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扬子江风云》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0-11-05 07:56: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扬子江风云》观后感摘抄

  《扬子江风云》是一部由李翰祥执导,李丽华 / 杨群 / 欧威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扬子江风云》精选点评:

  ●2015.11.22@金馬-新光

  ●又名揚子江風雲

  ●刚看完龙门客栈跑来看扬子江风云,一天之内两位大师的电影,李翰祥比胡大导演审美眼光真是高多了哈哈哈,演员和台词真好,李丽华风姿绰约,我是你亲娘祖奶奶#SIFF NO.12

  ●最后简直抗战神剧,李丽华就一种戏路啊。杨群年轻时倒真是倜傥

  ●那个年代就能把谍战戏拍出这么多看头 简直是超前!现在这些破电视剧多学学

  ●想來想去,這部片ㄧ前一後的缺失都大得無從原諒。一是前半段超絕混亂的角色陣營關係,諜中諜雙面諜偽裝諜,到最後觀眾根本無從判斷。二是李麗華的存在就只是李麗華,永遠不敗不掉妝,在全劇寫實血淚兼具的調性中成了荒腔走板的超級英雄,純為明星而明星就是這麼回事吧。據說本是要拍上下集?

  ●#SIFF2015# 我们都是“共”!

  ●#SIFF# 个人首部台湾出品抗战片,相比大陆主旋律抗战片的最大区别在于意识形态方面,片中如“响应蒋委员长号召”、“国军精诚团结”等字眼算是首次在公开场合听见。作为抗日“中流砥柱”的中共只被一句“抗日游击队”带过。作为早期谍战片而言,情节跌宕紧凑、扣人心弦,总体感觉相当不错。

  ●这个谍报故事还算有的看哦,可以忽略年代产生一些有的没的,故事可看性很强,算是挺有范的抗日题材电影了(大概是主旋律抗日看多了)。卓寡妇很惊艳,这种角色在大陆抗日题材里是看不到的,这样的女性角色很赞。

  ●打死小漢奸!LOL 之於1964-1968年間的台語間諜片的水準躍進。

  《扬子江风云》观后感(一):扬子江风云

  根据邹郎原著的间谍小说《死桥》改编,剧情主要描述地下情报员“长江一号”和同志们在湖北省监利县出生入死执行“死桥计划”,力阻日军扫除长江水雷障碍,力保“长江180里封锁线”的真实故事。

  外文名

  torm over the Yang-Tse River

  其它译名

  一寸山河一寸血

  制片地区

  台湾

  导演

  李翰祥

  《扬子江风云》观后感(二):SIFF15上海影城李翰祥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获奖之作《扬子江风云》

  期盼已久这部获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杨群,最佳女主角-李丽华,最佳男配角-孙越的李翰祥国联作品,居然在不经意间,因机缘今年是反法西斯70周年,由台北资料馆修复后得已在上海电影节大银幕上放映,这真是意外的收获和兴奋啊!

  李丽华演的够风骚,泼辣大姐风范,杨群将一个游走于反派日军汉奸间谍和正派身负重任的党员,让人捉摸不透又恨之入骨的亦正亦邪掩盖内心痛苦,矛盾,忍耐复杂人格演的非常到位,不愧为当年的影帝。

  柯俊雄和张美瑶脸放在大银幕看也真是俊男美女啊,葛香亭、崔福生、欧威,孙越,还有年轻的汪萍。。一个个熟悉的70年代演员。

  老李对历史的研究深入拍出一部部深入人心的历史剧精彩纷呈,令人印象深刻,想不到还如此爱国,70年代能够拍成如何宏大的革命战争场面,群众,军队,弹药,武器道具,看得出李翰祥导演在国联时期投入该片心血和投次成本不小。

  片中李翰祥依旧展现他对北平生活情怀,处处可见的街头市井生活气息天桥,唱戏,卖艺,很是怀旧~

  因电影时间和篇幅关系,剧情有点紧凑快速,或许被剪了。炸桥那段葛香亭牺牲后还未来得及感概,直接进入学生万人送行悼念烈士,快的有点没法转弯消化得说。

  结束后,大家拍手叫好。革命抗日烈士体裁在热血中国人心中永不磨灭。

  《扬子江风云》观后感(三):四十六年后,扬子江风云

  从成都打飞的赴上海,赶场电影节刷了两遍《扬子江风云》,聊表多年长情于老李之寸心。

  不过电影确实好,携来观影的友人看4K版《龙门客栈》在锣鼓点刺耳中打了瞌睡,看完《扬子江风云》却大赞李丽华之貌美和电影之紧凑。隔过四十六年,李翰祥仍然是反映民间趣味的人大代表,胡金铨只好继续连任保持高冷姿态的政协委员,“群英会”和“文章会”都要开。

  事前对《扬子江风云》剧情一无所知,只搜得一张“杨群扶梯望、丽华数钱忙”的剧照。特别怀疑这片子得磨损成什么样?会不会是4:3的比例?是黑白还是彩色?当国联噪点斑斑的logo一出来,确实有些忐忑,太他妈渣画质了。老李在国联时期的片子出土的无一本修复版,全是用摄像机对着银幕录相后转制的VCD,如《冬暖》、《骗术奇谭》等,4:3的框架容纳宽银幕图像,总得有点内容牺牲。看不全乎倒是小事儿,关键胶片本身就不怎么清晰了,录制又转制颇似衣服洗了一遍遍掉色,像坏了的电视机呈像,还不如黑白片干净。很怕在影院看偏色的电影,坏了老李一贯的华贵和细节处精致的变态。

  起首是抗战背景交代,全用历史影像资料,自然是方形的比例。当“扬子江风云”推到前来,画面拉宽,先吃了个定心丸。旁白许是毛威的声音,干净不奶油。正片第一个镜头,小船靠岸河边,杨群下船,画面干净清晰,色彩浓艳,大为惊喜。而同时看的4K《龙门客栈》效果就马虎太多,没了胶片噪点,却太多颗粒模糊,大为失望。

  国联片子质量要好过邵氏,除却少了经济的邵老板和强势的方小姐,更为重要的是台湾天地宽阔,不必居于寸土寸金的香港地横生枝节,全然以影棚搭出千军万马亭台楼阁。《大醉侠》还是室内的精致,到了《侠女》《龙门客栈》等根本无环境局促了。

  《扬子江风云》里,卓寡妇的客栈、监利县的别墅据点和地窖,仍然有李氏布景的繁复层次和精致花俏,戏味十足的表演填充起布景里的空气,是时代特色,美国好莱坞也有舞台化的阶段,当戏看,要捧角儿叫好儿。更为惊喜的是监利县县城大至石桥沧桑、滩涂宽阔,小至河水清浅、陋巷逼仄,均有一派民国抑或大陆特色,迥非刻板印象里嗲声嗲气或者小清新的台湾风尚:本应是斑斑刮痕的黑白胶片里男女主角用舞台腔的上海味国语以画面丢帧的方式展现承担,竟然在清晰如斯的画面里重现这派并非红色儿女讴歌的世俗谈吐,难道不是赚到了?看最后监利县石桥之战,先不说县长葛香亭保卫古桥的坚毅与倔强,单看这石桥飘摇,两岸青草,决不是侯孝贤影像下的温婉台湾,分明便是李翰祥未竟电影事业的辽远大陆,影像传递导演的骨血气脉,是他观看这个世界的姿势与呈像。

  谍战和抗战,既有无间道的悬疑紧张,需要毫发纤细的缜密布置,又要有开阖纵横的激烈场面。前者气氛够了,情节亦紧凑刺激,但略有些跳跃凌乱,顾此失彼,很多情形交待不清楚,容易出戏,如监利县的基地据点和日本间谍之间的关系和斗争等有些莫名其妙,何以据点地窖成了间谍容身之处?后者战争场面倒也大气热血,炸桥保桥一幕,扣人心弦,恨不能冲身上去摇旗呐喊。什么是热血?事实如此,铁证如山,不必说教夸张就能死心塌地。

  老李到底是老李,虽是一部抗战传奇谍战风云,仍有卓寡妇的戏谑泼辣调味填料。李丽华已经老而发福,粗壮的胳膊与整容明显的脸庞却不掩风韵,眼角眉梢流动的并非情欲,而是世俗聪明和人情练达。当爆粗口“我操”时,观众大笑,大约是未见过如此“像街坊”的女英雄——我们的“柯湘”、“李铁梅”是没有过去背景而出生落地就义正辞严的天然觉悟者。经历了幼时红色抗战片不近人情的洗礼,又被当下各种违反常识逻辑的抗日神剧污眼,再看风流寡妇的女英雄讨价还价急眼的一句“我操”,穿红色肚兜披棉袄数钱,与卧底汉奸一度春风后用脚挠痒玉腿,幻灭否?然而忍受日军掌掴的是她,戎装肉搏杀敌的也是她。她是风流寡妇,亦是游击英雄,她是人。有评语说李丽华一人压全场,或许有点过了,但正是这类安排明显提升戏剧性,如《新龙门客栈》之金镶玉、《迎春阁之风波》之老板娘。李丽华的好是带着京戏眉梢的光影婉转,特写的英气如走台亮相,能做青衣之端庄节烈,又能为花旦的柔媚俏皮和刀马旦的泼辣刚劲。与其说她身上有风尘气,不如说性情底色是讨生活的老派江湖规矩和天理人情——能市侩狡猾,骨子里有底线和正义感,一切在腔调板眼间悠悠道出。如今的影人已没有这份旧时的认真与江湖了,她的可贵终究只留在光影里了。

  印象里的杨群是留着胡子的中生或老生大亨,北千手卓一夫,沉稳老辣,心机深重。而四十六年前,杨群瘦削年轻的不成样子,像青笋般嫩,尚无西门大官人的狠辣。但他再嫩也不是小鲜肉,嬉笑怒骂的眼神机敏,时刻担心被算计了。难怪李翰祥回忆录说他花名叫“小坏小儿”,看他与孙越交易得了便宜时的洋洋自喜,是天生的促狭鬼。当年的审美风格多少有些程式化,比如最后他身份验明后的流涕虽然感人,但表现手法显煽情刻意,然而这峰回路转便值回票价,看他怎么蔫儿坏、怎么使诈、怎么忍辱负重就好,如《金瓶梅》挑繁华和啪啪啪看,不必理会道德说教。杨群演忍辱负重的卧底有说服力,因他本身便不是如美国队长的伟光正,而是像钢铁侠的刻薄不羁,老李眼毒,识人善任,好本事。

  四十六年前,柯俊雄好年轻帅气,尽管老觉得他眼神一斜就能由我方英杰变节成无耻汉奸,好在青春的荷尔蒙能化解一切不利于剧情发展的不可信。张美瑶表现平平,靠美艳夺人。汪萍居然稚嫩到像初生之婴孩,台词都口音青涩,比之十几年后《武松》的潘金莲七情上面不可同日而语。至于孙越对“共”字的阐释论调,会心者一笑,是李式狗血。

  影片完毕,观众席一片掌声喝彩。时代奇妙,四十六后观影,我们鼓掌喝彩,并非完全是原宥时代局限或猎奇当年本身,还有对已经逝去的精彩的追缅与赞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扬子江风云》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