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三日我们到太白山药王谷,沿着山民以粗细不匀的木棍铺就的山路艰难前行,其中一女孩被这种行走方式折磨,好几次打了趔趄,受了点惊吓,就噘嘴掉脸,说:看到这路就想吐!我说,你可知铺成这路,山民有多不容易!她毫无愧疚回应:这跟我没有关系!
是啊,他人背负几十斤重的木头一根根铺成的路,使我们能走进山里深处,竟说与我没关系,若没这路,攀爬都成问题!“没有关系”——这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说出来的?
小悦悦事件最能看出割裂式思维给人的行为方式:与己无关,高高挂起。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西工大附中徐殿东在《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课的教学导入环节就用了这个素材,且指出,我们都是那路人!
事实上,任何人都与我们有关!
当罪犯报复社会的时候,他不仅仅选择仇人,更多的时候他是毫无目标乱来一气,很多无辜的受害者产生了。可是当年这个罪犯所生活的圈子里的人并非只有他一个,大家如何对待他与他后来的行为关系密切:当我们能选择对人好的时候,我们冷漠,当我们没有机会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落寞。马加爵不就是一个例子吗?我们压根没有料到:生命当中遇见的所有人,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第101页《校长思维方式的转型与变革》一文里分析了三种思维的转变,其中第二部分详细解说了割裂式思维转化为关系式思维的必要性。
割裂式思维将本来具有内在关联的要素,彼此割裂成两个互不相干的要素。比如“成事与成人”更多的人在乎的是“事成了”就好,至于“人成了没有”的问题不加以考虑。李政涛老师指出:与割裂式思维相连的是二元对立式思维。(较难懂的)“它将原本充满线性与非线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的混沌世界进行拆零式分析,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复杂世界分解为动与静、快与慢、虚与实、阳与阴、高与低、大与小、多与少、生与死等互不相容的两极,然后加以非此即彼的一元处理,割裂了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二元对立式思维由割裂式思维方式而来,是将割裂后的不同要素或不同维度对立起来,形成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
社会生活中这样思维的人普遍存在。冲突,矛盾,以矛盾冲突的思维方式解决冲突,最终还是避免不了冲突,不是与他人冲突就是和自己冲突,心境难以安静、平和;即使表面上平和,内心里也难以接纳。
我们课堂上也有人采用此种对立分析方法,给人物贴单面标签,下结论。使得课程简单化,形式化,无趣化。
割裂式思维对做人和做事,局限性非常大。李政涛先生指出:“要解决割裂式思维、二元对立式思维各种弊端,运用关系式思维是一种可能的选择。这种思维方式不再把任何客观的事物仅仅当做没有自身结构的、孤立抽象的实体(实物个体、粒子、孤立的质点等) , 而是从内外部结构、联系、系统等关系状态来深入把握它的存在形态,从结构上动态地理解存在, 理解对象,从运动、相互作用、联系和关系,即“存在方式”的意义上来进一步把握丰富、深刻、动态的现实。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和同事的关系,以及和领导的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生存要素。割裂式思维是生存的障碍,学生和孩子若遇上这样思维的老师和家长确实比较难办。
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态学视野里去审视教育和教学,将一切都放于某种关系之中,比如师生关系,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原本就是一个整体的高度去认知领悟,将会发现无穷无尽的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