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教你明心见性
《楞严经》第二章: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如果“见性”是物体的话,那么,你也就可以看到我的“见性”了,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 如果(你、我)同时看的时候,就可谓(你)看到了我的(“见性”),
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那么,我不看的时候, 你为什么不能见到我所“不见”的在哪里呢?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如果你看到了“不见”,(这个“不见”就成了“见”),那么它自然就不是“不见”的样子了,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 如果你不能看见我的“不见”在哪里,它自然就不是一物了。
云何非汝? (“不见”不是物,那“见”也肯定不是物)那么,“见性”难道还不是你呢?
这一段,佛陀用精确的逻辑,证明“见性”不是他物而是我们的本性,也就是证明“见”就是被“遗失”的自我本明之性。
如果见性是真性,而真性是无形无相的,那么,身、心又是何物呢?
楞严经第二章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如果此见精是我的妙明真性。如今此妙明见性就出现在我眼前,其所见身心必然就是我的真性。则我现今色身和识心是什么东西呢?如今我的身心在分别中确实是有,那见性没有分别,它如何分辨我的身体呢?如果见性确实是我真心,就要令我现在能见。见性是真实的我,而身体不是我,则与如来先前说的“物能见我”有何差别呢?愿佛陀垂怜发大慈心,开发我等未悟之人。”
这里阿难提出了他的四点疑惑。
第一,见性如果是我的真性,真性无形无相,我能见到身心,则身心为何物?
第二,见性没有分别,如何能分辨我之身心?
第三,见性如果是我的真心,就要令我能够看见。
第四,见性如果是真我,身体不是真我,则身体上的眼睛就是他物。既然眼睛是他物,则与如来所讲的“物能见我”有什么差别?
这些疑惑很有代表性。提到见性就是真性,很多爱思考的众生也都会这么想。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祗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佛陀对阿难说:“现在你所说的见性在你眼前,这个释义不确实。如果见性真的在你眼前,你能亲眼所见的话,则此见精就应该有所在之处,而不是没有指示。就像现在我与你同坐祗陀林中,遍观园林、渠水以及殿堂,向上能望到日月,向前是对着恒河。你现在在我的师子座前,能举手指陈出这种种的物相。阴森者是树林,明耀者是太阳,障碍者是墙壁,通达者是虚空,如是乃至一草一木,纤尘微毫,它们大小虽然不同,但是都有形貌,没有不能被指示出来的。如果你确定这个见性出现在你眼前,你就应该用手能确确实实地指陈出来:‘何者是见性’?”
阿难认为见性在眼前,这还是把见性当成了物象。佛陀否定了这种说法。指出:见性如果在眼前,就应该能指陈出来。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阿难你应当知道,如果虚空是见性,既然都已成见性了,则何者是虚空呢?如果物体是见性,既然物体都已经是见性了,则何者是物呢?你可以微细地披剥出万象,析出精明净妙的见性指陈出来,示意给我看。如同指陈那些物象一样,分明而没有疑惑。”
见性如果在眼前,则它就具有物性,既然具有物性,这个在眼前无非就是三种情况。一是指眼前无相的虚空,二是指眼前有相的物体,三是指隐藏在眼前的万象之中。如果虚空是见性,虚空已经成见性,那何者是虚空?如果物体是见性,比如眼前的这朵花是见性,花已经成了见性,那什么是花呢?如果见性很精微,隐藏在眼前的万象之中,也应该能从万象中被披剥并指陈出来。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山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阿难说:“我如今在此重阁讲堂里,远眺山河,仰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所指示的皆是物象,没有这个见性。世尊,如您所说的指陈见性,别说我不过是有漏的初学声闻,就算是菩萨,也不能在万物象前,剖析出妙精见性。见性离开了一切物像,哪里还另外有一个自性呢?”佛陀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祗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佛陀接着对阿难说:“如你所说,没有见精能离开一切物像而另外有自性,则你所指陈的这些物象之中,也没有这个见性。现在又告诉你,你和如来坐祗陀林中,依次观看到的树林、花苑乃至日月,种种物像不同,根本没有见精可以被你指陈出来。你再说说,这些物象中,哪一种是非见精呢?”
佛陀很明确地告诉阿难,不可能从种种物象中指陈出见精。那么,“这种种的物象中,哪一种不是见精呢?”佛陀继续启发阿难。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祗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佛言:如是如是。】
阿难回答说:“我亲眼遍见到了此祗陀林的种种物像,真的不知道这些物象中何者不是见精。什么缘故呢?如果说树不是见精,则如何能见到树?如果说树是见精,则为何称它叫树?如是类推,乃至如果虚空不是见精,则怎么能见到虚空?如果虚空是见精,又为何叫它是虚空?我又思维,所有这些万象中,微细显发出来的,无非都是见精。”佛陀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佛陀和阿难的谈话到这里,前面阿难的问题:“如果见性是我的真性,那我的身、心又是何物呢?”就有答案了。即:色身和识心,都是真性的显发。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于是,大众之中那些未证到无学果位的人,听到佛陀的这些开示,都茫然不知这个义理的终始。一时皆惊惶悚惧,失其所守之处。如来知道这些有学者正在神魂思虑变化,力图摄受这个义理,心中生出怜愍,安慰阿难以及大众说:“各位善男子,无上法王(佛)说的都是真实语,是如何便如何说,不欺诳不妄语,这不是末伽黎(六种外道之一)的四种不死之矫乱论议。你们仔细思维,不要辜负了佛对你们的哀怜以及你们对佛陀的仰慕。”
非无学者是指未证到无学果位的人,也就是有学行者。有学行者尚未明了无为法,在参究义理时,总是希望有相可依、有物可守。所以,当佛陀先说“见精不是物象”,又说“无一物像,不是见精”时,有学行者就茫茫然,无处可守了。换个角度看,有学行人的“失其所守”,实际上是一个进步,他们牢固的攀缘分别心,会因此有所动摇。
魂虑变摄:魂虑即神思,变即变动、动脑筋,摄即摄受、消化吸收。意思是,开动脑筋思考,以摄受消化佛陀所开示的义理。
以有为法参无为法,这样的“魂虑变摄”还是蛮伤脑筋的,因此佛陀心中生出怜愍,安慰他们,只要相信佛说的话就行了。要放松一些,不要太紧张了。灵感往往从放松而来,太紧张时,就会结在某处,以至于怎么想都想不明白。
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末伽黎是六道外道之一,其四种不死的论义分别为:亦变亦恒,亦生亦灭,亦垢亦净,亦增亦减。比如说你问他:“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他的回答是:“可能是永恒的,也可能是变化的”。这种回答跟没回答一样,故而说它是矫乱论义。再比如说,你问他:“这个人到底是生还是死?”他的回答是:“也是生也是死”,同样是啥也没回答。
注意,不要把“亦生亦灭”与佛所说的“不生不灭”混淆起来。“亦生亦灭”是着相的,其中包含生相、灭相两个相。而“不生不灭”是真空,即无生相,亦无灭相。故二者有本质的区别。