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叫「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的人就出生在罗马」。
世界确实是存在不公的,有些人一开始就拥有比别人多得多的东西。拼爹有祖荫,当然是赢在起跑线,但是赢在起跑线上,并不一定赢得全部。升值君自己也是白手起家,我发现一个问题,无论是职位、技术、还是财富,到一定水平的人,都是能力很强的,这些人,没有一个是白给的。
也是说,即使有巴菲特所说的卵巢彩票,能拼爹,有祖荫,很多人的社会阶层还是不可避免地下滑了,最终还是要有能力的。
人跟人之间的差距是怎么来的?
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都是每天为了生活忙忙碌碌,有的人只能一生庸碌,而有的人却能脱颖而出。
其实就是做事产生,成功的人能成事,不成功的人往往不成事,不成事人生就蹉跎了。而不成事的人,往往是能力的欠缺,因为有些重要的能力,大多数人都没有: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一群羊面前放上一个栅栏,领头羊跳过栅栏之后,后面的羊也会跟着一个个跳过。
这看上去一点毛病都没有,但是,如果你这时候把栅栏撤走,后面的羊还是继续跳,就好像栅栏还存在一样。
这就是「羊群效应」,也可以称为「从众心理」。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这样一只只「没有栅栏也要跳的羊」。
比如,两个都是刚开业的饭店,一家门前排着长长的队,另一家门口罗雀,你会怎样选?大多会是选择前者。但是真的是第一家更好吃吗?不然,甚至这条长队上可能80%以上的人,是饭店花钱请来的托儿。
因为人们在羊群效应的盲从之下,对于那些门可罗雀的店铺并不敢于尝试,而对于那些被「反复验证」了的店铺,则会诞生内心深处的信赖。
「因为别人都是这么做的,我当然也这么做」。这确实会减少很多事情的风险性,但是如果只会顺应着羊群随大流走,你就是一只没有栅栏也要跳的「蠢羊」。
而刻意逆着羊群走,故意处处表现不同,你还是一只「蠢羊」,羊群的走向并不一定都是错的,只会特立独行只不过是在找钉子碰。
而且,这样只会盲目跟风的羊,或者万事都追求特立独行的羊,往往是没有出头之日的,要么被薅一茬又一茬的羊毛,要么最终会被送进「屠宰场」。
而只有当你能真正认清「羊群效应」,分析出羊群为了何种目的而走,以及判断出跟着羊群走对你自己有没有好处的时候,才是你真正进化的开始。
所以说,是否从众,并不是关键。真正的关键在于你要明确,从众这个行为本身是否正确。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批判性思维。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父母推荐你买某产品,并说电视上有明星代言的广告,广告中还说是市场上的销售冠军,遇到这种情景,请自动对这样的说法打上一个问号。
只要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这种论调,根本站不住脚。为什么某个产品是销售冠军,就代表它真的很好呢?退一步说,它真的是销售冠军吗?有多少夸张的成分?
毛姆有一句话:「就算有五万人主张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就变成对的」。所以说批判性思维的目标就是,求真务实,不在于观点支持人数的多寡。
遇到事情,保持质疑和分析利弊的能力是关键。
「明天再做」、「下次再说」、「先休息一会儿再做」,一件件事的积累会让人变得越来越焦虑,然后整个生活节奏全乱掉。
高水平人士都有一个特点:雷厉风行。高水平高境界,一定是高效能。
拖延是现在很多人的现实生活写照,说的严重一点,很多成年人生活崩溃,就是从拖延开始的。为了获得更高效的生活,下边有三种方法能有效帮助你「干掉」拖延:
1、「五秒法则」。
也就是在自己有拖延的想法的时候,马上倒数五个数,数到一的时候,不加任何思索的让手脚动起来。
这个法则的创始人梅尔·罗宾斯,以此完美克服了赖床的习惯,还捎带手治好了自己罹患多年的拖延症。
「五秒法」使用的方法非常简单,比如,早上不想起床,总是想多躺一会儿再躺一会儿,这时候你可以在心里倒数五个数,5,4,3,2,1,坐起来!实验一下,会有奇效。
梅尔在TED演讲中说,「当你想改变你人生中的任何一个领域,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那就是你永远不会感觉想去做。」而决定我们拖延的行为的,正是这些「不想做。」的感受不断堆积所带来的。而「五秒法则」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绕过了内心感受,逼着我们立即行动。
2、凡事先做三分钟再说。
像是起床这样短时间的事情,可以用「五秒法则」来解决,那么对于那些时间比较长的事情呢?
就需要使用「三分钟执行法」。
越是需要花费时间多的事情,我们主观上不想面对的态度就会越强烈,这样的情绪一直堆积,才让事情显得特别难。而用三分钟执行法,同样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绕开畏难情绪。
因为「反正只干三分钟,做了也不亏」;「反正就三分钟,不用花多少精力。」而当你做完了这三分钟,你就会发现,好像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嘛,自己的效率还是很高的呀,这三分钟效果很好啊,即使再做三分钟、三十分钟甚至三个小时好像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很多时候,担心做不好是阻碍我们执行的最大的拦路虎,当你开始去做的时候,短时间的专注意识会慢慢激发更长的专注,而对于事情变得熟悉之后,你的畏难情绪就会逐渐被抛诸脑后,拖延也就随之消失。
3、利用普雷马克原理,削弱厌恶感。
普雷马克原理的内容很简单,「如果你很好的完成了不喜欢的事情之后,紧接着做一件很喜欢的事情,你就会削弱对前一件事情的不喜欢。」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原理,将那些重要且枯燥的工作,和你喜欢的东西,捆绑在一起,来降低你对前一件事情的排斥。也可以算是一种及时奖励的作用。
把事情拖到第二天是非常蠢的,会让你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碎片化,让你变得越来越焦虑。所以,别拖,遇到想逃避的工作,倒数五个数逼自己开始,先做三分钟再说,完成之后给自己一些奖励,你会发现很多让人想拖延的事情,其实不过如此。
什么是「黑色生命力」?简单点来说,就是经历困难、打压,身处谷底的时候,能够逆向成长的生命力。
任何人的一生,都不是成线性增长的。即便是在虚拟的小说世界里,不管主角在打怪升级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金手指,遇到事情怎么怎么开挂,他的人生轨迹中,也总会有一个一穷二白、低到不能再低的谷底时期,而主角变得强大的开端,也往往就在于此。
现实中的人生就更是如此,每个人的人生曲线,都有过至少一段剧烈滑落的区间,而这个区间往往都会是一段至暗时刻。有的人到此便停滞不前,相反,能在绝境磨炼自己「黑色生命力」的人,则会更加强大。
所以,人想要变强,首先就要从低谷中走出来,培养自己的「黑色生命力」。
1、接纳自己的一切负面情绪,不要压抑自己。难过时就要理解自己在难过,伤心时允许自己嚎啕大哭,先接纳负面情绪,才能有机会和自己和解。
2、相信自己的痛苦是有意义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害怕痛苦,而是害怕毫无意义的痛苦。而成长必然是伴随着撕裂感的,所以要相信你所经历的,都是为了让你成长。
3、不要给自己贴标签。很多时候的自我怀疑,都是源自于自己给自己贴的标签。比如,我很差,我什么都做不好,没有人喜欢我……
打住!当你意识到你开始通过一件事情评价整个自己的时候,马上叫停这个念头,并且要不断的找证据,去推翻这个标签。
比如「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真的从小到大没有一个人愿意跟我做朋友吗?」「我真的从来没有成功过?哪怕是一件小事?」当你这样问自己的时候,你往往会找到很多证据去推翻这个标签。要记住,自信从来都不是别人能给的。
消费,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谁都可以,因为你是在为别人贡献利润。而生产却对一个人有高出百倍的要求。消费者只需要享受,生产者却需要思考。
比如,当你购买了一个东西,或者一项服务之后,作为消费者,你就轻松的享受就可以了,不需要思考太多。但如果你是这个东西或者服务的生产者呢?那么你要考虑的东西就多太多了。
你需要去把握人心,理解消费者的需求;你需要去思考分析这个物品、或者服务要怎样去吸引消费者,消费者在被吸引的过程中,内心是怎么变化的;需要考虑怎样才能扩大自己的产品受众和销售渠道等等……从计划战略到实际经营,从前台的销售,到后台的供应链,管人管钱管业务,你需要了解并且打通整个业务上下游的链条。
而且这还不够,你还需要顶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败风险和各种压力。而这些,没有人可以在前边帮你承担,因为你的角色是生产者,而这些,都是你需要独自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光是听起来就很繁杂,很辛苦,很心累,但是恰恰在这样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攀爬的过程,才能真正的让你增长见识,真正实现成长。
想要做到这样的转化,你得先找到「山头」。
1、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
好奇心有多重要?爱因斯坦有一句话「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而保持好奇心很重要的一点是,遇到事情,不要先假设自己已经懂了。
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很多人都会失去继续探索的欲望,就是因为觉得自己已经懂得了,就不需要再去思考了。但是事实上,这个世界是不停变化的,我们目前所知道的一切知识,也往往都只是暂时的。
好奇心是一切创造和生产的起点,它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尝试和探索新事物的原动力,即使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事物中,也能发现很多值得探索的点。
2、没事多去「拆东西」。
小的时候,曾经也别喜欢拆东西,玩具、家具常常是最受关注的对象,虽然这样的「破坏行为」常常会招来家长的一顿教训,但这也正是通过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让我明白了很多东西的基本构造是什么。
而长大之后,这样「拆东西」的方式依然可以作为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而且可以拆解的对象,也从一些实物的零部件,扩大到了抽象化问题上,比如遇到事情的时候,「思考一下,这件事物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组装的逻辑是什么?这部分东西还可以和什么东西联系起来?我要怎么才能用上它?」。
在问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其实一样是在「拆」,而这样的拆,不仅能帮助我们认清其中的原理,还能制造更多「 重组」、「 创造」的契机,帮助自身养成生产的习惯。
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其实是由他做的事情决定的,王阳明说,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所以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的就是知行合一,一定要行动,人都是很平凡的人,只有做的事情,才能重新定位人的等级高下,这四种能力,都是我们做事情的「元能力」,让我们会做事,做成事,做一件事,成了,做两件事成了,做三件事,还成了,这就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