妄念,再无他心可用,则即此妄心,转变一下观念,不念世间五欲六尘,而随顺圣教,念阿弥陀佛,乘阿弥陀佛本愿力,即蒙阿弥陀佛前来迎接。
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者,《宝积经·如来会》云:“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故”。正定之聚者,梵语三昧,华言正受,又名正定,亦名菩提,所谓觉心是也。无诸邪聚,及不定聚者,谓无诸邪妄之心,及与散乱昏沉之心也。又经云:念佛之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心生欢喜,令心不乱,正念现前。正念即觉心也。故曰,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
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华不染污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者,以随顺世间五欲六尘所生之妄念,即是迷惑、浊恶、染污、愚痴、暗昧之性,喻如污泥。以随顺佛法,所生之正念,即是觉悟、慈悲、清净、智慧、光明之性,喻如莲华。莲华虽出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故能以其鲜洁之性,即鲜艳、洁净之性,令人欣慕、向往,给人以愉快和安慰,以此譬喻,念佛虽出於妄念,然不为妄念所惑,故能以其纯正清净之性,得入弥陀大誓愿海中,蒙佛接引。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到了自在家乡,永不触苦,常受妙乐,真实不虚。故曰,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华不染污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但以深信心,常念弥陀名者,谓正以妄念多,故须多念佛。若欲妄念少,多念阿弥陀。不从求中得,念佛妄念灭。十信未成就,故名信心浅。勤修深信心,自然念弥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