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国宝档案:御膳房》观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05 23:21: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国宝档案:御膳房》观后感100字

  《国宝档案:御膳房》是一部由中国大陆执导,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宝档案:御膳房》精选点评:

  ●这剧组是真穷啊……

  ●慈禧的菜量惊人…不是美食节目,小有收获。

  ●一般般,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的国宝解读

  ●不拍画面做个广播也行,车轱辘话车轱辘画面,制作太粗糙

  ●看完了只觉得当皇帝真惨,珍稀食材不能吃,反季食材不能吃,爱吃的不能多吃,过年过节只能吃素,还总要跟不喜欢的大臣们一起吃饭。鸡蛋多少钱一个也不知道,被骗的跟傻子似的。做皇帝真是最孤独封闭桎梏不爽的职业了吧。

  ●记得许久之前与一个故友聊天,他对秦汉三国历史大谈特谈,讲了很多我闻所未闻的故事,然后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哈哈哈涨姿势了吧?”当时我淡淡地说了一句:“那你知道康熙最喜欢吃的菜是什么吗?是八宝豆腐。”K.O!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一个吃货的力量:)

  ●毫无营养。不知是要着重御膳房还是美食,枯燥乏味。

  ●短小精悍,通俗易懂,适合我这种没耐性,没脑子的文盲,哈哈哈哈~

  ●真素奢侈惹 看起来都不怎么好吃呢

  ●宫廷里的舌尖 还不如民间的

  《国宝档案:御膳房》观后感(一):满清饮食

  最近因为准备考试 很少看电影了 吃饭间隙会看一些纪录片解压。这些皇宫密史着实有趣 原来我们都是被以讹传讹吓唬着长大的。

  身为皇帝 康熙却十分节俭 我一直觉得他虽勤政但风气不佳 这才知他只一日两餐 每逢战事每日一食 其子随之。法国传教士白晋曾记录他的饮食习惯 康熙在位61年从未在吃喝上铺张浪费 最喜八宝豆腐羹。

  早膳6至7点钟 午膳1到2点钟每餐15之20菜左右

  私巡亲笔题名百味斋 用官员剩下的菜做成包子造福贫苦百姓

  皇帝喜好不为人知 最喜欢的菜不能超过三筷子 我觉得身为皇帝实在是需要高度自律 不是常人能忍受。想想我减肥或是起床都步步维艰。

  说到慈禧 不管她政绩如何 要说铺张浪费实在找不出第二人了 年老想吃肉 御厨做出镶银牙,吃肉不见肉。绣花针穿棉线穿豆芽带入鸡茸。这道菜要费一下午的功夫

  相比康熙 慈禧每日正餐48道菜,40-50点心。

  逢年过节108道菜 但为美容养生多数只摆摆样子

  一人独享美食 唯有德龄公主偶尔同坐

  最喜寒冬吃菊花火锅 ,菊花生鱼片。

  东幸奉天,乘坐火车带100御厨占用八节车厢。

  八国联军入侵,西逃到西安还是天天穷奢极欲。端方贡献蜡驴腿三百斤为新年备食 晚清如回光返照一般 而这都是从压榨百姓中得来。

  《国宝档案:御膳房》观后感(二):《御膳房》《紫禁城里的苏州风》

  【国宝档案】

  《御膳房》《紫禁城里的苏州风》

  康熙的厨房

  一天两顿饭晚饭之后来点小吃。67点早饭,下午一点晚膳,前后吃点心免得存食。

  用剩的饭菜做包子,百味斋。赐手写对联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御厨张东官]

  乾隆饭最多,最喜欢的菜不能超过三筷子。皇帝所好不能为人知。

  70+乾隆南巡顺路让张东官回家。

  [慈禧的美味]

  镶银牙,吃肉不见肉。绣花针穿棉线穿豆芽带入鸡茸。御膳不关注食物的原材料,重点是用精妙的做法炮制。

  慈禧每日正餐100道菜,40-50点心。

  寒冬菊花火锅,鸡汤,菊花生鱼片。

  东幸奉天,火车前往带100御厨。

  八国联军入侵,西逃到西安还是天天穷奢极欲。端方献腊驴腿

  晚清御膳房回光返照一般

  [国宴上的烦恼]

  兆惠战功回京献香妃。

  满族为渔猎名族,不是游牧。

  国宴是政治礼仪不是品尝。经常吃凉的。

  正月千叟宴寒冬室外等。必须吃热的于是次火锅。北京口味涮肉火锅由此开始

  [真假满汉全席]

  满席是尊贵 天宁寺文思和尚做文思豆腐

  [溥仪与西餐]

  三岁继位,三年后退位。做了16年小皇帝,溥仪暂居紫禁城早吃26菜。400w银元一年。皇后婉容妾氏纹绣一起西化

  故宫没有门槛,是因为溥仪和婉容骑车要用,庄士敦与第一套一副,撤御膳房设立番菜房,喜欢吃罗宋汤,婉容从小在广州长大熟悉西方那一套。从西方只是如孩童一般感知,并没有学到什么。

  [天价片儿汤]

  鸡蛋10两一个2333

  [宫廷小吃]

  谁也不是吃素的!这肉说的是白肉,满皇族祭祀煮七八成熟的猪肉胙肉,吃不完分给官员,下人。所以能吃上白肉的是和权贵有关系的有靠山的。顺治就在坤宁宫设三口铁锅。聪明的下人开和顺居卖白肉后来因砂锅出名改为砂锅居。

  豆汁,酸馊是绿豆粉丝的下脚料,是夏天午睡后去暑的不是早饭!庙会上挑着卖,哪里碰见哪里吃,称为碰头食。(另有配套麻豆腐,绿豆粉丝制作后过滤的渣)

  驴打滚,表面有黄豆面儿类似撒欢的小毛驴在地里打滚满身泥土得名。

  [皇帝的团圆饭]

  汉始称大年初一为元旦,

  开笔(金瓯永固杯),赐大臣福,祭祀,皇帝独自一人吃素饺子

  【紫禁城里的苏州风】

  [蒯鲁班巧建紫禁城]永乐皇帝赐20岁蒯祥为木工首即总建筑师?苏州渔帆村木匠世家。

  明应天府在南京附近,建筑多有江南水乡特征,苏建筑以意境深远构思。永乐迁都顺天府,5年蒯祥建新城。

  午门需要爬坡,却只高一丈,皇帝三月内要其改。改好之后,蒯祥说以前有台阶有才能的人只能一步一步往上爬,到花甲才能到皇帝身边,没有了皇帝用人可内不避嫌外不避仇。

  奉天殿,御窑金砖,殿式彩画。而御花园为了让皇帝耳目一新用了苏州的工艺还有太湖石。

  南边承天门[天安门]到北边神武门。

  [苏州菜领衔御膳房乾隆特爱吃]

  张东官,燕窝烩五香鸭。过半百,19年炮制2000道苏州菜。

  陆慕村,御窑金砖,原叫细料方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清朝开始叫,封建皇朝叫之有寓意)。细腻精致,原料土细腻黏,无沙可塑性强。奉天殿嘉靖着火后为太和殿,烧砖需要五年多

  [乾隆帝起居爱缂丝]

  皇帝30穿旧衣,缂丝衣服旧的好穿。萨载,让高手缂毛半年又半年通体大挂毯放在养心殿。珍贵工艺复杂有一种立体效果,生活用品,衣物,皇家工艺品由缂丝而成。

  [子冈玉巧获帝王心]

  明嘉靖玉扳指百骏图。苏州玉工陆子冈

  看上其背后的文化积淀,园艺曲艺等等

  万历不让陆子冈署名,壶碎现壶嘴内子冈二字

  《国宝档案:御膳房》观后感(三):肉馅的豆芽你吃过吗??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K社 欢迎联系授权转载)

  美食类的纪录片KK也看了不少,什么《早餐中国》、《舌尖上的美食》、《风味人间》。

  本以为已经没有什么美食能伤害我了。

  直到无意中点进了一档央视爸爸出品的纪录片......

  KK再次望着手里的外卖陷入了沉思。

  这是人吃的东西吗!!!

  倒不是拍的有多垂涎欲滴;

  而是因为央视爸爸这回拍的“皇!家!美!食!”

  《国宝档案·御膳房》

  虽然御膳房这个称呼人尽皆知,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御膳房”其实是清朝才建立的。

  在康乾时期,御膳房光御厨就有400位。

  紫禁城的御膳房要是奢靡起来,那奢靡的方式让人想都想不到。

  “镶银芽”

  大家都知道奢靡无度的慈禧太后,她用膳一般是48道,过年过节还要108道菜品。

  不过菜品多只能算是土豪,像慈禧这样的人,当然更看重“精致”。

  传说中她有一道菜,就把贵族们穷极讲究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因为太麻烦,除了慈禧几乎没有其他人吃过。

  这道菜就是——“镶银芽”

  慈禧太后喜欢吃肉是出了名的,但是晚年的时候因为牙齿不好,已经吃不太动肉了。

  于是,御膳房为了她“吃肉不见肉”的要求苦思了一个菜单——

  在银芽里镶肉

  (这个纪录片还有实景演习也是花了大价钱了。)

  所谓“银芽”,其实就是豆芽。

  可是豆芽这么细,肉怎么可能塞的进去呢?

  想不出来坐好听我慢慢跟你说:

  先将鸡肉打烂成细细的鸡茸,用绣花针穿上白线,再将湿润的白线在鸡茸里滚一滚。

  这时,线上就沾上了鸡茸。

  挑选粗壮的绿豆芽去掉两头,把带着鸡茸的线像穿针一样穿过豆芽,鸡茸就被带到豆芽里。

  然后把豆芽放进笊篱,将烧热的花椒油淋在豆芽上。等到豆芽变得透明,再撒上细盐。

  有心的小伙伴可以尝试一下能不能做出来。即使是御膳房里最熟练的师傅,做上这么一盘也得大半天功夫。

  就问你会吃不会吃。

  (我怀疑央视爸爸就找了盆炒豆芽充数。)

  “文思豆腐”

  代表大众心目中宴席的最高水准的,毫无意外是“满汉全席”。

  而满汉全席上也毫无意外的网罗了天下珍馐。什么熊掌、鹿脯、猴脸,山珍海味。珍稀食材应有尽有。

  但根据记载,满汉全席里最受乾隆喜欢的,却是一道名为“文思豆腐”的淮扬斋菜。

  比起其他的山珍海味来说,文思豆腐主要考验的就是精湛的刀工。

  把萝卜、菇类、菜类切成发丝粗细的丝状,已经是对刀工的极大考验了。

  把软嫩易碎的豆腐也切成细丝,还不能断,简直就是一场修行。

  所以这道菜还真就是个名为“文思”的和尚发明的。

  在案板上看着像是糊成一团,可到了水里却是根根分明。

  既是江南人才有的雅兴,也是修行的和尚才能做得出的“禅意”。据《清稗类钞》记载,乾隆当时还留下了“蔬食疏可口,鹿脯、熊掌,万万不可兼得”这样的语录。

  直到现在,文思豆腐已经成为了江苏传统名菜之一淮扬豆腐羹。

  “苏造肉”

  清朝的十几位皇帝当中,要论对饮食最讲究的一位,绝对只能是乾隆(乾小四又是你)。

  说起他的御膳房,就不得不提一位传奇御厨张东官。

  山争哥哥徐峥早年的电视剧《满汉全席》就是以张东官为原型拍摄的,去年大火的《延喜攻略》里也有他的姓名。

  张东官曾经是苏州织造府的厨师之一,在乾隆第四次南巡下江南的时候,用一道酸甜的“樱桃肉一品”得到了乾隆的青睐。

  这道菜其实就是糖醋五花肉,先将一块三层的五花肉蒸熟了之后切成十几个小块,炸完之后再用糖、醋、红曲米等材料收汁。

  他也因为这道菜俘获了乾隆皇帝的胃,进入了天下最顶级的厨房——御膳房。

  厨艺高超还善于创新的张东官,根据皇帝的饮食嗜好,创造了许多著名的苏帮菜,成为了最得宠的御厨之一。

  他的“苏造肉”也是北京著名小吃“卤煮火烧”的由来。

  张东官在御膳房供职直到七十余岁,随侍乾隆第六次南巡到苏州时,乾隆下旨,令他回乡养老,不必再随驾回宫。

  从此也把苏菜留在了皇宫中。

  虽然一代传奇御厨的经历让人唏嘘,不过这一集最让人移不开眼的,还是央视爸爸的戏精文案。

  弹幕纷纷表示MD我竟然要被虐哭了。

  (隔壁J酱喜闻乐见。)

  火锅

  火锅也是从乾隆时期开始发扬光大的,乾隆本人就是一个忠实的火锅爱好者。

  作为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乾隆经常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国宴。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在他八十大寿的时候,邀请了天下的老人一起,举办的“千叟宴”

  但是因为宴席地点是露天的,参加国宴的人数众多,还有各种各样的繁文缛节,等到用膳环节的时候,膳食都已经凉了。

  为了不让老人们大冷天吃冷的吃出病来,御膳房想出了一个妙招——火锅。

  于是,火锅这个贵族食物就开始广为流传,造福了KK这群火锅重度痴迷患者们。

  其实所谓的“宫廷菜”啊,并不是讲究多稀奇古怪的食材,而是用最普通的食材,做出最不一样的味道。

  从满族菜到满汉合并再到火锅苏菜,御膳房也随着年代逐渐变迁。

  到了清末喜欢西方文化的溥仪皇帝,直接把御膳房撤了,建了一座番菜房,专门作西餐,奶油冰淇淋、麦片牛奶、面包等等。

  御膳房从清代开始,也结束于清代,御膳房菜肴的味道究竟如何,恐怕就只有当时的皇宫贵族知道了。

  虽然看着很奢靡,不过皇帝的生活其实还是很惨的。

  比如清宫剧里,皇帝嫔妃们用膳动不动就是几十、几百道菜。

  但据记载,现实里一般就是20道菜左右,而提倡节俭的康熙皇帝为了养生,一日只吃两顿,每逢战时,甚至一天只吃一餐。(虽然也会有各种点心。)

  再加上当时的御膳制度,为了安全考虑,即使是皇帝最喜欢的一道菜,也不许超过三筷子,为了避免被下面的人猜到喜好,找到投机钻营的机会。

  遇见的好吃的,也就只能吃三口。还不如KK手里的啤酒龙虾烧烤来的痛快。

  不过.......那个.....如果哪位小伙伴知道哪里有“镶银芽”卖,请一定要通知我,吃不起我也要去康康!

  最后,想看的小伙伴,B站就有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国宝档案:御膳房》观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