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宝贝儿》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03 01:30: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宝贝儿》读后感精选

  《宝贝儿》是一本由契诃夫著作,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507图书,本书定价:15.4,页数:19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宝贝儿》精选点评:

  ●看完别人自己好像也有了意见有了思想

  ●由爱故生忧, 由爱故生怖, -奥莲卡。

  ●奥莲卡是个寄生于他人情感的怪物。她沉醉于宝贝儿的称呼,她精心扮演着爱人的形象。这样也就罢了,可让她最后说话的语气和十岁孩子一模一样,这个点有些过分绝妙了。

  ●百年前之事,今日读来仍显新鲜~

  ●范迁 东方出版社

  ●太喜欢了!!!!!

  ●很好的短篇小说。描写真实、简练、能抓住人心。

  ●苦恼 万卡 宝贝儿 变色龙 实在是太好看了

  《宝贝儿》读后感(一):宝贝儿

  把人生的意义全部托付给自己爱的人身上,对于自己对于对方都过于残忍了。

  主人公每天的人生都被爱人充斥着,没错,她是快乐的。可是,随之而来的是失去了自我。当爱人离去,她无法和自己相处,她不能给自己的生命创造意义和快乐了。只有再一次被下一个人的生活占据才能解救她。

  可是,人生来孤独。我们如何能保证自己身边的那个人能一直陪在自己身边呢?文章最后一句get away!shut up!十分扎心

  如果爱请深爱,但是请给彼此空间。

  一个人时,也要学会和自己相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得一份自己能给的快乐。

  《宝贝儿》读后感(二):宝贝儿——我喜欢你

  ——契诃夫的《宝贝儿》是我最喜欢的短篇小说。我在宝贝儿身上没有看到爱,但那种喜欢令我拜倒。宝贝儿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喜欢,一旦生活中失去了喜欢,她就死了。喜欢能抓住她的整个身心、整个灵魂和理智,能给她思想,能给她生活方向,能温暖她的渐渐地衰老的心。 ——她的喜欢是彻骨的,喜欢上的时候整夜都没有睡着,浑身发热,像得了热病似的;她的喜欢是纯粹的,讽刺的话语“我们是要工作的人,顾不上这些琐事,看戏有啥好处呢”只能更加突出她的专一;她的喜欢是绵绵的,每一分每一秒她都在给予,永不干涸。为了喜欢她失去了对大自然的美好感知,从此令人高兴的雨水不再使宝贝儿高兴,反而使她难过,甚至下着雨的婚礼都是悲伤得像葬礼;为了喜欢她交出了自己的所有时间,连做梦都在想着喜欢的东西,一刻也不会停;为了喜欢她的思想湮灭了,喜欢的人的思想充斥了她的头脑,她活成了她喜欢的人的模样;为了喜欢她愿意失去做人的资格,化身一只母鸡默默等待。 ——没有喜欢,她瘦了,也变丑了,街上碰到的人不再像从前那样瞧她,不再对她微笑了,房子变黑了,房顶生锈了,板棚也倾斜了,整个院子长满了杂草和带刺的荨麻,她的心已经死了。有了喜欢,她可以忘我地、无私地和愉快地交出自己的心灵,可以献出自己的整个生命,而且会愉快地带着温柔的眼泪献出来。 ——宝贝儿的喜欢不是爱。她不会喜欢自己,不具有爱别人的能力。这是可笑的,也是可悲的,更是可敬的!

  《宝贝儿》读后感(三):爱的寄托

  读契诃夫的《宝贝儿》。主人公奥莲卡没有固定的爱情观,爱情无所谓什么标准,她所具有的只有爱的需要和因此而产生的奴性而已。我想,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在沉闷压抑、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或许就会不由自主的需要一种精神寄托。奥莲卡所处的环境到处都是沉闷、停滞和无聊,无法提供她所渴望的那种精神寄托。因此,她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实际内容和充实的意义,她感到极度的空虚无聊,需要用所谓的“爱”来填补空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有过这种经历,挺痛苦的,但那时候得不到排解,只能以此自我麻痹,幸好现在已经不需要了。回想起来,就现在而言,那段经历没什么用处,没什么必要。甚至只是给自己的不思进取找借口,矫情无比,耽误青春年华而已。但对当时的自己来说,无论怎样还是给予了需要宣泄情感、对抗沉闷孤独的生活的一个途径吧,当时甚至想着自欺欺人也是好的。纵然理解,但还是很遗憾那时候没有勇气和决心去改变自自我。你看,一个人连现在与过去的悲欢都无法相通,那么就更不必说什么“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了。 说回奥莲卡,从更事之年起,她就觉得自己“老得爱一个人,不这样就不行。” 于是,她依次爱过爸爸、姑母、中学法语老师、库金、普斯托瓦洛夫、斯米尔宁、萨沙。但说实话,她和库金、普斯托瓦洛夫、斯米尔宁之间并不存在性格和志趣都十分相投的真情实爱,她的“爱”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精神生活中对爱的依赖性这一需要而已。也就是说,反正她需要去爱上一个人,这样她就有了精神上的靠山。多么让人同情又嘲讽的细腻情感啊!契诃夫写的真好。

  《宝贝儿》读后感(四):契诃夫老师

  某一天晚上,应该是四五年之前了吧,在黄鱼的地下室里,三条鱼照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黄鱼扯起一个话题:谁是你最想成为的作家?

  他问的是“最想成为”,而不是“最喜欢”。细揣一下,这两者还真是不一样。喜欢的作家,每一个写作者都能开列出一长串的名字,要在这中间挑选出一个“最”,委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现在,当黄鱼把它置换成“最想成为”后,问题忽然就不那么难了,似乎还变得有意思起来。

  黄鱼的答案是卡夫卡。马哈鱼回答的是萨拉马戈——那个写《修道院纪事》和《失明症漫记》的葡萄牙人。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之中。

  而我说出来的名字是——契诃夫。

  这之后静夜独坐,我时常会问自己:那么多大师,为什么独独是契诃夫呢?

  中学教科书败坏了许多的作家,契诃夫是其中之一。契诃夫?《变色龙》,呵呵,而且是删减过的。真正开始读契诃夫,是因为汪曾祺。汪先生总提起老师,比如讲到受影响的作家,他就扳手指说:古人里是归有光,中国现代作家是鲁迅、沈从文、废名,外国作家是契诃夫和阿索林。于是从书架中翻出契诃夫来,读着读着就掉进去了。如果你信任一个作家,那么他的推荐往往也是靠谱的。我读的版本是安徽文艺一九九六年出版的平明版《契诃夫小说集》,当年只买了两册,千辛万苦地终于在孔网上把全七册都收齐了。二〇一四年下半年我来绍兴,只带了很少的几本书,除了鲁迅就是契诃夫。整个二〇一五年我几乎都在读契诃夫。我写得少,读得也慢。现在,他们依然在我枕边。每晚临睡前读几页契诃夫,如同吃药,解一整天经手的文字之毒。

  在群星璀璨的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特别是在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两个庞然大物面前,契诃夫显得特别不起眼,不起眼到甚至有点可怜兮兮。“大狗叫,小狗也叫”,据说这话就是他说的。后来我读到了原话:“在写作方面,人得有勇气才成。狗有大小,可是小狗不应当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灰意懒。大狗和小狗都得叫——用上帝赐给它们的声音叫。”契诃夫发出的声音是诚恳而又隐忍的。翻译他的可敬的汝龙老师大概也是个实诚之人(他听从巴金的建议,把后半辈子都献给了契诃夫),他的译笔结结实实,不玩花招,有时老实得几近笨拙,但正是这种近乎笨拙的老实,滴水不漏地传达了契诃夫的诚恳和隐忍。作为读者,真是有福了。

  契诃夫是谦卑的。在他的谦卑面前,种种强大会不自觉松动,然后变成貌似强大。但契诃夫真的没有这个意思。他的谦卑是发自内心的。作为一个“最最自由的、对什么也不顶礼膜拜的人”,在致克尼碧尔的信中,他是这样谈论托尔斯泰的:“我害怕托尔斯泰死去。如果他死去,我的生活会出现一个大的空洞,因为第一,我爱他甚于爱任何人。”

  很难说契诃夫有什么风格,他的数量众多的短篇小说像灰褐色的煤一样不起眼地堆放在那里,只有走近它,点燃它,你才会知道内里蕴含着怎样耀眼的光和热。他的小说随时都可以拿起来,不知不觉沉迷进去,然后,又可以随时放下。这的确是契诃夫奇妙的地方。在历经了花样百出的现代派小说后,再捧起契诃夫,你能找到的只有单纯、质朴和真挚,但偏偏是这种单纯、质朴和真挚却能穿越时代和文学史。他写的尽是些小人物和庸常的生活。在他的小说中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也没有同代作家热衷的灾难、战争和时代的风云际会,这些小人物做着普通人所做的事,操着普通人该有的心。他们的遭际、命运,是人们习见的。但令人惊讶的是,那么多年过去了,他写过的那些十九世纪的人明明就游荡在我们身边,他写的明明就是我们——你和我。而这,怎么可能啊?

  “人应当写简单的事情:彼得怎样跟玛丽结了婚。完了。”契诃夫说。“务必要写得短——尽量地短。”契诃夫说。于是,他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篇幅很短的长篇小说”。没有什么人什么事是不值得写的。这一刻并不仅仅只是这一刻。当拉普金和安娜·谢米扬诺芙娜几乎同时揪住坏孩子考里亚耳朵的那一刻,凝聚了俩人的过往,也潜伏了他们的未来。同样,这一瞬也可以无限地拉长,如果你愿意。“那个值勤的水手举起板子的一头,古塞尔慢慢地滑下去了,头朝下…——扑通!…他消失在浪头里了。”完了吗?没有。他还在往下沉,他跑进了一窝鲭鱼当中。又一个黑东西出现了,是一条鲨鱼。帆布袋裂开了,铁架子掉下来,沉到水底。现在完了吗?还没有。还有“上面”呢。“这当儿,上面,在太阳正要落下来的那片天空中,云朵正在聚拢来。”

  在契诃夫面前,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关于写作的话题,都变成了装腔作势的伪命题。哪里有那么多大词、那么多高深的理论啊!千百年过去了,时代和社会在变,但人们依然在爱,在追求,在挣扎,在痛苦,在欢乐。而一个作家该做的,无非就是在另一个人身上寻找和发现自己,通过自己理解和感受笔下的每一个人。

  契诃夫老师教会了我什么?

  契诃夫给我的,也许是信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宝贝儿》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