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玉”悲歌
“艾绿叶”重出江湖记
何家村大背沟的“大玉”,一夜之间不翼而飞啦!立马如一声春雷,惊动了榆树乡方圆300平方公里内的21个村。若问这“大玉”是何方“神圣”,这还得从头道来。
一
榆树乡是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所辖乡,昔日因此地有古榆树数株而得名。榆树乡有林地面积21201公顷,有耕地面积1103公顷,林地与耕地之比是20:1,这里绝对是山区,也绝对是山清水秀。
就在榆树乡何家村,有条通往鸡冠山的大背沟,无人知晓是何年何月,又从何而来,在大背沟的半山腰上,突兀地耸立着一块重约百吨重的大石头,当地人称这块孤石为“大玉”。
“大玉”旁有树林相伴,离“大玉”10多几米处,有一个泉眼形成一条溪流,常年给“大玉”的坑里供水。而且,这溪流特别的清澈,水也很甜。在人民公社的时代,这“大玉”是当地一个风景,生产队的社员若在附近劳动时,也是社员常来饮水的一个去处。
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成立了榆树满族乡,伴随着人民公社寿终正寝,农村分田分地搞包产到户,都忙着个人顾个人,那人民公社曾经强调的集体主义精神,也不知所云了。想想也是,连集体都没了,到哪里去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到了20世纪初,这集体林地也搞承包了,都私有化的分给了各家各户。如此这般,何家村集体能分的全分光了,可大背沟这块“大玉”,既不是田,也不是林,还不是矿,更不是文物,就因这“四不像”,在私有化的大潮中,有幸成了的漏网之鱼。
二
“大玉”虽没被私有化,可人世间的很多事,你是躲过了初一,却躲不过十五。这林地分完后,这块“大玉”就被人惦记上了。一天夜里,从外地来了三个人,将大玉劈成几块,从山上盗运下来拉走了。
对于很多村民来讲,这“大玉”已成心中的神灵,已成人生的寄托,这“大玉”突然没了,自然说不出的愤慨和怅然。这“大玉”突然被盗走,也惊动了榆树乡方圆300平方公里内的21个村。
没说的,那就报案吧!
经过围追堵截,好在盗走的“大玉”石块,被拦截住了。可到底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公安勘察现场后,到底立不立案,侦不侦破,抓不抓人,都绕不开一个关节点,那就是这“大玉”的价值有多大?
为此,公安取“大玉”的石渣样品,送到县里的专业部门检测,很快给出化验结果,通俗点说:根据成分认定,“大玉”非金银矿石,虽有一定程度“玉化”,只是块普通的山石。
这就将公安难住了,既不是文物,又不是贵重的金矿石和玉矿石,一块普通的大石头,也没法作价,就是将“大玉”折价,也值不了几个大子。若以盗窃矿产资源来论罪,也不过就盗了一块大石头,与其挨不上边。而犯罪金额若达不到一定数量,就无法认定犯罪,就无法抓人,而且,这抓人容易,放人可难!
结果呢?这石头由何家村委会没收了,盗石的人,自然就放行了。而这没收的几块石头,也不能老堆在村委会,村委会就随便的给个价卖了。
可这“大玉”的地面部分虽没了,还有很深的根基。又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也不知哪来的人,用钩机将其挖掘出来,有说是被切分后拉走的,有说被起重机吊走的,说法很多,无从考证。但这几十吨重的“大玉”,却千真万确地成了“太监的下面--没了”。
上次“大玉”地面上面部分被盗,都不了了之了,这回村民就连报警也免了。加之,改开的新鲜事太多,阿Q给国人遗传的一个特质,就是忘性极大。多少重大的事,虽轰动一时,但很快就忘到脑后,甚至忘得了无痕迹。过了了几个月,这块“大玉”就悄无声息的水过无痕了,在山上徒留下一个野草丛生的大坑,而那眼泉水也干涸了。
三
可到了2008年前后,当年有个曾在何家村下乡的知青回来了,他对玉石有点研究,他总觉得“大玉”有点文章,要看看大背沟的“大玉”,看看记忆中沟里的几块很特别的石头,可“大玉”和那几块石头,都不知所踪。他不甘心的从河道里捡了几块石头样本,送到县里检验,结论就是普通的石头,没什么价值。
不过,竟这么一折腾,大背沟的石头,又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人到沟里捡了一些石头用来刻章,效果还真不错。这消息不知怎么就被沈阳一个玩石头的大家张洪钧听说了,他亲自驾车来沟里考察,以同石头多年打交道的直觉,他一眼就看出这沟里河道上散落的石头卓尔不凡,也算是独具慧眼。
不过,看到有的石头迎着太阳直发光。他担心这沟里的石头有放射性,便将采集的几块无根无脉的孤石,送交国土资源部东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检测,得出权威的测试结论:主要矿物组分为白云母(相对含量为69.0%),伊利石(相对含量为31.0%)。后来省地矿的专业部门,又将石头样品送到广州进行拉曼光谱检测,结论毫无疑问的是白云母。用地矿名称来讲,这应是白云母质玉。而在白云母中,它又是独特的绢云母,这是颗粒更细,通透性更好的白云母。
张洪钧又将盗挖“大玉”的坑里掉下的一块石渣,拿回去磨出一方印章。那印章纹理在强光之下,呈半通透状,绿中带黄,黄中有绿,堪称晶莹剔透。历史上石质颜色绿中含黄,一直被人视为印章石中的珍品、神品;这石章质地细如婴儿肌肤,光滑如同绸锻;不火不燥,有油脂分泌的温润;特别是自身那种类似植物的颜色,美的简直令人窒息。
新宾出现“艾叶绿”,这无疑震动了整个印章石和珠宝界,“辽宁老坑艾叶绿名家鉴宝论坛”于沈阳召开,因高山石头没有全通透的石料,更没有绿色,让多少专家看了辽宁“艾叶绿”,连呼:震撼!震撼! 有关专家结合检测的绢云母成分,结合这种石头的种种特性,结合历史文化研究,断定这就是自明末清初失传400多年的辽宁“艾叶绿”。
后来经考察,在新宾县唯有鸡冠山这侧榆树乡的三条沟里,在鸡冠山另一侧桓仁县一条沟里,只在这4条沟里发现了“艾叶绿”,又唯何家村的“艾叶绿”最佳。缘何艾叶绿的孤石,就散埋在这4条山沟?对于辽宁“艾叶绿”,又该如何重新定位?辽宁“艾叶绿”该如何分类?又如何制定地方标准等,还有待深入探索。但相信辽宁“艾叶绿”的面世,定能为中国的玉石文化再续新篇!
尾声:“艾叶绿”重现江湖,这应该是中国玉石文化的一大幸事,但从“大玉”被盗,该折射出多少值得深思的东西?细思改开40多年里,又有多少“大玉”被盗?细听这“大玉”悲歌,总令人心感怆然。
(文中配图,忠新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